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一個諸侯王都不封,只讓自己當高高在上的皇帝。劉邦掃平諸侯建國以後,也是極力剪滅異姓諸侯王,只封他劉家人為王。這兩個人乾的,明顯是不公平的事,可當時卻並沒有什麼人表示不服。

而項羽攻佔了咸陽,滅掉秦朝後,立刻就封了十大路諸侯王。能封的王,也都封了。他自己也沒有像秦始皇那樣當皇帝,甚至也沒有像周天子那樣當“天子”,他只給自己封了個“西楚霸王”。

(項羽劇照)

相對來說,項羽的作為,比嬴政和劉邦公平多了。可是,為什麼這樣公平的做法,諸侯王們還不滿足,又紛紛起來造反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一、名不正則言不順。

項羽之所以做出分封諸侯的舉動,是因為他認為他已經把江山打下來了,江山是他的,他有資格站出來分封。

項羽的理由有這麼幾點:一是秦朝軍隊是他在鉅鹿之戰中打敗的,二是秦朝是他給推翻的,三是他奉了楚懷王的名義打天下,他當然是老大。

不過,應該說,這只是他的看法,諸侯們不這樣看。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鉅鹿之戰中,項羽確實打敗了秦朝軍隊。但項羽只是打敗了秦朝軍隊,並沒有奪得秦朝江山。其二,關於推翻秦朝的事。實際上,最先打到咸陽的是劉邦,並不是項羽。是項羽不顧道義,用武力強迫,把功勞奪了過來。這一點,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其三,項羽確實是奉楚懷王的名義打天下。但是,一者,項羽把楚懷王給害死了;二者,楚懷王不過就是楚國的後代,不是周天子的後代,更不是齊國、趙國等諸侯國的後代,他有什麼資格發號司令呢?

總而言之,項羽的分封,名不正言不順,給人感覺有一種自作多情的味道。

(劉邦劇照)

二、不患寡而患不均。

項羽雖然進行了分封,但是在很多諸侯們的眼裡,項羽的分封明顯不公平。

首先劉邦覺得不公平。劉邦本來和項羽是同事,都是楚懷王手下的干將。楚懷王說過,誰先打到咸陽,誰就當王。本來是劉邦先打到咸陽,不管劉邦是不是投機取巧,總之首先攻下咸陽是事實。但是項羽不承認這一點。而且後來,項羽還把劉邦分封到偏遠的漢中。這就讓劉邦非常不滿意,因此才促成了劉邦的反叛。

其次是田榮覺得不公平。田榮是田儋的弟弟,田儋是在秦末之亂中最先復辟的。田儋被章邯殺死後,按照道理,應該是田儋的弟弟田榮站起來繼承王位。但是,項羽並沒有封他,他封的齊王是田都。這個田都只是田榮的副將。副將封了,主將卻不封,田榮心裡不平。

像田榮這樣的情況非常多,他們認為,他們才是原先戰國諸侯王的後裔,他們沒有得到分封,另一個平民被封了,心裡都很不滿意。

再次是陳餘覺得不公平。當初趙歇被張耳和陳餘扶起來。趙歇稱王,張耳為相,陳餘為將。但是後來分封的時候,趙歇被封為代王,張耳被封為常山王,陳餘則什麼也沒得到,因此他心裡不服。舉兵打敗張耳,把趙歇封為趙王,自封為代王。

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也不再一一列舉。

其實,問題並不是項羽封得公不公皮,天下就從來沒有公平的事情。而是項羽一分封就錯了。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大家都不封王,誰也不會說啥,一封王,問題就出現了。

(田榮劇照)

三,以力服人人不服。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周朝初年也是採用分封,所分封的諸侯,也並不完全是周王的人,為什麼就沒人造周王的反呢?

根本的原因,是周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是“以德服人”。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頌揚周王替天行道的德行。這一點,說是周王自我宣揚也好,真實存在也好,總之大家都服這個。同時分封以後,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周禮。按照周禮來“以德化民”,大家都比較服氣。

但是項羽在分封的過程中,明顯地是採用“以力服人”。既然你可以採用“以力服人”,當我的力量強大的時候,也可以採用“以力服人”。再加上項羽又沒有一整套制度來約束大家,怎麼能阻止大家造反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當時的整個天下是一張大餅的話,這張餅誰來分,恐怕都不會公平,何況是項羽。

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分封,憑藉的是項羽滅亡秦朝的巨大功勞,項羽因此功勞而成為天下諸候之長。項羽分封的原則是什麼呢?當然是功勞。

項羽不僅分封了18路諸候,甚至連楚懷王也封了,楚懷王可是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讓一個名義下的諸侯,去封一個名義上的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項羽的分封如下:

1、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理由將義帝遷到郴縣(今湖南郴縣),不久派人殺害義帝;

2、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滅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3、劉邦被封為漢王,分封理由:首進關中滅秦,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

