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聰明的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守鐲


嘉慶皇帝在滿清諸帝王中,存在感較低,如同一個不起眼的小透明,既沒有康雍乾的雄才大略高端大氣,也沒有咸豐慈禧的夫唱婦隨禍國殃民,拜影視劇所賜,他甚至還不如自己早死的五哥永琪名氣大!

他平淡如水,在歷史的長河中幾乎沒有泛起一絲絲的漣漪。可正是他這種平淡如水,才是他最大的獨門武器,是他成為乾隆接班人的法寶。   


乾隆皇帝是中國著名的長壽皇帝,他的長壽居中國曆代皇帝之首。然而活的太長,這也給他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他的子女們紛紛先於他而去,大家熟悉的五阿哥永琪就是其中之一,25歲的時候,便英年早逝。這讓乾隆皇帝在考慮接班人的時候,可供選擇的面很小。   

乾隆皇帝總共有17個兒子,這在歷代帝王之中可以說是非常高產,但是在乾隆38年,乾隆開始考慮接班人問題的時候,他已經經歷了十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情時刻。

他最中意的幾個孩子都已經過世了,他只能矮子當中拔長子,各項指數都平平的嘉慶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上位的,這不得不說是乾隆的悲哀,也是整個帝國的悲哀。   

乾隆時代的儲君之爭,遠沒有康熙時代九龍奪嫡那麼精彩,康熙皇帝那九個龍子,個個都是人中龍鳳,最終的勝利者,雍正皇帝更是驚才絕豔之人。與之相比,乾隆的幾個兒子則就很有些一言難盡,選擇嘉慶也只是庸中佼佼,勉強為之。   

首先是當時的四阿哥、六阿哥,這兩位其實在法理上,他們已經不再是乾隆的兒子了,並不是說他們做出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乾隆皇帝與他們斷絕了父子關係,而是乾隆把他倆分別過繼給了康熙爺的兩位絕祀的兒子,已經成為了小宗,除非乾隆的兒子全部死光,否則他們二位沒有權利繼承乾隆的皇位。  

隨著這兩位阿哥的出局,在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決賽圈裡,目前還有五位選手,除了我們的嘉慶皇帝以外,還有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還有小十七阿哥。


決賽即將開始,有請各位選手登場。   

在這五兄弟中年齡最大的就是八阿哥永璇。

原本永璇佔據了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可能是幸福來的太突然,這位皇八子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有幸會成為父皇倖存兒子中的老大,成為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他無拘無束的放飛自我,恣意妄為,在所有人、尤其是總考官兼總裁判乾隆皇帝心目中,深深烙下了德行有虧、不學無術這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

他當了皇帝很有可能成為暴君,這就讓我們這位皇八子徹底出局了。   

不學無術的人出局了,那麼飽讀詩書的人,有沒有機會呢?

答案是也沒有。   

皇十一子永瑆就是這麼一個人,他的文采出眾,他的文筆遠遠超過了著名白開水詩人、流水賬派文風的創始人——他老爸乾隆。他的書法更是一絕,能夠和劉羅鍋齊名。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舞文弄墨花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自然在騎射這些方面就落了下風。

而乾隆偏偏是個貌似開放,實則極端保守的人。

在他的觀念裡,作為一個滿人皇帝絕對不能把老祖宗的騎射本領給丟失了,否則這和那些漢人有何區別?更何況只喜歡文學而不懂治國,這不就是當年的李煜、趙佶嗎?

於是這位學霸皇子也默默退出了皇位之爭。

皇十二子永璂,是乾隆第二位皇后的兒子,史稱他天資淳粹,至性過人,從理論上講,子以母貴,他應該是皇位最有力的繼承者。

可是理論永遠是理論,他的母親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和皇帝鬧起了矛盾,乾隆皇帝怒不可遏,竟然提出要廢皇后,雖然經過大臣們的苦苦勸諫方才作罷,但是往日的恩愛早已點滴不存。

皇帝甚至恨屋及烏,就在皇后去世之後,乾隆皇帝的恨意猶未消去,遷怒到了永璂身上,這就讓永璂大熱倒灶,失去了競爭力,倒在了起跑線上。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小十七。

他和嘉慶皇帝一樣,是令妃的兒子,在乾隆38年時候,年僅七歲,當時乾隆已經61歲了,這個年齡在古代已經算高壽了,隨時有個閃失的話,一個七歲的稚子是絕對不可能控制的了局勢的。



  

既然如此,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了,她的母親是令貴妃,也就是延熹攻略中的魏瓔珞,她是乾隆皇帝除了皇后富察氏之外,唯一真正愛過的女人,在這一點上,他就完勝了永璂。

