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深山藏璞玉,從來佳茗似佳人】

【自古深山藏璞玉,從來佳茗似佳人】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寓德於玉,以玉比德,是玉文化的精神內涵。

玉,自古就是權力、地位、財富的象徵。傳說中是老祖宗軒轅黃帝最早統一了中國,並建立了典章制度。《拾遺記·軒轅黃帝》中說軒轅皇帝“詔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雜寶為屑,以沈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塗地,分別尊卑華戎之位也。”後來《周禮》又講:”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壁、男執蒲壁”。

《韓非子》裡說春秋時期楚國有個識玉的高手,名叫卞和。他有一個本領,能夠識別沒有加工過的璞玉的優劣。一塊玉的原石,經卞和一看,馬上就知道這塊玉好不好,要擱現在,絕對是位“賭石”高手。有一次他從深山裡得到了一塊非常好的璞玉,卻沒有人認可,歷經三代楚王,最後是楚文王命令玉工將其剖開,雕成了稀世美玉—和氏璧。後來這塊和氏璧又由秦國跟趙國引出了“價值連城”,“完璧歸趙”兩個成語典故。可見古來玉就具有強大的物質價值跟精神力量。

從秦朝開始,皇帝採用以玉為璽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朝。玉璽源於一個漢字“瑞”。《說文解字》裡講,“瑞”的意思是“以玉為信也。”據說傳國璽為和氏璧所制,始於秦代。璽文是李斯寫的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傳給二世,二世再傳子晏,子嬰降漢劉邦,獻出傳國璽。漢平帝故後,傳國璽藏在太后住的長樂官。王莽篡漢,派王舜入宮索璽,太后怒極,把傳國璽擲向王舜,璽被摔缺了一角。王莽用烏金鑲補斷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金鑲玉璽。此璽各朝代傳,直至唐廢帝在洛陽玄武樓引火自焚,從此傳國璽就下落不明瞭。

歷史上,是孔子把玉人格化,賦予了它“德”的內容。《論語》裡說子貢見孔子,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問孔子:”我這兒有塊美玉。您說我是把它擱在盒子裡收藏著好呢,還是賣個高價好呢?”孔子說 :“你就賣吧,賣吧!我等著買主呢!”這是孔子把自己比作美玉,等著識貨的人委以重任,一展抱負。正是認為玉有德,所以孔子才把自己比作玉。

東漢的許慎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老話兒講“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沒有人的匠心雕琢,是不會被賦予新的價值和魅力的。茶也一樣,出自好山場的原料經匠心加工方能成為好茶。我喜玉,故把自己的一款品來如玉溫潤的紅茶起了個名字叫“玉佳人”。“玉佳人”誕在福建武夷山桐木關海拔千米以上的竹林中。那裡植被覆蓋,陽崖陰林,苔蘚叢生。野山無路,崎嶇難行,採點好茶真的不易。上好的茶青,合格的工藝,加上用心的精製,才誕出了這個“誰謂空谷遠,有美人如玉”的佳人兒。

我為佳人,純淨無爭,亭亭而立,如玉溫安。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

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玉佳人,有世俗之煙火,無世俗之塵埃。

玉佳人茶湯厚滑,如玉溫潤;入口骨感,如玉緻密;蜜香果香,幽而不烈;自口下嚥,香氣過喉。尤難得的是湯水掛涼,如允薄荷,喝到尾水,涼韻不消。

每次品“玉佳人”的時候,不知怎麼,總會讓我不禁想起那首出自廣東女孩扎西拉姆·多多的詩--《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 。這首詩一度被訛傳為倉央嘉措的作品,詩名甚至被改成《你見或者不見我》。由於倉央嘉措的名氣太大,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倉央嘉措的作品。 後來新浪、騰訊等主流媒體都為此事發表過文章,澄清了詩歌的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此文收錄在扎西拉姆·多多的個人詩集《疑似風月》中。“班扎古魯白瑪”是梵文的音譯,班扎,是“金剛”的意思;古魯,是“上師”;白瑪,就是“蓮花”的意思。“班扎古魯白瑪”的意思是金剛上師白蓮花,也就是蓮花生大師(西藏佛教的奠基者)。這一首《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的靈感,來自於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

詩中寫到: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不捨不棄。

來我的懷裡,或者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初冬的寂靜茶室,我,胭脂水雞心杯,玉佳人,靜聽據詩文譜成的單曲《見或不見》,一首來自心靈、大愛不宣的歌。曲畢,恍若置身玉佳人出生的山野,林靜溪幽,天籟無聲。

世間有沒有真愛,紅塵有沒有天堂,緣份有沒有冥冥註定,不用去想。屬於我的逃不掉,屬於你的躲不開。

惟願歲月靜好,佳人如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