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益發合掌門人到長春商界領袖

熟悉長春歷史的人大都聽到過“益發合”這個老字號,而提到益發合,就必然會談到孫秀三。孫秀三,這個益發合曆史上著名的掌門人,為何對長春有如此大的影響呢?他是如何從學徒成為益發合總經理,進而成為長春商界領袖的呢?除了對長春商業發展的貢獻,孫秀三還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社會影響力也很大呢?

從清末到民國,河北樂亭人幾乎壟斷了長春的商業。據說,如果三分商業,以“京東第一家”劉家為代表的呔幫要佔二分。呔商之中,益發合又是其中的代表商號。出生於清光緒年間的孫秀三也是河北樂亭人,他與益發合的淵源,還要從在德惠做學徒時邂逅當時的益發合經理韓杏林說起。

傳奇上位路

從學徒到掌舵益發合

孫秀三,名大有,有記載說他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是河北樂亭縣湯家河鎮孫家莊人。但根據長春檔案館所存的二道溝商會會員表所記載的年紀推算,孫秀三應該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孫秀三的經歷頗為傳奇,他13歲便離開家來到東北,最初在今天德惠一帶的代理店做學徒,被來此辦事的益發合經理韓杏林發現,韓杏林非常賞識他,便把他帶回益發合進行培養。有韓杏林這位伯樂,加上孫秀三本身的商業天賦和勤奮好學,他25歲就成為益發錢號的執事人。

其間,孫秀三對益發錢號進行了全方位改革,如在各地設辦事處,增加經營項目,從事東北流行的金票、盧布、大小洋等錢鈔的匯兌,甚至在黑龍江開設金爐。在他的經營下,益發錢號生意興隆,不斷盈利,最後竟成為益發合的支柱。益發合是農安泰發合和長春東發合兩家合作開設的分號,而益發合錢莊又是益發合的分號,這樣算下來,益發合錢莊已經是京東劉家的第四級組織了,其大量利潤要被上面幾層掌櫃層層分劈,這讓當時的掌門人劉毅侯及孫秀三等人很不開心。

20世紀初,鐵路的開通衝擊了馬車運輸業,而以大車店起家的益發合自然受到衝擊,當時的益發合掌門人韓杏林沒有及時適應這一趨勢,使益發合出現虧損,同時他“交官窮、交客富”的理念以及落後的經營方式,也制約了商號的發展。1917年秋,韓杏林想從錢莊提取一筆鉅款補貼大車店,以便繼續販運糧食,但這一要求被孫秀三等人拒絕,於是雙方矛盾激化。韓杏林和總管傅春禮向劉家提出辭職作為要挾,在這種有你沒我的情況下,總掌櫃都提出了辭職,孫秀三也被迫提出辭職。而此時的劉家,早就想從泰發合和東發合手中收回益發錢莊進行直營,而且也對孫秀三的才能極為重視。於是,劉家藉機同意韓杏林的辭職要求,任命孫秀三為益發合總經理。據說,劉家向韓杏林通知這一消息時,他正在吃飯,震驚之下,飯碗都掉到了地上。這一年孫秀三才37歲,就成為了龐大的益發合產業掌門人,這在長春轟動一時,稱為“孫秀三鬧革命”。

孫秀三入主益發合櫃事後,即以全新的經營思想管理和發展益發合,他積極擴大社會圈子,交結官府,尋求庇護和商機,同時加強商號管理,不再固守非昌黎、樂亭、灤縣人不用的觀念,而是唯才是舉,甚至還僱過日本人當店員。在內部紀律上也非常嚴格,如要求店員不許留分頭、不許納妾、不許抽大煙、不許開分號等,如果違反,立即開除。在經營手法上,孫秀三先後建立和擴大了益發合百貨店、東發合百貨店、東發合茶莊,並在各地又建立分店和分莊,這奠定了益發合在東北民營資本中的領軍地位。同時,他不斷擴大經營範圍,進軍實業,將目光放到原材料充足、市場需要量大的面料加工和豆油加工上。1921年,孫秀三在長春開辦了榨油廠;1924年,益發合建立了麵粉廠、織布廠,其生產的“龍馬”牌面粉在東北有著巨大的影響。

成為商界領袖

經得起考驗看得到商機

1907年,長春商務總會成立,從此,商會成為長春歷史上一股最重要的勢力,名正言順地登上歷史舞臺,參與到長春的社會活動和建設中。清末民初,長春社會上層的構成可分為軍警紳商學五大界別,因為當時的很多社會問題需要商人出錢來解決,所以商人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時的商務總會總理(後來又稱“會長”)必須是商界認可,在地方極有威望的人物。1925年,孫秀三的益發合在長春影響巨大,而他也因“為人處事公正,不亢不卑”,被選為長春商會會長。

民國年間,長春已成為吉林省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商業繁榮,貿易興盛,日俄勢力盤踞,這對商會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孫秀三當選後,很快就向商家和社會各界證明了自己的能力。1926年8月,發生了張作霖因為奉票貶值而查抄天合盛商號事件,天合盛長春執事劉善慶與奉天執事人李墨軒、哈爾濱執事馮浚川等5人以違令倒把、擾亂金融被予以槍決。這讓長春的大小錢商都非常驚恐,遇到奉票交易,不知該如何應對。

