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如果二戰沒了羅馬尼亞幫忙德國人甚至連仗都打不了?

吳昆明123------


羅馬尼亞是二戰德國主要的石油來源地,這裡每年生產大約1000萬噸石油,基本餵飽了德國的戰爭機器,而德國沿海省份的石油產量只有每年50萬噸,該國煤制油的最高產能也就是每年500萬噸的樣子,而它消耗石油最多的1943年需要大約1200萬噸石油供應,很明顯沒有羅馬尼亞是絕對不行的。



看過德國電影《我們的父輩》的軍迷肯定對影片裡庫爾斯克會戰的部分印象最深,奮戰在別爾哥羅德廢墟里得威爾漢姆中尉被自己的營長告知,因缺乏航空燃料空軍將不能支援地面做戰……,可見,在1943年最關鍵的時刻,由於德軍沒能奪取高加索油田而陷入油荒,這一年也是駐紮在非洲的盟軍轟炸機,開始大規模空襲羅馬尼亞的一年,正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減產讓德軍陷入絕境。


1942年軸心國奮戰整個下半年,不但沒能奪取高加索,還損失了150多萬軍隊和大量技術兵器,這都註定了它要失敗,而且損失的部隊以羅馬尼亞人為主。根據統計顯示:到1943年奮戰在蘇德戰場的羅馬尼亞兵力突破了70萬人大關,這幾乎相當於曼師坦因指揮哈爾科夫反擊戰時手裡的兵力總和,因此說:羅馬尼亞不僅為機械化戰爭提供了必備的石油,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軸心國的兵力不足問題,它的作用絕對在意大利之上,當真無愧的軸心國脊樑啊!

(羅馬尼亞和德軍的士兵,注意頭盔差別)

但是,二戰時期的羅馬尼亞工業基礎有限,這就導致它的部隊裝備不是太好,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時,全部部署在蘇羅邊境的19個羅馬尼亞師只裝備捷克生產的ZB-24步槍,輕機槍五花八門包括捷克的ZB-26\\30\\53和奧地利生產的施瓦茨羅德輕機槍,基本沒有攻堅武器。由於裝備不足,羅馬尼亞部隊還使用繳獲的莫辛-納甘步槍、PPD-40\\41衝鋒槍和託卡列夫手槍,尤其是蘇聯火炮最受歡迎,不僅羅馬尼亞軍隊就連德軍也很喜歡蘇聯火炮,只可惜一直受到彈藥奇缺的困擾。羅馬尼亞軍隊的裝備總體尚屬可觀,至少它有裝備可用,但缺乏反坦克炮和交通工具是個致命傷!


1942年11月底,朱可夫領著110萬紅軍展開天王星反擊計劃時,首要打擊的目標就是保盧斯第六集團軍的南北兩翼,這裡分別為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的防區,兩個集團軍擁有27個師38.2萬人,相比之下匈牙利第2集團軍20.9萬人、意大利第8集團軍只有20萬人,這些僕從國軍隊是軸心國在1942年下半年發起藍色行動挺進高加索的主力軍,而人數佔大多數的羅馬尼亞軍隊伴隨第6集團軍主攻斯大林格勒,是主力中主力,意大利和匈牙利的軍隊只能留守頓河上游防線,由此可見羅馬尼亞的重要性!


(羅馬尼亞領導者安東內斯庫和裡賓特洛甫)

不僅是在1942年下半年,從巴巴羅薩計劃剛開始之時,羅馬尼亞軍隊就是軸心國的主力。很多人都認為羅馬尼亞軍隊在圍攻敖德薩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就此斷定它的實力一般!殊不知曼師坦因的第11集團軍在圍攻要塞塞瓦斯托波爾時同樣傷亡數萬人,該集團軍甚至不得不解散了事,因此說敖德薩之戰絕對不是羅馬尼亞無能。

羅馬尼亞軍隊在敖德薩戰役中的表現確實不太讓人滿意,此戰羅軍傷亡8.1萬人,約1.8萬人戰死、1.1萬人失蹤。而防禦一方的蘇軍傷亡4.1萬人,約1.6萬人戰死。如果不是在這個港口浪費的時間和生命太多,大大遲滯了南方集團軍的推進速度,也許曼師坦因就不用南下來幫助消滅基輔周圍的蘇聯紅軍了。


