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有时总不愿意认错?

为什么人们有时总不愿意认错?

你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人吗?明明Ta的语言、行为、想法是存在错误的,并且你把证据摆在Ta的面前,对方却依然视而不见、不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可能会反驳你(“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或者为自己狡辩(“我明明记得应该是……”),或者索性保持沉默。

面对这样的人,人们往往感到愤怒又不解:为什么认个错就那么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不认错,以及怎样好好地认错。

为什么人们不认错?

1.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的是,当自我认知和另一种认知/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会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不适感。比如一个人自诩是个从不撒谎的、高尚的人,但是Ta又撒了谎,于是“我是个高尚的、不撒谎的人”(自我认知)与“我撒谎了”(对行为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造成了认知失调。

人们倾向于去消除认知失调,这种冲动不受人们的控制。一个人可以选择改变自我认知、或者改变对行为的认知来消除认知失调。比如撒了谎的人可以将自我认知变为“我是个偶尔会撒谎的人”,或者选择否认撒谎的行为。许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意识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完美是件让人痛苦的事。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比较完美化的、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那么一旦有人向Ta指出错误、威胁到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就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而如果承认错误会付出的财务、感情、道德风险越高,自我遭受的威胁越大,人们的防御程度会越高、会更加激烈地拒绝认错。

2. 虚假记忆成为帮凶

我们的态度和信念可能会扭曲我们的记忆。在过去,人们把大脑比作电脑,认为记忆就像储存在电脑里的信息一样,一直放在那里,只要我们需要回忆,就可以调取相应的细节。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记住每一个细节,我们只能记住一些重要的事。

而当事件过去,我们需要回想时,大脑会依照能提升自我(self-enhancing)的方式对记忆进行加工,将一些细节拼凑在一起,变成一段符合自己观念的、像模像样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片段,可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捏造的。比如,人们会坚持说自己目睹了一个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目睹的社会事件;而被问及性伴侣的数量时,人们给出的数字往往低于实际的数量。

同样,当人们被指出错误时,他们的记忆也可能发生扭曲,会按照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这段记忆:可能会歪曲一些细节、或者重构事件的顺序、或者索性将一些不利于他们的部分忘却。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人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有倾向地合成了这段记忆,或者他们的记忆并不够准确。

3. 我们只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社会心理学家Carol Tavris与Elliot Aronson(2008)认为,人们往往存在一种假设:

(1)那些思想开明、公正的人一定会赞同理性的看法与信念;

(2)我所持有的信念一定是理性的,不然我就不会存在这些信念。

所以,当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接受一个新的讯息时,我们会将它们和自己的信念进行比对,把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认为是理性的,而将不符合我们信念的信息认为是错误的,并且觉得那些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之所以会反对我们,是因为他们存在偏见、不够理性,而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信念出现了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中,人们很难放弃自己的立场。

4. 沉没成本太高昂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做出的决策造成的、无法被取回或者改变的成本。我们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大,我们越倾向于去维护已经做出的决策。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之前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意味着之前所有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也都成为无效的浪费。比如一位男士已经和女友交往八年,觉得彼此并不合适,但是他却不想承认他们彼此不适合并且分手,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投入了近十年的时间,放弃太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