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漢成帝無子,群臣為嗣君問題暗戰,孔光又被人玩了一次

小說:漢成帝無子,群臣為嗣君問題暗戰,孔光又被人玩了一次

元延四年,漢成帝詔令中山王劉興和定陶王劉欣來朝。

不過這次見面有點古怪,劉驁見面就問劉興隨從怎麼只帶了師傅?劉興被問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劉驁又拿同樣的問題問侄子劉欣,劉欣引用國家法律典儀,把諸侯拜見天子時,隨從人員的身份和數量說得清清楚楚。接著劉驁又讓劉興背《尚書》,劉興磕磕巴巴也憋不出幾句。後來,劉驁請吃飯,劉興大概高興過了頭,皇帝早早吃完了,坐在那裡等他胡吃海喝,離席的時候,襪帶鬆了,襪子成了堆在腳面上的抹布,劉興也渾然不知。這讓劉驁對這個弟弟很鄙視,太沒有禮數,沒有教養了。

可能劉興和劉欣都沒意識到,這次見面實際上是漢成帝對他們的一次面試,他準備選拔儲君了。

相對於劉欣在這次測試中的滿堂彩,劉興很敗胃口。他就是個紈絝子弟,跟精於經術的劉驁肯定不是同類人,從小一起長大的劉驁應該早就心知肚明,非得讓年近四十的弟弟和十幾歲的侄子一起背課文、考禮儀,這本身就很滑稽。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漢成帝召集大司馬王根、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博等五人,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議的主題就一個:選舉皇太子!

這一年漢成帝劉驁43歲了,辛勤耕耘了一輩子,到了發現膝下依然沒有一兒半女。非但如此,過度辛勞的他還被趙合德掏空了身體,說不定哪天就揮揮手瀟灑地走了。皇嗣問題不得不考慮了。

在觀摩高級會議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國古代繼承法。在西周以前,中國還沒有形成嚴格的繼承法,各個朝代的帝位繼承沒有統一法則,如商朝就遵循“兄終弟及”,哥哥死了弟弟接班。周朝出了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叫姬旦,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公,他創立了“宗法制”,宗法制是禮法的一部分,實際上孔子的思想就脫胎於周公,周公也是孔子一輩子的偶像。

宗法制規定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繼承法規——嫡長子繼承製。古代男人妻妾多,所以兒女也多,如果繼承法不當,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骨肉相殘,家庭分崩離析,國家更是如此。嫡長子繼承製的第一條就是,中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別驚訝!中國自周公以來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國家,從來沒有過一夫多妻。別急,聽我把話說完,中國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不一樣嗎?呵呵,老兄,你是從床笫角度說的,我是從社會結構角度說的,它們有本質區別。

在嫡長子繼承製裡,“妻”是家庭唯一的女主人,“妾”在家庭裡的地位不是主人,甚至不是人,是主人的“財產”,所以當主人去世後,兒子可以將父親的妾趕出家門,甚至當禮物贈送別人。“妻”稱為“嫡妻”,“嫡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嫡子”這一族就叫“大宗”,大宗之人也簡稱“大人”。“妾”也叫“庶妻”,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這一族就叫“小宗”,小宗之人也叫“小人”。“庶妻”沒有家庭地位,“庶子”呢?對不起,同樣沒有家庭地位。“嫡長子”是父親的遺產的唯一繼承人,其他的兒子們只能靠大哥的賞賜分享一些殘羹冷炙。

為什麼要有這麼個嫡長子繼承製?從制度上根絕非嫡長子的非分之想,保證“大宗”勢力的長期優勢性。實事求是地講,周公的這個制度很厲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為封建社會統治穩定建立了強大的基礎。西方同樣經歷了世襲王權統治,但從來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像中國那樣統一強盛,跟繼承法的差異是有很大關係的。

漢成帝劉驁來得夠乾淨,既沒有“嫡子”,也沒有“庶子”,到死連個摔火盆的都沒有,怪誰呢,自作孽!但作為皇帝,家產太大了,必須有個繼承人。

會議上提出了兩個候選人:定陶王劉欣和中山王劉興。劉欣是定陶共王劉康的兒子,漢成帝的侄子,劉興是漢成帝的三弟,開篇就講過。

陽朔元年,漢成帝身體不好,那期間曾經想立劉康為嗣,結果大將軍王鳳堅決反對,劉康被迫回到封地定陶,第二年就病死了。多危險,要是劉康剛繼位就死,留下個剛斷奶的娃娃和粗鄙的母親,這國家還有得好嗎?不過現在劉欣已經十七歲了,作為接班人年齡不是問題了。

表決一開始天平就向劉欣傾斜。王根、翟方進、廉褒、朱博四人一直推薦劉欣,理由很簡單,“昆弟之子猶子也”,“為其後者為之子也”,這是《禮經》上說的,尊聖人之教當立劉欣為嗣。劉欣是漢成帝的侄子,兄弟的兒子等同於自己的兒子,把劉欣直接過繼給漢成帝,順理成章的太子。

漢成帝滿意地點點頭,他也意屬劉欣,他那三弟劉興太不成器了!這時候讓你入京,心裡一點數都沒有,毫無禮節,被三好生劉驁看不起。漢成帝剛想宣佈結果,御史大夫孔光不知趣地攪局了,他推薦劉興,理由是就四個字“立嗣以親”,這也是禮法,中山王是成帝的親弟弟,從血緣上來講是最親的了,“兄終弟及”也是古人重要的繼承法。

漢成帝很不高興,他責問孔光,禮法上還有一句“兄弟不得相入廟”怎麼辦?意思是說,假如劉興繼位了,哥倆都百年之後,誰入廟享祭呢?禮法規定兄弟倆不能同時入廟,我是鐵定無後了,弟弟有後,難不成把我趕出祖廟做孤魂野鬼?孔光啞口無言!