孫秀三積極與奉天聯繫,在長春財神廟成立了金融維持會,尊奉天金融維持會為總會,制定制度,對各銀號的交易,特別是涉及到奉票的作了嚴格規定。比如,規定“城、埠、附屬地三處”“必我華商均不準有奉票搗把之事”;附屬地商家有“以奉票搗把之事”,如不服從管理,眾商將與其“斷絕交易”。隨後,“為維持金融”,孫秀三又在“財神廟南院樓上設立金融市場”,並於1927年1月開市,也對金融交易出臺制度來防止投機行為,各商買賣鈔洋各幣“不準空盤交易”。這一金融交易市場,也就是後來常見諸報端的長春“錢鈔交易所”,它應該是長春人自由創辦的第一個貨幣交易場所,開市之後,“營業甚盛”,雖然在後期仍存在“買空賣空”,但在當時,對促進長春金融業復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張作霖對銀號地處理使得益發錢莊也受到影響。本來益發錢莊存在著投機倒把的性質,天合盛事件讓孫秀三看到了危機,也看到了商機。1926年以前,長春的私人銀號中,天合盛的實力和影響都要超過益發合。天合盛事件之後,益發銀號由此變得“首屈一指”,孫秀三又藉機開設了益發銀行。從此,在巨大商業資本的支持下,益發合的糧食轉運貿易、麵粉和豆油加工等實體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益發合最終稱雄於長春,與孫秀三的果敢、貢獻密不可分。

作為商會會長,除了與商業有關的事情,孫秀三每天還要處理修橋、修路燈、清潔公司、建廁所等事關民生的事情,這些事情他也都處理得非常圓滿。媒體評論他“評事、處事,公正無私,素孚眾望雲”。1927年6月28日,長春商會舉行新一屆領導機構選舉,到會者320人,要從中選出49名董事,再從董事中選出會長。這一天,長春縣署、長春警察廳、審判廳、檢察廳及各方代表都到現場進行監督,由此可見其重要。據報紙記載,這次選舉中,有一位陶姓商人百般運作,甚至疏通了警察廳等高層,但孫秀三仍得到39票,再次以絕對優勢勝選連任。1929年,根據國民政府的要求,長春商會改組為委員制,共“推定委員十三名”,會長改稱為主席。在屆期改選時,孫秀三再次連任。1931年3月28日,長春總商會改為“長春市商會”,下設木業、糧業、雜貨商、染業、銀等9個同業公會,孫秀三再次被公舉為主席。

熱心公益事業

慷慨救助貧弱群體

如果要寫一部長春史,是一定要寫孫秀三的。這不僅僅因為他的商業成就,更因為他對長春社會發展的貢獻。清末的長春,地處中東、南滿鐵路交界,流民非常多,每到冬天,餓死凍死病死的貧民隨處可見。清末,為了救濟這些人,每到冬天長春府就會“籌設粥廠,以資拯濟”,這個粥廠就設在長春南關的關帝廟內。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起,第二年三月初一止,每早施粥一次,這一舉措使大量貧民得以存活下來。當時南關粥廠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從牛馬稅內提留出10%,但到了清宣統二年(1910年)春,牛馬稅歸經徵局徵收了,長春知府沒有權力再提留此稅,放粥款項便沒有了著落,無奈,只能裁撤粥廠。結果,“貧民凍餓致死者日四五人”,可謂“慘傷心目”。這種情況下,長春商界出面,自己開辦粥廠。使南關粥廠成為長春存在時間最長的粥廠,它從清末開始,一直到九一八事變,都成為在長流民和乞丐的一個安身之所,孫秀三作為商人,極力參與其中,這個粥廠直到1931年仍在運行,後來,長春商人們在西關大佛寺再開一個粥廠。每到冬季,大家就開始籌措資金,以便按時開辦。20年代初,孫秀三再一次被選為長春慈善會副會長,具體工作,就是每到冬天,都要預備粥鍋、施粥和衣服還有募捐錢款,調查貧民的數目,為施捨衣食做好準備。有時官撥資金或募集的款項不足,他都要自掏腰包。

雖然長春商會會長的職位讓孫秀三社會地位更高,事務更忙,但在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上,他仍舊保持本色。如1927年4月,他與當時的吉長道尹孫其昌、警察廳長修長餘、縣長張曉筱、長春燈泡廠廠長金毓黼等官員和社會名流士紳,共同發起興修般若寺的活動。如1927年年初,因暴雨成災,河北、山東等地因發生饑荒,有約30萬難民湧入東北。這些人在4月初到達長春,然後再從這裡轉往哈爾濱。這些難民“拖男帶女,扶老攜幼,飢餓困苦,不堪言狀”。他們到長春後,多數根本沒錢再買北上的車票。於是,孫秀三與長春二道溝商會、直東同鄉會聯名稟請時任吉長道尹的孫其昌,請其與東省路、吉長路交涉、“要求多掛車輛,減免車價,並請賑款”,對那些步行露宿者,“設立粥廠或備房屋”。由於無錢購票的難民數量過於巨大,雖然哈爾濱商會包辦了一部分,但還是剩四百餘名,他們“蹲居數日,慘不忍賭”,於是,孫秀三又慷慨解囊,包下“火車五輛”即5節車廂,讓難民“盡行乘車北上”。他的舉動,連當時的報紙都評論說:“似此見義勇為,方今時代實所罕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秀三辭去了已擔任6年的商會會長職位,以養病為名前往大連躲避,益發合總部也隨之遷到此處,對於日偽強加給的“新京特別市自治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他也是推諉虛置,並不參與其中。包括益發合在內的私人企業和銀行都進行了股份制改組,在此偽滿政權之下努力生存。其中益發合因經營策略的調整,每年仍有大筆利潤。1945年2月,孫秀三病逝於大連,終年6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