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自己的書法落入“俗氣"?

我自飛揚66


一、取捨萬殊,不入俗流。寫字是學問,少不了臨學借鑑,與人切磋。但書法江湖,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有的可學,有的不可學。應取法乎上,寫正字,遠邪書,以免誤入俗流,自陷汙淖。當學聖賢,不自降格。

二、字如其人,須寫傲骨。書法的底蘊是文化涵養與性格情懷,學書如做人,要入清流、挺傲骨。字要帶感情,也當彰品味,落筆鏗鏘,收筆從容。要不張不扈,不卑不亢,與世無爭,內斂持重。如此,方能入上品。

三、清水芙蓉,務去諂媚。花裡胡哨的花書不寫,故弄玄虛的亂書不寫,自欺欺人的醜書不寫。寫真情實感,寫質樸坦蕩,筆墨行處,直抒胸臆。力誡矯揉造作之書、強詞奪理之書、拾人牙慧之書、譁眾取寵之書。


四、不離法門,自在超脫。臨帖而不泥於帖,學古而不食於古。不悖原則法度,崇尚個性風格。力避下筆即知結體的摹玩,每書必假古人的教條,作性情文、寫性情字,這樣才是真實書法、有靈魂的字。

抱庸閒談。


抱庸齋主


問題:怎樣避免自己的書法落入“俗氣"?

知俗方能脫俗,竹韻先談談對“俗“的認識。

沒有自己的風格,過於大眾化謂之一“俗”

字形結構,普普通通,給人以司空見慣之感;運筆力度、技巧,和常人無二,平平淡淡;章法佈局嚴守“規矩",一個模板。

只會一種書體,太過單調謂之二“俗”

平生只“攻"一種書體,作品皆為一個模樣。一幅便能讓人看透“深淺",其他的無需再觀。有的人甚至可恰到請別人換體落款,是不是很笨、很俗?!

內容“太爛",全無新意謂之三“俗"。

給人寫字,短的一下筆就是“天道酬勤”、“道法自然”、“厚德載物”、“誠信天下”、“上善若水”等;長一些的就是“天居秋暝"、“滿江紅”、“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不是說這些內容不好,是被人寫爛了。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優秀的內容不勝枚舉,不一定非要寫被人寫爛的東西。

看重錢財,枉顧法理,追逐“江湖”謂之“四俗”。

一朝把字寫出稍微有點樣子,就急於換錢。一說賣錢,就開始有了表演的性質,一表演,就有了媚俗的成分。什麼法理規則統統拋於身後,膠盡腦汁大幹“江湖書法”的買賣。

文化修養匱乏,缺少創作情感,作品沒有意境謂之五“俗"。

因為讀書甚少,知識匱乏,對作品內容理解膚淺,章法佈局根本無法予以表達,書寫也不可能飽含感情,迸發激情,機械寫成或弄巧成拙,俗不堪言。

怎麼避免以上的俗氣?

1、學習前人,潛心臨摹,築牢紮實的基本功,並在汲取前人精華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

2、主攻一種書體,再兼修其他適量書體。各種書體都有各自的特色優點,是可以相互彌補不足的。另外,在無意識的結合融合中,發展創新便有了基礎。

3、因為書法的美不是主要給誰看的,而是自我的一種修練和欣賞,用你的天性,用你的筆,表達你對書法美學的理解就夠了。別人愛你的字,給幾個錢,那是另外一回事,千萬不要鑽進錢眼裡,否則永遠看不到書法的廣袤天空!

4、多讀書,不斷豐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書法是一種藝術,有高水平就要有高境界。境界是書卷的流露,書讀多了境界就有了,有境界的人就脫俗變雅,書隨人走,人雅書就雅。


我就是竹韻


你只要知道關於書法的一句名言,就可以免俗。

這句名言是“要人喜歡易,要人不喜歡難。”

所謂“俗”,就是從眾,就是討好大家。

俗人們對於書法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狹隘甚至一無所知門外漢的,如結構的勻稱點畫的飽滿有力這些基礎的東西,他們視為神功異能,你如果練書法停留於這個層次,你所創造的書法美一定非常淺薄,甚至等同俗人。

