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不一定走的“快”,但是要走的“遠”

你要去的遠方,可能充滿了挑戰和荊棘,無論如何,相信自己,相信學習,相信成長。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職場不一定走的“快”,但是要走的“遠”

世界變化太快,你還來不及消化新的科技,它就已經過時了,換來更炫的一套概念,就好像電影,你還來不及去觀賞就下片了。所以人們變得焦慮、沒耐性,只願意看短線,年輕人說:「別再跟我說天長地久,我只想立即擁有。」

快快快!凡事都要求快。吃飯要快、走路要快、工作要快、加薪升遷要快、成名也要快。等待和耐性不受歡迎了,因為大家都說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人們不想浪費時間在過程上,只想一步到位。

很多人以為到30歲還一事無成,這輩子就沒希望了。但事實上很多成功人士,並非贏在起跑點,他們年輕時也曾迷失,或不被看好,甚至失敗多次才成功,十足大器晚成。許多人遲至40多歲、50歲後才嶄露頭角,他們十年磨一劍,只是在等待機會。這社會上有太多例子告訴我們,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當我們羨慕他人的光鮮亮麗時,別忘了檢視自己的目標。不要在過程中盯著別人,羨慕別人,你和別人的目標不同。別在意他人走多快,要在意自己可以走多遠。

人都有當職場菜鳥時,唯有在那時努力學習,找到目標,才能在成為老鳥時展翅高飛。回想職場一路走來,工作有起有伏,有喜歡也有討厭的部分,有興奮也有無奈的時候。工作碰到瓶頸時,深深的無力感也會令我失去熱情,失去方向。但必須能改變心態,接受事實,重新調整方向,永不放棄對生命的信念,繼續往前走,才有機會到達遠方。

有時前面的摸索難免拖累了速度,不過一旦清楚目標,就心無旁鶩的往前走吧!

設定目標,聚焦,全力以赴,這幾個字都是到達遠方的關鍵詞。人生道路走得快慢,從來就不是問題,到達想去的地方才最重要。

你要去的遠方可能充滿了挑戰和荊棘,無論如何,相信自己,相信學習,相信成長。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

職場不一定走的“快”,但是要走的“遠”


每年三件事,夢想不是夢

這是一個集體焦慮的時代,這集體焦慮除了個人因素,還來自一個環境因素──這世界變化太快,快得令我們措手不及,新科技的變化讓全球變本加厲處在不確定及快速變化的狀態。

唯一能夠抗焦慮的只有迎接挑戰,不斷學習與成長,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走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翻轉未來。勇敢面對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覺,唯有不舒服才會幫助我們認清事實,進而做出改變,跟上趨勢,不被取代。

許多人的生命歲月,在無止境的瑣事和懶散中被磨損了,等到不經意地一回頭,發現一事無成,這是多麼可怕的感覺。一旦進入職場,日子會過得特別快,一下就30、40、50歲,驚覺人生過了一大半,啥事也未完成。

時間從來就不等人,我們以為自己還年輕,一切都還來得及,但若是沒有立定人生目標,只是無意識的揮霍,一眨眼時間過去了,卻發現自己永遠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其實人生沒有成功方程式。倘若不想原地踏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決心,就是抱持著「無論如何,我要踏出改變的第一步」,然後「盡我所能把眼前這份工作做好」,局面必定會翻轉。

如果沒有這樣的自覺和對自己喊話,就不會有意識的檢驗自己、改變自己。別老順著自己的惰性,讓自己辛苦點,建立目標,不受外界干擾,這是成功者的毅力和決心。他們不會為了短暫的快樂而迷失自己,也不會為了眼前的好處而放棄自己,他們堅定目標,勇往直前。

我經常鼓勵年輕人寫下願景,每年以完成三件事的速度,來靠近那個願景,然後專注的做,持續一段時間,有天就會發現,原來自己離願景不遠了。

時間太快,而人生太短,人活著為了什麼?不就是要創造生命的意義罷了。對自己狠一點,有意義的事通常不會太輕鬆。就算每年只列一個目標,生命都可能不同。當你展開行動,生活有了聚焦,「時間」對你而言不是從指間流失,而是你抓得住它,讓它變得有意義。

職場不一定走的“快”,但是要走的“遠”


不斷走出舒適圈

當你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很多事務就是同樣的流程,沒有太多挑戰就能完成。你處在一個熟悉又安心的環境,你知道同事、主管的習慣,你懂得用最安全的方式與他們相處,你在這個安樂窩的狀態中,感到十分平穩。這時你可能要意識到,你處在舒適圈太久了。

舒適圈誰都喜歡,它讓你熟悉、安心;當你需要休息療養時,它像一個保溫箱,讓你很舒服放心的在裡面休養,但是待太久,就會讓你失去獨立的能力。一旦你休息夠了,還是得走出去接觸新世界,讓自己得到成長的養分。舒適圈就像保溫箱,可以暫時待著,不能長期停留。

當你對事務駕輕就熟,覺得工作沒有任何挑戰、漸漸喪失熱情,可能就是走入了舒適圈。舒適圈之所以舒服,是因為穩定安逸,無須改變,一切皆如預期,沒有意外,但問題是外界的環境一直在改變、一直在前進,沒有人會等你,如果你還是一成不變的話,可能就會被淘汰了。

職場不一定走的“快”,但是要走的“遠”

所謂走出舒適圈,並非一定要換工作或離開既有的公司,像在既有的組織裡尋找新機會,或爭取新任務,也算是給自己一點挑戰性的練習,拒絕一成不變。讓自己習慣改變,具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保持自己的競爭力,也能給人積極、活力、創新的形象。總之,讓自己處於動態之中,可以隨時調整步伐,迎接挑戰,應變危機。

像我這樣「不安於室」的人,走出舒適圈似乎比較容易,因為心裡本來就有一顆不安定的靈魂。可能有些人會問,那我就是喜歡安定,不喜歡變化,只想待在舒適圈不行嗎?當然這是每個人的選擇,但想待在舒適圈的人就得接受比較一成不變的人生,不要去羨慕別人多采多姿的世界。但怕的是,舒適圈並不保證永遠舒適安全,當危機來臨時,常常令人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回應就被判出局。

不斷走出舒適圈,去嘗試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因為我對人生總是充滿好奇心。我還在人生的道路上冒險著,我相信,生命給我的反饋絕對都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