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話說歐鯉釣》科學篇

前言

本文是《話說歐鯉釣》系列文章之一,歐鯉釣(Carpfishing)是一種以鯉魚和草魚為目標魚的釣魚技術,這種釣魚技術是50年代在英國創造的,很快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釣魚技術之一,並且在歐洲遍地開花形成一股熱潮。

歐鯉釣於1999年正式成為國際釣魚運動聯合會(CIPS)比賽項目,其舉辦的CWC歐鯉釣世界錦標賽是唯一的具有官方色彩的歐鯉釣比賽,除此之外歐鯉釣界還有WCC世界鯉魚精英賽和WCM世界鯉魚大師賽等商業賽事。

為了向國內釣友介紹歐鯉釣這種釣魚技術,本使(歐鯉釣遣唐使)通過整理、彙總、翻譯、實踐的方式撰寫了這部《話說歐鯉釣》,力求其成為國內最科學、最完善、最系統的歐鯉釣教學文章。想要更詳細的瞭解歐鯉釣請從 開始系統的瞭解,也可以觀看本使在西瓜視頻發表的《實戰歐鯉釣》教學視頻,有任何問題可以通過“悟空問答”邀請本使解答歐鯉釣中的常見問題。

引言

莊子和朋友惠施出遊,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交談。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我是通過在濠水橋上的觀察知道的。”(比照原文有刪改)

2000多年前的莊子通過對魚行為的觀察判斷出魚的愉快心情,也許這是最早的魚類行為學觀察記錄吧。

但是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釣魚人不知道在漁業等相關專業裡竟然還有一門必修課叫《魚類行為學》,更不知道在這門科學裡竟然還有一個研究方向叫——易釣性,也就是研究什麼樣的魚容易釣或者研究為什麼某些魚更容易被釣上來,以及釣魚人對魚的自然演化的影響。

由此,就有讀者對本使的上一篇文章《話說歐鯉釣》鉛墜篇 後墜節(副標題是震驚體風格的<strong>)中這樣的一段文字和圖片——

因為歐洲人通過水下攝像機觀察發現,鯉魚能的敏銳的發現水中的主線。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發現水中的主線會嚇到鯉魚甚至會迫使它離開,尤其是當水中有很多條魚線的時候

產生了質疑,最系統最全面的質疑如下——

魚連主線都能發現而去害怕不去吃餌了?還是害怕看到主線逃跑了?又或者害怕顏色?捕魚的絲網我們可以看作是無數條主線組成的嗎?魚能看見還往上撞?拋竿爆炸鉤魚能看見嗎 ?臺竿的主線子線八字環魚能看見嗎?現在的傳統釣掛蚯蚓都是直接掛蚯蚓中間的魚看不到鉤子看不到線嗎?具體例子太多了!請問......釣的這些魚都是瞎魚還是傻子魚?

這位釣友非常認真的寫出了很多讀者的疑問,接下來本使就從釣魚人應當有的科學思維以及魚類的行為兩個維度來系統的解答許多讀者的疑問,雖然你們沒有問。

科學思維節

之前就有寫一寫釣魚的科學思維問題的想法,也在某群裡分享了釣魚中的科學思維方法,但是因為沒有成文的緊迫性,所以也一直沒有把它系統的寫出來,直到上一篇文章發表後,讀者的一些質疑讓本使覺確實有必要把它儘快成文。

首先有一個語文問題“水中的主線會嚇到鯉魚甚至會迫使它離開”不等於你釣不到魚,因為“甚至會”是語氣加重詞,它描述的是一種極端情況,一種最壞情況。

接下再說科學思維問題,綜合上面這位質疑者的疑問我們可以似乎總結出“是否隱蔽漁具對釣獲沒影響”的結論,因為質疑者舉出大量的實踐經驗作為證據支撐,但是這樣的經驗可靠嗎?

在釣魚實踐中我們最常碰到問題還有A餌是否比B餌更有效,C方法是否比D方法更上魚,E漁具還是F漁具魚更多。人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垂釣經驗給出不同的答案。

那麼這些經驗真的正確嗎?

答案是有50%的概率是正確的,也是就是還有50%可能是錯誤的。

為什麼呢?首先說為什麼有50%是正確的,這主要是基於傳授經驗者利用此經驗已經上魚了,魚獲就是硬道理?!