4、秦國上將軍章邯被封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項羽,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5、秦國長史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6、秦國都尉董翳被封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被項羽遷封;

8、趙國國相張耳部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9、韓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被項羽扣押不能回封國;

10、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內,數有戰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

11、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被項羽遷封;

12、趙國國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有賢名,隨項羽入關,都城襄國(今河北邢臺);



13、項羽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4、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隨項羽入關,都城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5、楚國上柱國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無終(今河北薊縣);

17、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薊縣(今北京西南);

18、齊將田市被封為膠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9、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分封理由: 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20、原齊王建之孫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 都城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除以上分封者,還有以下有功者,項羽沒有分封到:

1、陳餘,原是趙國大將軍,鉅鹿之戰後與張耳鬧翻,救趙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獨立武裝,參與反秦有功。

3、田榮,反秦諸侯之一,當初田榮被章邯攻擊危急時,項梁救了田榮,後來項梁危急時,田榮去不救項梁,項羽因此而怨恨田榮。



而對項羽的分封明顯不滿意的,除了有陳餘、彭越、田榮外,還有劉邦。劉邦是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劉邦是希望分個關中王,畢竟在所有反秦諸侯中,除了項羽功勞最大外,就數劉邦功勞較大。

項羽分封結束後,各諸侯陸續回到封國,僅僅過去一個月,田榮因為不滿意項羽的分封,率先在齊地造反,田榮還聯絡在分封中不滿的陳餘與彭起一起造反,又沒過多久,劉邦開始在關中造反,一東一西,項羽前往齊地平反,陷入齊地深陷,無法脫身。



項羽在分封中也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項羽的分封是有異心的,對於田榮,明顯是因為田榮不救其叔父項梁而沒有封的,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都不如田榮的功勞大,能力也不如田榮,田榮當然要造反了。並且項羽很顧忌齊地,因為齊地離項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項羽分封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有私心的。對劉邦的分封呈現堵截狀態,三個秦國降將封在關中,圍堵劉邦,秦軍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對著劉邦的出川必經之路,而項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東邊圍堵劉邦,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防範對手,而且項羽還不給封劉邦最希望的關中王,所以劉邦要造反了。

當然了,天下諸侯主要是田榮、劉邦、陳餘、彭越這幾人造反,其它諸侯並沒有造反,而是被動的捲入後面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群雄反對,不是什麼公平不公平的問題,而是項羽此舉以天下霸主的名義進行,群雄們不服氣而已,不管他怎麼分,都會引起公憤和反對。

也就是說,當時項羽的勢力還沒有達到成為天下霸主的程度,也沒有真正統一各支起義力量,比如劉邦對他也就是表面上服從,隊伍實際上還是劉邦自己的。但項羽卻按捺不住,急於稱霸,於是便成為了眾矢之的,成了箭靶子。

作為起義軍,最穩妥的策略是不要早露鋒芒,成為其他人攻擊的目標,而是像後來的朱元璋所提出的那樣“廣積糧,緩稱王”,現積蓄力量,坐觀其鬥,等力量發展了,其他勢力鬥得差不多了,再出頭。

項羽稱霸太早,一方面秦軍要集中精力來收拾他,另一方面其他勢力也會應利益收到損害而攻擊他,這就造成了腹背受敵的局面。

而劉邦就不同,一開始做底服小,韜光養晦,並偏於漢中之地,積蓄力量,坐等項羽和秦軍互相消耗。等他們消耗得差不多了,自己的羽翼也豐滿了,再開始向項羽宣戰。

所以的國際形勢都是這樣,做老大的,必然受反對,受攻擊最多,如果自己實力不夠,那就必然會死無葬身之地。



熙熙天下


謝頭條!公元前206年,項羽派人殺了楚懷王,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彭城作為都城,並把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封給了十八路諸侯。

具體情況是:以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此次分封,應該說也算合理,大部分人對分封比較滿意,但還有兩個人對分封有看法。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

首先說項羽分封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這個從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來,其他都是這王那王,而自己卻是霸王。

其次項羽此次分封,並不是完全按照功勞大小和大家意願來分封,而是存在著很大的私心和不公。

按理劉邦首先攻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當初的協議,“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不但沒有被封為關中王,而且讓項羽直接分到了地方偏僻的巴蜀之地,這還不算,為了防止劉邦進入關中,項羽把秦地一分為三,分別用三個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來把守,明眼人一看項羽在分封上耍小心眼,打擊報復劉邦率先進入咸陽。

此次分封還直接惹惱了齊王田榮。他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田市、田都和田安,而田榮齊王被項羽直接就地免職,什麼也沒有封上,原因是田榮救援項羽叔父不力,導致項梁被秦朝上將章邯殺死。




也正是項羽在分封方面不能秉承公正,而且還打小算盤,直接把劉邦和田榮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但礙於項羽兵強馬壯,劉邦和田榮當時並沒有立即發作。

