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家朗讀一篇課文,說對寫作有幫助,是真的嗎?

語文基礎小學霸


這個可以做。1、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在朗讀中,孩子培養了朗讀能力,把一篇美文讀下來,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而且有利於孩子語言的表達。

2、有利於孩子的積累。很多知識就是這樣一點點的積累下來的。見多也能識廣。

3、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老師給家長一個陪著孩子成長的機會,在親子閱讀中,活動的不僅是知識,還是情感,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和幸福。


子木老師講語文


作為語文教學多年的教師,我在語文教學中,也是要求孩子要多讀的。我自己總結了一個方法,叫做“兩讀兩寫”。

兩讀是指早讀和閱讀,兩寫是書寫和聽寫。

晨讀是肯定的,在每天早晨花十五分鐘時間,培養語感,同時也是利用最黃金的時間加強背誦。

晚上的閱讀是培養閱讀習慣,大家也都知道了,現在閱讀的量多少也決定了小孩以後學習各個方面的能力。不可輕視閱讀,所以從小學開始要培養閱讀的好習慣。

兩寫,一是書寫,這樣的書寫就是字跡工整,整潔,這個是語文最基本的要求。

而是聽寫,小學語文初期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去複習所學生字詞,這是打好語文基礎的一個關鍵。


智蒙家教大本營


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天茌家朗讀一篇課文,說對寫作有幫助,是真的。

我教高中語文多年,常年送畢業班,雖談不上經驗豐富,卻還是有些做法和體會的。其中一點就是,非常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一節課45分鐘,前15分鐘及後10分鐘都是讓學生朗讀課文,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在朗讀中,潛移默化,培養語感。並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朗讀對於學習語文,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也不是我有什麼先見之明,我們的前人就是這樣教書的:私塾先生給學生在太陽一杆子高時佈置背書任務,待第二天背熟後才開講。你知道古人為什麼古文學的好了吧!那就是把時間的大部分都用在朗讀上了。現在的語文老師上課就講,講的支離破碎,下課了還講,學生哪裡有時間朗讀?聽點雞毛蒜皮,水過地皮都不溼,咋能學好呢?

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天茌家朗讀一篇課文,是個好辦法,是個好主意,希望家長密切配合。朗讀不只是對寫作有幫助,對語文水平的整體提高,都大有益處。因為課文都是典範作品,學生讀的多了,讀的熟了,就會形成正確、規範的語感,語感一旦形成,跟著感覺走,好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甚至勢如破竹!

不當之處,敬請留言指正!


高考語文齋


這個話題非常好!本人是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經常提醒孩子們每天閱讀一篇課外閱讀,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可以直接閱讀一本書了!

為什麼呢?

一、培養孩子們的語言感覺(語感),並且要大聲朗讀。特別是低年級孩子(一、二、三年級)通過課外閱讀,增加識字量,感悟到認字識字的樂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再者,通過大聲朗誦,增加了語言感受,認為語言還這麼美,提升了對語言的感知。

二,對習作有幫助。天下文章一大堆,看誰讀書多,多了,感覺也就上來了,就會有創作的慾望了!這樣,在不久的將來,習作水平肯定走在其他孩子的前面。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通過其閱讀量,知識儲備的提高,寫作的慾望愈來愈強烈,肯定對習作有幫助。

一家之言,望海涵。




權向陽1


是絕對有幫助的,但是光朗讀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積累記憶。

語文到了高考階段,考的就不僅僅是語法語言運用等技巧型的知識了。現在的語文更偏重於考一個人的知識儲備,社會價值觀,通過對中國文字詞語的靈活運用精確的表達對文章事件的理解,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時候光憑藉每天朗讀一篇是遠遠不夠的。有精力的同學最好能做到大量的閱讀和記憶,對反覆出現的詞語做到隨著語境脫口而出,不需要琢磨就自然而然的用出最準確的詞彙。

通過記憶大量的論點論據,把自己的觀點通過引用恰當的事例予以闡明,豐富文章內容,同時對自己的觀點給予有利的支撐。

通過對中外古今名家優美語句的引用,給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又會對你整個人的自身氣質有所提高。

與人交往過程中,你所有的知識積累都是吸引別人像你靠攏的閃光點。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進入社會以後,你所閱讀的書籍都會為你所用,儘管這是一個長期的非顯著的過程,但是量變總會引起質變,你現在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都是對你自己的投資。

