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有什麼功效?

一枚綠葉139326039


讀過《傷寒論》及《金匱要略》的人都應該清楚,桂枝作為一種中藥應用廣泛,不論是麻黃湯、桂枝湯,還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芩桂術甘湯、五苓散等等,都少了桂枝這味中藥,可謂應用甚廣。

《中國藥典》記載:桂枝性味辛、甘、溫。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氣主治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神農本草經》將桂枝列為上品,謂其主上氣逆,利關節,補中益氣…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久服輕身不老…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桂枝還有以下作用:①抗菌作用;②抗病毒作用;③利尿作用。

臨床應用主要應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1.用於風寒表症

桂枝辛散,善祛風寒,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以應用。①如風寒表證,身不出汗,配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汗;②如風寒表證,慎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調營衛的作用。

2.用於寒溼痺痛與經閉腹痛、痛經等症

①桂枝能溫通經脈,對寒溼性風溼痺痛,多配合附子、羌活、防風等同用;②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等症,常配合當歸、芍藥、桃仁等同用。

3.用於水溼停滯所致的痰飲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

①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溼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症,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應用;②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藥以通利小便,常配合豬苓、澤瀉等同用。



古醫書各醫學名家對於桂枝功效的解說繁多,而治病的方劑亦數不勝數。現摘錄幾則常見方劑作為參考:

  1. 桂枝湯《傷寒論》: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口不渴等。
  2.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治婦女月經不調,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及胎死腹中。
  3. 桂枝附子湯《傷寒論》:桂枝、附子、甘草、生薑、大棗。治風寒溼邪阻滯、身體疼痛、舉動困難、不能自由轉側。
  4. 小建中湯《傷寒論》:飴糖、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

在使用桂枝的時候,對於溫熱病及陰虛陽盛之證、血證、孕婦忌服。


說醫話藥道健康


桂枝,別名柳桂,來源於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本草經疏》記載:"桂枝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攣痛。"

桂枝性味辛、甘,溫,入肺,心,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和奔豚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外感風寒表證。

對於外感風寒,不論表實無汗、表虛有汗及陽虛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療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傷寒論》);若外感風寒、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傷寒論》);

2、用於寒凝血滯諸痛症。

桂枝辛散溫通,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陽不振,心脈瘀阻,胸痺心痛者,桂枝能溫通心陽,常與枳實、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若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溫中散寒止痛,每與白芍、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3、用於胸痺,痰飲,水腫及心動悸,脈結代症。

桂枝辛甘性溫,能助心陽,通血脈,止悸動。如心陽不振,不能宣通血脈,而見心悸動、脈結代者,每與甘草、人參、麥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湯(《傷寒論》)。

桂枝甘溫,既可溫扶脾陽以助運水,又可溫腎陽、逐寒邪以助膀胱氣化,而行水溼痰飲之邪,為治療痰飲病、蓄水證的常用藥。如脾陽不運,水溼內停所致的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者,常與茯苓、白朮同用,如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助熱,易傷陰動血,凡溫熱病、陰虛陽盛及血熱妄行,月經過多者,均忌用。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毫克/毫升或以下。

2、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1:20)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劑作用較好。

3、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克/公斤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克/公斤)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

選方

1、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巳須臾,吸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2、治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傷寒論》桂枝附子湯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逸仙藥師


桂枝有什麼功效?


桂枝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味辛,甘,性溫。入肺,心,膀胱經。



桂枝的功效

它有發汗解除肌表及四肢的風寒和溫通經絡的作用,可治惡寒發熱,有汗頭痛的風寒表證。並治風寒溼痺,四肢關節痠疼等症。此外,本品還有活血通陽,止痛,行血,通經,利尿的作用。可治婦女血寒的痛經或經閉,以及陽氣不得流通,痰水停留不化的病症。




桂枝的作用:


