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大明有多難?當初清朝入關奪取天下,失敗的可能性有多大?

靜夜史


消滅大明難嗎?並不!

大清入關奪天下難嗎?難!

這兩個結論衝突嗎?不衝突,因為出發點不一樣。

消滅大明很簡單,因為大明已經是一個千瘡百孔、爛泥扶不上牆的末代王朝了,對於從內而外腐敗的王朝而言,毀滅它是很容易的。


再者明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先後在關外的對戰中被清軍剿滅,1642年的大明,看似擁兵百萬,實際上是百萬飯桶,要想打敗這樣的軍隊,別說清軍了,就是農民軍也得心應手。

清軍入關奪天下難,不是難在外在因素,而是難在自己人的抉擇。

在清軍收降吳三桂、突破山海關、擊敗李自成、拿下北京城之後,大部分旗人軍官是持有“留兵駐守,大軍回遼”的觀點的。當時多爾袞在洪承疇的建議下,力排眾議,決心迎福臨繼位北京,呈中國正統,問鼎中原。


這真的很需要勇氣,因為前幾次清軍入關的暴行,給北直隸、山西和山東百姓留下了非常不愉快的記憶,因此清軍在整個華北地區其實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大清八旗加上蒙古的脅從軍總共才不到20萬,既要佔據華北的廣大土地,又要去消滅李自成殘部,仔細一想,真的很難。

在隨後的的南明殲滅戰中,又有三次曾經動搖了大清一統中國的決心。

分別是山西的姜瓖反清、鄭成功圍南京、李定國桂林大捷。

後面兩次,雖然有很多作者說這不過是南明軍的垂死掙扎、迴光返照罷了,但在當時,這真的影響了大清統治中國的決心。鄭成功突襲南京時,整個清廷都為之震動,因為一旦南京被奪下,那麼鄭成功就很有可能和當時江南地區的廣大反清義軍聯合在一起,從而隔斷在福建和廣東的清軍,迫使那些已經降清的明軍先鋒再次倒戈叛清,最後反倒是壯大了明軍的實力,明清再次劃長江對峙。

再就是李定國的桂林大捷,清軍先後損失親王尼堪、侯王孔有德以及大量的前線軍隊,這是認為大明有正面槓過清軍的開始,當時順治皇帝非常慌張,差點就像準備跑路,在孝莊太后的怒罵之下,才冷靜下來,急命吳三桂、洪承疇率軍南下。


再就是姜瓖反清,姜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這裡我就稍微的說一下。姜瓖本是明朝降將,因為對清軍的種種行為表示不滿,隨後利用大清在山西不得民心這一點,於1648年起義,當時勢頭之大,遍及了70%的山西州縣。

感覺不是很大,那是因為姜瓖反清事件造成的結果並不只是山西一地。為了聲援山西,陝西和山東的義軍也紛紛揭竿而起,這讓本來已經是大清後方的華北地區再次淪為戰爭前線。事實上,這也是大清最為崩潰的一次。尤其是1649年,大清統一前期的支柱多爾袞還病逝了。說實話,如果不是當時南方的明軍還在忙於勾心鬥角,這是最有可能大明殘血復活把清軍趕出關內的機會。


或可說真的是天命向清,上天給了南明如此多的機會,可是一幫爛人,又怎麼知道去抓得住呢?


火器工坊


明滅於自身,與滿清無關。明中前期是超級大國,鄭和下西洋戰船數百,兵數萬。所到之處無人敢對抗。有史記載:鄭和之艦隊乃明海軍冰山一角。由此可見,明之強大。明中前期東北女真為番屬國,需朝貢。因當時沒有國家概念,番邦不起事既可共處。類似現在的特別行政區。明中期後由於政府管理松酥,社會貪腐漫延,中央仍未有效加強管理。導致社會經濟實力迅速下滑。到明末朱由檢已經徹底失控,崇禎帝也做過很大努力,加大力度整治,東廠錦衣衛可隨意獵殺貪官,但由於腐朽已達根部,中央已經無力迴天。凡是物極必反:李自成就是社會腐敗的產物。陝西鬧饑荒,餓民應李自成而起。百萬農民起義軍順間滅亡了不可一世的世界第一超級大國。朱由檢是明朝統治者的替罪羊。他雖然努力過,但因:為何能餓死人,何不吃肉粥的怪圈,所葬送。老夫今天所訴:未提滿清細節,只因滿清是撿漏,如果陝西餓民得到安撫,明能科學治國。滿清無法與其對抗,所以不值一提。謝謝再見