我們不需要把閱讀當成一個任務,而是真正的把閱讀當成和看電視電影打遊戲一樣的休閒活動,融入到你的生活中即可。把讀書變得和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你會樂在其中,久而久之你就會體會到閱讀帶給你的好處不僅僅是提高分數那麼狹隘了,閱讀是從全方位整體提高一個人的有效途徑。

就在我打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女兒正在新華書店裡的書吧裡津津有味的看著她感興趣的書,一小時以後她將要去上自己的興趣班,在去超市和書店看書中她選擇了來看書,我不禁露出了老母親慈祥的微笑😎



跟著晴寶背古文


     所謂朗讀,即清清楚楚的讀誦,是學生學習課文、提高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作為多年的語文老師,我認為,讓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養成每天朗讀的習慣,確實是對寫作大有幫助。

在教學中,我感覺有大部分學生每當寫作時,腦中空空如也,無物可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平時出聲朗讀的時間與次數少。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將課文中的好的字、詞、句記在腦中,成為自己語言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提高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自古而今,許多大文學家出口成章,妙語連珠,恐怕與小時候通過朗讀建立知識儲備,從而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不無關係。漢代的大作家楊雄就說:“能讀千賦則善賦。”是說讀了很多名家寫的賦,自己也就善於寫賦了。唐代大詩人杜甫也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讀了很多很多書,寫起文章來,文思就會敏捷,如有神力相助。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說:“書痴者文必工”,意思說,沉迷閱讀的人,他的文章必定會寫得好。

通過朗讀課文,學生的語言積累不斷豐富,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他們會學習到如何選詞煉句、選材立意、佈局謀篇和不同的表達方法,在寫作文時,會自然地模仿、套用、借用某些文章的結構形式、佈局方法、表達方式,使作文中心明確,結構清楚,有章法。再經過老師的輔導就能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作文思維。

總之,認真朗讀課文,可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成為寫作能手、寫作高手!


clf19710228


語文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在家朗讀一篇課文,這種做法當然是對的,而且,不僅僅是對寫作有幫助,對於聽說讀寫四大語文基本素養的穩步提升都有莫大的好處!

1.每天朗讀課文能訓練語感

眾所周知,語言類科目的學習重在語感的培養。而語感的培養首要的就是要不斷地發聲訓練,其中,朗讀優美的文章是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手段。近年來的語文教學走了歧路,過多集中在默讀和大量刷題上,學生的朗讀能力大幅下滑。每次上課時請學生朗讀課文,都是語文老師頭疼的事。我教語文25年,總體感覺是學生朗讀的水平一屆不如一屆了。連最普通的正確、流利的要求,都有許多學生已經不能達到,更別提有感情地誦讀課文了。試想,一篇文章讓學生讀都不能讀得停頓準確、字音正確、流利順暢,讓他們去寫一篇同樣流暢的文章難度該有多大?

2.每天朗讀課文能鍛鍊口頭表達

語言水平的提高除了讀,當然更離不開說。而現在的語言類學習,特別是語文學習,由於沒有口語測試這一要求,學生大多數懶得開口。過去常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當學生不注重口頭表達後,很多人便連正常的說話都不怎麼會了。這可真不是誇張!在語文課堂上,要想得到學生簡潔、完整、有邏輯的口頭回答,實在是一件接近於奢望的事了!

不能讓學生開口說話,是我們現在語文教學走的另一條歧路。原因在於,大家以為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有每天日常交流的語言環境,怎麼會說不好話呢?但實際上,越是日常的,越要加強訓練。有心人應該觀察到了,現在的孩子跟父母親交流的時候,你往往第一遍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表達什麼,需要追問,才能搞清楚他們的真正意圖。而孩子們在一起溝通卻沒有障礙,他們似乎自己發明了一種交流的語言體系,通過一些無意義的符號、口頭禪、表意音節、肢體語言,他們的交流已經不怎麼符合語言習慣了,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