(一),散寒解表 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惡寒。


桂枝湯: 治風寒感冒表虛證,汗出惡風,,脈浮緩。


(二),祛寒止痛 用於中寒腹痛,寒性風溼痛,肢臂怕冷痠痛者。

桂枝附子湯: 桂枝3錢,附子3錢 甘草2錢 生薑3錢 大棗3枚 水煎服。治風溼關節痛而無熱象者。



(三),行血通經 用於婦女瘀血阻滯,經閉腹痛,及胎死腹中,少腹有痞塊者。


桂枝茯苓丸: 桂枝 茯苓 丹皮 芍藥 桃仁各2錢 研末為丸或水煎服。治同上證。

(四),溫腎行水 用於腎陽不足,小便不利,水飲內停,以及水飲上逆喘咳等證。


五苓散: 茯苓 豬苓 白朮各3錢 澤瀉4錢 桂枝1錢共研末,每次3錢,每曰2-3次,開水送服,或水煎服。治小便不利,水腫,腹水等。





用量:5分~3錢


禁忌: 陰虛火旺,咽喉疾患,出血證,孕婦,均忌用。


煥然一新4966


桂枝,處方曾用名嫩桂枝、桂枝尖。

其味甘、辛,性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逆。

臨床應用於風寒感冒:本品辛溫發散肺與膀胱經風寒,甘溫助心陽,透營衛,解肌而發汗。其發汗解表作用較麻黃和緩,故風寒感冒無論有汗無汗皆可用之。表實無汗常與麻黃同用,開宣肺氣,發表散寒,如麻黃湯;表虛有汗當與白芍同用,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

用治胸痺絞痛、中寒腹痛、血寒經閉、風寒溼痺:本品辛散溫通,溫通經脈,活血散寒,上可用治胸陽不振,心脈痺阻,胸痺絞痛,常與枳實、薤白同用,以通陽散結,宣痺止痛,如枳實薤白桂枝湯;中可用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常與芍藥、飴糖等同用,以溫中散寒,補虛止痛,如小建中湯;下可用治婦女血寒經閉及癓瘕腹痛,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合用,以溫通經脈,活血調經,與丹皮、桃仁等同用,以破瘀消癓,如桂枝茯苓丸;本品活血散寒,橫通肢節,還可用治風寒溼痺,肩臂疼痛,常與附子、生薑、大棗等同用,以祛風除溼,通痺止痛,如桂枝附子湯。

又治痰飲、蓄水:陽虛不能化氣,而致水溼停留,結於腸胃則為痰飲,停於膀胱則為蓄水,本品甘溫,助陽化氣,善治氣化不行,水溼為患,如用治脾陽不運,痰溼內停,眩暈心悸者,常與茯苓、白朮、甘草同用,以溫陽化飲,健脾利溼,如苓桂術甘湯;用治膀胱氣化不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豬苓、澤瀉、白朮等同用,以溫陽化氣,利水滲溼,如五苓散。

還治心悸、奔䐁:本品溫通心陽,平降衝逆,故可用治心陽不足,心悸動、脈結代之症,常與黨參、生地、麥冬等同用,以通陽復脈,寧心止悸,如炙甘草湯;還可用治因誤治傷陽,陽虛陰盛,內外皆寒,寒邪引動衝氣,從少腹上凌心胸,發為奔䐁之證,常重用本品,以助陽祛寒,平降衝逆,如桂枝加桂湯;若發汗後,心陽不振,內有伏飲,欲作奔䐁者,當與茯苓、甘草、大棗同用,如苓桂甘棗湯,以通陽利水,防止衝逆。

此外,《本經》謂本品:“主上氣咳逆”,故還可用治感冒咳嗽,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寒痰停飲喘咳,如小青龍湯。

臨床每用3~10克。

本品辛溫助陽,易傷陰耗血,故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的出血證均當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本經疏證》:“能利關節,溫通經脈…………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疹、曰補中。”

現代研究

桂枝主要含桂皮油,其中含有皮醛、桂皮乙酸脂等。

桂皮醛能使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散熱和發汗,故有解熱作用;其乙醇提取液體外試驗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枯草桿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肺炎球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有控制作用;對流感亞洲甲型病毒及許蘭氏黃色癬菌有抑制作用;桂皮醛有鎮靜作用,可增強環己巴比妥納的催眠作用;有鎮痛及利尿作用。



進取80238858


桂枝與麻黃歸經近似,系樟科常綠喬木桂樹的嫩枝。主產廣西、廣東、雲南等地,尤以廣西為多。生用。

辛、甘,溫。入肺、膀胱經。

《神農本草經》謂桂枝“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

據化學分析:本品含揮發油中的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等。 據藥理研究:本品所含揮發油,(1)能抑制腸道多種細菌發育,如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沙門氏菌等。對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2)能刺激汗腺,使皮膚血管擴張,故有發汗作用。(3)其揮發油味辛辣,氣芳香,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增加胃腸蠕動,有助於胃腸積氣的排除,故有健胃祛風作用。此外,本品並能強心鎮痛。

功效、應用:

1,發散風寒: 本品能透達營衛,發散肌表風寒,用於感冒風寒表症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脈浮等。其發汗作用比麻黃較為緩和。若配麻黃同用則增強發汗散寒之力,用於治外感風寒無汗的表實證,如麻黃湯; 配之斂陰和營的白芍同用能調和營衛,且發汗之力更緩,用於治外感風寒有汗的表虛證,如桂枝湯。