那為什麼說還有50%的可能性是錯誤的呢,因為這是一個比較問題,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比較方法就會陷入“倖存者偏差”或者是因果論造成的錯覺中。

要避免這些問題就需要通過科學的實驗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什麼是科學的實驗方法呢?首先是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最大程度的避免多變量,例如,你把實驗分成A魚餌、D方法、E漁具然後與B魚餌、D方法、F漁具兩個組來進行實驗對比,得出的結論不具有任何參考價值。

反之,如果你設置兩個組,它們都是使用相同的D方法、E漁具,然後只有魚餌不同,兩個實驗組分別使用A餌和B餌,這時實驗得出的結論就具有很強出參考價值了,同時我們還需要把基礎環境做到高度一致,降低“本底噪音”對實驗數據的干擾,但是作為一個以動物為對象的實驗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消除“本底噪音”,這就需要你加大實驗的取樣的數量,樣本越大越容易抵消“本底噪音”的干擾越接近於真實情況。

作為一名釣魚人在自然湖泊中的垂釣經驗通常來說屬於沒有科學的對照組、沒有足夠的採樣數量,所以這樣的經驗心得有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

下面我們通過河南工業大學趙紅月等人的一篇名為《幾種刺激物對鯉魚和加州鱸的誘食活性研究》學術論文來了解一下一個科學的比較試驗是怎麼做的。

實現試驗人員買了鯉魚和鱸魚兩種體長均為3釐米的魚苗,然後在統一的環境下暫養: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通過嚴格一致條件下的飼養盡最大程度的消除魚苗之間的差異性。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在試驗缸內試驗便於觀察和避免環境因素影響。

用脫脂棉球作為試驗基材,比用真實飼料作為基材可以具有更低的“本底噪音”。

給脫脂棉球分別注射蒸餾水和誘食劑進行對照測試。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40尾的數量是讓試驗樣本儘量多,避免個體差異造成結果失真。

馴化避免魚出於好奇啄球影響結果真實性。

採用的試驗方法也是前人(呂光俊)採用的試驗方法,避免試驗方法的錯誤設計。

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和Duncan’s多重比較法都是科學試驗中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從試驗數據可以看出精氨酸和魷魚提取物對鯉魚的誘食效果明顯,而丙氨酸、甘氨酸、乳酸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試驗人員通過檢索其他科研人員的論文發現試驗結果與他人一致。

這說明了幾個問題,一個是試驗過程基本合理,因為與他人的結果一致,從他人的數據樣本上支持了試驗結果,如果不一致可能有兩種可能,自己的試驗方法有問題導致結果有偏差或者是他人的方法有問題,本次試驗有重大發現,至少是新發現。如果經過同行評議、編輯審稿都認為試驗沒問題,確實有新發現,論文得以發表,那麼就會有同行依據你的論文進行進一步深入研究,如果同行的實驗都能支持這個新發現,那麼這個實驗結論就有更多的數據支撐。

總結一下,如果要得出科學的對照結論需要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並且要有足夠的統計樣本和可重複的證據。

魚類行為節

上一節談了釣魚人需要的科學思維,這一節我們再結合質疑者的疑問,通過魚類行為學理論和易釣性等方向的論文解答一下質疑者的疑問。

首先說一說魚能否看見主線,質疑者也提到“捕魚的絲網我們可以看作是無數條主線組成的嗎?魚能看見還往上撞?”

質疑者所說的絲網應當就是刺網,這是一種被動捕撈方式,將長帶形的網列敷設於水域中,使魚刺入網目或被網衣纏絡後加以捕撈的作業方式。刺網的工作原理依賴魚是否能看見魚線,以及是否能避開魚線。那麼先說一下魚的視覺。

何大仁教授編著的《魚類行為學》中指出: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從上面這段文字我們可斷定魚不瞎,那麼既然魚不瞎魚為什麼還會撞到刺網上呢?首先的一個策略就是恐嚇: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另一種策略就是夜幕掩護: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最後一個策略,也是最基本的策略降低網片的能見度: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在漁具漁法學的考研提綱上給出瞭如下建議——

刺網網線選擇原則:不易被捕撈對象發現、與捕撈對象體色相似、與環境的保護色相接近。實踐中:

(1)在淺水、清水、表層、強光時多用白色透明的尼龍材料;

(2)在深水、混水、弱光時多用藍綠色的乙綸材料。

雖然以上的建議是針對刺網的,對於釣魚,尤其是釣鯉魚有很強的借鑑作用,尤其是分照度不同選擇不同顏色的魚線是及其科學的方法,首先使用盡量透明的魚線避免魚看見這是幾乎每個釣魚人都知道的常識,更是眾多魚線廠商努力追求的目標,例如氟碳線,就像本使在《話說歐鯉釣》第二版 線材篇中介紹的“碳氟線由於其光折射率為1.39,因此比尼龍更難以看見,幾乎與水(1.33)相同。這具有明顯的優點,比普通的尼龍線更難讓魚類察覺”