田榮回到齊地後,立即樹起了反項大旗,他把項羽分封的三齊王要麼打走,要麼殺掉,爾後自稱齊王,項羽得到消息後,立馬到齊地平亂,他殺了田榮,還大量坑殺了田榮的手下,從而激起了齊地軍民不滿和反抗,田橫(田榮弟弟)擁立田廣(田榮之子)為齊王,繼續和項羽對抗作戰,從此使項羽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

與此同時,劉邦借項羽被陷齊地之際,拜韓信為大將,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騙過章邯,迅速消滅了章邯等人,佔領了關中,從此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分封不公,讓項羽處於東西兩線作戰、前後夾擊的尷尬境地,也最終使韓信在楚漢爭霸中完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包圍和十面埋伏,為徹底打敗項羽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可能。


知未是也


項羽若是分封天下的時候,能夠做到公平的話,說實話天底下的人,只會擁護他,根本就沒有人會反抗他。

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項羽分封的天下,不公平,所以,天下諸侯才開始反抗他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對他不滿的諸侯王,讓他在得到了天下之後,又迅速的失去了天下。

下面我們看看,都是哪些諸侯王對項羽不滿。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項羽的老對手劉邦。

劉邦為何要對項羽不滿呢?

因為劉邦本應該當關中王的,項羽卻把人家給分到了偏遠荒僻的漢中,管理蜀地去了。那時候的蜀國不比現在,荒涼的很,水患還十分的頻繁。是典型的流放犯人的地方。

所以,劉邦不想去,但是,懼於項羽的淫威,又不得不去。

為什麼說劉邦本應該當關中王呢?

因為在劉邦和項羽一起滅秦的時候,楚懷王給劉邦和項羽做了一個約定,也就是淮王之約,他們兩個若是誰先到了關中,推翻了秦王朝。誰就是關中王。

結果項羽路上打了鉅鹿之戰,耽擱了時間。

劉邦捷足先登,先到了漢中,子嬰就是投降給劉邦的,按照約定劉邦就是關中王。

可是,到了後來,項羽來到了關中,他不但不尊重劉邦,還要滅了劉邦,要不是因為張良,要不是因為鴻門宴上劉邦的狼狽逃竄,說不定劉邦就死掉了。

最後,項羽把劉邦封為了漢王,然後讓他去了蜀地。

而本來劉邦想要的關中,被項羽劃分成了三塊,分給了投降給他的秦軍,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