老夫有話說5


大明不是被清朝滅亡的,甚至可以說也不是李自成滅亡的。大明完全是被自己玩死的。

在努爾哈赤的時代,不管明軍再怎麼慫包。綜合國力,也是努爾哈赤不能比的。但是魏公公的獎勵方法很奇葩。寧錦大捷後,魏公公身邊的大小太監都有獎賞,而主將遼東巡撫袁崇煥卻被罷官了。魏公公的乾兒子毛文龍,打仗全靠吼,軍功全靠編。沒經過任何核實,卻被記錄於正史。

崇禎上臺後,第二年。便把星夜回京救駕的袁崇煥下了大獄,引起關寧軍譁變。然後騙袁崇煥寫信召回關寧軍收復薊州四鎮。剛剛把後金趕出長城,就卸磨殺驢,活颳了袁崇煥。又三分關寧軍,使大明在遼東徹底失去了與皇太極對抗的力量。

然後清軍四次進入關內搶掠,如入無人之境。把關內的關寧軍,與剿滅農民軍的精銳消滅殆盡。

洪承疇帶領明朝主力與皇太極決戰關寧,在佔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被崇禎逼迫出兵冒進,被皇太極擊破與松山,大明再無與清朝的抵抗之力。

李自成在功到京城時,還在與崇禎求和,只要崇禎封他個虛銜,他就帶著農民軍去遼東送死。崇禎的面子大於天,最後為了面子丟了命,還丟了大明的江山。

No作No殆,崇禎無出其右。





白耀亮


兩大錯覺:李自成是滅明朝的主力;後金(清)是撿了便宜才入關的,如果沒有李自成,後金還在關外打獵。


事實上,後金是消滅明朝的絕對主力。從努爾哈赤起兵反明開始,明朝在遼東就沒有打過幾場勝仗,孫承宗在遼東,也只是能夠暫時遏制努爾哈赤的腳步而已,總體而言,優勢是在於後金這邊。而到了崇禎年間,明朝在後金可謂是一潰千里,後金更是五次南下進入中原,兩次兵臨北京城下,最遠打到了濟南城。

而且,在明朝內部對戰農民軍節節勝利的百戰名將,比如盧象升,洪承疇等,都被後金大敗,尤其是盧象升,以身殉國。可見,當時明朝內部最為精銳的部隊,也奈何不了清軍;最優秀的將領,也被清朝安排。


再反觀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他們哪一次遇見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除了李自成最後一次以絕對的人數優勢戰勝了被皇帝下旨強制出戰的孫傳庭),不是被胖揍?尤其是李自成,多少次,明軍差一步就能消滅掉這個人,但都被後金破壞(清軍入侵,將領被調去防備)。所以說,要說撿漏,李自成才是白撿便宜的那個。

那麼再說,消滅明朝有多困難?答案很簡單,沒多困難。明朝毀在自己手裡,包括李自成這個人,都是被明朝強行逼到自己對立面的。明朝立國五十年之後,朱元璋建立的那一套戶籍體系已經開始崩潰,生產鹽的灶戶因為開中法導致了鹽的需求猛增,而不堪繁重的工作,開始逃亡;而軍戶,國家正規的武裝力量,變成了衛所長官的私人奴僕而根本毫無戰鬥力;武官吃空餉,地方官扣押賑災物資中飽私囊,這一切在明朝立國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就都發生了。


明朝的王爺,一個個拿著國家的錢揮霍,而毫無貢獻。唐王朱聿鍵,看到清軍圍攻京城,於是違反祖制,招募部隊去勤王,並且大敗了農民軍,卻被崇禎皇帝關押,剝奪爵位;而崇禎的叔叔福王朱常洵,在崇禎省吃儉用籌集軍費的時候,依舊掌握著三個省的稅收,大肆揮霍。有能力的親王,不受重用,卻養著一幫蛀蟲般吃空朝廷的親王,明朝豈能不亡?

而明朝的軍隊,也只能對付已經衰落的蒙古散兵遊勇,遇到大規模的,戰鬥力強的敵人,就會喪失戰意,地方的武裝面對倭寇,遼東官兵遇到後金,都是被暴打。這樣的軍隊,豈能保家衛國?

