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侵朝,為何不派德川家康上陣,消耗其力量?

小小嬴政


1.豐臣秀吉為什麼要打朝鮮?



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之後,留下來大量武士,同時國內的大名大將並沒不打算就此打住,一方面各位領主還蠢蠢欲動,準備隨時打倒秀吉替而代之,另一方面大量無事可做的武士在和平時期就是沒噴發的活火山啊,如果秀吉能合理的分封領地,大家可以放下武器休養生息,平安過度。可是日本國土有限,秀吉也是有心無力。

日本雖然地小,但並不完全封閉,還有不少人主動往外走去了解世界。豐臣秀吉在這種形勢下打朝鮮,目的是打通從朝鮮到中國的通道,開拓殖民地。這樣一來,武士們也有了開拓的動力,有了發揮作用的地方,絕對一箭雙鵰。

2.德川家康跟秀吉的相處之道



日本戰國時期的婚姻關係幾乎都是政治婚姻,所以關係比較亂,秀吉和家康都跟當時的霸主織田信長有密切關係。

簡單來說,一開始家康是信長的盟友,秀吉還不過是信長手下小嘍囉;後來信長父子遇害,家康和織田信雄結盟跟秀吉是對頭;再後來秀吉舉著為了信長的大旗坐了信長打好的江山,並積極拉攏家康(竟然把母親送到家康家去當人質,家康只好送兒子去交質),兩個人於是成為盟友和君臣。

接著秀吉要從兵力上削弱家康,把家康調離原來的領地,既然家康是不容小覷的對手,當然隨便給一塊地是不可能走的。秀吉也是下了血本,把關東240石的北條舊領封給了家康,這地方肥沃富庶,比起以前的駿府遠江三河等五國才150石的封地可是大手筆了。

姻親關係上看,家康娶了秀吉的妹妹,他兒子娶了秀吉老婆的姐姐。家康的孫女跟秀吉的繼承人成了親。他倆該怎麼叫,我只能攤手。

用一句話總結,這兩個人絕對是“知其雄,守其雌”。

3.德川會不會聽調令呢?

話說秀吉其人很有特點,幽默風趣,善於自嘲,又很能體諒別人,聽得進意見,絕對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領導。

德川家康呢,一直都隱忍蟄伏。既然秀吉忌諱,要把有威脅的大名調離其原有的領地以削弱其實力,又要慷慨奉上豐厚俸祿,把親信都安排在自己身邊,形勢一望而明。那麼,很顯然,要發兵打仗朝鮮這等大事,有實力的親信是爭先恐後往上衝的,尤其是秀吉正室北政所夫人所培養的那一批武將。有機會立功才有機會封賞嘛。

當然德川家康的地位不容忽視,所以秀吉要打朝鮮之前有問過他的意見。家康明確表示反對,這麼說來事情就更好辦了。打仗我不同意,但你是老大,你決定要打,OK的。

顯而易見,家康這個反對意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贊同,如果不被指派出徵,家康如此地位身份臉上掛不住,而且犯眾怒,那些想彰顯戰功的也不高興;如果被指派出徵,家康不情願,用自己的兵力給秀吉打天下爭好處,自己一毛錢利益都沒。反對就好多了,進可攻退可守。

秀吉打不下朝鮮,總不好叫家康來看熱鬧說,呃快來救我!讓家康從眾都扶著胸口說,你看看,你看看,我早說了不能打嘛!

至於說秀吉真的不顧臉面要家康幫忙了,家康從關東派兵恐怕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更不要說家康可能派什麼樣的部隊和多少人馬了。


龍鎮


16世紀後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他2次派兵進攻朝鮮,史稱“文祿·慶長”之役。當時,日本動員的兵力達到數十萬,第1次戰役渡海16萬、第2次戰役渡海14萬,外加數量龐大的後勤人員。

逆天、逆天、逆天!對開展“村長級”戰役的古代日本來說,如此數量龐大的軍團作戰是空前絕後的行動,島國嚴重缺乏統帥人才。實際上,縱觀日本的將領庫,能夠承擔大軍團作戰的指揮官,只有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德川家康沒有被派上戰場,是豐臣秀吉戰略上的重大失誤,還給豐臣政權帶來重大隱患。回到戰爭的出發點,豐臣秀吉的考慮並沒有錯,為什麼就不派德川家康去朝鮮呢?

從古至今,日本列島就比較貧瘠,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礦產資源,唯一可以稱得上剩餘的只有人力資源。戰爭還能消耗掉部分人,和平卻只會滋養人口,豐臣秀吉成為“天下人”就要面臨這個問題。

自私是人的天性,豐臣秀吉只有保障自己人的利益,才能讓豐臣家的統治持續下去。換句話說,豐臣秀吉勢必要壓制非豐臣系大名的實力,尤其是勉強臣服的德川家康勢力。而攻打朝鮮,就出於這種利益的需要,讓自己變強、讓旁者變弱。

豐臣秀吉攻佔朝鮮的好處是明顯的,比如有大量土地可以封賞手下功臣,消耗過剩的武家人員,打破明朝的對外貿易封鎖政策。更進一步的話,日本可以拿朝鮮當跳板,作為進攻大陸的基地。

既然海外作戰能夠消耗大量軍事能力,為什麼豐臣秀吉寧可讓前線部隊指揮混亂,也不請德川家康幫忙呢?

