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吉林省東豐縣養鹿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據《辭海》記載:“東豐以產鹿茸著稱,有全國較早的養鹿場”。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老罕王)就以東豐為中心,包括現在的吉林省輝南、海龍、梅河口、遼源、東遼及遼寧西豐建起了大圍場。康熙朝開始,對圍場實行封禁,統歸“盛京”(瀋陽)管轄,稱為“盛京圍場”。《清朝文獻通考》證:東豐“明為海西衛葉赫、哈達、輝發三部地……天命間設盛京圍場,協領守之。”圍場每年按例以梅花鹿及其副產品向朝廷貢鮮。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嘉慶元年(1796年),東豐首開人工養鹿歷史的先河。時,發現了一定數量 《東豐縣志》謂:清道光七年即查出在圍場中有鹿窖110處,系潛入圍場流寓的獵戶,為補貢額不足,捕獲鹿只所設。由此開始嘗試圈養梅花鹿。

1874年:設立“皇家鹿苑”,東豐境內梅花鹿圈養已形成一定規模。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東豐縣志》記:清光緒初年,本縣已有48家鹿趟私獵圈養梅花鹿。行圍雖停,鮮貢必呈,圍場官兵常向獵戶價買充額。同時,清廷恩准在伏力哈色欽圍(又稱“香”圍場,今隸屬於東豐縣小四平鎮、橫道河鎮)設立“皇家鹿苑”,開始重視圈養梅花鹿。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1895年:為圈養梅花鹿封設“鹿韃”,成為中國吏制史上絕無僅有的官銜。

《東豐縣志》及史料雲:清光緒21年(1895),獵戶趙允吉被朝廷封為七品“鹿韃”;清宣統3年(1911),其子趙振山被封為六品“鹿韃”。其官職絕無僅有。

1904年:設立梅花鹿飼養、保護基地。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東豐縣志》稱:清廷為仍享貢鮮,特留伏力哈色欽圍中2298公頃山林,做為養鹿官山地。

1924年:建立了首個國有養鹿場。

國民政府在東豐成立了首家國有性質的養鹿場,其中,公鹿存欄2只,母鹿36只。

1931-1937年:東豐圈養梅花鹿已發展到相當規模。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東豐圈養的梅花鹿東北亞種存欄已達870只。其中,日偽當局1次調往日本活鹿即達300只;至1937年末,存欄590只。

1947-1981年:東豐梅花鹿飼養場的佈局基本形成。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1947年接收四平、猴石、楊木林私人鹿場組建國營四平鹿場;1953年發展為橫道河總鹿場;1964年從總場調鹿組建國營大陽鹿場;當年再次調鹿成立國營和平、那丹伯鹿場;1979年全縣國營鹿場鹿存欄5136只,集體鹿場1352只;1981年後集體鹿場開始減少,私營養鹿業興起。

1985-2003年:東豐圈養梅花鹿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1985年全縣5個國營鹿場鹿存欄5670只;其中,國營第一鹿場是全國最大的鹿場,梅花鹿東北亞種存欄2106只,產茸17219兩;至2003年全縣國營鹿場改制基本就緒,已形成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養鹿格局,總存欄量已近5.2萬隻。

從“皇家鹿苑”到“中國梅花鹿之鄉”的歷史變遷

2004年東豐縣被中國特產協會命名為“中國梅花鹿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