而且他的品行很好,沒有半點失德的記錄,這一點讓她的八哥望塵莫及。   

最主要的是他比較均衡,文韜武略沒有明顯偏科,作為一個14歲的少年,可塑性極強。

還有一點,他和小十七是一母同胞, 廢長立幼很明顯也有些說不過去。

其實在乾隆皇帝心目中,對於這個皇十五子是有很大期許的,平淡不是壞處,在中國古代就有兩位看似平平無奇的皇帝,卻成就了大事業,一個是唐高宗李治,一個是宋仁宗趙禎。

唐高宗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所面臨的抉擇和乾隆頗有幾分相似,三個潛在的繼承人中,一個可能成為昏君,一個可能成為暴君,另一個可能成為庸君,雄才大略的李世民選擇了第三者,沒想到的是這位庸君卻成就了大唐帝國的最強音,成為了萬世敬仰的中國天皇大帝。

而宋仁宗這個人的個性和皇十五子頗有幾分相似,都如同麵糰一般,仁愛,寬容,就這麼一個人成就了宋朝最輝煌的時代!乾隆皇帝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是下一個李治,下一個趙禎。   

事實上,嘉慶皇帝也不負眾望,至少在廟號上實現了父親的願望,也混成了“仁宗”。   

和康熙時期的九龍奪嫡不同,乾隆時期的儲君之爭是低烈度的,所以最終獲得勝利只是能力平平的嘉慶皇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清帝國由勝而衰的歷史走向。


歷來現實


乾隆皇帝選接班人的標準很簡單:只要身體足夠健康,品行方面也還說得過去,他就很知足了。畢竟他老人家活了將近九十歲,截止至秘密立儲時,他一共經歷了十次喪子之痛,這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感覺,讓乾隆對繼承人已經不可能有什麼高要求了。

同樣的,對於乾隆的兒子們來說,他們最大的考驗並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取悅父皇的歡心。而是要比父皇活得更長,別在父皇閉眼之前自己就先嚥了氣。



一、乾隆命中“克兒子”

關於乾隆帝的皇子,有一個錯誤印象——就是感覺乾隆的兒子有很多。

如果只從數字上來看,乾隆有17個兒子,確實是很多。但是這17個兒子,絕大對數都沒有活過乾隆。從乾隆三年開始,幾乎每平均兩年,乾隆就要剋死一個兒子。

1738年——嫡長子永璉夭折;

1747年——皇七子永琮夭折;

1749年——皇九子(未取名)夭折;

1750年——皇長子永璜病逝;

1753年——皇十子(未取名)夭折;

1755年——皇十三子(未取名)夭折;

1760年——皇三子永璋病逝;

1760年——皇十四子永璐夭折;

1765年——皇十六子(未取名)夭折;

1766年——皇五子永琪病逝;

截止到1773年,乾隆秘密立儲時,當時乾隆自己都鬱悶了。一共17個兒子,夭折加病死者就有十人。還健在的只剩七位: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如果把立儲之後病死的老四、老六、老十二也加上,乾隆只有四個兒子活的比他久。



二、乾隆的選擇並不多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決定秘密冊立儲君。當時乾隆健在的兒子只有七個人,看起來也不少了。但是有兩位皇子已經自動失去了繼承權,有四位皇子因各種原因不討乾隆的喜歡。實際上乾隆只有一個兒子可以選擇,這個兒子就是嘉慶。

那麼相比於嘉慶,他的六個皇兄弟是如何在競爭過程中輸給他的呢?

首先是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他們分別過繼給了履親王和慎郡王,由皇族的大宗過入小宗,自動失去了繼承權。除非乾隆的所有兒子全部死絕了,否則輪不到他們繼承皇位。(履親王是康熙第十二子胤裪,慎郡王是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

並且皇四子永珹去世於1777年,皇六子永瑢去世於1790年,這兩位都沒有活過乾隆。甚至連乾隆退位都沒有熬到。即便他們沒有被過繼,皇位一樣與他們無緣。

剩下的四位當中,原本皇十二子永璂繼位的可能性最大。因為他的額娘是乾隆的繼皇后烏喇納喇氏,按照法理,他屬於嫡子,在繼承的順位上,要遠高於當時其它六位還在世的皇兄。

然而好死不死,烏喇納喇氏在1765年與乾隆鬧掰,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廢掉,雖經群臣苦諫未廢。但皇后已名存實亡。隨後乾隆帝尚餘怒未消,遷怒於皇十二子永璂,而且永璂本身也沒有眾才能。因此在1773年的秘密立儲時,永璂自動失去了繼承權。

並且永璂病逝於1777年,同樣沒有熬過乾隆,即便沒有繼皇后的拖累,皇位一樣也與他無緣。(永璂就是還珠格格里面的那個歹毒皇后的兒子)