原因很簡單,豐臣秀吉認為自己的部隊能夠拿下朝鮮,擔心德川家康出戰會獲得巨大的聲望。“尾大不掉”的德川家康,一直是豐臣秀吉的心病,後來病榻上將死的他還是很擔心兒子秀賴的未來。

至於德川家康,他曾向豐臣秀吉要求前往朝鮮,以便統御協調不下的前線諸軍,但被後者拒絕了。很多中國人也希望德川家康上朝鮮,因為他跟明軍一戰,我們就能明晰這位名列“戰國三傑”的武將水準,從而推斷其他日本武將的素質。


子屠龍


簡單來說,豐臣秀吉侵朝,目的是通過了朝鮮再去征討大明,從而獲得日本歷史上從未有人佔領過的廣大土地。

為什麼要擁有那麼多土地?是因為日本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戰國亂世,遍地都是武士,只要是個男人手裡就有刀槍。打仗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從領頭的那裡弄到一畝三分地,做個小地主,從此世世代代子孫有閒飯吃唄。

但是當兵的太多了!戰國末期數萬人對數萬人的戰役已不鮮見,豐臣秀吉在侵朝數年前發動的小田原之役(攻打後北條家),數路大軍並進,總兵力20萬!這是放到大陸上也足夠驚人的數字了。

日本的土地,顯而易見是不夠這麼都武士分的,那就只能去朝鮮、去大明搶了。而朝鮮、大明,在豐臣秀吉以及其手下一幫將領看來,武力值極低,輕易就能征服。去了就是搶好處的,那幹嘛要帶德川家康那個不安好心的一起去?

所謂消耗力量,是侵朝日軍遭遇入朝明軍打擊,又在海戰中敗給了朝鮮水師,被迫退守半島南部之後,形成的消耗局面。當然,這個局面下,秀吉從權限來說,是可以命令家康率軍上陣去進行援助的,畢竟秀吉當時控制了朝廷,也就等於握有大義名分。

但是,光大義名分不頂用。當初為了防備家康,秀吉就將家康的領地從其老家三河搬到關東去,家康鑑於實力不如秀吉,再加上搬到關東獲得的領地還大於原先,沒有理由拒絕秀吉的命令,就老老實實搬過去了。不過搬到陌生的領地站穩腳跟需要時間,家康完全可以此為理由推諉秀吉的徵召。

所以秀吉面臨兩難的境地:徵召家康去朝鮮援助,家康肯定會進行推諉,傻子都已經看清楚朝鮮戰事是個泥潭。可是如果以家康抗拒徵召而要討伐他,你秀吉的兵在哪裡?在朝鮮,拔不出來!這真是耗子堵在管子裡,進退兩難啊。既然如此,乾脆不向家康發出徵召,免得沒效果還降低自己的聲望。

實際上,在家康以外,像獨眼龍伊達政宗等在豐臣秀吉的第二階段侵朝戰事中是真的被徵召了,也上陣了,但是打的都很三心二意,一切以保存實力為根本。朝鮮戰場上拼命的還是加藤正清等秀吉心腹。秀吉不可能看不穿這些,心知肚明,大家留個面子罷了。


鷹眼戰情室


豐臣秀吉征伐朝鮮主要是由自己的親信和西部靠近朝鮮半島的大名參加的。豐臣秀吉除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建立萬世基業,主要還是給親信和手下將領奪地盤。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關東大名對此沒多大興趣,真打下地盤德川家康他們也不能跑到朝鮮去管理。

豐臣秀吉出身低,雖然得到織田信長的賞識得到提拔,但是一直處於織田家臣的地位。“本能寺之變”給了豐臣秀吉一統日本的機會,可是日本的地界早就被各實力派大名和織田信長手下的功臣瓜分完了。那些跟隨豐臣秀吉左右的年輕將領、武士幫著豐臣秀吉打敗所有敵人,卻面臨無地可賞的局面。日本的戰國大戰,失敗的大名交出人質,割讓部分地盤,表示臣服就行了,不好趕盡殺絕。日本的統治方式是幕府→大名→武士,分等級進行統治,不像中國所有好處皇帝獨佔,想怎麼分就怎麼分。到了豐臣秀吉脫離織田家臣的地位,率軍打敗柴田勝家和德川家康後,彈丸之地的日本,地盤早已瓜分。那些跟隨豐臣秀吉打仗的年輕將領們無法獲得應有的獎勵,比如後來的關原之戰時德川家康的石高是250萬石,而豐臣秀吉託孤的親信石田三成只有不到20萬石。

