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中共將領在延安被毛主席贊“民族英雄”?

本文摘自:《人民政協報》,口述:王太和 整理:王信霞。

核心提示:1939年5月,延安飛機場建成,王耀南率工兵營返回前線。6月19日,兼任115師獨立支隊副團長的王耀南在行軍中接到逃難老百姓彙報,有近千日軍佔領了康城。陳士榘部先頭營在川口與日騎兵大隊遭遇,陳士榘率先頭部隊與敵接火。戰鬥中,陳士榘是被炸彈給震暈在山溝裡,“父親臨危受命,指揮部隊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工事以接應後撤的先頭部隊。”

哪位中共將領在延安被毛主席贊“民族英雄”?

王耀南

王太和告訴筆者,“在此次戰鬥中,父親身負重傷,但他仍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直至昏迷不醒,被送進了延安總醫院。”毛澤東、朱德得知情況後命令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最終王耀南被搶救過來了。後來,毛澤東還親自派專人送200塊大洋,並寫了親筆信,讚揚他是“民族英雄”。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有一位傳奇的將軍,他就是王耀南。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國工兵史,同志們都稱他為“工兵王”;紅軍四渡赤水前後,王耀南曾指揮工兵連先後架起十餘座橋樑,被毛澤東譽為“工兵專家”……

要了一個月的飯才走到安源

1911年,王耀南生於江西萍鄉上慄村的一個鞭炮世家,從兒時起,炸藥整整伴隨了他的一生。位於湘贛邊界的這個小村莊,從古至今都赫赫有名,是因為這不足百十戶的人家世世代代都以生產鞭炮為生。王耀南因為是冬天裡生,所以取名“冬伢子”,夥伴們都叫他“南伢子”,五六歲時他就跟著叔伯們學著製造鞭炮。

1919年的一天,王耀南與他母親上山挖野菜時,突然聽到“轟隆”一聲巨響,下山時他們發現差不多半個村子都被夷為平地。原來是村裡的一戶人家在製造鞭炮時不慎引爆了炸藥。“當父親和奶奶走到村裡時,村裡已經基本沒人了。在無人救濟、斷了生活來源的情形下,奶奶不得已帶著父親及姑姑離開上慄村去安源找做礦工的祖父及曾祖父。”上慄到安源之間的距離足足有八十多里路,王太和說,“奶奶是帶著父親要飯走到安源的。那時父親才八歲,後來他告訴我,他們足足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到安源。”

安源,位於江西省西部,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策源地,是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主要爆發地之一,也是中共湖南省委指揮秋收起義暴動的軍事中心。到了安源之後,“父親當了一名童工,他是跟著祖父王樹善一起在礦井下學點炮。”

1921年秋,毛澤東到安源點燃了工人運動的火把。毛澤東與礦工們在井下促膝談心。“那是父親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因為他是穿著衣服下礦井的。這與只有三尺汗布(即井下包頭布、井上遮羞布、回家洗澡布)的礦工們迥然不同,所以,父親印象特別深刻”,王太和說。在聽完毛澤東給工人們傳播革命道理之後,年僅10歲的王耀南就對他崇拜不已,這些道理在王耀南幼小的心靈裡產生了強烈的震撼,這也改變了王耀南的一生。

1922年,王耀南和一幫小夥伴們加入了剛成立不久的安源兒童團,這是安源路礦工人們的第一個少年兒童組織,是我們國家第一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屬於孩子們的組織。從她成立的那天起,兒童團員們就秘密地幫成年人完成他們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把風、放哨、傳遞消息;他們帶路、送信、護送領導。

黃洋界上的炮聲

1928年8月30日,國民黨湘軍和贛軍共5個團想趁紅軍主力在湘南未回井岡山之機,準備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會剿”。此舉遭到了紅軍堅決還擊,這就是有名的黃洋界保衛戰。

“守衛黃洋界哨口的部隊其實就只有三十一團一營不到一個連的部隊,守陣地的主要是我父親的一班以及劉榮輝的三班。”張宗遜將軍後來回憶此戰時也說道:紅軍當時以三十一團一營一連一個排佈置在最前沿,另外兩個排隱蔽在側後,等待時機出擊敵人。三連則在後邊休息,準備替換一連指戰員。

王太和告訴筆者,父親王耀南每次回憶起這場戰役時都激動不已。實際上,黃洋界只是一個哨口,當時守衛紅軍的武器又很不充足,一個人最多隻有一兩顆子彈。(它並非有些學者說的那樣,戰役打響時,只聽見機槍‘噠噠噠’響)所以,類似鋪竹釘、滾礌石等土方法後來也都用上了。

黃洋界戰役打響之前,王耀南剛從紅軍小井醫院回來(因醫院醫療條件有限,無法治療只能回來以土法治療),到部隊後他才接受的任務。當時王良任連長,朱良才是黨代表。“父親是一班班長,劉榮輝是三班班長。當時部隊並不知道這就是‘保衛黃洋界’,上級只是命令他們要守住這個口子,不讓贛軍攻上來。當時井岡山赤衛隊也很支持部隊,他們送來了很多淬了毒的竹釘,然後就將它們埋在路上。”

王太和說,一來竹釘不是很多,不可能鋪滿道路;二來竹釘過長不能全部埋下去,總有點露出來,敵人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父親偵察地形時注意到了黃洋界上有不少松樹,松樹上還有很多馬蜂窩。當時父親和戰士們都很年輕,玩心很重。有戰士想把它捅下來,父親沒同意,還讓戰士去砍很多藤條回來綁在松樹頂端,但不准他們驚動馬蜂,戰士們當時都不明白父親的意圖。”