刨去永璂,剩下的就只有四位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的問題是,他的德行不好,並且還有點殘疾。乾隆罵他:“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性行乖戾,屢失上意”。這樣的惡毒評價,實際上就已經與繼承人無緣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絕了,否則皇位輪不到他來繼承。

皇十一子永瑆的優點很多,比如他文才較優,尤善書法,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但他的這個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因為他的文采太好,以至於他不重視騎射,乾隆認為他渾身有一股漢人儒生酸味,因而對他很反感,也曾對其嚴厲的申斥過。但是永瑆改不了,始終沉迷於漢文化而不能自拔。最後乾隆也就只能放棄他了。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慶帝的親弟弟,額娘都是令妃。他的性格和皇八子永璇很像,也是一個二流子性格。不過這並不是當時乾隆不選他的原因。1773年乾隆立儲君時,永璘只有七歲。他的年紀太小了,乾隆認為他不合適繼位,也就沒選他。

以上三位都比乾隆活的長,如果嘉慶也死在乾隆前面,皇位倒是有可能在三位當中產生。



三、嘉慶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相比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最合適繼位了。他不像皇八子那麼流裡流氣,不像皇十一子那樣渾身一副酸腐文人氣,不像皇十二子那樣有個煩人的額娘,不像皇十七子還是個小孩子。

他已經十四歲了,文韜武略都有所長,雖然各方面都不優秀,但沒有短板。屬於典型的中庸之人。

而沒有短板的這個特點,正好就是當時已經年滿63歲,性格趨於保守的乾隆帝,最看重的一點。(年紀越大的人,就越保守,就愈加強調中庸之道,不喜歡走極端,不喜歡犯錯誤)

即便乾隆認為他也有些不足,但是乾隆認為嘉慶年紀還小,還有提升的空間

於是,沒什麼特點,也不是很聰明的皇十五子永琰,就這麼被乾隆秘密立為儲君了。


總的來說,嘉慶能繼位,首先第一點就是他活得足夠長,如果他沒有活過乾隆,皇位也輪不到他繼承。乾隆死的時候,已經89歲了,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這麼能活。如果嫡長子永璉還活著,此時也已經69歲了,比康熙駕崩時的年紀都要大幾個月。即便永璉沒有夭折,他也很難活得過乾隆。(這裡替倒黴嫡的嫡長子永璉和皇五子永琪默哀三秒鐘)

第二點是嘉慶年紀不大,被秘密立儲時,嘉慶只有十四歲,可培養的潛力很大。不像老八永璇和老十一永瑆那樣,已經20來歲,性格已經成型,很難糾正了。

第三點是他足夠的中庸,乾隆立儲時,已經年逾六旬,不喜歡走極端。嘉慶這種中庸氣質的皇子,是乾隆比較喜歡的類型。雖然後來乾隆也想過換掉嘉慶,但是無奈沒有更優選擇,最終還是傳位給了嘉慶。


Mer86


嘉慶再乾隆的眾多子嗣中排名並不靠前,一共十七個兒子排名第十五,怎麼算都感覺嘉慶沒機會接班,可為何最後是嘉慶接班的呢?

其實在個人看來,就因為倆字“平庸”。

可能有人會說,哪個皇帝會選一個平庸的皇子繼位呢?

還別說,清朝皇帝就會。

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清朝的皇位未必屬於嫡長子。

既然不用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那怎麼評選呢?

當然,無論怎麼評選,肯定都有一套標準。

而這套標準,自康熙開始就一直比較流行。

順治選康熙繼位時,康熙才七歲。為何選康熙呢?因為康熙好學懂事啊。

康熙親政後國家經濟繁榮,文化風氣也逐步躍進,自然他對後代的要求也要偏“穩”一點,而不是偏“智”,畢竟一個健康的王朝不需要小聰明。

雍正之所以能繼位,不單是好學勵進,更重要的是他會韜光養晦,從不表現出自己對權利的渴望。

康熙一看,不卑不亢,這可是明君的料子呀,於是選了雍正,重點也是在“穩”。

而雍正呢,則是依照自己的聰明才智暗中觀察,肯定也是誰表現的穩健就把皇位留給誰,最後秘密立儲,給了乾隆。

而乾隆選嘉慶,嘉慶也是表現的最聽話的一個,其餘的競爭對手不管怎麼死的,反正都死了,剩下活著的,要麼不善於治國,要麼耍聰明不聽話,只有嘉慶這個不太聰明還聽話的人讓乾隆看起來放心,所以也就嘉慶繼承了。

