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劉邦在立足未穩的前提下大舉東征,絕不會認為自己可以一舉擊潰項羽。因為項羽太強大了,和項羽作戰是一項長期任務。

劉邦大舉東征的戰略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要打破項羽的戰略計劃。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項羽原本的戰略計劃是:先征服關東六國,然後集六國的力量,攻打佔據秦國的劉邦。但面對劉邦氣勢洶洶的進攻,項羽只能放棄計劃,先對付劉邦。

初期,項羽還是挺順利的。彭城一戰打得劉邦丟盔卸甲狼狽逃竄,情急之下兒女都顧不得了。但由於沒能擴大戰果,使得項羽在大勝之後,反而陷入了被動。

所謂的擴大戰果,就會乘勝追擊殺入函谷關,一鼓作氣滅掉劉邦。項羽在彭城大捷之後必然有這樣的想法,但當項羽進軍至滎陽和成皋一線之後,卻陷入了進不能進,退不能退的尷尬境地。

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史記》·高祖本紀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現在的問題在於:把項羽引到滎陽和成皋一線,究竟是無意之舉還是有意而為之呢?我個人傾向於有意而為之的說法。

在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考慮最好的結果和最壞的結果,在兩個結果都能接受的前提下,才能去做這件事。

我們看看劉邦東征這件事:最好的結果當然是一鼓作氣消滅項羽,但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對此抱有希望。最壞的結果則是被項羽強力反擊,劉邦集團慘敗。

如果最壞的結果發生了,劉邦集團應該怎樣應對呢?這一點是戰前會議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未算勝,先算敗”。

如果打不過項羽,那麼漢軍必然要撤退。而如何在撤退中佈置有利於自己的戰略佈局,則是劉邦集團的高管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其實整個戰略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做好與項羽長期拉鋸的心理準備。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選一個有利於漢軍的地點。如果被項羽追趕,則主動撤到這個地點,構築防線和項羽對壘。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史書提起彭城之戰,總是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批評劉邦。要不是劉邦得意忘形,彭城之戰怎麼可能輸得這麼慘呢?

這種說法真是錯怪劉邦了。劉邦的確有些得意忘形,但他還不至於如此昏庸無知。劉邦雖然成功地殺入了彭城,但項羽的軍事主力並未收到任何打擊,這支強軍隨時都有可能殺回彭城,這一點劉邦比誰都清楚。

觀望的諸王並不支持項羽,是因為現在項羽過於強大。如果項羽不斷被削弱而劉邦不斷變得更強,那大家就會通過支持項羽的方式來扼制劉邦,這一點劉邦比誰都清楚。

而彭城之戰的走向也證實了這一點。項羽帶著幾萬軍隊長途跋涉,居然能打敗劉邦幾十萬軍隊,這難道是因為項羽神勇無敵嗎?並不是這樣的。

項羽之所以能獲得彭城之戰的勝利,主要原因是諸王不願意繼續支持劉邦了。

因為劉邦太順了,不但平定了關中,更是奪取了項羽的大本營。如果此時再不扼制劉邦,那劉邦必然會成長為比昔日項羽更為強大的諸侯。

所謂的得意忘形不過是表象,其內涵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看劉邦重創了項羽,大家是不是應該想想,怎麼瓜分項羽的地盤了?或者說,劉邦是不是應該重新搞一次分封了?

當初項羽打贏鉅鹿之戰以後受到的窩囊氣,劉邦在打下彭城之後也經歷了。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此時的劉邦已經佔據了秦國,當然不可能再吐出來。所謂的“重新分封”,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劉邦放棄函谷關以東的土地,還給六國。

如果劉邦不願意做出這種犧牲,就意味著劉邦和項羽一樣有狼子野心,打算侵吞各國。如果是這樣,那大家都不應該繼續支持這種狼崽子。

儘管劉邦很想帶領大家一同殺奔齊國,滅掉項羽,但諸王並不動心。滅掉項羽也只是換了一個盟主而已,對於諸王而言有很大改變嗎?並沒有。

劉邦已經佔據了蜀中和關中,現在他居然試圖把勢力範圍擴展到關外,所有人都看明白了:項羽當然不是什麼好東西,但這個劉邦同樣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這就是弱者的心聲,他們絕不希望強者一家獨大,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會喪失安全感。可如果他們成為強者,他們也會想辦法一家獨大。

這就叫“物質決定意識”。說得粗俗一點,這就叫“屁股決定腦袋”。

而就在劉邦焦頭爛額地和諸王為利益交涉的時候,項羽率軍殺回了彭城。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聯軍有多不靠譜,我已經在好幾篇文章中分析過了。章邯被重重圍困,聯軍打了半年都沒能把他怎麼樣。章邯投降以後,聯軍又困在原地開了四個多月的會,憑空讓劉邦撿了便宜。項羽率領各國聯軍打進函谷關以後,聯軍又把項羽困在函谷關附近,耽擱了一個多月。

現在,當復仇心切的項羽迎面撞上一盤散沙的各國聯軍時,結果還用多說嗎?

