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歷史名山《不周山》探尋 不周之風

中華歷史名山《不周山》探尋   不周之風

西北風

《史記·律書》:“不周之風居西北,主殺生。”《易緯·通卦驗》:“立冬,不周風至。”

《史記·律書》東北方條風,立春至。東方明庶風,春分至。東南方淸明風,立夏至。南方景風,夏至至。西南方涼風,立秋至。西方閶闔風,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北方廣莫風,冬至至

中華歷史名山《不周山》探尋   不周之風

崑崙山

《淮南子·地形訓》

“崑崙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王千好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闔閱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黃水,黃水三週復其原,是為丹水,飲之不死。”

中華歷史名山《不周山》探尋   不周之風

王屋山

古崑崙丘之論:一說今天跨越新疆/西藏/青海的崑崙山。

而另一說王屋山:是“中條山”的分支山脈。位於河南省濟源市、山西晉城市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等市縣間

巍巍王屋古崑崙,古代近代不少人士探索出的王屋山及古代崑崙丘:《王屋山即古崑崙,山嶽形勝可覓其蹤。這個話題,要從黃帝戰蚩尤屢戰不勝,在王屋山主峰天壇山設壇祭天說起。《懷慶府志》卷三《輿地?山川》、《濟源縣誌》轉載《天壇王屋聖蹟記》、《道藏》之《真誥》及《廣黃帝本行紀》均有:“黃帝於元年正月甲子,列席於王屋山,清齋三日,登山之頂,於瓊林臺禱上帝破蚩尤,遂敕王母降於天壇。母即降,黃帝親供侍焉。王母及召東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破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古代天下名山之多,黃帝為何偏偏要到王屋山去祭天?這是因為,崑崙山在萬山之中雄踞為冠,又乃“天帝之下都”,具有至高無上的盛名,要不然,黃帝是不會選擇王屋山去祭天的。同時,這也說明,當時的王屋山應有古崑崙這種稱呼。》

這很有道理的,王屋山在九州之內,而且也有人類生存,現在的崑崙山我們今天這樣發達的時代,交通工具應有具有,有沒有人居住,“有”但很少還都在山下,更別說古人到崑崙山考察,況且還越過崑崙山到了崑崙山以北的不周山,所以說今天的崑崙在夏朝以前是不可能被發現記載的。

中華歷史名山《不周山》探尋   不周之風

崑崙山

根據《不周之風》記載判斷:居西北/西北方不周風,立冬至/崑崙開北門以納不周之風等。從不周之風不難看出,在夏朝以前的九州區域內不周山在大禹所封九州的西北方,而且在“王屋山古崑崙”的西北,沿著王屋山西北我們繼續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