再有就是嘉慶的兒子和孫子,也就是道光和咸豐,他們兩個都不聰明,但都是打贏了聰明的對手才繼位,靠的是什麼呢?肯定不是聰明才智。

是忠厚老實,簡單說就是“穩”。

當然,並非真的穩,而是要讓皇帝老爹看出自己可靠,要敬天,要愛民,要聽話。

清朝統治者都愛吃這一套,他們作為一個太平帝王,心中有繼承人的標準也多是“德”大於“勇”,對於有能力的人,他們未必看重,而對於有德行的人,哪怕是裝出的德行,他們都非常看重。

這就是清朝皇帝立儲的考量標準之一。

刷小聰明的不要,不好學的不要,不懂政治的不要,不聽話的不要,沒德行的不要。

最後剩下的,一定是在各個方面都具備又不突出的,抑或說能力都比較平庸的。

統治者認為,只有德順理正才能統治好中國,畢竟他們是少數民族,想要權利維繫的安穩,就不能太激進或者太輕浮。

其實看看這段歷史,如果不是西方列強發展很快,如果不是西方思想入侵,按照這個選繼承人的標準,滿人政權還會不好不賴的繼續存活下去。

但是這種制度一碰上強敵,統治者能力不足魄力不足的問題立馬就原形畢露了。。


梁宇航


嘉慶皇帝的能力確實要比他很多的哥哥要差不少,但聰明一世的乾隆老爺子也不得不選他來接班,為何?



因為實在無人可選。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兒子雖然不少(一輩子生了17個兒子,在清朝皇帝裡絕對是佼佼者),但是一者皇子夭折率太高(他原來屬意的兩個嫡子永璉、永琮都是早夭);二者乾隆壽命太長(活了89歲,是中國壽命最長的皇帝),導致很多兒子都熬不過他,讓他這個“白髮人”送走了一個又一個的“黑髮人”。這樣一來到乾隆三十八年他重新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除去過繼出去的兩個兒子(永珹、永瑢),乾隆膝下就只剩下永璇、永瑆、永琰、永璘這麼四個兒子了。

八阿哥永璇



第八子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故皇帝不以子待之。—《李朝正宗實錄》

永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子哥”,仗著自己皇子的身份懈怠公務,上班也是遲到早退,絲毫沒有組織紀律觀念,這讓父親乾隆對他日漸疏遠。

十一阿哥永瑆



永瑆是有清一代著名書法大家,書法造詣非同凡響,但是有一個致命的毛病:摳門。

史書記載他連府裡死了匹馬都不準人埋,他要帶著全家人吃馬肉。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實際上他王府裡還藏有數十萬兩雪花銀!

這樣一個小家子氣的兒子,揮金如土的“乾隆大帝”自然瞧不上眼。

十五阿哥永琰

既沒有像老十一那樣傑出的藝術才華,也沒有其他人的毛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規中矩。

十七阿哥永璘



永璘生在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八年乾隆選接班人的兒子時候他才七八歲,這麼小的孩子品德、才幹根本無法考察,甚至連是否能夠長大成人也是個未知數,因此他必然不在太子的候選人之列。

最後,“十全老人”乾隆也就只能無可奈何地選擇平庸的嘉慶帝永琰來繼承自己的萬里江山了。



也許他在立儲密旨上寫下永琰名字的時候也在想:誰叫我不爭氣,生的兒子都是“廢物”呢,哎!你們說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曉史才能明事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籠統,嘉慶皇帝的哥哥比嘉慶皇帝強百倍,是哪個哥哥?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嘉慶皇帝是乾隆的第十五個皇子,也就是說,他有十四個哥哥,到底是哪個哥哥比他強百倍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盤點一下,嘉慶皇帝的哥哥們。

十四個哥哥,一一列舉,其實並沒有太多必要,所以我要進行一次篩選,第一步,當嘉慶皇帝出生時,哪些哥哥還健在。

嘉慶皇帝生於1760年,當他出生之前,或者他出生那一年,他的哥哥,還健在嗎?

於是,我們開始進行第一次篩選,根據史料記載,皇長子永璜,死於1750年,年22歲;皇次子永璉,死於1738年,年8歲;三皇子永璋,死於1760年,年25歲;七皇子永琮,死於1747年,年1歲;九皇子,十皇子,十三皇子夭折;十四皇子永璐,死於1760年,年3歲。

也就是說,當嘉慶皇帝出生之後,已經有八個哥哥領了盒飯。

經過第一輪殘酷的篩選,永琰的哥哥們,已經只剩下六個還健在,而且,那八個哥哥,最大的只有25歲,還有三個是夭折的,不可能說就比永琰強百倍。

那麼,我們開始進行第二輪篩選,在十五皇子永琰當上皇帝的那一年,還有哪些皇子健在?