所以,劉邦對項羽不滿,想要罵娘,但是,他又沒有那個實力,只能偷偷的罵。可是在得到韓信之後,劉邦就開始給項羽逐鹿天下了,就能公開的罵娘了。

第二個對項羽不滿的就是齊地的田榮。

齊地有三兄弟比較厲害,他們分別是田廣,田榮和田橫。這三個人都很牛,田廣在反秦的時候,戰死了。田榮開始登場。

正好田榮帶著齊地的人,起義的時候,秦軍名將章邯殺了出來,銳不可當。起義軍一時間陷入了低潮時期。

就在項梁帶領的項家軍要和章邯一比高低的時候,為了徹底的打敗章邯,項梁想要讓田榮來和他一起打章邯。結果田榮沒有來,導致了項梁被幹掉了。

項羽得到天下之後,分封天下的時候,他抱怨田榮沒有救項梁,導致了項梁的死亡。所以,他就沒有給任何地方于田榮。

但是,那時候整個齊地,都是在田榮的統治之下。

項羽不但沒有分給田榮一官半職,還把他佔領的齊地給瓜分了。這一下徹底的激怒了田榮,當項羽任命的官員來齊地上任的時候,結果都被田榮給殺了。

項羽帶兵去討伐田榮,陷入了齊地不能自拔,正好在這個空檔,韓信帶著劉邦殺了出來,佔領了關中,殺到了中原。

第三個對項羽不滿的就是陳餘。

陳餘的功勞本來是和張耳的一樣大,但是,在項羽打了鉅鹿之戰後,陳餘和張耳鬧掰了。陳餘就沒有跟著項羽去關中,張耳去了。

結果分封的時候,項羽把張耳分為了趙王,然後僅僅分給了陳餘三個縣。

這下陳餘徹底的惱火了,憑什麼我們一樣的功勞,給他一個國,給我三個縣呢。

所以陳餘對項羽極其的不滿,他要討伐項羽,可是,他手裡沒有兵。

當齊地的田榮,知道陳餘對項羽不滿的時候,他就借給了陳餘幾萬士兵。壯大自己的力量,讓陳餘和自己一起來對抗項羽。

第四個對項羽不滿的就是彭嶽。

彭嶽是強盜起家和項羽沒有任何交集,也沒有交情,但是,滅秦的過程中,彭嶽是立有功勞的,但是,項羽對彭嶽是什麼都沒有分封。

這下彭嶽也不幹了,他也找到了田榮一起合夥,他們組成了強大的聯盟,一起討伐項羽。

結果各地反項羽的人,漸漸的多了起來,項羽是一個頭兩個大。最後敗在了劉邦的手下。

所以說項羽分封的天下,並不是公平的。正是因為這種不公平,導致了他失去了天下。


史學達人


項羽分封天下,是非常形勢下的非常之法。我們大都以為項羽開了歷史的倒車,恢復了分封舊制,逆歷史潮流而動,其身死國滅可謂咎由自取。可是以當時的局勢,不管是誰,也不管他如何去分封,都幾乎無法避免諸侯的群起反對。六國的復辟勢力一直蟄伏在民間,這是秦始皇、項羽都無法解的死局。唯一的破解之法是傳統的貴族的經濟基礎乃至肉身被徹底摧毀,在此基礎上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秩序。

這個新秩序的最終建立,是在楚漢之爭以及接下來的劉邦剪除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得到強化,並在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鹽鐵專營”等方式得到鞏固。這中間,有大量的政治鬥爭、權謀策略,以及新舊秩序交替過程中大量的流血犧牲。此後中國的封建帝制的發展和完善,還要經過漫長的世家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博弈,最後發展到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皇權獨尊,這才才達到頂峰。

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

被稱為項羽封神之戰的鉅鹿之戰,也是秦楚之間的最後決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先秦時代的讖語果真應驗)。且說這秦軍主帥章邯率軍縱橫中原,一路破軍殺將,先滅陳勝,再破齊、楚、魏三國聯軍,斬殺齊王田儋、魏王魏疚,隨後又在定陶之戰襲殺項羽的叔父、楚國復國軍主帥項梁,兵鋒所向,諸侯聯軍望風披靡。

在此期間,章邯多次得到了秦朝中樞補充兵力(“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其經過連續作戰的戰損,主力早已不再是驪山囚徒戍卒,而變為秦國關中子弟為主,戰鬥力更與驪山剛成軍時不可同日而語。

魏國基本覆亡,齊、楚皆遭重創,章邯軍渡河北上,會同王離的長城軍團(又稱九原邊軍),夾攻下一個敵手趙國。

這個王離是名將之後,在20年前,正是王離的祖父王翦、父親王賁,帥兵攻滅了趙、魏、燕、楚、齊五國。8年前,王離又作為蒙恬的副將,率領長城軍團指揮了驅逐匈奴、開拓河套數千裡土地的戰爭。因此,在當時所有人眼中,這是一支縱橫南北、所向無敵的秦軍精銳,所謂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秦朝將這支常年戍邊的邊軍調動南下,壓上了最後的底牌,務求畢功於一役,徹底殲滅六國復國軍,完成再征服的偉業。秦朝當時的局勢佔優,不管從國力、兵力、戰鬥力、士氣都遠遠超過諸侯軍。秦軍主力陸續增兵,已經達到40萬人,而項羽方面只有5萬人。破釜沉舟後,得精兵3萬多人。

此時諸侯聯軍雖然人多,可是早已被秦軍凌厲的攻勢嚇破了膽,不敢出戰。趙相張耳為激勵聯軍士氣,不得已派張饜、陳澤率5000軍試探攻擊,被秦軍一戰盡殲滅。此後,諸侯軍更是作壁上觀,再不言戰。如果此種情況再持續三兩個月,秦軍就能徹底掃蕩關東,秦朝基業不廢。

此時身負國仇家恨的項羽,帶領楚軍九戰九捷,以一當十,殺聲震天。觀戰的齊楚軍隊和趙國守軍,驚恐於項羽軍的驚人戰力,紛紛打開壁壘,加入戰陣,協力痛打落水狗,把敗逃中的王離軍團一舉圍殲。王離被擒殺,副將涉間自焚而死。這支曾經橫掃六國、驅逐匈奴的秦軍精銳部隊,就此覆滅。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又羽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莫不怖懼,於是既破秦軍。羽見諸侯上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羽者,由是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羽焉,於是羽威權遂振四海。”

戰後,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各國將領們個個膽戰心驚。進入楚軍大營轅門後,人人面對項羽俯身拜倒,膝行而前,無人敢抬頭仰視,以示臣服。項羽便在眾望所歸下,成為反秦聯軍主帥“諸侯上將軍”,聲威遂振四海。

項羽此後帶領諸侯軍追擊章邯殘軍,在棘水南岸受降20多萬秦軍降卒,秦朝毀滅已成定局。可是,此時諸侯聯軍雖然盛勢浩大,有眾40萬,可是項羽直屬軍隊只有5萬人,算上數月間擴軍所得,不超過8萬。如何對待秦軍降卒就成了項羽的難題。楚軍人少,不可能全部消化。如果分散編組到其他諸侯軍,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所以,項羽惡向膽邊生,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卒。當年趙國長平降卒被坑殺之仇,竟由這種方式做了了結。可謂是殺降不降,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項羽帶兵扣關,設宴鴻門,沒殺劉邦的原因之一即是項羽還沒有取得對諸侯軍的絕對優勢。在兵力對比上,劉邦與項羽並不相差太多。其他諸侯軍隊雖然歸項羽指揮,但是並不屬於項羽。如果項羽殺了劉邦,一者同是反秦義軍,沒有理由,二者並其眾項羽軍勢益壯,必然引起其他諸侯猜忌。所以,劉邦敢於鋌而走險,也並非算準了項羽的優柔寡斷,而是仔細分析了項羽的實力及處境之後才決定兵行險招。

