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

生平與創作道路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原名張乃瑩,筆名:悄吟、玲玲、田娣。

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王恩甲一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王恩甲卻不知去向。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里商市街25號(今道里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肅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

​作品

1933年5月21日,她寫出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便以悄昑作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生死場

1935年月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從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

《生死場》原名《麥場》,後由胡風改名為《生死場》,是她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生死場》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他們誓死不當亡國奴。

《生死場》用一種平淡的語調,展示了對比強烈而極具衝擊感的、最普通最平常也最廣泛的鄉間農民的生活與精神圖景,正如書中所言:“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同時,作為一個女性作家,蕭紅尤其關注生活在其中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而在在《生死場》中,她以獨到的筆觸,寫出了女性們與動物之間的相似與關聯。

為《生死場》創作的封面,蕭紅設計了半黑與半紅的圖案。在經典的男性批評家看來,觸目的紅色是人民的鮮血。而在女性批評家看來,那是女人生產時流的血。在解讀《生死場》的近七十年曆史中,民族大義的話語佔到了長期的主導。

梗概

趙三:黑龍江某偏僻農村村民,王婆第三任丈夫

王婆:黑龍江某偏僻農村村村民,趙三續妻

金枝:成業和金枝屢次私會,五月節,剛足月的小金枝被憤怒的父親成業摔死了

月英:打魚村最美麗的女人,飽受癱病的折騰,又遭丈夫自生自滅的無情對待,死後被埋葬在荒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