永琰是三十六歲當上皇帝,也就是1796年,那麼,這之前,那些皇子還有幾個健在? 四皇子永鋮,死於1777年,年38歲;五皇子永琪,死於1766年,年25歲;六皇子永瑢,死於1790年,年47歲;十二皇子永璂,死於1776年,年24歲。

於是,當乾隆皇帝退位,立永琰為皇帝之前,又有四個哥哥領了盒飯。


雖然這幾個哥哥死的時候,都已經成年,而且老四和老六年紀也不小,但問題是,那時候的乾隆皇帝,精力還很旺盛,並不願意退位讓賢,所以,根本沒有考慮過這是事情。

這時候,永琰的十四個哥哥,經過篩選,只剩下了八皇子永璇和十一皇子永瑆。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變成了,永璇和永瑆兩個人的才能,是不是比永琰更有本事。

先說說永璇,這個皇子,真的沒有太多的存在感,他小時候有了腿疾,雖然不嚴重,但影響形象,母親在他很小時候就去世了,乾隆皇帝有沒有太多時間管他,所以永璇就變得好玩樂,生性放蕩,無意皇位爭奪,或許因為如此,他活了八十七歲,才壽終正寢,可謂享受了一輩子榮華富貴,這其實真是一件好事。

但要說這個人比永琰強,卻不可能。

再說說永瑆,這個皇子,很了不起,但他的了不起,不是在治理國家方面,而是在文化藝術方面,據史料記載,永瑆生平酷愛藏書,痴迷於書法,反而對處理一些政務方面,很不在行,也懶於管理。



反而書法上面的造詣很深,也很受乾隆皇帝喜歡,算是清朝很有名氣的書法家。

永琰當了皇帝之後,對這個哥哥還是很不錯的,給了他一些差事,但沒有太多建樹,就是在嘉慶十八年的時候,林清之謀反,他出了很大力氣巡捕謀反者,得到嘉獎,其他則少有建樹。

不過這個人也比較長壽,一直活了七十二歲,才壽終正寢,結局很不錯。

可見,當乾隆皇帝不想當皇上的時候,他身邊的皇子,年紀合適,又有本事的,只剩下永琰一個人。其他人不是已經死去,就是太小,或者是難堪大任。所以說,嘉慶皇帝的哥哥比嘉慶皇帝強百倍這種說法,並不成立。


小小嬴政


順治皇帝傳位靠命硬,康熙皇帝傳位靠爭奪,雍正皇帝傳位靠能力,到了乾隆皇帝傳位時要靠扛活。話說顒琰的出生,只是愛新覺羅家族一點小彩,因為乾隆的皇子太多了,顒琰排老15,他母親是令貴妃,也不是嫡出,但顒琰從小就能脫穎而出,在於他母親。乾隆非常寵愛令貴妃魏佳氏,那時已經為乾隆生了4位皇子2位公主,乾隆的皇后那拉氏又被廢了,皇位空缺,乾隆把她升為皇貴妃,想把她當皇后培養,所以子以母貴的顒琰也受到乾隆的重視。

圖為嘉慶帝生母令妃魏佳氏,後晉升為皇貴妃,她是清朝唯一的一位漢族皇后。

現在人們通過影視劇知道乾隆時期最受寵的大臣是大貪官和珅,升職像坐飛機一樣,其實不然,在乾隆年最受寵的是富察氏,乾隆原配富察皇后,她的弟弟傅恆的升職更像坐火箭一樣,其速度和成就都略勝和珅一籌,傅恆兄弟傅清、傅寧,他兒子福康安、福長安、福隆安,孫子豐紳濟倫,都是位極人臣,所以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子,自然被乾隆立為了皇太子,如果能長大繼承皇位板上釘釘的事,悲劇的是永璉9歲死了,永琮2歲也死了。

永璇,腳疾與皇位無緣,活了87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子,圖為永璇儀親王墓,就剩個石橋了。

乾隆一共有17個皇子,除了原配皇后2個幼殤,還有很多都早夭,顒琰是在1773年被秘密立為皇儲的,此時活著的皇子僅有7人,分別是4子永珹、6子永瑢、8子永璇、11子永瑆、12子永璂、15子永琰、17子永璘。其中4子永珹過繼給了履親王胤裪,6子永瑢過繼給了慎郡王允禧、2人失去了承繼資格,12子永璂是廢皇后那拉生的,受乾隆厭棄沒機會,17子永璘是顒琰親弟弟,暫時排除在外,所以顒琰的競爭對手僅剩8子永璇和11子永瑆。