真是如此嗎?考研提綱為什麼說“在深水、混水、弱光時多用藍綠色的乙綸材料”。

歐洲人通過潛水觀察發現在水中碳氟主線可以像拇指一樣突出。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在水下真的看不清楚氟碳主線嗎?當這張照片清楚地顯示出來的時候,它們並不是如此。

而當氟碳主線深入到深水、混水的時候,它實際上可以像晚會中光纖棒的一樣突出,水面上的陽光會沿著主線直射向釣組,這確實足以把最自信的鯉魚推開,而且是質量越好的碳氟主線越容易產生這個問題,所以一些歐鯉釣廠商推出了卡其色的氟碳主線產品來讓主線的顏色接近於背景顏色。

因為魚類行為學告訴人們——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於是乎,歐鯉釣漁具企業和釣魚者追求的目標就像下面這家英國鉛墜企業的廣告詞一樣: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it's all they ever see

這一切都是它曾經見過的!

就像《話說歐鯉釣》鉛墜篇介紹那樣,歐鯉釣具企業推出不同顏色的鉛墜來讓鉛墜最大程度的融入到環境中,避免反差,例如同蚨(TOPLY)就推出了草底綠、礫石棕和淤泥黑三種鉛墜: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不僅如此,還有多種顏色的鉛芯線、可剝皮線、塑料件等等。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一句話,最大程度的融入背景。

為了不讓鯉魚發現鉤子,在歐鯉釣界,無反光的魚鉤可以說是標配: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這是具有特氟龍啞光塗層的同蚨歐鯉鉤。

用不同顏色的鎢泥把子線壓伏與湖床也是基本操作: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因為無論子線號稱多麼沉、多麼的切水實際上是相對有浮力的或附著微小的氣泡。出於這個原因,歐鯉釣的標準操作就是添加一點鎢泥讓子線下沉到湖床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上面的內容解答了質疑者關於魚能否看見刺網?看見了為什麼還能上魚的疑問?以及歐鯉釣人的應對策略。

下面回答另外一個類型的問題,原文在此:

魚連主線都能發現而去害怕不去吃餌了?還是害怕看到主線逃跑了?又或者害怕顏色?拋竿爆炸鉤魚能看見嗎 ?臺竿的主線子線八字環魚能看見嗎?現在的傳統釣掛蚯蚓都是直接掛蚯蚓中間的魚看不到鉤子看不到線嗎?

總結一下“魚看見了漁具發現了危險,為什麼還要覓食,還會上鉤?”

我們先通過重慶師範大學水生生物學教授付世建團隊的一篇名為《兩種鯉科魚類逃避敵害的能力及其行為機制》論文中的論述瞭解一下動物行為: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研人員發現易釣性(也就是釣魚人常講的“愛咬鉤、容易釣”)通常與魚的勇敢性和探索性有關,因為什麼呢?看論文。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其實就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水下版,越勇敢的越勇於冒險的越容易上鉤,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博傻的過程,恭喜質疑者,你答對了,你釣上來的都是傻魚。那麼什麼魚更傻,更容易釣?

付世建團隊通過下面這個裝置測量了鯉魚和鯽魚的勇敢性和探索性。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通過上述試驗數據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鯉魚和鯽魚的探索性一樣,但是鯽魚比鯉魚更勇敢,其實說白點就是傻大膽。

那麼鯽魚是否真的比鯉魚好釣,付世建教授團隊的2018年一篇論文《兩種鯉科魚類的易釣性》給出了明確答案:

自然界魚類不斷遭受人類垂釣壓力的影響,魚類易釣性存在明顯的種內個體差異,並且不同種魚類的易釣性不盡相同。為考察不同種鯉科魚類的易釣性差異及其是否與外部形態存在關聯,本研究以中國廣泛養殖的鯉科魚類異育銀鯽(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鯉(Cyprinus carpio)幼魚為實驗對象,在實驗室(25±0.5)℃條件下對大小相當、體重相近的3個處理組\[異育銀鯽、鯉及混合組(異育銀鯽+鯉)\]進行垂釣;每個處理組均設3個重複,每個重複包括40尾實驗魚,每個重複垂釣20尾魚則停止該組的垂釣活動,記錄垂釣成功每尾魚的時間和序號,計算垂釣總時間及單尾被釣平均時間。結果表明:混合組鯉的體長大於其他組;鯉幼魚組的肥滿度顯著高於其他組,混合組鯉和異育銀鯽高易釣性個體的肥滿度均大於低易釣性個體;在實驗過程中,3個實驗組的垂釣總時間無明顯差異,但單尾被釣平均時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混合組鯉單尾被釣平均時間顯著長於異育銀鯽組;混合組中異育銀鯽幼魚被釣的數量比例明顯高於該組的鯉幼魚,而釣出鯉幼魚的平均被釣次序號大於異育銀鯽幼魚。研究表明:相比較於鯉幼魚,異育銀鯽幼魚更易被釣;兩種鯉科魚類易釣性差異可能與二者生態習性及形態密切有關。

