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居民為防盜裝監控“看到”了女鄰居陽臺 這樣對嗎?

男鄰居為防盜裝監控“看到”了女鄰居陽臺

“感覺被監視,這算侵權嗎?” 律師:攝像頭不可隨意安裝,須注意範圍

海口一居民为防盗装监控“看到”了女邻居阳台 这样对吗?

私裝攝像頭隨處可見。

日前,家住朱雲路一小區的李女士感到很煩惱:鄰居在陽臺上裝了個攝像頭,由於兩家的陽臺相隔不遠,自家的陽臺就在其監控範圍內。李女士感覺每天都被人監視,很不自在。而鄰居則以防盜為由,拒絕拆除。

近年來,隨著對財產保護意識的加強,私人安裝攝像頭等安防監控設備的情況愈發多見。但與此同時,許多市民則表示擔憂,目前對私人攝像頭的監管相對滯後,如果一旦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個人隱私難免會被洩露。

鄰居裝監控 自家陽臺“盡收眼底”

一個多星期前,25歲的李女士穿著睡衣在陽臺曬衣服時發現,鄰居的陽臺上裝了一個監控攝像頭。“攝像頭是圓的,還是那種能轉動的,稍稍調整方向,肯定就可以看到我家陽臺。”李女士說,兩家陽臺距離不遠,陽臺上的窗戶又是透明的,自己在陽臺的一舉一動很可能會被攝像頭“盡收眼底”。

“我在家裡經常都是穿著睡衣的,到陽臺曬衣服、收衣服、澆花,不可能每次去陽臺都要換衣服吧?”李女士說,這個攝像頭就像“一雙眼睛”,時刻看著她,讓她感到很不自在,認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

但鄰居陳先生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我裝監控是為了防盜,又不是為了偷窺她。”陳先生說,他所在的小區屬老舊小區,而且他居住的樓棟臨街,樓層又不高,考慮到自家的財產安全,他才裝了監控。“去年底,家裡就進了一次賊,筆記本電腦、單反相機和一些現金都被偷了。”陳先生說,於是,他就動了安裝攝像頭的念頭。

震懾、防盜、看家…… 市民私裝監控並非個例

在海口,私裝監控攝像頭的情況並非個案。一些市民表示,家裡有老人或者孩子,請保姆照顧不太放心,安裝一個監控可以讓人放心很多。而在一些城中村和老舊小區中,私裝攝像頭則顯得更為普遍。

4月11日,記者在海口金花村走訪發現,大部分樓房都安裝了攝像頭。在一棟6層樓房裡,記者仔細數了一下,一共安裝了15個攝像頭,單是在一樓大廳就安了3個,每層樓道各安裝了兩個。此外,租戶在自己的陽臺或大門處安裝攝像頭的情況也不少見。

“城中村人流量大,人員結構也比較複雜,安裝攝像頭,出了什麼事,也比較好追查。”金花村一房主告訴記者,安裝監控是出於安全考慮。此外,還有不少市民為了“照顧”愛車,也會安裝攝像頭。

監控設備購買輕而易舉是私裝攝像頭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記者發現,除了一些數碼產品商店外,更多市民會選擇在網上購買攝像頭。打開網購網站,各種監控設備品種繁多,根據鏡頭清晰度和造型的不同,價格在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擔心隱私被侵犯 市民對私裝監控擔憂

對於私裝監控行為,一些市民表示理解。“公共區域攝像頭肯定不能面面俱到,自己安裝攝像頭,一方面有震懾效果,出了問題也便於取證。”市民黃先生說。

但是,許多市民卻對此卻感到不安全。“自己的生活都被別人的攝像頭拍下,自己的一舉一動被一雙眼睛盯著,個人隱私就被洩漏了。”家住海府路的胡女士表示,尤其是對於一些女性而言,這樣感覺很沒有安全感。

在一些城中村,對個人隱私的擔憂更為突出。由於樓房的樓間距比較近,一些安在陽臺或外牆的攝像頭,能輕易拍到相鄰樓房的情況,引發了部分租房客的不滿。“有的樓距就幾米,攝像頭安裝得高一些,再調整一下方向,自己在房間的活動全被拍到了,完全沒有了隱私。”租客符女士說。

個人安裝監控可以 但需要注意對象範圍

據瞭解,區別於公安機關所建設的天網,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所安裝的監控屬於社會監控探頭。企事業單位的監控管理有各自相應制度,不過,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法規條款對居民個人安裝監控設備的行為進行規定。

海口正瀚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宗瀚表示,一般來講,如果攝像頭只對著自家或者獲得允許的特定對象,無可厚非,但這並不意味著攝像頭可以隨意安裝。

根據相關法律,公民隱私權包括普通人的私生活不受非法窺視和騷擾,公民的住宅神聖不可侵犯等。黃宗瀚表示,一方面,個人在共有區域安裝攝像頭,涉及權利邊界問題,鄰居在共有區域內的舉動被拍攝,這些影像資料外洩,安裝攝像頭的戶主則有可能侵犯了鄰居的隱私權。

“另一方面,個人安裝攝像頭不允許對著別人家的窗戶、浴室、房間等私人領地。一旦對準了這些地方,就變成對特定住戶、特定人員的窺視,構成了侵犯他人的隱私權。”黃宗瀚說,如果對外公佈這些影像資料,就侵犯到了別人的肖像權,應該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黃宗瀚建議,如果市民認為鄰居安裝攝像頭的行為侵犯了自己的隱私,且協商無果,可訴諸法律,要求對方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