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華:閃耀的航標 閃光的人生

感动交通 | 吴志华:闪耀的航标 闪光的人生

佇立在海邊的燈塔,是保障航行安全的基石。無論歲月流逝、季節更換,無論暴風驟雨、陰霾迷霧,無論飛沙走石、風和日麗……燈塔總以執著的身影,給遠離陸地、遠離繁華的天涯孤旅者帶去希冀,給海上的航船指明方向。

燈塔,對於航海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航標工,卻極少為人所知。如果說,航標是船舶的“眼睛”,那航標工就是保護船舶“眼睛”的“醫生”。他們像燈塔一樣,默默守護著過往的船舶,點亮遠航人揚帆尋夢的旅程。

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標處,就有這樣一位“不簡單”的航標工,他的理想是用雙手給航標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就是“航標工匠”——吳志華。

見到吳志華之前,就已經從許多人嘴裡聽到有關他的事蹟。他是上海市首批“上海工匠”的獲得者之一,是上海航標處的技術能手,是航標創新的帶頭人,是長江口行船的“指路天使”,是三十年如一日始終在一線工作的勞模。而在三十多年前,吳志華卻還只是一個航標新兵。

從門外漢到航標專家,從普通航標工到著名勞模,從“凡人”到“英雄”,吳志華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自己的多彩人生。

感动交通 | 吴志华:闪耀的航标 闪光的人生

吳志華修理燈器。

01

熱忱 “一摸著就放不下”

1986年,剛剛20歲的吳志華因為喜歡“搗鼓”收音機等無線電設備,被分配到無線電導航儀器修理所工作。剛進單位時,面對複雜的航標燈器、無線電儀器,吳志華既興奮又有點兒措手不及,他說:“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搞懂它們。”

於是,吳志華一頭扎進了航標堆。他找來許多相關的書籍、資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師傅請教、與同事交流,經常是一邊對著儀器一邊思考理論,反覆琢磨,慢慢地操作技能提高了、理論知識也豐富了,碰到一些難題也能解決了。

為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吳志華經常會拆開設備,探究其內在,做到會用會修。有一次,正在專心“搗鼓”設備的吳志華見同事開門進來,奇怪地問:“誒,大晚上的你怎麼來了?”沒想到同事一臉詫異,拉開窗簾,原來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就這樣,沒過幾年,儀器設備的檢測維護對於他來說已是“信手拈來”。

隨著“讓航標燈亮起來”口號的提出,航標處裡有了許多進口大型燈器,這些燈器大都安裝在燈塔等重要位置,必須充分保障其質量可靠。然而,這些燈器卻沒有中文說明書,千方百計也只能找來原版的英文說明。

吳志華就抱著字典,挨個單詞理解、挨個句子琢磨……剛開始效率低下,一整天甚至看不懂一頁;後來看的多了,語法熟練了、專有名詞掌握了,速度就快了;看懂以後他就上手拆燈器,拆下一個個元器件,再去查文獻資料進一步熟悉構造和功能;久而久之,不同設備結構也能互相借鑑、融會貫通;若干年過去,他就這樣把一頁頁說明書、一個個元器件、一座座燈器“啃”了下來。

位於長江口的佘山燈塔是1871年英國人建造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首次從國外引進的燈塔發光旋轉設備,現在仍在正常運轉使用中,而它的設備元件早已停產。正是依靠長時間的研究摸索和多年積累的燈器養護經驗,吳志華成功實現了佘山PRB-21燈塔驅動系統國產化改造,讓這座歷經風雨洗禮的歷史文物燈塔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還能在海上為航海者指明方向。

“活到老,學到老”。吳志華說,這是他堅守了幾十年的人生信條。“航標發展越來越快,如果不學習、不鑽研,怎麼能跟得上?”

2000年以後,隨著科技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為了更好的“搗鼓”航標設備,吳志華開始學習信息技術,還讀了成人大專,既打牢基礎知識又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航標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現在,吳志華的桌上還放著許多相關的雜誌,是他每個月必讀的“教材”。

從“小吳”到“吳師傅”,伴隨著榮譽和鮮花,吳志華見證並助力著上海航標的現代化進程,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航標工”的身份。雖然已經成為了養護中心的副主任,成為了高級技師,也帶出了許多優秀的徒弟,但他仍在不斷學習、不斷鑽研、不斷實踐。

他說:“我就是喜歡搞無線電研究,只要能在熱愛的崗位上,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知足了。”

感动交通 | 吴志华:闪耀的航标 闪光的人生

吳志華出航執行任務,查看海圖。

02

創新 “我要為航標插上科技的翅膀”

隨著不斷的學習,吳志華一直在思考:“我為什麼不能根據工作實際自己去改進這些儀器設備呢?”