所以,滅掉明朝,不用其他人動手,他自己就足以毀掉自己。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問得太膚淺。

一個從頭爛到底的政權,只要有個堅定的替代者推一把,必然倒下。

滿清入關時,漢人政權高層已經混亂不堪,淨相互坑殺、推委,光顧自個全無國家、人民;底層民眾苦不堪言,不僅天災不斷,還要承擔百萬豬姓為代的人禍,早就活不下去了。

漢人不幸的是沒有一個人雄,軍閥不是不成器,就是愚忠;造反頭目一個沒文化,另一個是瘋子。

面對此情此景,新生政權的滿清,不成功才是問題。

面對如此局面,苦守豬主的,才是蠢材!更何況滿清入關後漢人的苦難大多是漢人造成的。

面對當前民族大團結的局面,整體而言,滿清入關是民族之不幸的大幸!雖倒退嚴重,但是保住了大一統,保住了完整的競爭力!


善利萬物72476347


消滅大明一點都不難!特別是對於滿清而言。全部因素對比下來,明王朝真的沒有什麼優勢,滿清打敗明朝幾乎沒有出現大的損傷。細究來看,有以下分析:

1.滿清是政治上戰勝明朝。明亡清興交替之際,情懷歸情懷,事實歸事實,明朝廷腐敗和低效已經決定了它必須要滅亡,不然普天下的百姓不知道怎麼活。滿清在關外,還屬於相對落後的狀態,但是皇太極已經開始有奪取天下的意識,仿照漢制建立朝廷體系。常年依靠軍事優勢,劫掠遼東,河北,山東聚集財富。明朝廷因為抗擊滿清,領略遼東,每年耗費白銀以百萬計,耗空國力。滿清在關外對明朝廷的消耗,加劇了明王朝的潰敗,導致最後沒有直接軍事打擊,卻被李自成進了北京。


2.軍事上滿清佔盡優勢。明王朝敗亡在財政上,財政供應在軍費上,軍費消耗在關外抗清上。事情的起點就是明王朝軍事上被滿清碾壓,即使有孫承宗,袁崇煥這樣的名將,也是憑堅城用大炮式的防守,城外野戰,除了關寧鐵騎還可一戰,其他軍事力量戰鬥力不足為提。再加之後期滿清大量購置火炮,明王朝的火器水平遠遠落後,連戚家軍也消亡於對抗滿清之中。所以,如果防守策略還可以堅持的話,軍事上明王朝還能支撐,一旦會戰,滿清就會開展屠殺式進攻。


3.外患和內憂壓垮明朝。從來是有內憂就有外患,有外患就會滋生內憂。而明王朝面臨的內憂外患,形成了呼應之勢。農民起義軍多次絕處逢生。禍害中原地區多年,流竄於陝西,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多省,導致這一地區不光要派兵鎮壓,明朝廷還不能收取賦稅,兩下一算,每年都是淨損耗。關外後金兵,除了李成梁,熊廷弼能維持局面,不至損耗太多國力,其他的將領守住遼東也是枉然,成為國力損耗的大項。就算滿清和李自成都只是騷擾流竄,明王朝這樣的消耗也支撐不住。


4.滿清奪天下失敗可能性極大。滿清入關與滿清奪取天下,相距甚遠。即使吳三桂叛變投敵,打開山海關,也只是軍事上的問題。當時滿清面臨的敵人,還有南明政權,大順政權,大西政權,南明政權不會反攻成功,這個不用多說,明王朝的腐敗和文官制度,決定了他那一套只能自取滅亡,沒有擴張反攻實力。大順和大西原本是一家的,只是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沒有大的抱負,各過小日子。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南明割據江南,滿清佔領北方,李自成和張獻忠,合兵一處成為一股實力,三足形式比較正常。滿清對付這些勢力在南方沒有絕對優勢,又不得中原民心,所以,奪取天下的難度很大!


