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益发合掌门人到长春商界领袖

熟悉长春历史的人大都听到过“益发合”这个老字号,而提到益发合,就必然会谈到孙秀三。孙秀三,这个益发合历史上著名的掌门人,为何对长春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他是如何从学徒成为益发合总经理,进而成为长春商界领袖的呢?除了对长春商业发展的贡献,孙秀三还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社会影响力也很大呢?

从清末到民国,河北乐亭人几乎垄断了长春的商业。据说,如果三分商业,以“京东第一家”刘家为代表的呔帮要占二分。呔商之中,益发合又是其中的代表商号。出生于清光绪年间的孙秀三也是河北乐亭人,他与益发合的渊源,还要从在德惠做学徒时邂逅当时的益发合经理韩杏林说起。

传奇上位路

从学徒到掌舵益发合

孙秀三,名大有,有记载说他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河北乐亭县汤家河镇孙家庄人。但根据长春档案馆所存的二道沟商会会员表所记载的年纪推算,孙秀三应该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孙秀三的经历颇为传奇,他13岁便离开家来到东北,最初在今天德惠一带的代理店做学徒,被来此办事的益发合经理韩杏林发现,韩杏林非常赏识他,便把他带回益发合进行培养。有韩杏林这位伯乐,加上孙秀三本身的商业天赋和勤奋好学,他25岁就成为益发钱号的执事人。

其间,孙秀三对益发钱号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如在各地设办事处,增加经营项目,从事东北流行的金票、卢布、大小洋等钱钞的汇兑,甚至在黑龙江开设金炉。在他的经营下,益发钱号生意兴隆,不断盈利,最后竟成为益发合的支柱。益发合是农安泰发合和长春东发合两家合作开设的分号,而益发合钱庄又是益发合的分号,这样算下来,益发合钱庄已经是京东刘家的第四级组织了,其大量利润要被上面几层掌柜层层分劈,这让当时的掌门人刘毅侯及孙秀三等人很不开心。

20世纪初,铁路的开通冲击了马车运输业,而以大车店起家的益发合自然受到冲击,当时的益发合掌门人韩杏林没有及时适应这一趋势,使益发合出现亏损,同时他“交官穷、交客富”的理念以及落后的经营方式,也制约了商号的发展。1917年秋,韩杏林想从钱庄提取一笔巨款补贴大车店,以便继续贩运粮食,但这一要求被孙秀三等人拒绝,于是双方矛盾激化。韩杏林和总管傅春礼向刘家提出辞职作为要挟,在这种有你没我的情况下,总掌柜都提出了辞职,孙秀三也被迫提出辞职。而此时的刘家,早就想从泰发合和东发合手中收回益发钱庄进行直营,而且也对孙秀三的才能极为重视。于是,刘家借机同意韩杏林的辞职要求,任命孙秀三为益发合总经理。据说,刘家向韩杏林通知这一消息时,他正在吃饭,震惊之下,饭碗都掉到了地上。这一年孙秀三才37岁,就成为了庞大的益发合产业掌门人,这在长春轰动一时,称为“孙秀三闹革命”。

孙秀三入主益发合柜事后,即以全新的经营思想管理和发展益发合,他积极扩大社会圈子,交结官府,寻求庇护和商机,同时加强商号管理,不再固守非昌黎、乐亭、滦县人不用的观念,而是唯才是举,甚至还雇过日本人当店员。在内部纪律上也非常严格,如要求店员不许留分头、不许纳妾、不许抽大烟、不许开分号等,如果违反,立即开除。在经营手法上,孙秀三先后建立和扩大了益发合百货店、东发合百货店、东发合茶庄,并在各地又建立分店和分庄,这奠定了益发合在东北民营资本中的领军地位。同时,他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进军实业,将目光放到原材料充足、市场需要量大的面料加工和豆油加工上。1921年,孙秀三在长春开办了榨油厂;1924年,益发合建立了面粉厂、织布厂,其生产的“龙马”牌面粉在东北有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商界领袖

经得起考验看得到商机

1907年,长春商务总会成立,从此,商会成为长春历史上一股最重要的势力,名正言顺地登上历史舞台,参与到长春的社会活动和建设中。清末民初,长春社会上层的构成可分为军警绅商学五大界别,因为当时的很多社会问题需要商人出钱来解决,所以商人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的商务总会总理(后来又称“会长”)必须是商界认可,在地方极有威望的人物。1925年,孙秀三的益发合在长春影响巨大,而他也因“为人处事公正,不亢不卑”,被选为长春商会会长。

民国年间,长春已成为吉林省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商业繁荣,贸易兴盛,日俄势力盘踞,这对商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孙秀三当选后,很快就向商家和社会各界证明了自己的能力。1926年8月,发生了张作霖因为奉票贬值而查抄天合盛商号事件,天合盛长春执事刘善庆与奉天执事人李墨轩、哈尔滨执事冯浚川等5人以违令倒把、扰乱金融被予以枪决。这让长春的大小钱商都非常惊恐,遇到奉票交易,不知该如何应对。