上面論文語言可能太學術,本使用白話重講一遍:鯽魚比鯉魚容易釣,同一個品種的魚,貪吃的比不貪吃的容易釣。

上述觀點也與2012年德國柏林萊布尼茨淡水生態與內陸漁業研究所魚類生物學與生態學系T. Klefoth所做的一項《馴化對鯉魚易釣性的影響:學習、覓食行為和食物偏好的作用:魚類選擇中的馴化增加了魚的易釣性》研究所證實。研究人員飼養了馴化程度不同兩種鯉魚,一種是歐洲人培育的、高度馴化的鏡鯉,另一種是馴化較少的,也是中國常見的普通鯉魚。科研人員在池塘和實驗室水槽兩個環境中釣魚,以量化魚的易釣性。對覓食行為和食物偏好進行量化,以機械的方式解釋易釣性的變化。在這兩種環境中,鏡鯉比普通鯉魚更容易釣,這與攝食量增加和覓食行為更大膽有關與基因類型無關。

按照上述理論似乎釣上來的都是大魚和傻魚,不是嗎?但是還真不是,在歐洲流行一種釣大魚策略就是釣窩子旁邊,歐洲人認為狡猾的大鯉魚會躲在窩子旁邊觀察小魚的進食情況,因為魚類行為學告訴我們,食物的豐富程度和危險的程度成正比。

而歐洲人的水下錄像也表明,不吃窩料的掠食性魚也經常會在窩子裡守窩待魚。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而且科學們還發現這樣一種現象:

科學家們也釣魚,還總結了很多釣魚的科學方法,真的有效?

這就為歐洲人的釣大魚釣窩邊提供了理論支撐,也就是當你在為上了一條10斤的大鯉魚欣喜若狂時,也許一條50斤的大鯉魚在旁邊撇撇嘴遊開,心想“小樣的,釣我你還嫩點”。

大魚真的很聰明嗎?這樣從魚是否具有學習能力講起。

魚類的學習行為包括印記、習慣化、條件發射等行為方式。 

一、 印記 一般認為,印記是指一些動物剛孵化後某一時期之內的經驗規定了個體未來行為這一現象。它是學習行為高度特殊化的一種形式。印記反應大多不會隨個體成長而消失,可以認為是一種無報酬的學習,不需要任何強化,只要經歷一次體驗就可學會。魚類也存在這種行為。 

二、習慣化 習慣化是動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種學習,也是最單純的學習,這是指反覆施加某一刺激,使動物對其反應強度降低而終於消失的現象

三、 條件反射 條件發射是人和動物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後天獲得的,即出生後通過訓練或學習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神經聯繫是暫時性的,因而它具有較大的易變性和適應性。魚類不僅具有形成條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條件反射的能力

T. Klefoth的《鯉魚易釣性》研究發現,隨著被釣次數的增加,被釣上來的時長也顯著增加,這表明鯉魚學會了如何避免被釣。1985年 A. J. P. RAAT的一項《鯉魚池塘的易釣性分析》研究中甚至給出了明確的記憶時間“當鯉魚被釣後,如果一年時間沒有被釣,那麼它對鉤子的敏感性會降低,當鯉魚再次被釣後再次獲得避釣經驗。”

挪威卑爾根海洋研究所&挪威卑爾根卑爾根大學生物科學系Marion laireaux等人的一項名為《漁業對覓食行為和生活史特徵的進化影響》的研究發現,積極覓食的魚可能會對“被動”漁具(如刺網,地籠和魚鉤)的接觸率較高,因此會被選擇性地在自然界剔除,因此,一代又一代地消除積極覓食的個體可能為導致減少大膽魚的演變,通常選擇性地去除活躍的個體,有可能在被被捕魚種中誘發“膽怯綜合症”。研究結果表明,休閒釣魚有可能改變野生魚類種群的基因庫,這可能間接影響種群特徵,如生存率、生長率和繁殖量,並直接影響釣魚成功率。

最後總結一下,釣魚就是一個博傻的過程,但是傻魚越來越少了,你的漁具隱蔽的越好釣到的魚就越多,否則就只能等那條最的傻魚了!

後語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本使的文章一定會對很多名詞感到陌生,建議訪問本使頭條號主頁看更多《話說歐鯉釣》文章和《實戰歐鯉釣》視頻,系統的瞭解歐鯉釣這種釣法。

如果你希望看到更多歐鯉釣文章請點贊、轉發、收藏本文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在評論留言交流,本使原則是——有問必有答,懟過來必懟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