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近年來,杭州的發展舉世矚目。

“互聯網之城”的杭州,擁有阿里巴巴、網易等巨頭,數萬家互聯網企業和每年40%的互聯網行業增速。除了就業崗位,互聯網還給杭州帶來一系列城市發展:

藉助城市大腦的交通調度,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3%至5%;全市43萬個停車位信息統一接入(截止時間2018年底),市民停車更方便;打通公安和旅遊數據,實現景區人流、商圈人流、遊客住宿的實時監控;“杭州辦事服務APP” 和 “最多跑一次”改革辦讓市民辦事更方便……

杭州的落戶政策也相對寬鬆:具有技師或高工以上職業資格、符合年齡要求,在杭連續工作3年、有固定住所,即可落戶。

借力互聯網的東風和相對寬鬆的落戶政策,杭州在2018年的“城市搶人大戰”中獲得耀眼戰績: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在眾多“搶人”玩家中,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量遙遙領先,且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常住人口增量超過戶籍人口增量的城市(這意味著杭州戶籍人口的增加更多來自於外來人口,而不是原有常住非戶籍人口的轉化)。

我把這張成績單拿給杭州的朋友看,朋友卻不太高興:

杭州才不滿足於當什麼新一線龍頭城市,我們要跟上海比,把上海變成杭州的後花園!

2019年初,杭州進一步放寬落戶標準“全日制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的,可直接落戶”。這條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彰顯了杭州的雄心壯志。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好吧,我們就拿杭州跟上海比比看。

直接比較人口增量顯然是不合適的(上海一直在嚴格控制人口),咱們換幾個指標來看。

1.上海的人才腹地比杭州更 “廣大”。

根據2019年春運返程(從家鄉返回上班的城市)數據,有20個城市以上海為人口第一流出地,有7個城市以杭州為人口第一流出地(如果A市的外出務工人口去B市的最多,則B為A的第一流出地)。杭州的人才腹地集中在浙江和附近的江西,上海的人才腹地則不僅覆蓋長三角城市,還觸達了北京、深圳、昆明、貴陽等千里之外的大城市。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2.上海的人才腹地比杭州更“高級”。

按照不同來源地來滬/杭的人數,選出top10的外來人口主要來源地。上海的外來人口來源地顯然比杭州要“高大上”一些。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3.杭州人仍在前往上海就業。

從這組返程數據我們還可以看到,“杭漂”的數量明顯增加;但從總量來看,“滬漂的杭人”還是比“杭漂的滬人”要多得多。

4.杭州仍然是上海的“後花園”。

2019年3月,人口淨流向為:週日、週一,杭州人返滬上班;週五、週六,上海人來杭度假。

在2019年初,論人才吸引力,杭州還是差上海一截。

杭州的成長固然還需要更多時間。另一方面則可能意味著:杭州和上海競爭,更寬鬆的戶籍政策、更濃郁的互聯網氛圍和稍微便宜一點點的房價,還不夠。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借用一位資深城市研究者的話:與上海相比,杭州顯得不夠精緻。

把“不夠精緻”翻譯成技術性的語言,就是各類城市經濟體的空間密度還不夠高。儘管杭州繁華地帶的高端寫字樓和奢侈品店與上海同樣鱗次櫛比,但走入杭州人居住的街區,由於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公交地鐵站、中小學、超市、社區醫院和藥房、街鎮圖書館等)的相對缺乏,就漸感“荒涼”。

為了比較滬杭兩市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程度,我們設計了一個標準: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假如從市民的家出發,走路15分鐘範圍內,衛生類ABC設施各有至少一個,稱該小區的衛生指標“達標”,否則為“不達標”;若該小區養老、衛生、教育、商業為“達標”,文體、交通為“不達標”,則達標項數為4項。)

那麼,杭州和上海的社區服務做得怎麼樣呢?結果如下: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從總體情況來看,兩市的達標情況都不容樂觀,6項全部達標的小區只佔4%。

上海達標5項及以上的小區佔比20%,杭州則是13%。從空間上看,上海達標項數較多的地方主要在浦西七個城區和浦東西北部;杭州達標項數較多的地方則在六個中心城區,以及郊區(縣)知名旅遊景點附近的街鎮(鄉)。

具體來看六個指標的分項達標情況: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1.兩個城市都很“偏科”

商業和健康達標情況比較好,交通和教育達標情況一般,文體和養老達標率偏低。

2.觀察範圍從全市縮小到市中心,杭州的劣勢越來明顯。

兩市的全市域平均達標項數差距為0.36,市中心的差距則擴大到0.80。(文中對“市中心”的定義是:杭州-上城區,18平方公里;上海-黃浦區,20平方公里。二者面積接近,方便後面做比較。)

3.杭州與上海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交通、教育和養老三項

具體來看:杭州市中心只有68%的小區居民能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找到地鐵站和公交站,而上海市中心的比例是89%;而這種差異,又主要是因為杭州的地鐵站數量較少造成的。目前,上海開通了16條地鐵線,黃浦區境內有8條地鐵線和18個站;而杭州開通了3條地鐵線,上城區境內有2條地鐵線和9個站。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杭州市中心只有69%的小區居民能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找到多種教育機構,而上海市中心的比例是92%。具體來看,杭州的幼兒園密度和社會培訓機構密度與上海差距不大,但中學密度明顯偏低:上城區中學的人均擁有量是黃浦區的四分之三,地均密度是黃浦區的一半左右。(上城區有1萬初中學齡人口和不到20所中學,黃浦區有1.5萬初中學齡人口和接近40所中學。)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杭州市中心只有44%的小區住戶能在步行15分鐘範圍內找到至少一個養老助老機構,而這個比例在上海市中心是78%。換個指標看就是,上城區養老助老機構的人均擁有量與黃浦區差不多,但地均密度只有黃浦區的一半。(上城區有約10萬位60歲以上的老人和不到15個養老助老機構,黃浦區有約20萬位老人和30多個養老助老機構。)

杭州PK上海,只有“戶口+互聯網”還不夠

對一個致力於“搶人”的城市來說,要提高人才吸引力,除了給政策,包括基礎設施服務在內的城市“細節”也不容忽視。畢竟,公交卡方便了,還得地鐵線路多、地鐵站多;信用看病、在線掛號覆蓋率高了,也得附近就有醫院。

許多城市想通過越來越多的傳感器和越來越高級的算法,更好地管理城市、管理市民。更少的城市想到要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更好地利用城市資源、打造城市空間、提升城市服務能力,讓市民從中受益。

能搶到人,還得能留住人。杭州已經行動起來了。今年年初,浙江提出建設全省“未來社區”,構建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築、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九大場景,首批試點項目落在杭州。

令人期待。

注:

  1. 本文作者為團支書、小鵬,由城市數據團原創並首發。
  2. 各新一線城市2018年人口增量數據來源於各市數據公報和年鑑。
  3. 人口跨市流動數據來源於騰訊位置大數據。城市人口數據來源於脈策數據。
  4. 基礎服務設施數據來源於高德地圖POI,十五分鐘步行可達範圍的計算基於高德地圖路徑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