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鶚續寫的《紅樓夢》?

獨立feel



一切藝術作品都是以質量取勝的。曹雪芹的《紅樓夢》前八十回,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是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頂峰。

對於高鶚所續的《紅樓夢》後四十回,不能將它和曹雪芹的原作相提並論了。散文家、紅學家俞平伯幾乎全盤否定了高鶚後續的四十回,張愛玲直接稱其為“狗尾續貂”。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認為:高鶚“補《紅樓夢》當在乾隆辛亥時,未成進士,‘閒且憊矣’,故於雪芹蕭條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則與所謂‘暮年之人,貧病交攻,漸漸的露出那下世光景來(戚本第一回)’者又絕異。是以續書雖亦悲涼,而賈氏終於‘蘭桂齊芳’,家業復起,殊不類茫茫白地,真成乾淨者矣。”

魯迅批評續作的突出特點,就是他能夠從高鶚當時的思想狀況和所處的環境出發,並聯系作品的實際,來考察續作的優缺點。

清代研究《紅樓夢》續書第一人裕瑞,在《棗窗閒筆》中寫道:“此四十回同以前八十回人名事物,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頗似一色筆墨,細考其用意不佳,多殺風景之處”。的確,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中,的確有許多“致命”的錯誤。

一是賈府結局的錯誤逆轉。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通過種種方法,暗示了賈府徹底敗落的結局。如第五回曹公《收尾 飛鳥各投林》概括了賈府衰敗的結尾:“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巳盡......”

還有秦可卿去世前在夢中給鳳姐的託付提示之語“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

高鶚開始續書時似乎也還是注意到了這一點的,在續作的前二三十回中,描寫了賈府等貴族家庭的敗落和人事的衰頹。甄府被抄、薛家囊盡、元春薨逝、王子騰驟亡;緊接著寧榮二府被抄、革去世職,賈赦賈珍被捕充軍,賈母、王熙風先後鬱郁而死,確實形成了衰敗的趨勢。

但後來卻出現了賈政承襲世職,寶玉、賈蘭中舉,賈赦賈珍也免罪遣返,薛蟠出獄歸正,寶釵有孕,一派“蘭桂齊芳、家道復初”的景象。

這樣的結局,不僅在藝術上又落入了曹雪芹所深惡痛絕的大團圓的小說舊套,而且更重要的是違反了歷史和生活的真實,沖淡《紅樓夢》的悲劇氣氛,減卻了悲劇色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個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力量。


二是情節描寫的悖於倫常。在前八十回中,曹公多次從判詞以及六十二回眾姐妹抽籤活動中,暗示出探春的結局“家裡已經有個王妃,難道你也是個王妃不成?”然而高鶚所續寫的探春只是嫁給了鎮海總制的公子,這“公子”怎可會是“王子”?

得知探春遠嫁的消息之後,眾人心裡都不是滋味。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但是探春的親媽趙姨娘卻是一派“歡天喜地加上幸災樂禍”的表現。

“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比他的丫頭還不濟。況且洑上水護著別人。他擋在頭裡,連環兒也不得出頭。如今老爺接了去,我倒乾淨。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夠了。只願意他像迎丫頭似的,我也稱稱願”。

不知道探春如何擋住環兒“出頭”了,也不知道趙姨娘為什麼希望探春的婚姻像迎春一樣悲慘。虎毒尚且不食子,親孃在女兒出嫁前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祝福”呢?

再者是探春出嫁的情節本應是小說中的重頭戲,然而高鶚卻是“辭別眾人,竟上轎登程,水舟車陸而去”,寥寥數語、一筆帶過,實在是令人不解。

三是人物性格的莫名突變。賈寶玉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叛道者,蔑視封建禮教和功名利祿,是他反抗精神最重要的表現。但在後四十回的一些章節中,續作者把他寫成為一個擁護封建禮教和追求封建功利主義的“祿蠢”了。

