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說句老實話,觀看《波西米亞狂想曲》之前,我對皇后樂隊知之甚少。看完這部電影,我仍然不懂搖滾。

寫下這些文字時,手機裡某個音樂APP的播放單交給了Queen。我試圖去感知那個叫弗雷迪的男人究竟用音樂表達了什麼,他使我相信一個個體生命被熱愛點燃時堪比黑洞質量大。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在幸運找上你之前,不合群是一種無畏。

影片以發生1985年的“Live Aid”演唱會作為首尾呼應。一場舉世矚目的慈善演唱會,全球億萬熱切期待的觀眾,一位歌手即將走出幕布……

如今提到歌手、明星這些標籤,自然而然會對映出一張好看到近乎苛刻的臉。製造明星的節目日夜忙碌好似永動機,大眾也似乎默認長得好看的人唱功可以被原諒。而天賦異稟的人若生得不符審美,他會幸運嗎?

齙牙小子,想站上舞臺歌唱,他在做夢。移民身份,一眼就能認出的異國風情臉,也並不討巧。默默無聞的他怎麼看,都不像明星。

可他就是毫不猶豫地熱愛音樂。在機場當搬運工兼職的空隙,他拿出筆捕捉住靈感。發現某個樂隊缺少主唱,他能馬上毛遂自薦。商業常規與他的音樂設想相沖突時,他敢於“不合群”。

看來關於熱愛,他一向無所畏懼。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上帝給了他多餘的門牙,也給了他橫跨四個八度的幸運。世人看到他樣貌不夠好看,也看到他震撼世界的魅力。

我從未見過有人如他一般在舞臺上肆意表演,前衛華麗的服裝,運動員式揮臂,感情充沛的唱腔,一切都足夠自我。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一張嘴就是傳奇,他的才華足以承受億萬崇拜,猶如一位Queen。 就算他已離世多年,藉由一部拼湊的傳記片,那種操縱全場熱血沸騰的力量仍然能通過音樂被複刻。

影片在高歌中結束,恍若一場夢。我認識了一個無畏的音樂家,一個成就自我也一度迷失的人,認知了一個名字——弗雷迪.莫庫裡,同時也願意懷舊去聽聽皇后樂隊的歌。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你不會成為明星,那又如何追夢?

我一邊聽著歌,一邊帶著疑問回顧電影情節。電影是短暫的,只能浮光掠影掠過一個人的一生,一隻樂隊的起伏,但究竟眾生的普通日子該如何追夢?

我有一個表哥,他是我所知的家族成員中距離搖滾和音樂距離最近的人。

九五年,弗雷迪已過世,我在運動會上第一回聽到有人跟唱“We will Rock you ”。表哥彼時高中畢業,組了個樂隊,他當主唱。這事我是在春節的家庭聚餐上聽說的,起因是他留著“不像話”長髮。

“呦,音樂家來啦。”

這話裡面三分調侃,七分否定。除了表哥自己,父母親戚沒有一個贊同他的熱愛。家長保守不奇怪,他們總是認為搞音樂是不務正業,搞音樂的人不正經。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不被家人支持,弗雷迪的情況也一樣。性格嚴肅的父親希望其子言行舉止規規整整,工作體面出人頭地。八歲的弗雷迪被送去寄宿學校,在刻板的環境中,不安分的天性沒磨掉,內向的這孩子竟然成了拳擊手。後來,他堅決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做音樂,當歌手。

挺固執的,不是嗎?