永瑆,乾隆時封成親王,嘉慶時入政,此人文學書法造詣較高。

作為十全老人,乾隆的眼界很高,自然對皇儲精挑細選,皇8子永璇天生有跛腳缺陷,肢體不全,從小不受乾隆待見,1773年立顒琰為皇儲時,永璇已經快30歲了還沒封號,乾隆連個低級的貝子都懶得給,後來永璇縱情酒色,徹底與皇位無緣;那就剩下11子永瑆了,母親嘉貴妃是原配皇后侄女,是富察家族出來的人,又十分有文采,書法造詣很高,是“乾隆四家”之一,但這孩子太沉迷於文藝,對政事沒興趣,曾幾次以詩詞帶壞弟弟們,受到乾隆訓斥,如果以誰的缺點最少或者誰犯錯最少,那就是平庸的顒琰了,果真,這人太平庸了,從秘密建儲到公開皇太子身份間隔了22年之久,最後登基為嘉慶帝。


圖文繪歷史


因為乾隆太能活了,他中意的繼承人都沒能熬過他,最後只剩下了嘉慶還湊合

乾隆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總共在位60年(不包括三年太上皇),活了89歲。常言人到七十古來稀,89歲在古代真的算是非常高的年紀了。


作為清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舊習漢學,在繼承人問題上他也是受漢文化影響非常深,希望能立一個嫡長子做太子。

與漢家王朝不同,清朝自立國之後就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繼承人制度,在前幾代政權交替之時都爆發了皇族傾軋,而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這個歷史事件已經被各種清宮劇演繹N邊了。

到了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避免再度出現手足相殘的情況,雍正皇帝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既由雍正提前寫下兩份傳位詔書,一份密封在錦匣內,高懸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則有雍正親自保管。待雍正駕崩時,由御前顧命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儲君名字。

眾所周知,雍正所立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弘曆,也就是乾隆。

乾隆繼位之後他也繼續採取秘密秘密立儲制度,不過由於受漢文化影響,他想立一個嫡長子繼位,因為清朝到乾隆時還沒有出現一個嫡長子克繼大統的先例,乾隆於是想傳位嫡長子,以示正統。

早在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就秘密立孝賢純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永璉為皇太子,但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永璉就病逝了,這讓乾隆十分悲痛。在永璉病逝後,乾隆贈諡號“端慧皇太子”,以示哀悼。

永璉死後八年,孝賢純皇后又為乾隆生下了嫡次子永琮。永琮的出生讓乾隆十分高興,一度準備立其為太子。但不想永琮更加短壽,2歲時便夭折了,又把乾隆難過的不要不要。(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在接連痛失嫡長子和嫡次子之後,孝賢純皇后也很快去世,這導致乾隆只得放棄立嫡的想法。於是乾隆就將儲君的候選人轉向了皇長子永璜。

永璜是皇貴妃富察氏所生(此富察非彼富察),雖然不是嫡子,但作為乾隆的長子,永璜也是深得乾隆皇帝喜愛的,對他也非常器重。

在永璉和永琮都去世後,乾隆有將大位傳給他的意思,不過由於曾在在孝賢純皇后葬禮上表現的不夠悲傷,永璜遭到了乾隆皇帝的痛斥,並威脅不會將大位傳給他。永璜為此鬱鬱寡歡,不久也病逝了,年僅22歲。對於永璜的死,乾隆非常懊悔,追封其為定親王。

短短的幾年之內,乾隆的嫡長子、嫡次子和長子前後去世,這讓乾隆立嫡立長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之後乾隆又將目標轉向皇五子永琪,他在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說道:“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由此可見乾隆有將大位傳給永琪的想法。(《延禧攻略》中永琪劇照)

但是,還是但是,永琪最後也沒活過乾隆。

在乾隆三十一年時,年僅25歲的永琪也去世了。在永琪生病的時候,為了給永琪沖喜,乾隆專門加封永琪為榮親王,可最後永琪還是走了。

永琪的死讓乾隆心灰意冷,但儲君還是得立啊。於是在乾隆僅剩的皇子中,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嘉慶帝)成為乾隆最後的選擇。

相比於之下,乾隆最先相中的是永瑆。可是永瑆這個人太沉迷於文墨之中,這讓乾隆十分不滿。並且為了保持滿人的文化,乾隆曾多次下旨要求滿洲旗人不得給自己取表字和號,而永瑆卻偏偏自號“少廠”,又號“鏡泉”,這可把乾隆氣得不輕,於是永瑆也被乾隆給排除了。

熬到最後,乾隆發現他已經沒有選擇了,眼下只有皇十五子永琰的表現還說的過去了,已經沒得挑了。

於是乾隆最後只得將大位傳給皇十五子永琰。


千佛山車神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經秘密立儲。當時,乾隆生過的十七個皇子,有十個已經去世。生下的七個裡面:

