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说句老实话,观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前,我对皇后乐队知之甚少。看完这部电影,我仍然不懂摇滚。

写下这些文字时,手机里某个音乐APP的播放单交给了Queen。我试图去感知那个叫弗雷迪的男人究竟用音乐表达了什么,他使我相信一个个体生命被热爱点燃时堪比黑洞质量大。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在幸运找上你之前,不合群是一种无畏。

影片以发生1985年的“Live Aid”演唱会作为首尾呼应。一场举世瞩目的慈善演唱会,全球亿万热切期待的观众,一位歌手即将走出幕布……

如今提到歌手、明星这些标签,自然而然会对映出一张好看到近乎苛刻的脸。制造明星的节目日夜忙碌好似永动机,大众也似乎默认长得好看的人唱功可以被原谅。而天赋异禀的人若生得不符审美,他会幸运吗?

龅牙小子,想站上舞台歌唱,他在做梦。移民身份,一眼就能认出的异国风情脸,也并不讨巧。默默无闻的他怎么看,都不像明星。

可他就是毫不犹豫地热爱音乐。在机场当搬运工兼职的空隙,他拿出笔捕捉住灵感。发现某个乐队缺少主唱,他能马上毛遂自荐。商业常规与他的音乐设想相冲突时,他敢于“不合群”。

看来关于热爱,他一向无所畏惧。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上帝给了他多余的门牙,也给了他横跨四个八度的幸运。世人看到他样貌不够好看,也看到他震撼世界的魅力。

我从未见过有人如他一般在舞台上肆意表演,前卫华丽的服装,运动员式挥臂,感情充沛的唱腔,一切都足够自我。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一张嘴就是传奇,他的才华足以承受亿万崇拜,犹如一位Queen。 就算他已离世多年,借由一部拼凑的传记片,那种操纵全场热血沸腾的力量仍然能通过音乐被复刻。

影片在高歌中结束,恍若一场梦。我认识了一个无畏的音乐家,一个成就自我也一度迷失的人,认知了一个名字——弗雷迪.莫库里,同时也愿意怀旧去听听皇后乐队的歌。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你不会成为明星,那又如何追梦?

我一边听着歌,一边带着疑问回顾电影情节。电影是短暂的,只能浮光掠影掠过一个人的一生,一只乐队的起伏,但究竟众生的普通日子该如何追梦?

我有一个表哥,他是我所知的家族成员中距离摇滚和音乐距离最近的人。

九五年,弗雷迪已过世,我在运动会上第一回听到有人跟唱“We will Rock you ”。表哥彼时高中毕业,组了个乐队,他当主唱。这事我是在春节的家庭聚餐上听说的,起因是他留着“不像话”长发。

“呦,音乐家来啦。”

这话里面三分调侃,七分否定。除了表哥自己,父母亲戚没有一个赞同他的热爱。家长保守不奇怪,他们总是认为搞音乐是不务正业,搞音乐的人不正经。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不被家人支持,弗雷迪的情况也一样。性格严肃的父亲希望其子言行举止规规整整,工作体面出人头地。八岁的弗雷迪被送去寄宿学校,在刻板的环境中,不安分的天性没磨掉,内向的这孩子竟然成了拳击手。后来,他坚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做音乐,当歌手。

挺固执的,不是吗?

是啊,如果你想成为一直想成为的那个人,只好坚持做自己。至于结果,做的时候何必想那么多。

有一回,我悄悄去看了表哥的演出。身边的同学说,你哥挺厉害的。我想,他爸知道了肯定掀桌子。

看到弗雷迪与父亲对话的场景,我记起来去表哥家吃饭的紧张气氛。托人托关系寻到的上电校之路,被一句“我不愿意去那”堵断了,一桌子菜也凉在地板上。

故事讲到这里,要是按电影继续,过不了多久会有一个明星诞生,一份梦想被成全, 多年以后,父子关系会缓和,会和解。

可惜,天下会唱歌的人多了去了,要不然就没有那么多北漂,没有人在综艺节目里讲起成名前的日子泪流满面。

其实,你我都明白,大多数人不会成为明星。这残酷的真相,迟早得面对。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最后一次听表哥在众人面前歌唱,是在他的婚礼上。现在他开了一家餐馆,每天奔忙,偶尔拿起吉他是在儿子面前。

没有人再提起他玩乐队的事,我也不曾问过他,你是否还热爱歌唱。因为答案是肯定的,就像你深爱过一个人,即便此生不能终成眷属,人前不言,自己心里的情感是难以磨灭的。

天赋是天赐的,能创作出《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唯有皇后乐队,能在音乐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符号的弗雷迪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是普通人,再多努力也不会青史留名。所以,你还要做梦吗?

臣服结局的人会早早撤退。能在过程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人则会讲辛酸捏成幸福的模样。

有人曾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但不是所有人都认真活过。”天赋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而一颗勇敢的心却是可以普通人可以练就的。

坚持做自己,用力做喜欢的事,就像你可以成为明星一样。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比成功最有价值的是看清什么最珍贵

很多人评论《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的平庸,我只想说,谢谢这部电影不加滤镜暴露出一个大明星的糟糕面。

既然是传记片,“真实性”是基石。而一个真实的人,有闪光面也有阴影,表现在电影里,有舞台上张扬的弗雷迪,也有私下里情感羞怯的男人。展现了他荣耀的时刻,也没遮蔽他迷失的阴暗。

人类行为有两种出发点,一种是基于“怕”,一种源于“爱”。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弗雷迪在舞台上很放得开,然而在情感上他需要照料,像个孩子,他怕孤独。

幸好,他遇到玛丽·奥斯汀,有了亲密异性爱人,也有了一生知己。用他自己话说,“玛丽最懂他。”

即便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问题而与她分开,被一个又一个自私虚伪的男人引诱,陷入酗酒、毒品中几近糜烂,玛丽也始终相信他,支持他,做他坚定的朋友。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而弗雷迪也在乐队里找到了“归属感”,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不是亲人更似家人。都是不太合群的人,他们也会争吵却纯粹是为了音乐创作罢了。

如影片所述 ,在弗雷迪一度单飞后,皇后乐队差点解散,看起来像弗雷迪丢了自己,也抛弃了其他成员。然而当他清醒过来决定不再沉迷纸醉金迷,要为“Live aid”重组乐队时,另外三个人却不计前嫌,齐心协力站上舞台。四个人,一直明白,谁都不能少,是事业上不能放弃的家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弗雷迪罹患艾滋病后瞒着所有人,包括乐队其他三个伙伴,他大概是不想别人为他难过吧。后来秘密由他亲自揭开,布莱恩等人不曾冷漠避之,唯有竭尽全力与弗雷迪一起和时间赛跑创作出更多作品。

四个相互理解包容支持的人在一起,像极了亲人。

人这一生,幸运的是可以成就自我,比之更幸运的是即便只是“无名之辈”,身边仍有懂得人可以信任。

《波西米亚狂想曲》:普通人在怀念名人时该如何热血?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在今年的奥斯卡上收获四项大奖,扮演弗雷迪的演员拉米·马雷克凭此封帝。很久没有一部音乐传记片这般在全球票房成绩惊人。

这个时代,我们想要的很多,却似乎渐渐不捧梦想了。一部电影,看过就是告别,但我希望有些声音能余音绕梁。

我不知道皇后乐队如果放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会不会火起来,但我确定类似弗雷迪的你就在人群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