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宰我問曰”章解析

6.26.[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①告之曰‘井有仁焉②’,其從之也③?”子曰:“何為其然也④!君子可逝⑤也,不可陷⑥也;可欺⑦也,不可罔⑧也。”

[原文通釋]

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有位仁人在井裡面’,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為正義而死,不可坑害他;能欺騙他,不能愚弄他。”

[註釋]

①雖:假使。

②井有仁焉:有位仁人在井裡面。焉,兼詞,於之,於是,在那裡面。

③其從之也:他跟著跳下去嗎。其,指井外之仁人。從,跟從,追隨。

④何為其然也: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⑤可逝:可以為正義而死。 逝,往,去,捨生取義去死。

⑥陷,坑害。

⑦欺: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

⑧罔:用不合情理的話愚弄。

[解讀與點評]

愛打瞌睡的宰予很愛提出刁鑽古怪的問題,孔子的回答也是十分明確的。君子不是傻瓜,他可以捨生取義,為正義而犧牲,但絕不可被坑害;可以被合理的現象所欺騙,但不會被荒唐的說法而愚弄。《孟子·萬章上》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由此我還想到《子產釋魚》的故事和故事連帶的議論:“子產釋魚,下官烹之,告子產曰:‘放生於塘矣。’子產笑曰:‘魚得其所矣,魚得其所矣!’下官竊以為笑:‘人云子產聰穎,魚於吾腹中得其所矣。’小人如此,君子無以為戒。故君子恨曰:‘君子可殺不可折,可欺不可陷。’”這大概可以從一定角度詮釋這個論證吧。另本章表達的意思大概遠不止這些,君子可以為仁而死,但不能為假仁而亡。如果“驅而納諸罟擭(gǔhuò,捕取禽獸的工具﹐即扣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bì,同“避”)也”(《中庸》),那就不是明智的君子,大概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算這樣的人吧。

各家對“井有仁焉”的“仁”理解多有不同,因此解釋上略有差異。有人將其理解為“井邊有一件成全仁者的事:有人掉井裡了,仁者需要跟著跳下去嗎?”也說得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