如第八十五回,寶玉聞賈政升郎中“心中自己甚喜”,以至於“喜得無話可說,忙給賈母道了喜,又給邢王二夫人道喜”。一百零二回,探春遠嫁,臨行來辭別寶玉,她“將綱常大體的活,說的寶玉始而低頭不語,後轉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這與在第十六回中的寶玉聽說親姐姐元春封妃時的表現簡直是判若兩人。賈元春晉封為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對於賈府來說,這是何等“榮耀”的事情,“寧榮兩處上下內外人等,莫不欣喜”,獨有寶玉“置若網聞”,“對於賈母等如何謝恩,如何回家,親友如何來慶賀,寧榮兩府近日如何熱鬧,眾人如何得意。獨他一人“皆視有如無”。

另外是寶玉對愛情的“背叛”。在前八十回中,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是堅貞和專一的,“你死了我就作和尚去”。然而在後四十回中,寶玉和寶釵成親之後,寶玉“見寶釵舉動溫柔,也就漸漸的將愛慕黛玉的心腸略移在寶釵身上”,並且認為黛玉已死,寶釵又是第一等人物,相信“金玉姻緣”有定。

第一百零一回,寶玉、寶釵準備去給舅舅做生日,寶玉“兩個眼睛呆呆地看著寶釵梳頭”,後來寶玉先走,半路上特地叫焙茗回來傳話:“二奶奶若去呢,快些來吧;若不去呢,快別在風地裡站著”。鳳姐見他們倆口兒這般恩愛,十分羨慕。

還有一個小人物賈芸,在前八十回中,賈璉和鳳姐夫婦是有恩於他的,但在後四十回中,賈芸卻成了偷賣巧姐的“狠舅奸兄”中的成員。

為了使賈芸成為“狠舅奸兄”中的成員,高鶚甚至在八十八回中作了個鋪墊,賈芸再次去鳳姐處要“工程”做,巧姐一見到他便大哭不止,此情節似乎在有意模仿曹公的“伏筆”之法,但卻不符合賈芸這個人物的性格和世事常理。


四是怪力亂神的大量描寫。何其芳同志在《論紅樓夢》一文中曾指出:“至於求籤占卦,鬧鬼見怪,這類關於迷信的描寫層出不窮,也是高鶚續書的敗筆”。在續寫的後四十回中,的確多處鬼怪中邪之說。

八十七回妙玉坐禪中邪;八十九回水月庵的尼姑疑似“中邪”,半夜滿口吐白沫,繼而鳳姐屋裡的小丫頭聽見空屋子像有人在嘆氣,半夜鳳姐驚醒寒毛一乍;九十五回中寶玉失玉,請來妙玉扶乩;一百零一回,鳳姐在悽寂的大觀園中遇到陡然出現的大狗,還有秦可卿的鬼魂。

一百零二回,尤氏從大觀園中路過,便撞了“伏屍白虎”譫語綿綿,繼而賈珍亦病,到大觀園中燒紙後方好;一百一十三回,趙姨娘在鐵檻寺內,也被“鬼附身”,因為“使了毒心害人被陰司裡拷打死了”,還有鳳姐夢見了尤二姐,還有疑似自盡的守備公子和女孩張金哥的“一男一女”。

其中的一些描寫雖能襯托大觀園淒涼荒蕪景象和人“做賊心虛”的心理現象,但是如此大量的篇幅描寫鬼怪神靈,讓人感受更多地是他在宣揚宿命論和因果報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紅樓夢》批判舊世界的思想力量。

但是,客觀上講續書是一件困難的工作,有時甚至比創作一部新的作品還要困難,何況是為《紅樓夢》這樣一本曠世奇作續寫,更是難於上青天。

不理解這種困難,就可能會把續作一筆抹倒。高鶚作為《紅樓夢》出版史、傳播史上首個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兩位主要編輯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能把《紅樓夢》續寫四十回,也說明他是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和創作才能的,《紅樓夢》能夠流傳,高鶚應該是第一功臣。

