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宰我问曰”章解析

6.26.[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①告之曰‘井有仁焉②’,其从之也③?”子曰:“何为其然也④!君子可逝⑤也,不可陷⑥也;可欺⑦也,不可罔⑧也。”

[原文通释]

宰我问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有位仁人在井里面’,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为正义而死,不可坑害他;能欺骗他,不能愚弄他。”

[注释]

①虽:假使。

②井有仁焉:有位仁人在井里面。焉,兼词,于之,于是,在那里面。

③其从之也:他跟着跳下去吗。其,指井外之仁人。从,跟从,追随。

④何为其然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⑤可逝:可以为正义而死。 逝,往,去,舍生取义去死。

⑥陷,坑害。

⑦欺:用合乎情理的话欺骗。

⑧罔:用不合情理的话愚弄。

[解读与点评]

爱打瞌睡的宰予很爱提出刁钻古怪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十分明确的。君子不是傻瓜,他可以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但绝不可被坑害;可以被合理的现象所欺骗,但不会被荒唐的说法而愚弄。《孟子·万章上》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由此我还想到《子产释鱼》的故事和故事连带的议论:“子产释鱼,下官烹之,告子产曰:‘放生于塘矣。’子产笑曰:‘鱼得其所矣,鱼得其所矣!’下官窃以为笑:‘人云子产聪颖,鱼于吾腹中得其所矣。’小人如此,君子无以为戒。故君子恨曰:‘君子可杀不可折,可欺不可陷。’”这大概可以从一定角度诠释这个论证吧。另本章表达的意思大概远不止这些,君子可以为仁而死,但不能为假仁而亡。如果“驱而纳诸罟擭(gǔhuò,捕取禽兽的工具﹐即扣网)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同“避”)也”(《中庸》),那就不是明智的君子,大概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算这样的人吧。

各家对“井有仁焉”的“仁”理解多有不同,因此解释上略有差异。有人将其理解为“井边有一件成全仁者的事:有人掉井里了,仁者需要跟着跳下去吗?”也说得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