話說春秋


清朝取代明朝其實也不像很多人看起來的那樣容易,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多爾袞入關奪取天下也經過了近三十年時間的艱苦鬥爭,尤其是後金滿清兩位開國雄主努爾哈赤皇太極都遇到了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的頑強阻擊,努爾哈赤更是被袁崇煥的大炮擊傷,幾個月後含恨而死,皇太極也幾次被袁崇煥擊敗,莽古爾泰多爾袞阿濟格多鐸豪格等後金悍將在北京城下也被袁崇煥擊退,袁崇煥的存在成為後金奪取天下的最大障礙,皇太極於是用反間計讓明朝崇禎帝自毀長城殺害袁崇煥,讓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漢奸層出不窮,從此以後,皇太極在與明朝的戰爭中佔據越來越大的優勢,明朝陷入與皇太極的滿清軍與李自成的大順軍兩線作戰疲於奔命,舉步維艱。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殺,明朝滅亡。吳三桂引狼入室投降滿清,多爾袞的滿清政權輕而易舉進入中原,在吳三桂洪承疇等很多明朝漢奸的幫助下,滿清一鼓作氣消滅李自成張獻忠及南明政權奪取天下。


厚德載物49847


明朝滅亡,是多方原因造成的,而清軍入關奪取天下則是偶然的。首先,大明王朝經歷嘉靖朝的殆工,萬曆朝的紛爭,天啟朝的兒戲,到了朱由檢手中已大廈將傾,再加上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內閣頻換輔臣,外將用之束手,朝野忙於黨爭。又有天災連連,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造成起義、造反的災民遍地皆是。後金統治者以“十大恨”為藉口,抓住機遇,聯合蒙漢,伺機問鼎中原。時表崇煥巳被殺,明朝自毀長城。吳三立場搖擺,瞻前顧後。李自成攻陷北京,祟禎自盡,取得勝利的大順政權沒能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驕奢淫逸,並殺吳父,霸佔吳妾陳圓圓,致使吳三桂一夜倒戈,八騎將士聯合關寧鐵騎,一路所向披靡,於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大清王朝。此時距朱由檢自盡方數月,可見,沒有朝政的腐敗,大順政權的驕奢,吳三桂的倒戈,等等,只靠後金之力,建立全國性的政權是幾無可能的!


非空


朱元璋雖然完成了驅逐韃虜光復漢家天下的任務,但因最底層百姓當皇帝,見識的缺陷,無法突破一個鄉下窮老頭的格局與想象,既無漢唐恢宏大度,昂揚向上的氣勢,也無宋朝富甲精緻的貴族範,更無元朝氣吞天下的霸氣,唯一繼承的就是蒙元愚昧與專制。

終明一朝,可以說君無明君,臣無善終,木匠皇帝,文盲皇帝,不上朝的奇葩皇帝迭出,于謙,張居正,袁從煥這些名臣賢相不是死於非命就是鞭屍揚灰;這是一個連才偷才盜都沒有的黑暗時代,對外發動戰爭,開疆拓土幾乎是空白,國土狹小,出了山海關和嘉峪關就到了國外。以明朝最為自豪的鄭和七下西洋,它沒有像麥哲倫去正實地球是圓的,離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更遠了,沒為大明王朝增添半寸的海外領土,

花費國家鉅額收入的七下西洋的原因,到現在為止居然還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理由,到海外尋找出逃的朱允炆?到海外宣示大明王朝的富有?等等不足而論。在七下西洋沿線國家撒了無數財富,就運回來幾隻長頸鹿,弔詭的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還跑了,沒有回國覆命。至今回憶起來更像一個不靠譜的傳說,沒有留下任何詳實的記載和資料,船員的航海日誌記錄,出行遊記也全無。好多空白只能靠現代人用想象去填補...

明朝國運長達276年並非是治理得成功,而是運氣好。明朝存續的年間中國北部幾乎沒有像宋元之際那種此起彼伏的強敵,西夏,遼,金,元等虎狼之國都已被歷史的大幕隱去,留下一個朱明王朝上演老子天下第一的獨角戲。但是難堪還是來了,篡位的朱棣死去沒多少年,英宗年間蒙元殘餘也先部落僅僅七八千人,在土木堡打得十幾萬明朝軍隊全軍覆沒,英宗皇帝也被擄去,要不是北京城內的名臣于謙成為中流砥柱,大明王朝可能早早壽終正寢。所以消滅大明沒什麼難度,它本身就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虛弱身架。