3.每天朗讀課文能訓練聽的能力

朗讀需要配合傾聽,才能不斷加以改進,否則,就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必須在認真聽的基礎上,不斷地發現自己朗讀當中的毛病,才能逐步剔除掉這些毛病,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比如說讀得結結巴巴為什麼?讀得平平淡淡又是為什麼?如果不具備聽的能力,又怎麼能察覺自己朗讀中的問題呢?同樣,現在不少學生對於老師課堂上的提問,往往不能理解;並進而發展到一個題目如果老師不分析題義他們根本無從下手,而一旦講清楚了題目的意思,他們立馬能做得又快又好。這是為什麼?因為長期不注意聽的訓練,導致接收信息的渠道閉塞了一個。

4.每天朗讀課文需能提高賞鑑文章的能力

在朗讀課文的同時,加上了傾聽和思考的作用,就會逐步深入到文章當中去,發現文章的美和匠心獨運。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並且,隨著朗讀的深入,個人對於作品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就會從隨便的讀到有選擇的讀,從泛讀到精讀,這就是對於文章賞鑑能力的不斷提升。

總之,每天朗讀課文能不斷地輸入和輸出,再加上思考的不斷深入,語感更好,思考更清晰,到了書面表達的時候,能力怎麼不大幅提升呢?


劍客談教育


每天朗讀一篇文章對寫作有沒有幫助,這個一下子很難看出效果,不太好定論。

我只知道: 朗讀便於記憶,默讀便於理解。大概是這樣吧。

我只知道:

讀寫結合,才有進步。

讀書破萬卷眼,下筆如有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厚積而薄發。溺水三千,只取一瓢……

博覽群書,積累到一定程度,美好的文字功底自然提升。




遠方的事件


中小學生每天在家朗讀一篇課文,這應該是一種讀書的好方法。至於對寫作有沒有好處,應該客觀分析。當然,多讀書,對寫作多少總是有好處的。


而每天只讀一篇課文,要寫好作文,我覺得還不夠。一是量的不夠,二是是否讀得爛熟。如果堅持每天都把一篇課文背下來,並理解運用,這樣日積月累,對寫作才能有很大作用。如果只是泛泛而讀一遍,應付了事,裝個樣子,那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如果堅持每天熟背一篇課文,並理解運用,再加上結合其他一些方法,對寫作是有幫助的。比如讀完後,練一下寫作,堅持每天都寫一些,實踐到寫作練筆,這樣的效果應該不錯。還有,就是除了讀書,還要多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中得到啟發。這樣書本知識聯繫生活實際,對提高寫作水平是有幫助的。



總之,每天堅持讀書,並積累知識,同時注意聯繫生活,堅持寫作練筆。這樣,寫作水平必定有提高。


卓督學


朗讀,可以用聲音再現課文的音色美,也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當然,也就為提高寫作能力積累了素材。同時,也能從中學到文章情節設置和結構安排方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朗讀,使學生會從“聲學”的角度,學習環境描摹和人物刻畫的技巧。有些文章,尤其是小說,在刻畫人物形象時,調動了各種手法。其中就包括用聲音來再現,描摹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


對此,我還清晰地記得,在教王願堅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時,我用表情朗讀的方法,通讀了全篇課文。同學們聽得鴉雀無聲。當我用“氣音”讀到無名戰士一根一根地數火柴的時候,我強忍著對革命先烈無比敬重的激動心情,有效地用特有的“氣音”,再現了無名戰士在草地上,忍受著陰冷,飢餓和病痛的折磨,內心卻始終充滿著對革命事業必勝的堅定信念,有力地突出了無名戰士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精神境界。讀到這裡,我哭了,全班同學都哭了。這篇小說,沒等進行情節分析,同學就都被王願堅小說的意境所感染,也因我用了朗讀的特有方式,再現了紅軍長征期間,尤其是過草地所經歷的艱難險阻的真實性。


如果從寫作的角度看問題,朗讀,對用聲音再現課文內容,最主要是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加深對語言表達方面的體會。這種朗讀,是用聲音把靜止在紙面的文字“活”起來的必要手段。一旦把這靜止的文字,注入了“聲音”素,它的表達效果,可就是動態的了。就以“平書”為例,把它印成書,幾乎沒幾個人買;但是,一經表演藝術家這麼一“說”,就有好多人愛聽。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要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水平,還真得從對課文的朗讀開始,既學課文的內容精髓,又學文章的結構佈局;既學對材料的取捨,又學突出主題的表達手法。這就是朗讀的最終目的,也是老師叫學生,多朗讀,勤練筆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