項羽大掠關中,返回關東後,開始以上將軍名義分封天下。如果項羽沒有稱王稱霸的打算,他是不會把楚懷王趕到郴州這樣的不毛之地,隨後又派人把他殺了的。

項羽分封,他不得不照顧有兩個陣營:六國諸侯、新興戰將。

項羽是舊貴族,但並不是王族,他的宰割天下的地位是靠著軍功搏殺來的。所以,項羽的同盟絕不會是六國舊貴族,而是與他一樣的有著軍功的將領。可是諸侯王有軍隊,有地盤,有勢力,項羽不得不承認既有現實,把諸侯先行分封。為了擴大自己的同盟軍,項羽把六國屬地的一部分土地民眾劃出來,分封給在滅秦戰役中的有功將領。

戰國七雄,到了項羽這兒,就變成了20個封王了。那些新封王的將領,自然對項羽感恩戴德,追隨項羽,可是原有的六國貴族心裡可不服氣了。原本王位就那麼幾個,項羽你功勞大,自己弄了個西楚霸王他們也就忍了,如今這些將領們還要分封他們的原有的土地來做王。什麼時候王位變得這麼不值錢了?

所以,這場分封必然是矛盾重重的,在分封的一開始,就註定了這個分封秩序不會穩固,項羽對此也心知肚明。他沒有帶領軍隊回到楚國舊都,而是選擇在平原之地的彭城。他分封的將領,都在西楚周邊,可算作是屏藩。只有齊國等六國貴族,需要以兵威壓服。所以,項羽立都彭城的用意有兩個:天子守國門;方便鎮壓叛亂。

項羽兵不解甲,馬不離鞍,他早已準備好了平叛戰爭。齊國先反,項羽立刻帶兵入齊。可是項羽千算萬算沒有想到章邯竟然敗在了韓信之手。項羽陷在齊地三月,劉邦竟然突破了項羽設置的重重阻礙,帶著對分封心有不滿的諸侯聯軍56萬人攻破了彭城。

實力居於天下諸侯第二位的劉邦已經出山挑戰,如蛟龍入海,而且還有關中作為大本營,這讓對項羽分封心懷不滿的諸侯有了發難的時機。同時,韓信的出現,也徹底斷絕了這些諸侯國的坐山觀虎鬥的如意算盤。這完全打亂了項羽的分封—平叛—建立帝國的路線圖。此時的項羽已經失去對局勢的掌控,不得不多線作戰。雖然屢次獲勝,然而項羽卻始終不能對劉邦本部勢力形成毀滅性打擊。最後,韓信以十面埋伏,重兵圍困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殲滅了這支楚軍。

此時,劉邦變成了四年前的項羽,被諸侯王尊奉稱帝。劉邦論功行賞,對這些手握重兵的將領也封了王。不過,六國貴族已經在劉邦與項羽的反覆拉鋸中被殺的差不多了,新興的諸侯王都是新興的將領,他們除了有兵有將,並沒有民眾心中很高的威望,也缺少相應的經濟基礎和家族勢力背景,這與項羽分封時所面臨的局勢有很大不同。劉邦只需要調整部署,在戰場上擊敗這些諸侯王就能徹底剿滅他們,而項羽剿滅諸侯王的戰爭卻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

處在當時項羽的地位和環境,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其實是有的,後世的曹操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楚懷王作為名義上的諸侯霸主,恢復楚國舊疆毫無爭議。項羽完全可以做一個權臣,把楚國權柄據為己有,以大義的名義討伐不臣,以驅虎吞狼之計,讓諸侯王自相殘殺。20年之後,天下疲弊,楚國兵強,再行禪讓,完成一統。項羽亡年31歲,即使再有20年積累,也不過50歲。項羽殺了義帝,將自己置於諸侯的對立面,所有的戰爭都要親冒矢石,這不是老大作風。陳浩南再風光,也比不上蔣天養。

可是項羽急功近利,或者自恃兵強,對天下諸侯不以為意。劉邦其實更像下山摘桃的,相比於項羽,他只是犯的錯更少。當然,在項羽連續犯錯的時候,劉邦做對了一件事:拜將韓信。楚漢之爭,就在這種波詭雲譎的狀態中開打了四年。項羽並非不明智,劉邦並非不夠英勇,他們的成敗得失,只是歷史機緣的巧合,也可以稱之為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在歷史老人面前,看似神蹟的背後,都有著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在起作用。


