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通橋來——南安官橋的地名故事

南安是泉州最早的一個縣邑,傳統的泉州三邑南安、晉江、惠安中,晉江是從南安分出設縣,而惠安又是從晉江分出後設縣。所以,南安至今保留了很多有著古遠歷史和傳說淵源的地名,比如分享要分享的官橋鎮的地名,就緣起一千多年前晚唐五代時期的開閩宰輔翁承贊。

河洛文化通橋來——南安官橋的地名故事

翁承贊,晚唐政治家、詩人,祖上從長安遷居福清,後來他考中進士,在長安為官。那時正值王審知入閩,唐天佑初年(904年),翁承贊受朝廷命入閩冊封王審知為琅琊王。王審知當時就和翁承贊這位閩籍士大夫相談甚歡,印象深刻。

四年後的908年,朱溫已經取代了唐朝當了後梁皇帝,再一次派翁承贊入閩冊封王審知為閩王。王審知這位閩王被稱為開閩王,不僅是因為他這個閩王之稱,還因為他大力開發建設閩地,並且禮賢下士,大量地延攬在北方遭受戰亂之苦的中原公卿士大夫入閩,開化福建的中原文教之風。

翁承讚的再次到來讓王審知很是欣喜,極力地邀請翁承贊回到閩地一展抱負。翁承贊一來為王審知在閩地推行燦爛文教的志向和禮賢下士之風所打動,二來面對朝廷改朝換代之際的紛亂有所避忌,所以他回到朝中,就向皇帝朱溫請求派任為福建鹽鐵使,入閩到王審知帳下為官了。

河洛文化通橋來——南安官橋的地名故事

翁承贊回到福建後,王審知拜他為相,甚為倚重。他積極為王審知建設閩地出謀劃策,尤其是仿效中原開設四門學、並把庠序等這些官學建設到閩地各個縣,都是他所力主推行的。

王審知死後,翁承贊一方面覺得自己年事已高,一方面也不想捲入王審知兩個兒子王延翰和王延鈞之爭,就選擇告老。他在主政之時,曾經對今天南安官橋這個地方有所留意,見這裡山水秀麗,茂林修竹,雖然人煙尚少,但稍加整飭就是一片桃源之地,於是他就選擇在這裡建造了一處氣派雄偉的府第。並且開路造橋,拓荒墾田,很快人群就聚居起來,這些鄉村被稱為翁厝。

河洛文化通橋來——南安官橋的地名故事

當時翁厝有一條大溪,翁承贊組織財力人力造了一條大石橋,時人稱為“翁厝橋”。因翁承贊是閩地大官,又簡稱為官橋,而這個地方的開發和這個橋就成了連通了閩南從泉州地界到廈門、漳州的陸路交通要道。所以,如今古橋雖然已經失存,但這個地名就一直延續了下來,彷彿訴說了一段一千多年前河洛文化通八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