孙秀三积极与奉天联系,在长春财神庙成立了金融维持会,尊奉天金融维持会为总会,制定制度,对各银号的交易,特别是涉及到奉票的作了严格规定。比如,规定“城、埠、附属地三处”“必我华商均不准有奉票捣把之事”;附属地商家有“以奉票捣把之事”,如不服从管理,众商将与其“断绝交易”。随后,“为维持金融”,孙秀三又在“财神庙南院楼上设立金融市场”,并于1927年1月开市,也对金融交易出台制度来防止投机行为,各商买卖钞洋各币“不准空盘交易”。这一金融交易市场,也就是后来常见诸报端的长春“钱钞交易所”,它应该是长春人自由创办的第一个货币交易场所,开市之后,“营业甚盛”,虽然在后期仍存在“买空卖空”,但在当时,对促进长春金融业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张作霖对银号地处理使得益发钱庄也受到影响。本来益发钱庄存在着投机倒把的性质,天合盛事件让孙秀三看到了危机,也看到了商机。1926年以前,长春的私人银号中,天合盛的实力和影响都要超过益发合。天合盛事件之后,益发银号由此变得“首屈一指”,孙秀三又借机开设了益发银行。从此,在巨大商业资本的支持下,益发合的粮食转运贸易、面粉和豆油加工等实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益发合最终称雄于长春,与孙秀三的果敢、贡献密不可分。

作为商会会长,除了与商业有关的事情,孙秀三每天还要处理修桥、修路灯、清洁公司、建厕所等事关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他也都处理得非常圆满。媒体评论他“评事、处事,公正无私,素孚众望云”。1927年6月28日,长春商会举行新一届领导机构选举,到会者320人,要从中选出49名董事,再从董事中选出会长。这一天,长春县署、长春警察厅、审判厅、检察厅及各方代表都到现场进行监督,由此可见其重要。据报纸记载,这次选举中,有一位陶姓商人百般运作,甚至疏通了警察厅等高层,但孙秀三仍得到39票,再次以绝对优势胜选连任。1929年,根据国民政府的要求,长春商会改组为委员制,共“推定委员十三名”,会长改称为主席。在届期改选时,孙秀三再次连任。1931年3月28日,长春总商会改为“长春市商会”,下设木业、粮业、杂货商、染业、银等9个同业公会,孙秀三再次被公举为主席。

热心公益事业

慷慨救助贫弱群体

如果要写一部长春史,是一定要写孙秀三的。这不仅仅因为他的商业成就,更因为他对长春社会发展的贡献。清末的长春,地处中东、南满铁路交界,流民非常多,每到冬天,饿死冻死病死的贫民随处可见。清末,为了救济这些人,每到冬天长春府就会“筹设粥厂,以资拯济”,这个粥厂就设在长春南关的关帝庙内。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起,第二年三月初一止,每早施粥一次,这一举措使大量贫民得以存活下来。当时南关粥厂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从牛马税内提留出10%,但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春,牛马税归经征局征收了,长春知府没有权力再提留此税,放粥款项便没有了着落,无奈,只能裁撤粥厂。结果,“贫民冻饿致死者日四五人”,可谓“惨伤心目”。这种情况下,长春商界出面,自己开办粥厂。使南关粥厂成为长春存在时间最长的粥厂,它从清末开始,一直到九一八事变,都成为在长流民和乞丐的一个安身之所,孙秀三作为商人,极力参与其中,这个粥厂直到1931年仍在运行,后来,长春商人们在西关大佛寺再开一个粥厂。每到冬季,大家就开始筹措资金,以便按时开办。20年代初,孙秀三再一次被选为长春慈善会副会长,具体工作,就是每到冬天,都要预备粥锅、施粥和衣服还有募捐钱款,调查贫民的数目,为施舍衣食做好准备。有时官拨资金或募集的款项不足,他都要自掏腰包。

虽然长春商会会长的职位让孙秀三社会地位更高,事务更忙,但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上,他仍旧保持本色。如1927年4月,他与当时的吉长道尹孙其昌、警察厅长修长余、县长张晓筱、长春灯泡厂厂长金毓黼等官员和社会名流士绅,共同发起兴修般若寺的活动。如1927年年初,因暴雨成灾,河北、山东等地因发生饥荒,有约30万难民涌入东北。这些人在4月初到达长春,然后再从这里转往哈尔滨。这些难民“拖男带女,扶老携幼,饥饿困苦,不堪言状”。他们到长春后,多数根本没钱再买北上的车票。于是,孙秀三与长春二道沟商会、直东同乡会联名禀请时任吉长道尹的孙其昌,请其与东省路、吉长路交涉、“要求多挂车辆,减免车价,并请赈款”,对那些步行露宿者,“设立粥厂或备房屋”。由于无钱购票的难民数量过于巨大,虽然哈尔滨商会包办了一部分,但还是剩四百余名,他们“蹲居数日,惨不忍赌”,于是,孙秀三又慷慨解囊,包下“火车五辆”即5节车厢,让难民“尽行乘车北上”。他的举动,连当时的报纸都评论说:“似此见义勇为,方今时代实所罕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秀三辞去了已担任6年的商会会长职位,以养病为名前往大连躲避,益发合总部也随之迁到此处,对于日伪强加给的“新京特别市自治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他也是推诿虚置,并不参与其中。包括益发合在内的私人企业和银行都进行了股份制改组,在此伪满政权之下努力生存。其中益发合因经营策略的调整,每年仍有大笔利润。1945年2月,孙秀三病逝于大连,终年65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