而知而行


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對於他的分封大家都覺得不公平,劉邦更是把自己塑造成最憋屈的諸侯。以公平公正稱著的太史公司馬遷都批評項羽分封不公,認為他有功不賞,有過不罰,分封諸侯僅僅憑他的個人喜好而分封,沒有根據諸侯的實力與功勞去分封。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就是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地盤在漢中與巴蜀,按理來說劉邦應該是關中王,封地應該是秦國最核心的關中大地;但是項羽把劉邦封到巴蜀等邊緣地區,把關中一分為三給了三個秦國降將。這導致劉邦有充分的理由與藉口反叛項羽。


齊國的實際掌權者是田儋與田榮兄弟,田儋戰死後由田榮實際執掌齊國。項梁跟章邯大戰時,齊軍不出兵救援,導致楚軍戰敗項梁身死;項羽鉅鹿之戰時田榮作壁上觀,沒有出兵協助楚軍攻擊秦軍;項羽進入關中時田都、田市、田安三人都追隨項羽,因此齊國被一分為三,上述三人被封王,田榮沒有被封王。田榮大怒之下率兵擊滅了項羽分封的三個齊王,自己立田儋的兒子為齊王。由此導致楚國多次跟齊國交戰,項羽多次領兵平定齊國叛亂,項羽一來齊國就降了,項羽一走齊國又叛了,項羽大怒之下屠殺了不少齊國民眾,導致齊人十分怨恨項羽。


趙國復國後,實際權力掌握在張耳、陳餘的手中,趙王只是一個傀儡而已。鉅鹿之戰時,秦軍重重圍困趙軍,當時張耳在鉅鹿城中,陳餘領數萬軍隊在外圍,張耳要求陳餘領兵擊秦軍,陳餘兵少不敢出擊,因此兩人關係開始惡化。項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擊潰秦軍後,趙國得救,張耳收了陳餘的兵權,陳餘領數百人逃亡他地,項羽後來分封張耳為常山王,陳餘因沒有領兵與項羽進入關中,因此僅給陳餘三縣之地。後來陳餘跟田榮聯合,擊敗張耳,再次恢復趙國,張耳逃亡到劉邦處,從此項羽跟陳餘有了仇恨,楚漢戰爭時陳餘多次協助劉邦攻擊項羽。

劉邦、田榮、陳餘、彭越、魏豹等人都是反項的急先鋒。項羽主力部隊總是跟劉邦死磕,其他人則不斷偷襲騷擾項羽,最終把項羽拖疲拖跨。項羽分封不公,所以諸侯們都反對項羽;劉邦深知諸侯們時時都有反叛謀逆之心,因此他先下手為強,先後一一擊滅了異姓諸侯國。對於同姓諸侯國,劉邦大大的限制他們的權利,最終諸侯們的權利遠遠不能跟先秦時代的諸侯權力相比。


大秦鐵鷹劍士


時勢造英雄,秦末項羽擊敗秦軍主力,被推到主宰天下風雲的大哥之位。他當時有3種選擇,為什麼項羽最終選擇分封天下?

一是實行“懷王之約”,回到戰國七雄的時代,這個項羽早就否認掉;二是效法秦帝國,建立新的統一帝國,這個項羽最痛恨;三是重建分封秩序,回到昔日貴族的體制,貴族子弟項羽選擇這樣辦。

項羽的分封公平不公平,角度很多讓說法也很多,然而就項羽集團本身來講,他的分封還是大體公平的,基本就是按照軍功大小來分。

項羽作為“天下共主”,他自己立下的軍功最大,就分得天下最大的一部分,其餘分到好地盤的諸王都是跟隨他進行反秦戰爭的將領們。

到底怎麼個分法,大家百度、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篇幅實在太大,這裡就簡略說一下。昔日戰國七雄——秦、楚、趙、魏、韓、燕、齊,項羽以秦帝國的郡為單位,重新分割建立起19個諸侯國。比如,秦國被弄成雍、塞、翟、漢4國,楚國被分為西楚、九江、衡山、臨江4國。

公元前206年,除去分封王國之外,項羽還對反秦各級優秀將領實施獎勵,像陳餘封賞南皮三縣,梅涓封賞十萬戶等。大部分人歡笑,小部分人憂愁,項羽的分封下隱藏巨大麻煩……

那麼,項羽面臨哪些反對勢力、哪些不利因素呢?