早期的航標燈使用的是白熾燈泡,光色不鮮明、功耗大、故障多且使用壽命短,維修量相當大,是航標維護人員的一大難題。而在十多年前,吳志華瞭解到在別的行業出現了一種LED燈時,他興奮了。這種LED燈亮度高、能耗低、壽命長,非常適合航標燈器,但在當時的航標領域應用還是空白。經過反覆研究、設計和試驗,他帶領技術工人自行製作了一批LED燈器,並實地投入使用。不久,就收到了基層航標員反饋過來的積極信息。

一次次創新成果的落地,給吳志華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他以更大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航標科技研發之中。

從緊急工況顯示燈的研製、新型角反射燈架的研發、納米新材料和新技術在航標太陽能板上的應用,到航標燈器電池防盜技術研究、航標電池脈衝充電系統研製、便攜式航標AIS檢測儀的研製……這些成果無一不浸透著吳志華的心血與汗水,也為他後來成功研製多光色一體化航標燈器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航標燈數量的增加和一體化航標燈的廣泛應用,吳志華髮現航標燈器儲存週轉數量大,佔用的存放庫存場地也大,加重了航標維護人員的工作量。於是,他就“琢磨”怎麼能“一燈多用”,開始著手研發多光色一體化航標燈器。

除了吃飯、睡覺,吳志華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多光色一體化航標燈器的研發上。為了取得研製航標燈器的各項試驗數據,無論是盛夏酷暑,還是三九嚴寒,他都堅持一定要到航標試驗現場,觀測多光色一體化航標燈的發光情況和電壓、電流的變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年初,多光色一體化航標燈器成功出爐,並在長江口水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該產品已經遠銷“一帶一路”沿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並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和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8年,權威機構對光色一體化航標燈器實際應用的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研究。經測算,一座航標燈費用1.6萬元,由於多光色航標燈器1座可替代4座不同顏色的航標燈,以東海海區可安裝多光色一體燈的燈樁和浮標合計數量4400座來算,每年可節省週轉器材採購資金約1584萬元。

除此之外,吳志華還結合海上作業實踐,率先在行業內提煉出了《航標遙測終端檢測三步法》《航標電池保養四步法》《航標燈器故障六檢法》《無線電航標維護五步法》四位一體的航標維護標準與程序規範。這些操作法既實用又規範,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價值。採用後,上海航標處每年報廢的航標設備數量就減少了30%,該工作法也被評為“上海市職工先進操作法職工創新獎”。

他說:“科技在發展,我們不能還像以前那樣去管理、養護航標。應該思考怎樣用新技術來節省人力物力,我要為航標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海上航標工作智能化、安全化和高效化。”

翻看吳志華近幾年來的“業績表”,他和他的勞模工作室團隊先後完成了二十多個項目的研發、三十多項實用技術的成果轉化,為國家節約資金逾千萬元。至此,吳志華也從愛崗敬業、刻苦自學的普通工人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從熱衷小發明、小創造,到帶來航標燈史上的科技創新,實現了由一名普通工人到航標科技尖兵的蛻變。

感动交通 | 吴志华:闪耀的航标 闪光的人生

吳志華教新進單位的青年維護蓄電池。

03

敬業 “把該做的事做到極致”

在致力於航標技術革新的同時,吳志華總是第一時間參與航標維護和應急搶修,確保航標的正常工作,為水上通航環境的安全提供技術保障,被稱為“航標燈下的守護人”。

有難題,找吳志華。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慣例。

上海航標處長江口航標管理站站長黃東雲是吳志華的老朋友,他笑稱自己可沒少找吳師傅幫忙。2008年,佘山燈塔故障,燈光熄滅,燈塔上使用的PRB-21燈器在整個東海海區都已經沒有備品,無法更換,只能立刻進行現場搶修,黃東雲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吳志華。

在海上顛簸幾個小時後,吳志華剛到島上便一頭鑽進了燈塔摸排故障。燈塔燈器裝在燈籠裡,在烈日的暴曬下,燈籠也就變成了“蒸籠”,裡面溫度超過40攝氏度,吳志華在裡面蹲了整整7個小時,顧不得脫掉被汗水打溼的衣衫,他硬是更換了幾十只電阻並修復了6塊以前損壞的驅動板,及時恢復了燈塔發光。

慢慢的,吳志華“巧匠”的名聲就傳開了,不只在上海航標處,其他兄弟單位遇到疑難雜症也要找吳志華解決。

有年春天,廈門航標處的一座重要燈塔發生故障,航標工人們經過近一週的修理仍無法修復。情急之下,他們向吳志華請求幫助,得知消息後,吳志華以最快的速度飛赴廈門,趕到現場進行仔細排查,3個小時後找出了問題併成功解決。

吳志華說:“我是做航標維修保養的,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極致,讓航標始終為進出東海海域、長江口、黃浦江的船舶航行點亮前行的路途。”

2011年中秋,正在準備家宴的吳志華接到單位電話,吳淞口燈塔主燈熄滅,必須立即組織人員搶修。來不及多想,他便穿衣服出了門。吳志華回憶:“那天下雨,到達吳淞口導堤時潮水還沒落下,為了能搶在天色全暗前恢復主燈發光,我和兩位同事只得蹚水過去。”

到達後,他們顧不得倒掉鞋裡的水便迅速爬上燈塔開展維修。走出燈塔時,已是夜幕低垂、華燈初上。“雖然不能與家人團圓,但是看著漆黑的海上燈塔發出的亮光,我也覺得很滿足。”