四阿哥永珹被乾隆過繼給和碩履懿親王胤裪,六阿哥永瑢被乾隆過繼給慎靖郡王允禧。因此,這兩位皇子也沒機會拿到奪嫡的的入場劵。

十二阿哥雖然起初是嫡子,是熱門候選人,但卻是那拉皇后所生,也就是被乾隆廢掉的皇后,因此他不在皇帝的考慮範圍之內,也就失去競爭資格。

嘉慶皇帝是十五阿哥,他的哥哥里面,只剩下八阿哥與十一阿哥,在理論上有希望角逐儲君。

八阿哥永璇,年齡最長,文采也不錯,但是他為人輕浮,做事顛倒黑白,行為怪異,頗有幾分“荒唐王爺”的作風。再加上他從小就身體殘疾,因此希望不大。

十一阿哥永瑆,很有文藝天分,是一位大才子。他詩文精潔,特別擅長書法,創“撥鐙法”,與劉墉、鐵保、翁方綱並稱“乾隆四家”,但永瑆的武功騎射不行。

乾隆要求接班人文武雙全,他很討厭滿清貴族中沾上濃濃漢文化氣息的人。整天舞文弄墨,只能成為像曹植一樣的文人,不適合治國理政,因此永瑆的希望不大。

所以繼位希望最大的,就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出生於1760年,也就是乾隆五十歲那年。他的母親魏氏,出生漢軍,是內務府包衣,身份並不高貴。但永琰身上有幾個其他皇子沒有的優點。

永琰“以勤學而聞名”,學習起來非常刻苦,三九寒冬,深更半夜,還經常手不釋卷。而且他品行端正,情商比較高,待人處事方面做得不錯,朝野上下很少有他的負面新聞,連東北鄰國的使臣都對他讚不絕口。

和其他皇子對比起來,永琰不是最聰明的一個,卻是缺點最少的一個。所以,六十三歲的乾隆選擇了他。

秘密立儲之後,乾隆還在一直觀察永琰,看看他能不能挑起大清的千鈞重擔。隨著時間的推移,永琰的表現也越來越受乾隆的肯定。

永琰讓乾隆滿意的地方主要有四點:

第一,從外表看,永琰是清代帝王中長相最端正、相貌最好的一位。從永琰畫像上可以看出,他不高不矮,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他皮膚白皙,骨肉均停,一副雍容華貴的相貌。臉介於圓和方之間,顯示了他個性的理智和平衡。

第二,從學業上看,永琰是標準的“學霸”。他的武功騎射雖然比康熙和乾隆差點,在兄弟中卻是出類拔萃。

第三,永琰的人品氣質“端淳”,富有同情心,待人友好,善於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第四,從性格上看,永琰少年老成,有恆心和制止力,嚴於律己。這是乾隆最欣賞永琰的一點,他要的是少犯錯誤、不出格的守成之君。

觀察了二十多年,乾隆最終做出決定,在活著的時候就將皇位傳給嘉慶。

當了皇帝的永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恪守本分,除了例行公事,他不做任何判斷,不做任何決策,不發任何政令。他將自己擺在“實習皇帝”的位置,專心做乾隆的秘書。所有的事情,永琰只有一條原則,聽皇帝處分。

永琰越“懂事”,乾隆就越放心,越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秋媚讀史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位皇帝,歷史上對於乾隆皇帝的評價很高,可能乾隆皇帝那個時代比較富裕的原因吧,其實乾隆時期的清朝能夠那麼富強完全是康熙和雍正兩任皇帝的辛苦積累,這才創造了乾隆的盛世。

  

  乾隆皇帝不僅是清朝最奢侈的一位皇帝,也是在位時間很長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時間60年,又當太上皇3年,實際掌權足足有63年,皇帝中很少有乾隆皇帝這麼長壽的。正是因為乾隆皇帝的長壽,導致乾隆很多兒子死在了他的前頭。

  乾隆皇帝一共17個兒子,不過卻沒有幾個能夠熬到乾隆立儲的時候。乾隆真正打算考慮立儲的時候,那是在乾隆三十八年,這時候17個兒子只剩下7個了。而這7個皇子裡皇四子,皇六子,皇十二子因為出身不好原因,基本已經沒有立儲的希望。

  

  真正有希望立儲的皇子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為人狂妄,又不懂得看人眼色,所以處處得罪人,乾隆十分不喜歡他,所以他是沒希望了。

  皇十一子永瑆為人小氣,沒有該有的帝王之氣,因此他也沒有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啥錯也沒犯,就是晚出生了幾年,年齡太小。

  

  所以儲君之位就落在了皇十五字永琰,他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嘉慶皇帝其實也是勵精圖治的皇帝,只不過清朝國庫被乾隆揮霍一空,嘉慶皇帝卻是很難填補。不是嘉慶皇帝差,是乾隆太敗家。