書法有“功”與“性”兩個方面的成就與欣賞要素。

書法的功力要深厚不是一兩年就可以達到的,甚至需要終生磨鍊,每日臨池,如果偷懶寫“聰明字”、“文人字”,天賦、學識、文化高的人尚可,一般人那樣寫只能是譁眾取寵了,搞得不好還會出乖露醜。

書法的“功”既是欣賞要素,又是書寫者抒發情感、性靈的手段。大書家拼到最後拼文化拼性靈,戴著書法法度的鐐銬跳舞,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這是俗人看不懂的。

一個沒有性靈、情感稀薄的人,其書法只是技術的表演,至於寫成印刷體,那就連古代館閣體的藝術價值都沒有了。

另外,藝術是最需要個性創造的,所以不但不要討好俗人,連別的書家你也不要雷同。

總之,書法要不俗,就要真正懂得書法,鑽研練習肯下苦功,不要追求簡單的美或者簡單的醜。



大悔憶智冰


這是一個書法上的大問題,也是一個好問題。下面就說說如何避免自己的書法落入俗氣。

承認

絕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有病,推而廣之,書法圈裡多數寫字的人都不承認自己的書法俗,一開口就是我寫了20年了,我臨過50本帖種種。面對浩瀚的中國書法文化,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大可不必孤芳自賞,俗於不俗,老老實實寫一幅字和法帖擺在一起,差距到底有多大便一目瞭然了。我說的是和法帖比,不是找個今人的作品擺在一起找自我安慰。

去病

承認自己有病,承認自己俗,才可能找到醫治的辦法。這一節說的去病,主要是說去病筆。書法筆畫中有八大病筆,不知道八大病筆者可先去知道,此處不贅述。然後把自己寫的字拿出來看,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把自己的病筆圈出來,看看有多少種,一一改之。病筆裡面還有一種就是似是而非模稜兩可不到位的筆畫,如,學顏真卿者,顏字最顯著的特點是“鉤”和“捺”,即使把顏字撕成碎片,顏字的“鉤”和“捺”都能認得,所以對照自己的筆畫,是否到位。我看到一些寫歐體,寫顏體的人,遇到鉤筆多半是在畫鉤。打死我也不信顏真卿和歐陽詢他們當年寫字時的鉤筆是畫出來的。

去野

手上有了點功夫之後,容易自我發揮,看到過法帖裡有長筆畫,所以自己也琢磨著遇到一個末尾豎筆的字就好好表現一下,寫的很長很長,美其名曰,表現作品的張力。表現張力沒錯,不過張力不是信筆。我研究過多個法帖裡表現張力的長筆,發現每一個長筆到最後都有一個或明顯或細微的收筆,這是大家的獨到的功夫所在,野出去容易,誰都會,但野出去收回來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你看看張旭的法帖,說是酒醉之後的寫的,我咋那麼不信呢,沒有一個敗筆,打出去還能收回來,真不像醉酒後能完成的。另外大家作品中的一些很誇張的筆畫或單字表達,大家可以,不見得我們這麼寫就好看。如,懷素《自敘帖》中有一個字佔了整整三行的位置,並不顯的突兀造作,但是我們在一幅作品中如果這樣寫,這幅作品立刻就廢了。

(張旭書法)

法古

若說前三項是治標,那麼這一項就是治本了。發現自己的字有些俗氣了,就回過頭去臨帖,除非那些在江湖體的路上走得太久,回不了頭的人,普通的俗氣其實都可以通過臨帖去醫治。我幾乎沒有見過一個堅持臨帖十年上下的人,寫出來的字帶有俗氣。十年的年華,消耗給寫字這一件事,像泡鹹菜一樣,已經被泡透了。筆畫、結字、章法、氣韻都有了古人的影子和法帖的味道,又怎麼會俗呢。

審美

但凡和藝術沾邊的事,就離不開審美。一個人的審美往往會是這個人藝術追求的天花板,你的審美情趣有多高,你的藝術表達就有多高。這個沒啥好商量的,就拿書法藝術來說,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表達過一個觀點:一些書家沉浸在象形的書法藝術表達的範疇沾沾自喜,不能自拔。比如把“龍”字寫成一條龍的樣子,把“馬”字寫成一匹奔騰的馬的樣子。殊不知,象形文字的表達在文字的初級階段就是這麼幹的,也就是說,象形文字藝術屬於藝術審美的低級階段,一點不高級。
提高綜合審美,只能從博覽群書和提升個人修養兩個方面去挖掘、去尋找。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局部)


屯元國學文化


如何達到自己的筆墨出俗?