(希特勒和安東內斯庫接見羅軍傷殘軍官)

在克里米亞戰役期間羅馬尼亞軍隊是曼師坦因的得力手下,有兩個羅軍摩托化團與德軍的幾個摩步連混編成了格羅戴克戰鬥群,以微弱兵力深入克里米亞腹地,最終配合曼師坦因主力圍殲蘇軍16.2萬人;當藍色行動展開後羅馬尼亞部隊掃蕩亞述海周邊的蘇軍殘餘,為高加索A集團軍的深入作戰免除後顧之憂。(安東內斯庫和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

同時作為保盧斯的兩翼配合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戰。由於斯大林格勒兩翼沒有大河作為天險,在冰雪茫茫的草原上,缺乏反坦克火力的羅馬尼亞軍隊被朱可夫擊敗並不丟人,羅軍的施耐德47毫米火炮對T-34無可奈何,但它們打的足夠頑強,指揮官的表現讓帶兵投降的保盧斯都黯然失色。

(施耐德47

以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為例,這支部隊只有德國的第22裝甲師和羅馬尼亞的第1裝甲師兩個坦克師,還有大約19萬作戰部隊!但他們要防守長達138公里的草原防線!而且對面的蘇軍僅僅是第一梯隊就擁有34萬人,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第5坦克軍配備幾百輛T-34坦克,讓德國和羅馬尼亞的兩個裝甲師瞬間被淹沒了,因此保盧斯的北翼最早崩潰。(德軍第22裝甲師裝備落後,抵擋不住T-34)

但潰敗的羅軍在羅馬尼亞第6步兵師師長米哈依爾-萊斯特少將帶領下組成一個4萬多人的戰鬥群,頑強抵抗蘇軍的包圍並在11月23日全軍覆沒,被包圍的時刻米哈依爾-萊斯特少將始終拒絕投降。消滅他的蘇軍第5突擊集團軍確實厲害,正是由於它對奇爾河防線的不斷進攻,才導致原定一起參與解圍計劃的德軍第48裝甲軍轉入防禦,由名將巴爾克將軍指揮的德軍第11裝甲師,不得不面對奇爾河對岸幾十萬蘇軍不斷的進攻,往往是白天作戰、晚上行軍轉移根本沒有時間休息,可見斯大林格勒北翼的蘇軍戰鬥力之強,因此羅馬尼亞軍隊的戰敗不丟人,恰恰是他們給了德國持續作戰的可能。


兵器世界


一般人都會說,德國二戰失敗是因為隊友都是豬,話沒錯,不過德國也不是隻有坑爹日本,逗逼意大利二個盟友。

法西斯主義,在世界還是很有市場的,有九個國家是法西斯信徒:德國,日本,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西班牙。其中斯洛伐克。克羅地亞是傀儡國,而西班牙則是左右逢源的中立國。

所以剩下三個盟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對德國來說至關重要,這三個國家和德國聯合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同位一戰敗國,戰敗加經濟危機,國內爆發革命加上國家仇恨,讓二國參與到軸心國陣營。特別是匈牙利,他的蘇維埃共和國被霍爾蒂海軍上將鎮壓,因此匈牙利開始對協約國仇恨和對蘇聯的恐懼。仇恨協約國又恐懼蘇聯,成軸心國是必然。

羅馬尼亞:一戰是協約國,一度被德國打亡國,但羅馬尼亞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被重創西方世界對此漠不關心,造成和協約國力離心離德,加上1940年蘇聯以武力威脅,吞併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這一舉動讓羅馬尼亞憤怒不已,藉此機會軍人安東奈斯順勢崛起控制政權,實行法西斯制,最終加入軸心國以求德國保護奪回失地,蘇德戰爭爆發後,羅馬尼亞積極派兵,成德國意大利後對蘇聯進攻的第三大出兵國。