首先是項羽對懷王的處理。項羽本是反秦盟主楚懷王的部下,後來奪取大軍自己做了盟主,礙事的楚懷王被他尊為“義帝”,然後讓義帝遷徙彬縣,最後將他殺害。義帝被弒,成為項羽的道德汙點,後來是劉邦聲討項羽的大義名分所在。

其次劉邦是堅決的反項羽分子。雖然被封到巴蜀,但他自己無時無刻不想出川,手下的楚地將士也是日夜準備迴歸故里。後來,漢軍是“明修棧道 暗度陳倉”,公然來挑戰項羽的權威。

再次項羽分封的諸侯有問題。那時候秦國王族被項羽趕盡殺絕,而其他六國的王族還在,而後者不同程度受到項羽的貶抑。楚懷王的遭遇上面已經講了,齊王田市被貶抑為膠東王,魏王魏豹被遷徙到河東郡……總之,這些受貶抑的舊王族不喜歡項羽。

另為,劉邦也是反秦的重要力量,跟項羽名下的各王國諸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人屬於騎牆派並不死心塌地擁護項羽。

項羽的天下發生動員,源於齊地田榮的反叛,一時之間除了楚地之外,各地都陷入不安定之中。漢中的劉邦見此機遇,蠢蠢欲動,有意東進。而項羽及手下定下“先齊後漢”的戰略部署,軍隊向攻打田榮,再西進防禦劉邦。

形勢的發展不如項羽之意。公元前205年,劉邦基本搞定三秦之地,準備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當時的項羽,由於深陷“田榮反秦”,而沒有什麼大的力度支持三秦(雍、塞、翟)。

緊接著,就是楚漢爭霸天下,大家有勝有負。那麼,最終是劉邦收服群雄,合力對峙項羽集團,取得天下。


子屠龍


秦末大起義浪潮席捲全國,從前209年到前207年,各路義軍與秦軍奮力作戰,以項羽為主力的楚軍浴血前線,劉邦取得空檔,攻入關中迫降秦王子嬰,秦朝滅亡。隨後發生項羽劉邦險些翻臉的鴻門宴等事,在項羽向楚懷王申請當王被拒絕後,項羽便架空“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得到諸路義軍的同意,進行分封天下,根據各人在反秦中出力的多少,結合原七國出身,分封了十八路諸侯。


項羽的分封並不公平,時人以為他是分封制的堅信和踐行者,其實是錯的,從項羽的做法看,他想當皇帝,如秦始皇般。(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為什麼分封?大勢使然和實力不足所迫,六國後人舉起義旗,為的是復國,第二才是救民於水火的口號,趙歇趙國之後,田榮田廣等齊國之後,董翳章邯等降將秦國之後,魏豹魏國之後,對待這些人,不分封憑什麼?大家還不一塊反了你?


而秦朝滅亡,項羽領導的諸侯幾十萬大軍,也不能天天帶身邊晃悠,大家各自回家,項羽只剩江東出來的八百子弟兵為基礎的幾萬兵,哪能接得住天下諸侯夾擊?後來楚漢之爭的形勢可為明鑑。(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分封延慢了諸侯合力的時間,由於失算,出現了幾個意外,遲到的合圍項羽還是發生了,至於垓下之境,項羽說非戰之罪是對的,但他把結果歸結於天意,則半對半不對:大亂初起,勢如積壓很久的柴薪驟然大火,不燒一陣子很難撲滅,項羽敗在撲火的時間不對,人心思亂不思治,亂勢未消。


項羽的分封插入了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可見他想將局勢半穩定後利用各國內亂再徐圖進取。秦國方面,三降將得關中地封三個秦地王兼部份魏地,基本滿意,但章邯等人葬送秦朝二十萬子弟兵,民眾恨之入骨,在關中沒有民心基礎;齊國後人田榮威望實力最大,卻沒有分封,而把齊地一分為三分給田市田都田安,這是故意製造不和;燕地一分為二,把韓廣北遷封為遼東王,其手下將領臧荼取代他為燕王,都是不安好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如此類,對分封最不滿的其實不是劉邦,他好歹得了個蜀地漢中地,不算太差。田榮彭越陳餘才是最不滿的一派,其中二人啥都沒有,陳餘與張耳齊名功勞也不小,只封侯。田榮是義軍的老領袖,與項梁同時起兵,只由於和項梁不和及鉅鹿之戰沒有聽從項羽,便被架空,彭越打了三年游擊戰小有斬獲,也一無所得,這三人中,田榮最先發難,應該符合項羽預期,畢竟齊地近楚地,吞併了能壯大實力。卻沒想到劉邦的勢力發展如此快,在他未平定齊地時已兵至彭城,一時手忙腳亂。空手接飛刀接漏了,最終自取滅亡。


南方鵬


項羽那麼強,功勞那麼大,很早就有“彼可取而代之”的理想,為什麼滅秦後,不稱帝反而當霸王呢?那是因為項王沒有滅亡其他諸侯的實力,也就只好有錢大家賺,有地大家分了。人是自私而貪婪的,分得再公平也會有人有意見,更何況宰分項羽更是自私而貪婪的呢?項羽的分封天下的目的有三:讓諸侯狗咬狗,弱化並制衡劉邦,控制消滅義帝。如此項羽就可以實現大楚王朝的太祖夢了,項羽真是心機男。在分封天下中,作為抗秦首功項羽按照的是功勞、親疏、尊卑、制衡等綜合因素來分的 。