在續寫的後四十回中,也是有一些出彩之處的。

一是愛情悲劇的藝術描寫。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是《紅樓夢》的中心情節和主要線索。前八十回,寶玉和黛玉的愛情還是萌芽階段。如何把這個萌芽殘忍的“掐掉”,成為了小說的關鍵。正是在這個關鍵性的問題上高鶚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高鶚繪聲繪色、逼真鮮活地描寫了賈母、王夫人的冷酷兇殘,王熙鳳的狠毒陰險,賈寶玉的痴迷,林黛玉的憤恨,傻大姐的呆傻等等。黛玉在寶玉和寶釵成婚的鼓樂聲中死去,賈寶玉也終於在苦悶和痛苦中出走。

一對封建叛逆者的愛情,終於以動人心絃的悲劇終結。特別是黛玉香消玉殞與二寶洞房花燭“同步”烘托反襯和強烈對比,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可以說是運用藝術對襯手法成功的典範。


二是以小見大的巧妙運用。傻大姐作為《紅樓夢》中的一個小人物,在前八十回出場撿到了繡春囊,成功引發了大觀園抄檢風波。在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中,她的第二次出場時無意之間把寶玉與寶釵婚配之事告訴了黛玉,徹底擊倒了本已孱弱的黛玉,把黛玉推向了死亡的快車道。

讓小人物發揮大作用,這也是高鶚對傻大姐這個智力不健全的女孩的“人盡其用”了。另外,在九十二回中,馮紫英向賈政兜售了以“母珠”為代表的“四種洋貨”,連馮紫英都覺得“這四件東西價兒也不很貴,兩萬銀他就賣”,但是此時的賈府卻連這一點兒閒錢也沒有了,馮紫英“只得收拾好,坐下說些閒話,沒有興頭,就要起身”以一顆小小的珠子來襯托賈府的日漸衰敗,也是高鶚的巧思。

三是官場醜惡的豐富補充。在續寫的後四十回中,高鶚對於封建官僚制度也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第八十六回“受私賄老官翻案牘”,正面描寫了封建社會中的官場生活。

豪門望族的花花公子薛蟠殺死酒店當槽兒張三,理當償命,但知縣受薛家的賄賂之後,徇情枉法,減免了薛蟠的罪行。複審翻案一場,知縣假作聲勢,要打要夾,對於貪官情狀,寫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高鶚的這回文字,既揭露了封建官僚機構的腐化,又揭露了封建社會中財可通神的醜惡現實。還有“守官箴惡奴同破例”一回,賈政調任江西糧道,原想“做好官”,所以到任之日,就出示嚴禁,不許州縣折收糧米、勒索鄉民。

誰知他的長隨和家人原是為了發財才跟了他來的,如今見弄不著錢,十分不滿,於是合夥磨洋工。賈政因此感到“樣樣不如意”;後來隨從李十兒鉤連內外官吏,作威作福,貪汙勒索,無所不為,哄著賈政辦事,反覺得“事事周到,件件隨心”。

這些描寫更說明了封建官僚制度已經完全腐朽,是一個“做清官而不可得”的空前黑暗的時代。高鶚在後四十回中關於官場生活的成功描繪,是對前八十回對封建社會批判的一個重要補充,增強了《紅樓夢》的批判力量。

高鶚在後四十回中,對一些次要人物的藝術處理也是得宜的成功的。如司棋和鴛鴦的剛烈結局,襲人的喜逢“昔”人蔣玉菡,金桂的撒潑放刁,雖然都是數筆勾勒,卻也逼真傳神。


少讀紅樓


後四十回續書,有其不可埋沒的貢獻。


一、它使前八十回未完內容成為一個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版本。


二、後四十回續書在前八十回基礎上,主要人物的結局基本符合八十回前對主要人物的判詞。惜春的出家,鴛鴦的自縊、司棋以死殉情等都比較符合原著軌跡。


三、按照曹雪芹原意,賈家應遭滅頂之災,家破人亡"樹倒猢猻散","落了片茫茫大地真乾淨"。續書在保持前八十回所預見的的賈府日漸衰敗,但後來賈家又重新興盛起來,又變得榮耀了,這是嚴重違背曹雪芹願意的。但對於一些重要情節的處理,如大禍迭起而導致錦衣軍的查抄,寶玉完成愛情後出家的悲劇結局等,具有一定感染力量。