所謂俗筆,一則習性筆,屬於自己的習常敗筆。則是野氣筆,屬於法度疏散,如何不俗氣。就要加強筆法的研磨。

首要學習筆法的純熟,達到有自己的個性化的合度的豐滿的筆意。

純熟就是學習古人的用筆,然後加以運用,成為自己的用筆武器,並且融合自己的創新筆意。也不可形成習性的不符合法度的創新,應該本著中規古人筆法且有自己的中矩筆意,如此才有融會貫通古今,筆隨時代,即從古而有新。

書寫書法首要追求一種格調,品味,不可流俗,有理想化求新才有革舊習,除陋俗,從內心深處達到淡泊明志。

主要把熟筆如何豐腴,形成獨特的風格,下功夫,感悟自然,穎悟筆法,修養自我學識。具有詩意之想象力。如此才有情致有雅,有心隨筆墨出風雅之境界。



狂喜淡墨a


俗與雅其實並無很嚴格的界限…有些人與物看似很雅,其實很俗,有些人與物偶然一見很雅,累見則又俗了,有的裝雅其實是更俗,有的裝俗還真的是雅…孔乙己說回字有幾種寫法,本來是雅事,但出自孔乙己則俗不可耐,箇中原因一想就明…就寫字論,說個實話,田氏們的寫字從寫到出字都俗不可耐,什麼原因?死手死字死氣太重,無爽氣,再知其文養不足,又愛表演,則甚噁心,與雅與俗都沾不上邊…那幹嘛又有人認好田氏們呢?答:是這些人學養不足而媚俗。王羲之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所學深者一眼便知其俗而並非雅…所以所謂雅,是與學養有關的,是內溢於外的,學不足越裝雅越惡俗…西施之美,東施效之則醜,書法亦然…於書法,不學古法則不立,但泥古法者亦不立,所謂學我者死,說白了,是入古法而出我法,是雅是俗儘可至之…蘇東坡有句:粗粗布,勝無裳,醜妻惡妾勝空房…蘇學士實在太俗了,但細想蘇東坡之胸襟何其寬廣,真雅人也。錢鍾書說過以俗抗雅,實則此亦可大雅…











謝亞鐵


我認為應該追求一個自然,如果說要避免,應該避免一個"刻意",一不媚俗,二不媚雅,自己喜歡就練,不喜歡就不練!

書藝上,審美上的東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高雅與俗氣,都是任憑兩張嘴,大家都說了,也就雅了。大家都說了,也就俗了。

畢竟,書法上講究個"乖時",也就是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審美!


但在韓愈看來,王羲之的字是俗不可耐的,"羲之俗書趁姿媚,"有這句吧~ 至於歷史罵趙孟頫字媚俗的,就更多了!

但是,書聖依然是書聖,他比懷素,張芝的字妍麗,也比趙孟的多了三分陽剛;

王羲之的字秀美,可一旦學王的字的多了,這個風格就開始有閒話了……想通了,就這麼簡單。

所以,我以為,學字,如果要避免點什麼的話,一定要避免的是"刻意",不媚俗,不媚雅,按照自己性情去學字,第一個要尊重的是自己的真實眼光,按著自己的審美去學字;

如果本來就是俗人,就按照俗人的眼光去寫俗字;如果是個才子,按照才子的雅韻去寫雅字;

眼光功夫都沒到,避免得了嗎,不成欲蓋彌彰嗎?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流派紛呈,本來就是一頓自助餐,篆、隸、楷、行、草五大派系;味道又分秀美,壯美,拙撲,恣肆狂放等等等等,眾人世間一遊,區區數十載,誰喜歡吃點啥,隨意;

如若因為聽說吃牛排高雅,都放下自個盤子奔牛排去了,倒也不見得是件雅事!

尊重自己審美,真實自然最好!


