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香山、十三陵……約翰·湯姆遜鏡頭下的晚清北京建築風光


約翰·湯姆遜被譽為紀實攝影的先驅之一。19世紀60年代,湯姆遜從老家蘇格蘭出發抵達中國,他在中國人普遍對攝影尚一無所知的時代,憑藉其良好的溝通能力,拍攝到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等各個階層、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他的影像成為了我們瞭解那個時代最好的參照。圖為孔廟大成殿內景,北京,1871-1872年,40.5×40.5釐米,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國子監琉璃牌坊,北京,1871-1872年,50×41釐米,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大高殿牌坊,北京,1871-1872年,42×41釐米,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清漪園寶雲閣,北京,1871-1872年,111×136釐米,寶雲閣位於北京清漪園萬壽山上,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外觀似一座四方亭子,因全部用銅鑄成,故又稱“金殿”。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清漪園之眾香界和智慧海,北京,1871-1872年,50×41釐米,眾香界和智慧海在清漪園佛香閣的北面山坡上。眾香界是一座磚築琉璃貼面作裝飾的牌樓。智慧海是一座全部結構用磚造的建築,建在萬壽山的最高處,殿內供有觀音和菩薩像,外牆全部用黃綠二色琉璃包身,上面排滿了琉璃小佛像。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清漪園之大報恩延壽寺遺址,北京,1871年,51×40.5釐米,大報恩延壽寺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六十壽辰而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從此照片中還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原貌。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香山靜宜園之琉璃塔,北京,1871年,50×40.5釐米,琉璃塔建於乾隆四十五年,是為迎接六世班禪而建。是一座亭塔複合體建築,塔底部分為八面張開如傘的亭,塔身由琉璃砌成,塔剎為黃色琉璃寶瓶,塔中部懸掛銅鈴56個。1860年,塔底八面傘亭遭英法聯軍焚燬,塔身躲過浩劫。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香山碧雲寺石牌樓和金剛寶座塔,北京,1871-1872年,50×41釐米,碧雲寺自元代創建,金剛寶座塔位於全寺最高點,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塔仿北京五塔寺形狀建造,塔均用漢白玉砌造,是乾隆時期石雕工程的精品。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十三陵長陵恩殿,北京,1871-1872年,50×41釐米,恩殿在長陵第二進院落內,即享殿,是祭陵時行祭典禮的大殿,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謂感恩受福。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北京,1871-1872年,50.5×41釐米,北京十三陵千米神道兩旁,放置的石雕人、獸,古稱石像生。共24只石獸和12個石人,造型生動,雕刻精細,深為來這裡的攝影師所喜愛。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我國古代陵園中罕見的。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南口關溝,北京,1871-1872年 ,106×85釐米,關溝是今昌平區南口到八達嶺之間的20公里長的峽谷。左側是太行山餘脈,人們稱之為西山,右側為燕山。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居庸關雲臺古門洞,北京,1871-1872年,153×111釐米,居庸關雲臺位於居庸關的中心,是元代大型過街喇嘛塔的基座,雲臺取其“遠望如在雲端”之意。摘自《晚清碎影 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

圖文摘自《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