是啊,如果你想成為一直想成為的那個人,只好堅持做自己。至於結果,做的時候何必想那麼多。

有一回,我悄悄去看了表哥的演出。身邊的同學說,你哥挺厲害的。我想,他爸知道了肯定掀桌子。

看到弗雷迪與父親對話的場景,我記起來去表哥家吃飯的緊張氣氛。託人託關係尋到的上電校之路,被一句“我不願意去那”堵斷了,一桌子菜也涼在地板上。

故事講到這裡,要是按電影繼續,過不了多久會有一個明星誕生,一份夢想被成全, 多年以後,父子關係會緩和,會和解。

可惜,天下會唱歌的人多了去了,要不然就沒有那麼多北漂,沒有人在綜藝節目裡講起成名前的日子淚流滿面。

其實,你我都明白,大多數人不會成為明星。這殘酷的真相,遲早得面對。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最後一次聽表哥在眾人面前歌唱,是在他的婚禮上。現在他開了一家餐館,每天奔忙,偶爾拿起吉他是在兒子面前。

沒有人再提起他玩樂隊的事,我也不曾問過他,你是否還熱愛歌唱。因為答案是肯定的,就像你深愛過一個人,即便此生不能終成眷屬,人前不言,自己心裡的情感是難以磨滅的。

天賦是天賜的,能創作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唯有皇后樂隊,能在音樂史上留下自己獨特符號的弗雷迪少之又少。

大多數人是普通人,再多努力也不會青史留名。所以,你還要做夢嗎?

臣服結局的人會早早撤退。能在過程中感悟生命意義的人則會講辛酸捏成幸福的模樣。

有人曾說,“每個人都會死去,但不是所有人都認真活過。”天賦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一顆勇敢的心卻是可以普通人可以練就的。

堅持做自己,用力做喜歡的事,就像你可以成為明星一樣。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比成功最有價值的是看清什麼最珍貴

很多人評論《波西米亞狂想曲》拍的平庸,我只想說,謝謝這部電影不加濾鏡暴露出一個大明星的糟糕面。

既然是傳記片,“真實性”是基石。而一個真實的人,有閃光面也有陰影,表現在電影裡,有舞臺上張揚的弗雷迪,也有私下裡情感羞怯的男人。展現了他榮耀的時刻,也沒遮蔽他迷失的陰暗。

人類行為有兩種出發點,一種是基於“怕”,一種源於“愛”。出於對音樂的熱愛,弗雷迪在舞臺上很放得開,然而在情感上他需要照料,像個孩子,他怕孤獨。

幸好,他遇到瑪麗·奧斯汀,有了親密異性愛人,也有了一生知己。用他自己話說,“瑪麗最懂他。”

即便他後來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問題而與她分開,被一個又一個自私虛偽的男人引誘,陷入酗酒、毒品中幾近糜爛,瑪麗也始終相信他,支持他,做他堅定的朋友。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而弗雷迪也在樂隊裡找到了“歸屬感”,與其他成員的關係不是親人更似家人。都是不太合群的人,他們也會爭吵卻純粹是為了音樂創作罷了。

如影片所述 ,在弗雷迪一度單飛後,皇后樂隊差點解散,看起來像弗雷迪丟了自己,也拋棄了其他成員。然而當他清醒過來決定不再沉迷紙醉金迷,要為“Live aid”重組樂隊時,另外三個人卻不計前嫌,齊心協力站上舞臺。四個人,一直明白,誰都不能少,是事業上不能放棄的家人。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弗雷迪罹患艾滋病後瞞著所有人,包括樂隊其他三個夥伴,他大概是不想別人為他難過吧。後來秘密由他親自揭開,布萊恩等人不曾冷漠避之,唯有竭盡全力與弗雷迪一起和時間賽跑創作出更多作品。

四個相互理解包容支持的人在一起,像極了親人。

人這一生,幸運的是可以成就自我,比之更幸運的是即便只是“無名之輩”,身邊仍有懂得人可以信任。

《波西米亞狂想曲》:普通人在懷念名人時該如何熱血?

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在今年的奧斯卡上收穫四項大獎,扮演弗雷迪的演員拉米·馬雷克憑此封帝。很久沒有一部音樂傳記片這般在全球票房成績驚人。

這個時代,我們想要的很多,卻似乎漸漸不捧夢想了。一部電影,看過就是告別,但我希望有些聲音能餘音繞樑。

我不知道皇后樂隊如果放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下會不會火起來,但我確定類似弗雷迪的你就在人群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