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酒怯流年
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妻子是安國公主,封榮國公。朱元璋對他的評價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老成中信,可托幼主。朱元璋死前遺命託孤,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梅殷輔佐建文帝。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後,梅殷奉命駐守淮南。
在他駐守淮安期間,朱棣南攻南京,淮安是其必經之所,朱棣派使者以南下為太祖進香為由,要求借道淮安。梅殷割去使者耳鼻,並對朱棣曉以君臣大義。朱棣深恨之。而後朱棣經揚州,南下攻破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逼迫安國公主寫下血書,逼迫梅殷投降。梅殷常忿忿不平,朱棣派人監視,二人隔閡日深。永樂三年,梅殷在上朝途中被朱棣親信溺死。
關於靖難之時,梅殷駐守淮安,坐擁四十萬軍隊為何按兵不動,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梅殷此人並非統帥之才。在明初當時人對他的評價多以儒宗稱之,並沒有統領大部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史書上雖有“恭謹有謀”的說法,這比一個出色的統帥差得遠了,恭謹,則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所以,作為一個不合格的統帥,本人又十分謹慎,他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
2、建文帝即位以後,重用的多是文臣,開國將帥幾乎被朱元璋屠戮殆盡。文臣統兵,士兵戰鬥力恐怕難以和常年與蒙古作戰的燕王軍相匹敵。梅殷統帥下的士兵恐怕戰鬥力也不高。
3、古代對外稱統兵多少萬,其實是將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一起算在內的,而實際可戰之兵恐怕只有三分之一。梅殷號稱統帥四十萬軍隊,其實能上陣打仗的士兵恐怕只有十萬出頭。
江海羨魚
梅殷,字伯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娶的是寧國公主。他曾奉命鎮守淮安,握有四十萬大軍,然而在靖難之役的時候,他雖然曾經在朱棣要攻打南京之時沒讓朱棣通行。但是之後朱棣繞過淮安攻打南京時,梅殷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馳援南京建文帝,同時他也沒有派軍隊去阻截朱棣的後路。
那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什麼在靖難之役時,誰也不幫呢?
梅殷當然雖然手握四十萬大軍,但是面對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梅殷還是頗難抉擇。他雖然輔佐建文帝的,但如果是朱棣勝了,他的結果可想而知。同樣,所以幫助朱棣,若朱棣敗了,結果也一樣很明顯。在他內心多重的矛盾下,從而讓他在靖難之役時,雖然有四十萬大軍,卻未曾派出一兵一卒。
梅殷本來在娶了寧國公主後,在當時的駙馬中,朱元璋對梅殷頗為喜愛,朱元璋就曾誇獎他精通經史,所以梅殷在朝堂上頗受他人的尊敬。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繼承人。同時還讓梅殷輔佐於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登基後,因為藩王勢力頗大,威脅到朝廷的,故而建文帝施行削藩,也因此引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和朝廷對立了。因為梅殷是輔佐建文帝的,所以他被任命到淮安鎮守。
梅殷去鎮守淮安後,在防禦的事情頗為用心,同時他發號命令也很嚴名。後來朱棣大軍想借到淮安進攻南京,但卻被梅殷所拒,同事梅殷還把朱棣派去的使者割了耳朵和鼻子。朱棣雖然生氣,但梅殷畢竟手裡有四十萬大軍,所以朱棣只得繞過淮安攻打南京。