1【小楚懷王→義帝】

滅秦後,項羽想跟楚懷王要關中王,楚懷王的意思是按(分)當(給)時(沛)的(公)約(劉)定(邦)。項羽很生氣,你不封我我封你!跟諸侯們商量說:滅秦都是大家的功勞,咱們應該論功行賞。楚懷王雖然沒功,但他天下共主,理應升級為帝,擁地千里。大家愉快地同意了,項羽就將長沙郡和廬江郡分給了義帝,定首都為(湖南省)彬縣。

2【魯公→西楚霸王】

佔地九郡,地好人多還富庶,而且還在老家,可以實現衣錦還鄉的暢快。為什麼項羽的地盤在東部卻叫西楚呢?那是其富庶之地在西部之故。首都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徐州劉邦的發跡地,還能監視並控制劉邦老家的父老鄉親的動向。

遏制劉邦的大招

5 將關中一分為三。

關中王趙高想要,劉邦想要,項羽也想要,結果都沒要成。趙高被滅族了,劉邦被趕到關中南邊的不毛之地了,項羽沒完成楚懷王的約定,自然也不好意思要了。項羽就將關中以分為三,讓三個秦將相互遏制而又能堵住劉邦的北大門。因為章邯投降後,被項羽坑殺,三秦民眾對於三秦的三個秦奸王恨之入骨。一代名將章邯,最後竟然抵擋不住劉邦。

6 漢王劉邦的噩夢。

項羽對當年楚懷王對劉邦的偏心非常生氣,而且劉邦也攻陷了咸陽。說起來劉邦應該為關中王,但項羽認為不公平,加上項羽強大,劉邦也只能乖乖拱手相讓,就是這樣還遭遇了鴻門宴。項羽分封天下時,就將劉邦分到了巴蜀漢中之地,這裡人煙稀少,土地貧瘠,劉邦等人水土不服,思鄉心切,導致將士大量逃亡。而這也是項羽,想要的結果。

狗咬狗的大招

8 將趙國一分為二。

代國國王是原來六國趙王的後裔,秦末楚王陳勝的部將趙王武臣被殺後,趙歇被張耳陳餘擁立為趙王。項羽將趙國一分為二,趙王變成代王,趙國丞相張耳成為常山王,大將軍陳餘隻封了個侯。項羽你這是製造矛盾啊。

10 將魏國一分為二

魏王魏豹的地盤小了,而趙國將軍司馬卬被封為殷王。如果西魏王魏豹對司馬卬有想法,張耳也不會不問的,但(南)魏也就是殷國民眾對“外國人”當他們的王是有意見的。

12 將韓國一分為二

韓王成也是原六國韓王的後裔,他的地盤不僅變小了,而且人也被項羽扣押。河南王申陽原為張耳部將,韓國民眾也是不喜歡申陽的。

14 將燕國一分為二

燕王韓廣是趙王武臣的部將,他本是趙國人到燕國後被擁立為燕王。項羽把他趕到遼東是為遼東王,而南部的燕國則封韓廣的部將臧荼為王。他的孫女是漢武帝的姥姥。

17 將齊國一分為三。

原六國齊國宗室田榮在秦末復辟為國王,項羽分封諸侯時將齊國分為齊國、膠東王、濟北王。最讓田榮鬱悶的是,他這個王也下崗了,原因就是當初他沒救項梁。

20 項羽的三個哥們王

分封天下後,項羽令臨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 、衡山王吳芮在彬縣殺害義帝。陳吳起義時,作為縣令吳芮起義,很多人都支持他,包括百越諸王、梅鋗、英布都主動要求歸他領導。後來吳芮將女兒嫁給了英布,他們跟著項羽屢立戰功。共敖跟項羽是同事,任上柱國,曾攻破秦南郡地。後來他們三人都被封王,梅鋗被封侯,他是史上最牛的侯,十萬戶!項羽、共敖堵住了劉邦的東大門。

冊封后釀成的後果。

前齊王田榮和原趙將陳餘不服,兩人一通氣。田榮在齊國起兵,三下五去二統一了三齊。陳餘在常山國起事,打得忘年之交張耳投靠老弟劉邦。代王歇合併了常山國,重建趙國,為了感謝陳餘,又將代郡封給了陳餘,這樣陳餘就做了代王。項羽則赴齊地平叛,劉邦、韓信趁機出關。項羽陷入了齊國戰爭的泥潭中,而劉邦則一路破關斬將。當他聽聞義帝被殺,打著跟義帝報仇的名義,聯合中立的諸侯王56萬人攻打項羽的“空巢”彭城。項羽3萬精兵,將這56萬大軍打的落荒而逃,劉邦都險些被俘虜。劉邦不斷地拉攏諸侯王,孤立項羽。就連鐵哥們英布、吳芮都叛楚了,而共敖中立。最終項羽因為自己分封稱帝的大棋而變成了國破家亡身死的死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