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岁,精读书比看书多重要

20多岁,精读书比看书多重要

晚上好,我又回来了。

前些天,我才写了一份2018年的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细细想了一下,发现里面有些不对劲。

我2018年确实读了30本书。

但是脑子里真正有印象的,可能只有10本,剩下的20本,有些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有些甚至连书的名字都忘了,这样的阅读效果其实并不好。

在制定2019年的计划当中,我列了一条:读54本书。

相当于,每周一本。

这样的速度其实偏多了(就我目前的水平来说)。

现在读一本只要不那么复杂的书,我花两个小时就能读完。

但有时候并不能吸收它的精华。

我在制定目标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数量上,而不是质量上,只追求快速完成,却不问效果

这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古人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因此,我应该摒弃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做法。

其实,过去我就想这样做: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相关的拆书稿或文章。

这样我能更加深入理解会书的精华,领会书的思想。

但是,看书往往比拆书容易。

我常常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就忍不住看下一本。

长期以往,拆书遥遥无期。

因此,我打算慢下来。

慢下来做什么?

慢下来,吸收

书与书之间通常是关联的。

《好好学习》里提到的阅读方法和《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相同的地方。

《极简主义》和《好好学习》在复盘方面,也有重合的部分。

《富兰克林自传》和《好好学习》里的反思又有相似的环节。

这么多相似的、相同的部分,是不是可以总结出共性的东西呢?我想是可以的。

那差异性呢?也是可以总结的。

当每一次阅读,都把书中最难懂的部分,消化掉了,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就可以轻松略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读得才会越来越快,效果才会越来越好。

古人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将每本里最本质的东西理解透了,理解得多了,那么看其他书,是否就容易了呢?

是的,举一反三的智慧,就是这样来的。

因此,我要慢下来,细细品读,深入品读。

当然,只有好书(有价值),才值得细细品读。

- - -

读了《好好学习》之后,我知道了反思与复盘的重要性。

今天尝试写一次今日反思:

1.今天的晚餐没能控制住嘴,吃了九分饱。导致一小段时间精力不集中。

七、八分饱和九、十分饱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七、八分饱,脑子轻松,身体轻盈(吃了之后几乎没什么不良影响)。

九、十分饱,肚子胀,脑子缺血(困),四肢无力。

当然,一小段时间来看没什么,从长远来看,九、十分饱不利于健康(后期我将写一篇相关文章)。

2.今天加深了对交通行业的认识

从开始工作到现在,我对交通一直不太明白。

因为每天做的工作好像与之关联不大,基本上都是咨询服务、ppt、找资料,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但是,今天突然脑子一灵光,总结了整个行业的规律,我们交通人,其实就只是在做一件事:缩短行人出行时间,减少行人出行距离,提高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增加公交车的车辆数,增加路网密度,就是为了减少行人的等待时间,减少行人出行的距离,那么其根本目的也就是减少出行时间。

我们限制车辆的出行,减少在路上的车,也是为了提高车的速度,从而减少在路上的时间,其本质也在于减少行人的出行时间。

……

还有很多很多的现象,都可以通过上面总结的规律来进行解释。

那么,我的工作,就是在这这一规律细分出来的一小部分罢了,本质上还是一样的。

当然,以上也只我个人的理解与假设,后期会进行证实的。

感谢你,还陪着我,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