2,溫經散寒:取本品味辛辣而性較溫行,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若風寒溼邪阻滯經絡所致肢體關節痛,常以桂枝湯配防風、威靈仙等用。又本品味兼甘,並略有強壯作用,在婦科和其它雜病中應用很廣,如血虛寒凝引起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與吳茱萸、當歸、白芍、川芎等同用,如溫經湯。又用於血虛心悸、脈結代,配炙甘草、黨參、阿膠等用,如復脈湯。以上皆取桂枝溫經通陽兼略有補益強壯之功能。

3,通陽化氣: 桂枝有溫中陽、化痰飲、化膀胱之氣而行水之能,用於陽氣不舒、水溼停留,或為水腫,或為痰飲之證,如治痰飲之苓桂術甘湯,治水腫之五苓散等。

常用量為3~10克,解表者、6~10克;治療關節風溼痺痛者、12~15克。

注意: 本品性較溫熱,溫熱病、陰虛陽盛證及血熱吐衄者均忌用;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一枚綠葉139326039


桂技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歸經: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經通陽,散寒止痛,助陽化氣,風寒表症,風寒中風,陽虛導致的胸痺心痛,肩關節和背部的疼痛等。

應用:

1、發熱,捂寒,焐汗等病症表症。

2、心悸,胸痛,溫經通心陽,通絡,止痛。

3、入膀胱經附有助陽化氣,利尿的作用。

4、散寒止痛,痛經,類風溼性關節炎\b,關節疼痛。

5、鎮靜,降血壓。

6、改善血液流變性,調節內分泌。

7、抗腫瘤。

8、皮膚疾病,婦女痤瘡,黃褐斑。

9、前列腺肥大,乳腺小葉增生。

用量:6-9克

禁忌:本品性溫助熱,故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不宜應用。





羅氏中醫信息網


除此以外通常用於治療陽虛所致的肩關節和背部的疼痛,止痛通經絡的作用良好,但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會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而孕婦跟嬰兒也不宜應用。在日常飲食中也有一些常規利用的手法:

一、護肝醒酒

桂枝中能減少酒精在人體中產生的代謝產物的物質,減輕對肝臟的損傷,對肝臟有保護作用。

二、驅寒

在患上風寒,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現象初期,多喝一些用桂枝泡的水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桂枝雖然有不少作用,但日常使用中也不可大意,有不能確定的及時諮詢醫生,做出正確決定。


生活就是雜七雜八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產於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是一味“發散風寒藥。”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應用:1 .用於體弱表虛,感受風寒,微有汗出,而表證不解,惡風.發熱患者,有解表之效,常與白芍配伍,如桂枝湯。2.用於胸陽不振而致的胸痛徹背.心悸.脈結代者,桂枝能溫通胸中陽氣,常配伍瓜蔞.薤白同用,如枳實薤白桂枝湯;若配伍炙草,又能助陽復脈,如炙甘草湯。3.用於心脾陽虛,水溼內停而致胸脅支滿.心悸氣短等症,能溫化水溼,常與茯苓.白朮等配伍,如苓桂術甘湯。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浮腫,常與茯苓.澤瀉等藥配伍,如伍苓散。4.用於風寒溼邪侵入經絡所致的關節疼痛,有溫通經絡,祛風溼之效。常與附子.防風.白朮等配伍。桂枝,用於婦女經寒瘀滯,月經不調或經閉腹痛等,能溫通血脈,常與丹皮.芍藥.桃仁等活血通經藥配伍,如桂枝茯苓丸。

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溫熱病及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證忌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附:

夲經: “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 ”

別錄: “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 ”

夲經疏證: “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瘀.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 ”

桂枝,含揮發油(主要為桂皮醛和桂皮油等).鞣質.粘液質及樹脂等。


大林147181751


桂枝:發散風寒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產於廣東,廣西者質優。

藥性: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與應用:發汗,助陽化氣,溫通經脈,風寒感冒,血寒閉經,關節疼痛,心悸,水腫等。

治療:發汗解表,感冒發熱,微汗惡風。

桂枝湯:桂枝9g,白芍9g,生薑9g,大棗4個,炙甘草5g,水煎服。

驗方:治心性和腎性水腫:茯苓,桂枝,甘草,各等份,泡茶飲。

(注意)溫熱病,及陽盛之證,血證,孕婦慎服。


老劉105751014


桂枝: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經入血氣,走經絡而達營氣,擅長治療風邪進入體內,善於調和肝氣,升清陽脫陷,降濁陰上逆,舒緩經脈解決痙攣,治療關節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通經絡而開痺澀,擅長去溼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並能化膀胱之氣而利小便,四散通經絡,走而不守。

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為《傷寒》首出方劑,治中風自汗脈浮緩,惡風頭項強痛之證,是合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芍藥桂枝湯苦甘化陰二方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