而梅殷雖然沒有讓他通行,但是在之後朱棣攻打南京時,梅殷不僅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增援南京,而且還沒有斷了朱棣的後路,這對於朱棣而言,也減少了不少麻煩。
後來朱棣攻進宮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為帝。朱棣讓梅殷的妻子寫成血書送到梅殷那裡,梅殷看後問使者建文帝的下落。使者說已經死了。梅殷於是給建文帝發喪,之後去了南京。
梅殷去了南京後,朱棣還親自去迎接他。不過之後的日子。朱棣經常會派人去梅殷府中監視。梅殷知道後,心裡很氣憤。後來梅殷溺水而死,梅殷死後,梅殷的兩個兒子還是被朱棣封了官。
中孚鑑
先來看看梅殷是誰?梅殷字伯殷,出生歸德下邑(今商丘夏邑),梅殷娶了朱元璋的女兒寧國公主,他也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女婿,贊他精通經史,還讓他輔助建文帝。梅殷的伯父是梅思祖,梅思祖本來是元朝的官兒,後來見紅巾軍勢大,投了劉福通,再後來見張士誠勢大,又投了張士誠,等到朱元璋大軍來了,見朱元璋勢大,又開城投了朱元璋,獻出了他控制的四州之地,由此立下大功,朱元璋稱帝之後封他為汝南侯。後來,因為梅家被告發是胡惟庸一黨,被朱元璋下令滅了滿門,不過他的侄子梅殷當時已經尚了寧國公主,所以沒有受到牽連。梅殷也會騎馬射箭,那時候做為六藝之一,讀書人又有幾個不會騎馬射箭的?這可不代表他能打仗。梅殷只做過一任山東學政,主管山東地面的教育和科舉,做得還算有些政績,可是這位仁兄從來都不曾帶過兵,梅殷被封為駙馬都尉、榮國公,奉命鎮守淮安,靖難之役後與朱棣水火不容,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入朝,在過笪橋時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水中,溺死,兩人卻上奏稱梅殷自己投水而死。
梅殷何時手握四十萬大軍呢?建文四年正月,朝廷命徐輝祖帶兵北上 。四月,與燕兵交戰於齊眉山,南軍大勝,斬燕將李斌。南軍再次獲得勝利,再加上暑熱,燕軍陷入窘境 。這時,朝廷訛傳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遂召回徐輝祖。事實上建文帝對徐輝祖也不放心,畢竟朱棣是徐輝祖姐夫,加之朝廷內也有傳言,所以派梅殷接管徐輝祖十萬大軍。梅殷自己也在蘇杭一帶招募了新兵十萬,加上朝廷抽調的十萬禁軍精銳,合計三十萬大軍,對外稱四十萬,鎮守淮安。結果就是南京只有十萬禁軍了,當然淮安是南京門戶,看起來也沒問題。
但是帶兵多年的朱棣發現這是個機會,當時朱棣手中僅有十五萬兵馬,而且是在連番作戰之後,兵士疲乏已極。既然外實而內虛,朱棣決定繞開南軍主力,直接攻擊南京,幾乎兵不血刃,便殺到了長江北岸。此時如果梅殷突然出兵,以四十萬之眾逼迫而來,朱棣的騎兵在這江南水鄉又無法縱情馳騁,迂迴空間有限,硬碰硬的打下來難保不吃虧。更後邊,被朱棣甩脫的何福、以及濟南的鐵鉉也正在調兵遣將,一旦被他們切斷後路,斷了給養,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那麼梅殷駐營淮安,為什麼按兵不動呢?其實梅殷也是舉棋不定,不知該不該在這個時候投靠朱棣了,朱棣大軍突然殺到南京城下,作為一個文官,梅殷早也嚇得方寸大亂,對建文失去了信心。何況按照梅家傳統來說,投靠得當,下半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是一著不慎,也有可能身死家滅!所以梅殷寧願選擇按兵不動,觀望著行色。可惜機會一錯再錯,多謀寡斷的梅殷不得不一直當鴕鳥,包括對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後也選擇了一無所知!
如果梅殷能領兵與之一戰,或看見大勢已去,乾脆慷然投降,倒也不失為一條光明磊落的漢子,如今這樣作為,反而朱棣從心眼裡看不起他,當時大勢也去,梅殷還按兵不動就是想要一道詔書順坡下驢。朱棣反而就不給詔書,偏偏詔諭寧國公主寫家書請她的駙馬爺回來。
梅殷到是回來了,不過投靠時機不對,論功行賞也就沒他什麼份。以至於他心生怨恨,暗中與朱棣新政作對,朱棣當然容不下他了,於是就有了溺水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