朱元璋童年極度貧困的生活記憶以及底層被壓迫者痛楚經歷,使他有對財富和權力有著最貪婪佔有的慾望和對富有者最惡毒猜忌的心理,這在歷代統治者裡極其少見。

因不允許別人窺視經屠殺千萬人才得到的這種權力,他取消了宰相一職,中斷了幾千年君主與宰相二元分權的權力結構,這種對帝國最高權柄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制衡的結構,實踐證明是在專制時代最不壞的制度化安排;從對曾經幫助過帝國的民間富豪沈萬三的不能容忍,體現出他對富有者的仇視與嫉妒,給帝國公務員定的低得無法養家餬口的俸祿標準,卻暴露了最高統治者的看似道德潔癖實為道德偽善!而且這種意識像影子一樣銘刻在朱家子孫的遺傳基因中,在明亡末年大敵當前,為湊軍隊餉銀,發動捐款,幾乎是向官員乞討,官員們早已熟悉這些套路,咱艱苦樸素,公僕家也沒有閒錢啊,都知道捐了錢之後就是板上釘釘的貪官一枚,大不了要死大家一起死。果然,號稱來了不納糧的李自成也是個窮瘋了的主,進城就對官員拷掠勒銀,大刑之下居然從官員口袋裡逼出7000萬兩白銀,從崇禎皇帝內府庫搜出白銀3700萬兩,帝國就在皇帝和官員道德潔癖中灰飛煙滅...

在這種情況下,滿清入關失敗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很多人不喜歡滿清,說實在的讓漢族人痛快接受滿清確實會有些心理障礙,特別那豬尾小辮,長衫馬褂加瓜皮小帽看上去就滑稽可笑。然而我們是有容乃大的中華民族啊,我們從來不以血統來辨別夏夷之分,只要你接受中華文化,接受忠、孝、信、義、仁、智、勇,就是中國人。大秦帝國丞相李斯在《諫逐客書》裡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想當初大秦祖先贏氏也是西戎的一個蠻夷之邦,最後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同理滿清除了推銷給漢人那套奇醜的髮飾和怪異的衣服外,完完全全徹底漢化了,而且給中華文明注入新鮮血液,我們又恢復了漢唐的血性與彪悍,金戈鐵馬馳騁天下,凡滿清鐵蹄踏上的地方,插上龍旗都是中華熱土;凡八旗戰刀下低頭的,都是中華子民,大清王朝每年祭祀大典的牌位上,都有炎黃軒轅,堯舜禹,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甚至還有朱元璋!我們不應該為有後面到來的康熙大帝,康乾盛世慶幸嗎?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如果對歷史進行一下復原,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即如果皇太極繼續沿用努爾哈齊的政策,必然是以失敗為結局。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我翻遍歷史檔案,很難能從各種蛛絲馬跡當中找到努爾哈齊有滅亡明朝入主中原的意向,反倒是皇太極一直有著入主中原的意志,並且對其政策進行了調整。比如說禁止殺戮,掠奪明朝人口彌補自身的不足,並積極吸引原明朝官兵為自己服務。

第二,努爾哈齊素來痛恨儒生,也就是知識分子,恨不得把他們趕盡殺絕,這就絕對無法取得知識分子的支持。而皇太極則解放了被擄為奴的知識分子,並讓他們通過考試授予官職,成為後金政權的漢官。漢官不僅成為皇太極牽制、削弱滿洲軍事貴族的勢力,還逐步幫助皇太極把後金政權從軍事貴族民主制度改革為君主專制制度。當然,漢官也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重要推手,范文程、寧完我、張存仁等居高位的漢官都積極主張入關。

第三,皇太極的軍事行動更加積極,不僅主動破關禍水南引,破壞明朝的統治根基,並且發動了多次戰役消滅了大量的明軍。尤其是松錦大戰明軍今生的精銳部隊在後金的炮火、鐵蹄下灰飛煙滅,此時清軍入關已是時間問題。

當然,有人會拿李自成來說事,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卻自動無視了一個事實,就是李自成造反的時候,明軍都已經在遼東涼透了。而且皇太極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配合默契,每次明軍都快把他們打死的時候,清軍絕對收一波明軍的人頭,替農民起義軍拉了不少仇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松錦大戰,洪承疇都快把李自成拍死了,然後就被崇禎送到關外讓清軍收人頭。說道崇禎不得不說,明朝趟上這種剛愎自用又小肚雞腸的國家領導人想不完蛋都難。

我以前就曾經提到過,明朝的滅亡是內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內力是通過外力才顯現出來。不過說到底,大清取代明朝,那就是天意。畢竟天意難違。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