推動侵略朝鮮的主要是豐臣秀吉手下如“賤嶽七杆槍”這樣的後起之秀,他們想在朝鮮半島給自己奪取地盤。除了鹿兒島的島津家族因為靠近朝鮮半島全力支持侵略朝鮮,德川家康這樣的關東大名只是冷眼旁觀。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簡單的推演一下德川出兵朝鮮的結局就有數了。日軍勝:德川軍有功,做大了德川的勢力並讓他染指朝鮮甚至中原。日軍勝:德川軍大敗,這確實很好的結果,但是對於戰場指揮官的要求很高,畢竟除了打敗明軍外還需要“打敗”德川軍。可如果德川軍真的這麼好被算計,那也就不是豐臣家的威脅了。再者說,光打明軍就夠吃力了,哪還有精力再算計德川軍。日軍敗:德川軍有功,這是最惡劣的情況。日軍敗:德川軍大敗。豐臣家除了那麼多力,結果對於日本國內形勢沒有一點好處……


一圖一史


原因無非有這兩點,讓我來說道說道。


豐臣秀吉私心

豐臣秀吉當時以為明朝如同朝鮮一樣衰敗,不堪一擊,就大量派遣豐臣家的家臣去參戰,而打擊德川家康的,讓他沒有參戰也無法得到封賞(一說為德川家康只派遣少量部隊參戰)。其德川家康是在打敗了自己之後投降的,實力還在,如果讓他建功,這對豐臣家不利。豐臣秀吉也需要德川家康給他提供大量資源,比較德川家康的250萬石高僅次於豐臣秀吉280萬石高。

德川家康的深謀遠慮

德川家康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之後,對於豐臣秀吉政權表示了順服。豐臣便把德川家康及其家臣遷往關東平原(但是的關東平原人煙稀少,土地尚未大量開墾),德川家康並沒有有太多的不滿,這使得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很放心,便不打算派遣他參加朝鮮戰爭以消耗實力。把一個家族從世代生存的領地遷到一個人煙荒蕪之地,這就是在侮辱,但是德川家康忍住了。



就是這樣的原因,豐臣秀吉始終沒有把德川家康派遣到朝鮮戰場上,這也為後來的豐臣家被滅埋下了禍根(德川家康勾結豐臣家尾張派打擊近江派,最終打贏了關原合戰)。



最後大阪之陣徹底滅亡豐臣家族。


百花爭豔只為你


首先要搞清楚,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征服明朝,建立自己的萬世基業,這樣自己就能永垂青史。所以,能隨軍出征的一定都是自己的親信或者忠心臣服的各方諸侯,這樣才能軍心齊,戰鬥力強,完成作戰任務。而德川家康,作為世襲的諸侯內心裡是瞧不起草根出身的秀吉,顯然不會跟他一條心。秀吉這點也是明白的,所以不會把一個不對自己忠心的人派上戰場。其次,上了戰場的各路諸侯後來都在日本獲得了極高的聲望,秀吉沒有派家康也是不想他日後聲望太高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最後,家康作為雄踞一方的諸侯,根基深厚。秀吉發動大戰必須要保證後方的穩定,如果貿然把家康派赴前線,家康會不會不服從命令,伺機作亂,從而會引起其他諸侯效仿。總而言之,秀吉出於對家康的不信任和防範,採取了保守的做法。就是穩住家康,不派他赴朝作戰。按照秀吉的性格,如果戰爭勝利,大軍回國後會第一個剿滅家康


外獨不存


那是不可能的,結合當時日本國內的政治環境,織田在的時候為啥要聯合德川,因為以他的實力尚不足以完全統一日本,家康也是盡心盡力的作為盟友東征西討,織田死後,原本以為熬出頭的德川迎來了第二個梟雄豐臣秀吉,在豐臣在的時候攻打朝鮮,應該說各大名或多或少都有出兵,可人家也不傻,所有兵力都去朝鮮了,自己等著被滅?更何況德川這種實力強勁的大名,名義上統一的日本實際上岌岌可危,強迫德川無異於重新內戰,也正因為如此,秀吉一死,關原之戰就開打了,這才有了德川出頭的機會!



大燁子666


你派人家去,怎麼保證他賣命打。他不賣命打,你源源不斷提供糧草,他存著不打,繞個圈回來把你滅了。另外你逼他賣命打,他不可能為你送死,否則他和你拼命幹一場,事實情況豐臣秀吉也幹不死他。豐臣秀吉和楊廣的死是一個道理,消耗了精銳,損耗自己精銳,沒打勝仗又失了民心。


pinkpig1


看了以上的回答。不同的觀點很多,大多數都說了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最終目的,但是德川家康為什麼沒有追隨呢?沒人來回答。難道德川不想侵略朝鮮及明朝,答案肯定是他想。先來看看豐臣與德川的出生,豐臣是卑賤的農民(沒有岐義,我也是農民)出身,德川家族是日本的一個小大名,兩者的出身天壤地別。德川不去征伐朝鮮有以下兩點,一是他清楚的知道朝鮮與明朝的關係,根本打不過明朝;二是即使打敗了朝鮮以及明朝,最終的勝利果實也只會屬於豐臣及豐臣派系。不過老狐狸般的德川家康最初也不會想到能有開幕建府的那天,和中國的司馬懿差不多,天意不可測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