行書一點通


一,學。就是多讀書,增加自己的學養。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土生土長的藝術門類。想寫好書法,必須精通傳統文化。中華典籍,浩如煙海。

首先,要多讀國學經典。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一定要讀,且要讀懂。尤其是《老子》《論語》《孟子》《莊子》《大學》《中庸》,這是首要的必讀書。有些名句要能背出來。

其次,要多讀歷史典籍。《史記》《左轉》《資治通鑑》《呂氏春秋》,都要讀。因為中華文化是歷史的積澱。要出口就能講故事。

再次。多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八大家散文,元曲,明清小說都要讀。唐詩宋詞出口要能背出幾十首。

二,習。學習學習,學是瞭解別人的東西,習,是照著做。都說“說說容易做做難”。其實做,並不難,只要開始,只要行動,做一點是一點。做就有進步,就比不做強。

“習”的第一步,是思考。比如老子講的“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是山川河流?也是,但這是物質層面的,極其狹義的。老子口中的自然,是自然規律。按照自己的閱歷,去思考,去理解。比如“無為”,是啥都不幹嗎?顯然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自然而然會發生的,完全可以不為。這就是老子無為的出處。這種“自然”與“無為”,也可以運用到書法活動中的。

“習”的第二步,是做。道理想通了,落實到行動中。比如,《論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做到了沒?“孝”“悌”“信”……做到了沒?

學了是老師的,做了才是自己的。如此,會提升高度,放寬視野,開闊胸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昇華。這方面我們最好的榜樣是毛澤東。他可謂國學大師,他的胸襟,他的氣魄,古今中外,無幾人能及!你看他的書法,哪有半點俗氣?

“和”,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使自己變得謙和,溫和,柔和,脫去性格中的稜角,沒有了情緒化,下筆自然雅緻。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即此。

三,書法層面。“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古人云:“書不入魏晉,終成俗流”。我們看鍾王三人的法帖,哪一帖不是如沐春風的感覺?這就是給人一種“和”的感覺。書法起手,要先立根據地。不建議學唐之後的東西。應該學唐朝,最好是唐朝之前的法帖。當代書家的字,更不可學!取法高古,也是書法脫俗的必由之路。

總之,任何一門藝術或技藝,都象一座金字塔。塔尖的高度,取決於塔身根基的堆墊。塔尖越高,塔身需要堆墊的東西就越多。

所以,書法的雅與俗,更多的在於人本身的修為與文化涵養。——這是個大工程。

一己之淺見,不知讀者能否受益,若有不同意見,還請評論探討。





書海馭波


書法的格調和意境以高雅、文雅為上,以媚俗為下,書法歷史上關於俗與雅也有不同的標準,不同時代要求也不一樣。
拿隸書來說,漢隸經典古拙高雅,而後代的一些名家如宋代米芾的隸書也很精美,但波挑誇張有媚俗之嫌。




以行書來說,二王法帖一直是帖學正宗,其格調高雅,為歷代公認。


自二王以後,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繼承二王衣缽,對後世影響巨大,但在向他們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認識偏差,館閣體盛行,更有很多的愛好者,對於書法學習不求甚解,缺少正確的書法審美,缺少對於書法傳統與基本規則的瞭解,只知道照貓畫虎,難以達到高雅的境界。下面的字屬於典型的俗字。

那麼怎樣克服媚俗的問題,一是加強基礎訓練,簡單說就是要臨帖,要深入臨帖,儘量臨像,臨不像說明筆法不對和結字不準,啟功先生建議先摹後臨,容易把握字形,黃惇、曹寶麟、孫曉雲等帖派大家建議原大或稍微放大臨寫,不要把字放太大臨,大了筆法節奏就不對了,請看趙孟頫臨聖教序;



二是要規範字法,行書、草書看似隨意,其實

字法嚴謹,筆順有序,在字法上應該以明代以前名家的字為規範,明代以後的包括現代的書法家的字不作為標準。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心裡沒把握的字一定要查查書法字典,千萬不可自創,亂寫字屬於硬傷;

這幅字的”依”字就屬於錯字,“山、海”字就屬於亂寫。三是對於書法的審美認識要提高,要對書法知識進行系統學習,不要侷限於一家一師,審美標準不清楚水平就提高不了,字就會歸於媚俗。其實字俗不俗很好比較,把你的字和公認的古人經典一比就知道了。以上圖片引自網絡。


張偉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