拿手機看看世界


嘉慶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作為皇帝,嘉慶皇帝十分平庸。

嘉慶上位初期,大權仍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死後,嘉慶才開始親政。

乾隆是一個實幹派,圓滿完成了“給我六十年,還你們一個國弱民疲的大清”的艱鉅任務,將他之前幾位皇帝尤其是其父雍正積攢下的國力耗空,還透支了不少,所以嘉慶接手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亂局,國家已呈衰落之勢。

如果嘉慶是一個英主,那還可能搞一箇中興局面,但是他的資質比他爹還要差的多,清朝越加衰落。

嘉慶帝會打大旗,他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頓內政,先誅殺和珅,罷黜和珅死黨,然後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廣開言路,又表示要節儉,還下詔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據實陳報,不得欺瞞。

但是收效甚微,因為嘉慶皇帝也就喊喊口號而已,對內政的整頓極其有限,根本無法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治國失敗的集中體現就是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從嘉慶元年(1796年)起,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隨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一直到嘉慶十年(1805年)才被撲滅,清朝元氣大傷。

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一部分天理教徒甚至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據說有一根箭至今還插在故宮的牌匾上。可惜嘉慶命大,天理教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

一個人的平庸不可能突然平庸,嘉慶做不好皇帝,當皇子的時候能力也高不到哪去,那乾隆為什麼選他做繼承人?一句話,沒得選。

乾隆活得太長了,他有十七個兒子,但活到成年的就不多,熬到他死的更是隻有零星幾個。我們來簡單看一下。

皇長子永璜(1728-1750),享年23歲。

皇次子永璉(1730-1738),享年9歲。

皇三子永璋(1735-1760),享年26歲。

皇四子永珹(1739-1777),享年39歲。

皇五子永琪(1741-1766),享年26歲。

皇六子永瑢(1743-1790),享年48歲。

皇七子永琮(1746-1747),享年2歲。

皇八子永璇(1746-1832),享年87歲。

皇九子(1748年—1749年)早夭無名,享年2歲。

皇十子(1751年-1753年)早夭無名,享年3歲。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享年72歲。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享年24歲。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享年3歲。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享年4歲。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慶,享年61歲。

皇十六子(1762—1765),早夭無名,享年4歲。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享年55歲。

從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活到乾隆晚年退位(1795年)時的只有四個,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嘉慶,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這四位。

永璇和永瑆同母,生母都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金佳氏出身卑微,最開始是內務府的包衣(奴僕),後來才被賜姓金佳氏。金佳氏雖然生了四個皇子(還有四子和九子),但她生前只封到貴妃,地位不是非常尊崇,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

而永琰和永璘同母,他們的母親是令懿皇貴妃魏佳氏,魏佳氏出身漢軍正黃旗,生前已是皇貴妃,地位要比金佳氏高貴的多。

母以子貴,子以母貴,母親地位的低下無疑成為永璇和永瑆極大的劣勢。而且永璇還有致命的缺陷——腳有殘疾,根本不符合乾隆的要求,所以他壓根沒有即位的可能,後來也放開了,盡情聲色,時人評價其“沉湎酒色,又有腳病”,但可能是心態好,這傢伙竟然活了八十七歲,是清朝最長壽的親王。

而永瑆呢,完全是個文化人,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天賦不錯再加上條件好,在楷書、行書、草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永瑆這個形象實在太容易讓人想起宋徽宗這類人物了,而且他騎射之術很菜,更加不符合乾隆的要求。

剩下嘉慶和永璘相比,首先永琰比永璘大,兩人又是同母,在母親地位相同的情況下,年齡無疑是一大優勢。而永璘作為幼子,很受乾隆寵愛,由此養成驕縱蠻橫的性格,整天四處遊蕩、惹是生非。這自然讓他在乾隆心目中減了分,乾隆雖然依舊寵著他,但已經暗下決心不選他作接班人了。

剩下一個嘉慶,實在是四人中表現中最好的一位,他在做皇子時才學頗為出眾,也沒殘疾啥的,騎射也算精通,對乾隆非常恭敬,雖然乾隆看得出來他沒什麼主見,奈何沒有選擇了,最後只能選擇了嘉慶作為接班人。

綜上所述,乾隆選嘉慶接班不是因為嘉慶非常突出,而是因為比他突出的哥哥們都沒了,如皇次子永璉,乾隆早就密立他為儲,結果掛了;皇五子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五阿哥),文武全才,也很受乾隆喜愛,準備當做繼承人培養,結果掛了。

有威脅的哥哥們都沒了,嘉慶的皇位簡直就是撿來的,但說回來,能活也是一種實力,只可惜,這個能活的皇子沒有與壽命相襯的能力,徒然敗落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