其實,從學問角度,孔光肯定要比劉驁高深得多,入廟問題他不可能不知道。可孔光為什麼非要推薦“樂二代”劉興呢,他沒說出口,我猜是因為劉欣那個兇猛粗鄙的奶奶定陶太后,當年的傅昭儀,有她在就是帝國的災難。但這話沒法說出口,這話一說出來,等於把自己放在與定陶太后勢不兩立的地步,萬一劉欣真的成了太子呢?自己還活不活了?

其實,按漢成帝的個人恩怨,他不應該投劉欣的票,當年就因傅昭儀差點丟了皇位。一個“兄弟不得相入廟”讓他不得不舉手投降,況且劉興實在不入法眼。

結果,劉欣高票當選,成功地坐上太子之位。蹊蹺的是,孔光因說錯了一句話,坐電梯下樓了。有這麼嚴重嗎?頂多一句錯話而已,本來就是朝議嘛,沒有反對意見還“議”個鳥?按說以漢成帝對孔光的信任不至於此,可但是,貶不貶孔光皇帝說了不算,皇后趙飛燕和昭儀趙合德姐倆說了算。這姐倆收了賄選禮,同時收禮的還有王根(不排除朱博等)。

背後當然就是那個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傅昭儀。當年,傅昭儀沒扳倒王政君母子,灰溜溜地就國定陶,這期間兒子劉康還早早病故。但這一切都沒有澆滅她一顆“追求上進”的心,“皇位”我還在為你努力!漢成帝一直無子,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她發揮了策劃能力強的優勢,一通糖衣炮彈,包括趙飛燕姐妹,甚至連王根都成了他的俘虜。

什麼玩意!一本正經地引經據典,其實就是合起夥來玩孔光呢!人可悲的不是死,而死死了都不知道怎麼被玩死的!

孔光,字子夏,生於公元前65年(漢宣帝元康元年),卒於公元5年(漢平帝原始五年),孔子十四世孫,其父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

孔霸師承夏侯勝,夏侯勝是“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專研今文尚書學,因而以父為師的孔光,也是今文經學派。著名的古文尚書十二篇,是孔氏十一世孫孔安國從孔府夾牆所得,由此孔安國開始古文尚書研究,同為孔門後人的孔霸孔光父子卻是今文學派。

孔光自幼隨父進京,孔家後人,學問沒的說,所以20歲就做了議郎,拿到600石年秩,中級官員,這個起點,讓揚雄們情以何堪。

後來他被光祿勳匡衡賞識,舉薦為“方正”(即賢良方正,漢代官員選拔的一種方式),任諫大夫。諫大夫是光祿勳屬官,職在議論朝政,評定是非,一句話,年輕的孔光在朝中有發言權了。

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乘早。孔光這麼早,估計連他老祖宗孔丘都得驚掉下巴。

早真的就好嗎?恐怕不一定吧?少年得志的孔光,意氣風發,大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味道。少年人嘛,當有陽剛之氣,所以該說的話就要說,包括對皇上......於是被貶出朝廷,為虹縣(今安徽五河縣)縣令。

孔光剛直啊,老子不伺候你這個昏君,辭職!回家當園丁,教授經學。孔光短暫的官場生涯結束了。

誰知道,孔光再次出現在京師竟然是十幾年之後。再回到京城,一切都變了,老皇帝作古了,劉驁即位了,孔光也三十多歲了,以博士身份再次回到朝廷。

博士其實只能算是預科班,充當皇帝的顧問,偶爾接受臨時任務辦辦差。孔光主要負責在檢查冤獄、教化民風、賑濟災民方面,幫皇帝出出主意,跑跑腿。這時,孔光的能力體現出來了,他很快對漢代的法律制度、禮儀典章爛熟於心,並且每次出門公幹都很圓滿。孔光再次揚名,他被漢成帝任命為尚書僕射、尚書令。

此後十多年的時間,孔光因為辦事周密謹慎,從不出差錯,一步一步穩穩地攀登:諸吏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後為光祿勳。中二千石俸祿,絕對高薪了。光祿勳是九卿之一,再向上就是三公了。這時,孔光大約50歲。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火箭的速度,但也沒有搭升降機。

史書上說,這段時間孔光“觀舊事品式,明習漢制及法令,凡事守法度,修故事”,一切循規蹈矩,不越雷池半步。謹慎到什麼程度,一個故事可以窺見:曾經有人問孔光溫室殿中所植都是何種花木,孔光也環顧左右而言它。涉及皇家秘密,半個字不說,哪怕是對家人。還有半點初出道是愣頭青的影子嗎?

而且凡皇帝所問,他必“據經法以心所安為對,不枉事應合,亦不敢強諫力爭”。他謹守“輒焚削底稿,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之大罪也”。從此分得清大小王了,有進步。

這時的孔光是“三不主義”信徒:不結黨、不求人、不養士。

漢成帝很喜歡這樣的孔光,於是再給他換套制服:遷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當於副宰相,就是後來的大司空,大漢帝國董事長以下的三把手。

似乎,再穩穩,丞相的烏紗帽很快會到自己頭上,甚至大司馬的位置也是可以想想的。誰曾想,孔光因一句話竟又做了一次升降機。

下章提示:劉欣被立為太子,為一句“感謝話”,有人丟了官。某天早上,漢成帝突然毫無徵兆地駕崩了!請看下文《石榴裙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