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意識,如星星之火,燎原全國。

你喜歡我的收益,我喜歡你的本金。是對老百姓失敗的跑路的投資,最好的詮釋。

金錢與利益,是最好的試金石。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追根溯源,不得不說一下這麼一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

穆罕默德·尤努斯,從一個經濟學教授,到走出象牙塔,建立貧窮人銀行,直到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金融家。

互聯網金融源自於p2p的發展,而p2p的發展起源源自於穆罕默德·尤努斯:

2007年夏,美國成立LendingClub,2014年12月3日,Lending Club上市。

2006年,全國第一家P2P公司成立,宜信,p2p行業典範,如今早已轉型。

如今,P2P(Peer to Peer),點對點,P2P是信貸理財目前共有配資類、首付貸、贖樓貸、活期類、資管類、線下債權轉讓類等6大產品。

與銀行一樣,是很成熟的一種理財產品,伴隨著民間借貸的利率走高,不少P2P的理財機構開始崛起,衝著比銀行高一倍甚至3倍的利息,老百姓開始將理財目標轉向民間借貸,不過殊不知伴

隨著高利息而來的,還有高風險。

不少投資者都是衝著P2P理財平臺的類似保證而來,而事實上,這些保證金與銀行存款儲蓄保證並非一個概念,由於機構的資金量有限,一旦出借資金出現大面積無法償還,很有可能導致出借人的資金無法歸還。

在此,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根據《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規定:"民間借貨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因此出借人千萬不要逾越紅線,因為超過國家法律規定的利息是不受法律保護的.

可誰真正的明白:在人生的潛在風險中,有一種能力,控制風險的能力,應遠遠高於賺錢的能力?

比如保險,花一萬投資防範50萬大病的風險,以防萬一。這也是一種控制風險的方式。

金錢與利益,是最好的試金石。

生活,見證人性!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1、理財,你不得不知道的兩個概念:通貨膨脹和複利72法則的魅力

通貨膨脹,不論何種類型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說白了就是錢不值錢了,貨幣貶值、物價上漲,以前的100元等於現在的200元了。

通貨膨脹,帶給人們內心的不安定感,幾分擔憂和恐慌,和危機意識,畢竟,誰願意讓自己的錢,就這樣靜悄悄的貶值下去呢?

怎麼才能用錢賺錢呢?

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都願意探索的問題。

因為,同期銀行一年期存款1.5-3%左右,而那3年的5年的國債,不過是5%左右,情何以堪?如何是好?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價值大師巴菲特,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複利的奇蹟,年均20%投資複合增長率讓他登上了世界財富之巔。

複利可以幫你實現財富自由,它的威力比原子彈還可怕。

複利72法則的魅力

: 影響複利的結果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投資增長率,一個是投資時間,投資增長率越大,投資週期越長,財富積累越大。72法則是計算本金兩倍所需的時間,假設投資的年收益15%,72/15=4.8年,意味著4.8年,你的資產就可以翻一翻,反映出的是複利的結果。

誰不喜歡讓自己的錢,去投資,不用5年自動翻兩番呢?

理想很飽滿,現實很骨感!

投資者,以投資者的性格決定收益,冒險型,穩定型,以及小心謹慎型。

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真正的巴菲特呢?

當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時候,最終,大事件就會發生。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2、為什麼理財公司這麼多?

當各路理財公司扛著民間借貸的旗幟,發展成一個行業的時候,演繹的力量是無法讓人想象的。

理財公司建立的平臺,一邊是進錢的財富端,一邊是放錢的借款端。如果馬雲那是有民間借貸,也許大股東就不是今天的格局了。可是在那個時代,銀行憑什麼把錢借給您呢?有房有車不?萬一,還不上了,怎麼辦?

與此同時,高利貸出現了,不超過36%,是受國家保護的。而現在校園貸,網貸的發展,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有多少因為所謂的套路,利滾利,不用半年,借款因為跑路的成本夠底。

你喜歡我的收益,我喜歡你的本金。

只要你不貪(貪財、貪色),今生上當都很難!

上帝讓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

我不跑路,情何以堪?

生活,見證人性!已成為經典!

跑路,無論是主動跑路,還是被動跑路,都已跑路。網絡上播報的觸目驚心的數據,傷神傷心,損失慘重。跳樓身亡的不說,舉債奔波的不少,還有那說不出的痛,造就了多少人的焦慮綜合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

心理學,最神奇的地方,通過人性的變化,透視這個世界,美麗與醜惡的根源,幸福與悲哀的根源。

曾經的理財公司為什麼火爆,是因為躺賺收益15%-12%-10%的火爆,投資p2p如同著了魔,不論是不甘心心理,還是從眾心理,抑或是天降奇瑞,這一理念被很多老百姓瘋狂追捧。

各個理財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躺賺收益的誘惑,充滿溫度的交流,情真意切的人文關懷,五星級酒店的營銷餐會,潤物細無聲的戶外活動,逢年過節的答謝,越來越多的人退不出年化收益10%的公司。利益的誘惑似那溫柔的陷阱,誰能抗拒?

深諳營銷之道的各路高手,金融行業不在少數,利用人性的貪婪和潛在的慾望,利用人性的弱點,為了利益,欣欣向榮的發展,甚至觸目驚心。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讀人識人,尤為重要。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3、究竟什麼人做p2p理財最多?

手裡有錢的人。手裡有房的人。手裡有閒錢的人。比如被人惦記的拆遷戶,中老年朋友。誰手裡沒有幾個錢呢?手中有項目的怎會大量投入10%收益呢?

4理財背後的陷阱是什麼,投資人的人性分析及注意事項。

真相究竟是什麼?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有哪些讓人警惕呢?

十個鍋,九個蓋,總有一個蓋不上。

你喜歡我的收益,我喜歡你的本金,已經是沒有道德底線,唯利是圖,見證人性的醜惡。

賠的最多的人,就是理財圈裡的從業者。

若你不信,可以暗訪一下。

生活,見證人性!已成為經典!

有多少公司,演繹誠信天下,信用至上,信任為本。

沒有幾年,幾個月,卻不知不覺的神奇的消失了。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從心理學角度,當心裡的最後一道防線打開了,貪之惡念,一旦,出來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因為本我,自我,超我的光輝,已經不在了。

把“我”丟了。

抑或是“我”,迷失了。

那是因為,人性中,讓人高山仰止的美麗:善,消失了。

迷失的“我”,無論是理財平臺的負責人,還是奢愛理財的老百姓,都有他的慣性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都有它自己的拋物線,這種思維模式的信念,所決定的行動,行動所決定的後果,就是心知肚明。

生活,見證人性!已成為經典!

理財行業的心理體驗 體驗到什麼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