四、"黛死釵嫁"於同一時刻,"有情人未成眷屬",是後四十回續書的最大貢獻。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極為罕見的以悲劇結局的故事,徹底打破以往才子佳人大團圓結局的慣例。


五、後40回續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不如曹雪芹所著前80回,但其能遵循曹雪芹的許多技巧,大體完成全書的整體結構,使故事首尾完整,使《紅樓夢》得以迅速廣泛地流傳開來。這種續書的悲劇結局方式與同時代的其他各種《紅樓夢》續書相比,顯然流行得多。


六、後四十回作者在續書詩文中,常將人生如夢的感傷情懷抹上一層佛老色彩,這與曹雪芹悲天憫人的心態截然不同。



青山紅豆心


後40回續書,不管在思維上仍是在藝術上都略微有些不如曹雪芹所著前80回。但其最大奉獻在於能遵從曹雪芹的許多言語結構說話技巧,大體完結全書的全體結構,使故事首尾完整,因而使《紅樓夢》得以敏捷廣泛地流傳開來。關於一些重要情節的處理,如賈府日漸衰落,大禍迭起而導致錦衣軍的檢查,黛死釵嫁、寶玉落髮以完結愛情故事的悲慘劇結局等,都能體恤許多紅學家的所謂"威望"觀念,與紅學家的思維認識有所呼應,觀念也較共同,並具有必定感染力氣。某些章節如夏金桂撒潑、賈政作官、黛玉焚稿及襲人改嫁等描繪都寫得較為生動。

的確,後四十回的續書存在著許多的縫隙,還被人點評是狗尾續貂。後40回續書,不管在思維上仍是在藝術上都不如曹雪芹所著前80回。續書極不受歡迎,根本之點是背離了原作者曹雪芹的紅樓精神。許多地方反映出與曹雪芹的大悲天憫人的思維存在著適當的距離。高鶚本人也是一個紅樓迷,個人覺得從這個視點講,他怎樣續都是他的自在,咱們也完全可以在家自己續紅樓夢啊,他也並沒有逼迫每個人都去讀、都去承受他的續書啊。更何況我個人覺得後四十回中許多情節寫得仍是不錯的,比方黛玉焚稿,鴛鴦殉主,探春遠嫁、尤三姐自殺等等。

我個人最不喜歡的一段是調包嫁寶釵的那段,其實之前就可以看出,賈母並不中意寶釵,比方她問寶琴的生辰,還有在大觀園看了寶釵的屋子的情緒等等,所以這段的確讓人不能瞭解。

別的還有像襲人嫁蔣玉菡,探春回來探親,香菱最後被薛蟠扶正等等,我也非常不喜歡。還不如像電視劇上那樣讓香菱病死來得好。


左養右學育兒


高鍔的續書是有貢獻的。

1.首先,他使紅樓夢有了一個完整的版本。不至於成為一本殘書。

2.高鍔是作者同時代人,對作者生活時代的社會生活更加了解,由他續書比由後代的人續書,其作品會更加吻合作品反映的生活原貌。包括語言風格也會更一致。對當時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更加了解。

高鍔的續書也是有不足的。

1.作者的立場與原作者不一致,其突出表現是對作品的大結局,改變了: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完全悲劇的結局,而代之以一個光明的尾巴:一個是沒全抄,而且賈家世職復還。另一個是未來家業復興、蘭桂齊芳。這是最為人詬病的一點。

2.另一個是關於書中情節和人物命運安排上,與原作者思路不符,如王熙鳳巧姐寶玉等人的命運與原作者安排不一致。

3.藝術水準未能達到前八十回的水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人對事物認識的能力取決於個人的經歷閱歷,也取決於文化水準、家學淵源等,曹雪芹的獨特出生環境和經歷是無法複製的,所以,續作者的作品水準無法強求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