既然利益沒有談攏,就沒有人願意繼續為劉邦賣命,不願意賣命當然就會不斷向後退。於是,楚漢戰爭期間最離譜的戰役開始了,幾萬楚軍追著幾十萬聯軍打,劉邦差點死在亂軍之中。

彭城之戰,可以說是楚漢戰爭時期的標誌性事件。

彭城之戰前,以項羽為代表的楚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彭城之戰時,劉邦迅速崛起,大有取項羽而代之的可能。彭城之戰後,項羽打破了劉邦的攻勢,楚漢兩個大國開始了對峙期。

當兩大霸主開始對峙之後,諸王就不會再傾向於某一家了。因為對於他們而言,保持平衡才是最好的選擇。

彭城之戰後,諸王們名義上都支持項羽,但主戰場就是劉邦和項羽單挑,諸王根本就沒有出兵幫助過哪一家。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當這種格局形成之後,劉邦立刻決定改變戰略:藉助滎陽和成皋一線的地理優勢拖住項羽,再出一支奇兵,以一己之力消滅六國。

絕不能再與項羽對耗下去了,這是看不到頭的。更可怕的是:如果自己和項羽拼個兩敗俱傷,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是自己和項羽一起出局!

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劉邦把彭越和英布當做可以攻略的對象,不斷加以籠絡。與此同時,派出韓信率軍東征,盯著那些牆頭草,使勁打!

整個中原分成了兩個戰場。

第一個戰場是以滎陽和成皋一線為中心的主戰場,對峙的雙方是劉邦主力和項羽主力。

第二個戰場是輔戰場,它存在於魏、趙、齊、燕、楚等各國。這個戰場上的戰爭,主要在韓信和魏、趙、燕、齊、楚系的其他實力派之間展開。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很多人都覺得項羽比劉邦厲害,因為項羽一直盯著劉邦打,而劉邦總是在被動防禦。

這當然是事實,但這只是主戰場的事實。劉邦分兵以後,自己的戰力本就不足。即使佔據了地利,也只能被動防禦,被項羽打得捉襟見肘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項羽的這種攻勢,更像是一種窮途末路的拼命之舉。因為現在的項羽,除了盯著劉邦使勁打之外,再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招數了。

我們再看看輔戰場:韓信把魏、趙、燕、齊全部征服了;劉邦的使者隨何說降了楚國實力派英布;東魏的彭越則不斷地威脅著項羽的大後方。

在這個戰場上,項羽可謂一敗再敗。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項羽很執著,他迫切地希望能夠突破滎陽和成皋一線。

項羽很無奈,他只能寄希望於突破滎陽和成皋一線。

如果後撤,被他壓著打的劉邦很有可能會尾隨追擊,而諸王正在被韓信逐一攻略,沒有人能夠幫他。只有儘快突破成皋和滎陽一線,項羽才有機會構建起穩定的西部防線,只有構建起穩定的西部防線,項羽才有機會與東征的韓信一決勝負。

但項羽始終沒能突破滎陽和成皋一線。

當韓信征服齊國之後,項羽終於發現:自己敗局已定了。

當韓信征服齊國之後,秦國被劉邦牢牢地控制;魏國故地(主要是西魏)也被劉邦控制,分為河東、上黨和太原三郡;韓國被韓王信佔據,而韓王信是劉邦的支持下成為韓王的;趙國被張耳父子佔據,而張耳是在劉邦的支持下成為趙王的;齊國被韓信佔據,韓信是劉邦一手提拔起來的;楚國實力派英布早就投降了劉邦;魏國實力派彭越(主要是東魏),也一直支持劉邦。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此時的項羽如果還想翻盤,只能寄希望於這些新興的諸王能夠保持中立。如果新興的諸王都有野心,他們自然會幫助項羽,一起制約劉邦。

但很不幸,這些新興的諸王都沒有幫助項羽一起制約劉邦的意思。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只能與劉邦簽訂了一份失敗的條約。在這份條約中,項羽割讓了大片土地。此時的西楚,已喪失了繼續作為超級大國的資本。

到目前為止,一個超級大國(漢國)獨霸天下的格局正式形成。漢國不但擁有最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更是把手伸進了項羽之外的所有諸侯國之內。

更不幸的事還在於:劉邦兼併天下的步伐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還把第一個兼併的目標,鎖定在項羽的身上。

彭城之戰並不是一場輝煌的大勝,只是項羽的垂死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