戰鬥打響的時候,贛軍就攻上來了。“剛開始時他們沒踩到這些竹釘,當他們走到樹下的時候,父親便指揮戰士們拉拴在松樹上的藤條”,這樣,樹上的蜂窩就全掉下來了,驚動了馬蜂,蟄得敵人到處亂跑,他們也就自然而然踩到了竹釘。就這樣,部隊用蜂窩戰術擊退過敵人一次,可蜂窩必定有限,後來紅軍還用上了石頭、鞭炮等。

下午四點左右,當敵人重新組織進攻時,戰士們把僅有的從南昌起義後帶到井岡山的一門迫擊炮抬到作戰前沿。因為三班班長劉榮輝懂得打炮,就向敵人發射了三發炮彈,但前面兩發是啞炮,到第三炮才打響了。“因為是鋼彈(開花彈),威力特別大,當時的贛軍一聽這聲響,以為紅軍主力部隊回到了井岡山,不敢再戰,利用傍晚雲霧瀰漫的機會,逃之夭夭了。”這次戰鬥共打死打傷敵軍二百多人。

黃洋界保衛戰,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與數倍之敵激戰一整天,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它的勝利,滅了湘贛兩省“會剿”敵軍的威風,振奮了根據地軍民的士氣。毛澤東在獲悉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喜訊後,詩興驟起,欣然命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岡山》。

未完成任務把食鹽弄丟了

“父親在井岡山時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參與了黃洋界保衛戰,二是搭建了朱毛會師臺,三是在運送食鹽時,路上遭土匪搶劫而被重罰”,王太和說。

1928年,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同年底,彭德懷也率領部隊上山了。小小的井岡山突然間湧入了數千人的部隊。這麼多部隊使得當地的老百姓一下子難以負擔,導致了日常生活用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尤其是食鹽。“那時,對戰士們來說,能在井岡山吃上鹽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王太和告訴筆者,部隊沒鹽吃,戰士們身體日益變差,無法作戰。為此,地方的黨組織也想了很多辦法。後來,江西吉安通過各種渠道搞了點鹽。“上級命令我父親率部將其護送回來,我父親就帶著一班的部隊過去了,而劉榮輝的三班則負責策應我父親。”當部隊走到吉安時,因戰士們長時間沒有吃鹽,缺乏力氣,無法自己挑,就找了一些挑夫,他們都是當地的老表。“我父親就帶著部隊一路護送。誰知,部隊從永清回來,快到拿山的時候遇上了土匪”,王太和說,後來,部隊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撤退的時候不幸把鹽給弄丟了。

“父親丟了鹽,還傷到了好幾個戰士,這對部隊損失很大。”朱德得知此事後,很生氣,準備嚴懲。“父親後來和我說,他是工人出身,和其餘的正規部隊是有區別的,那時候他甚至不懂得稍息、立正和預備用槍等基本常識。”

王太和說,為了將功贖罪,父親向朱德建議,他可以利用自己所瞭解和掌握的知識從炸藥中提煉出少量的硝鹽來,父親從小就製造炸藥,對其成分、含量及提煉方法都非常熟悉。硝鹽儘管很苦澀,但它多少還有點鹹味,暫時也能夠替代食鹽的作用。得到朱德的同意後,父親便開始在部隊提煉硝鹽。他先讓戰士們支起大鍋,再刮下燒出來的硝,最後加上豬皮放在鍋裡煉,這樣就煉出了硝鹽。後來,這種提煉方法還短期內在部隊得到了推廣。

朱德總司令特批結婚

1939年5月,延安飛機場建成,王耀南率工兵營返回前線。6月19日,兼任115師獨立支隊副團長的王耀南在行軍中接到逃難老百姓彙報,有近千日軍佔領了康城。陳士榘部先頭營在川口與日騎兵大隊遭遇,陳士榘率先頭部隊與敵接火。戰鬥中,陳士榘是被炸彈給震暈在山溝裡,“父親臨危受命,指揮部隊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工事以接應後撤的先頭部隊。”

王太和告訴筆者,“在此次戰鬥中,父親身負重傷,但他仍指揮戰鬥到最後一刻直至昏迷不醒,被送進了延安總醫院。”毛澤東、朱德得知情況後命令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最終王耀南被搶救過來了。後來,毛澤東還親自派專人送200塊大洋,並寫了親筆信,讚揚他是“民族英雄”。

王耀南傷愈後,朱德就讓他留在抗大任學兵大隊大隊長,負責把年輕愛國的知識分子學員護送到延安。“送完兩批之後,到第三批(我母親曾林就在這一批,她當時是學員隊排長)的時候,護送的路被日軍封鎖了。這樣,我父親就認識了我母親,二人最終相知相愛。”

“儘管父親已經達到結婚的標準,但他們能結婚還是朱老總給特批的”,王太和笑著說道,“之所以由朱老總特批,是因為當時我姥爺家的成分比較高(但他很開明,也很愛國,抗日戰爭時就曾拿出20條槍送給八路軍。他和薄一波很熟悉,據說,有一次薄一波打仗時因為帶著的部隊被衝散,後來就躲在了我姥爺家的地道里),這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但那時我父親傷愈不久,身體很差,朱老總認為他需要人照顧,所以才開了特批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