朋友和家人們都說,只要一觸及跟工作相關的事情,吳志華就會進入忘我的狀態。

世博會期間,為解決世博航標加裝LED字牌後蓄電池供電時間大大縮短的問題,吳志華先是實地考察,日日跟船上標測試,發現了LED字牌實際電流過大、線路耗損過大的問題;後又一連閉關7天,埋身工作間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最佳方案,成功在控制系統中加裝電流控制器,使世博標牌的發光時間延長了一倍。每當夜幕降臨,黃浦江上的航標在兩岸霓虹下閃爍著,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引得無數遊人駐足觀望喝彩。

自從走上工作崗位,吳志華就“一直在路上”,他“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以堅守、敬業、服務、奉獻的一念執著把航標養護工作做到了極致。

04

傳承 “航標的發展要靠年輕人”

冬去春來,春華秋實,吳志華修理的燈器不計其數,帶出的徒弟也數不勝數。他常說:“未來寄希望於我們的年輕一代。航標的發展進步,需要我們一代一代人去傳承、去實踐。”

2011年,為了發揮吳志華的示範帶動作用,上海航標處建立了以吳志華命名並牽頭成立的基層一線班組——“吳志華勞模創新工作室”,專門研究航標燈器、能源、無線電設備的維護保養和技術攻關,成為了航標處的技術核心和創新動力。

上海航標處處長黃純介紹:“這個工作室可‘不一般’,它集展示、研究、實驗、學習、實操於一體,還延伸了3個創新點,即長江口、洋山港、黃浦江3個基層單位的創新點,直抵基層,帶動一線職工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走進工作室,在一旁的桌子上可以看到幾個醒目的文件夾,分別是工作室人員管理、三四五六操作法、工作室制度、科技創新研發、工作室技術服務、工作室學習培訓教育、工作室月度專題活動、工作室年度計劃及月度小結等。吳志華隨手拿起一個,邊翻邊說:“我們工作室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工作室的日常運作、人才培養以及航標新技術研究情況等在這裡都可以查到。我們航標器材的維護和保養則嚴格按照‘三四五六操作法’來進行,保證過程中不會出現問題。”

得益於此,上海航標處養護中心在2015年成功入選全國直屬海事系統海事“三化”示範建設示範點名單,而“三四五六操作法”也真正成為標準,用以規範、指導全系統航標維護管理工作。

在吳志華的帶領下,工作室先後參與完成了上海轄區航標優化配置建議書、東海海區海洋氣象服務系統、應急警示燈研製等多個項目的研究以及航標電池連接電纜等多項實用型技術轉化;每月開展理論和技能培訓,受訓人員累計超過800人次,並向東海海區航標系統輸送了多名合格航標員,逐漸成為先進典型示範基地、青年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上海航標處洋山港航標管理站站長葉劍文說:“吳志華十分注重培育人才。每次接到搶修任務,他都會親自帶領著徒弟們,在實戰中向他們講解技術原理和處理方法。同時,每個月吳志華還會為年輕職工進行一次系統的理論講解,針對他們遇到的問題作出詳細解答。無論是對待工作多年的航標員,還是新進單位的小青年,他始終都是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工作室的氛圍總是輕鬆愉快的。徒弟們都說,吳師傅既像家人,又像朋友,不僅在工作上悉心指導,在生活上更是關懷備至。大家都覺得,跟著吳師傅工作是一種榮幸,總是會不自覺地被他熱愛工作的精神所感染。“吳師傅就像是‘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就不怕有解決不了的事兒。”

今年1月份,工作室又榮獲了全國直屬海事系統“吳志華勞模先進創新工作室”稱號,成為整個航保系統唯一的一家。“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我們的航標發展到現在,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技術手段越來越多,人才隊伍也越來越強大。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好多好多小青年的努力,我覺得很欣慰。”吳志華笑著說。

採訪手記

一件事,一輩子

《南村輟耕錄》有言:“一事精緻,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人生璀璨!

吳志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20歲進單位到現在,一干就是三十餘載。從弱冠步入知天命之年,他從未離開過他熱愛的一線崗位,兢兢業業,勇於創新,逐漸從一名航標新人成長為航標工匠。

他為人樸實、謙遜,當問及航標工作這麼辛苦,有沒有考慮過換工作的時候,他答道:“我是做航標的,既然做了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得更好,做到極致,讓航標始終為船舶航行點亮前行的道路。”

在祖國的藍天碧海之間,以吳志華為代表的航標人,始終堅守在航海保障的第一線,務實勤勉、愛崗敬業、敢於挑戰、樂於奉獻,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默默工作,就像一座座燈塔,不僅自身發光,更為遠航者指明前進的道路。

這就是吳志華,也是無數的航標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為了這一件事,做了一輩子!

交通運輸部@你!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

交通扶貧那些事 | 寧夏彭陽:公路通到村,致富有門路

感動交通 | 廣州打撈局赴馬來西亞應急救援隊:千萬裡,只為你

這個清明假期,高速公路總交通流量超1.4億輛次

交通扶貧那些事 | “現在路好了,產品根本不愁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