這三國中羅馬尼亞實力最強,部隊最多,而他成為抽心國,關鍵點在蘇聯。

蘇聯在二戰前,在大國沙文主義政策指引下,為建立所謂北方緩衝區,用武力威脅和戰爭手段對三個鄰國進行戰爭和外交恐嚇,分別是對芬蘭的蘇芬戰爭,付出巨大代價後,獲得芬蘭大片領土,對波蘭恐嚇,要求波蘭割讓原屬烏克蘭領土,之後波蘭投靠英法在英法支持下拒絕蘇聯,再就是對羅馬尼亞威脅,最後羅馬尼亞徹底倒向德國。

羅馬尼亞為何如此重要,根本原因除了羅馬尼亞本身實力之外更關鍵的是,他是德國戰爭引擎。

德國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經過二戰經濟危機之後,德國一蹶不振,後來在美國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大力扶持之下,國家經濟以火箭般的速度騰空,隨著希特勒上臺,德國重工業,汽車製造業,化工產業都在全面轉型為軍用。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德國煤鐵資源充足,但是極度缺乏石油資源和錳鐵資源。

據資料顯示,德國全國的石油產量是可憐的不足50萬噸,因為這一巨大短板,德國戰前都特別重視石油進口渠道建設,對波蘭宣戰前德國通過海運不停籌集石油資源,也不斷像羅馬尼亞尋求石油資源進口渠道。

當時羅馬尼亞號稱歐洲郵箱,石油產量豐富,地理上又位於歐洲腹地,管道四通八達,於是歐洲國家全都對羅馬尼亞石油起心思,其中又以英法德為主。

英法其實有很多殖民地和海運石油進口渠道,但是他們還是和德國搶奪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為的就是將德國餓死。讓德國空有一雙戰爭引擎,卻沒有燃料。他們的目的在二戰爆發前,其實基本達到,羅馬尼亞油田投資者90%以上是英法美資本家,唯一能向德國運輸石油的不過美國資本和少量羅馬尼亞本土投資油田,因此德國長期處於石油荒。

後來英法又拉攏美國一起參與石油禁運之中,可惜美國只管做生意,不管什麼戰爭隱患,既便如此德國陸地石油管道也幾乎被掐斷,只能尋求海運石油進口

在二戰爆發前的1939年5月,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還對自己的幕僚驕傲的說“我們如果將禁運繼續下去,的國家就將成為一個沒有動力的猛獸,戰爭威脅不攻自破。”

可是事情還是發生轉變,1939年9月,勞合喬治話音落下不過幾個月,德國就用所有的戰略石油儲備對波蘭發起閃電突襲。僅僅數十天,就將波蘭滅國。而羅馬尼亞在這次戰爭後,對英法起了警惕,看到同為盟友波蘭被打的滅國,而英法居然進行靜坐戰爭,這樣的盟友真的靠譜嗎?

在德國軍事威脅和英法飄渺的承諾之下,羅馬尼亞開始和德國接觸,並提供石油管道給予德國石油資源。

就這樣,英法不作為,將羅馬尼亞推向德國,雖然還沒有徹底決裂,可石油禁運成為一紙空文。羅馬尼亞的叛變讓英法惱火,但是他們也沒辦法,只能幹看著,這時候蘇聯又給予德國一次至關重要的助攻。

蘇聯在1940年,趁德國深陷西歐戰場時機,趁火打劫逼迫羅馬尼亞割讓大片土地,羅馬尼亞不從,蘇聯出動大軍佔領比薩比拉亞,當蘇聯準備採取進一步措施佔領北布科維納時。德國向蘇聯施加壓力,揚言以武力捍衛羅馬尼亞。德國為此甚至放棄追擊法國,允許法國成立維希政府。並藉助這次蘇聯危機的機會,在羅馬尼亞扶植安東內斯庫獨裁政權,羅馬尼亞就此成德國小兄弟。

那麼羅馬尼亞對德國有多麼重要,我們看一組數據和分析就能明白。

第一:關於石油需求

戰爭初期,德國一年石油需求量大約是1000萬噸左右,而德國每年石油產量只有可憐50萬噸,大量石油需要進口,而主要來源就是羅馬尼亞以及美國墨西哥進口。

第二:戰爭進程期間

戰爭開始之後直到蘇德戰爭前,德國表面上還是和英法在作戰。進口石油渠道還可繼續。再加上羅馬尼亞大力支援石油,德國石油資源雖然短缺勉強可以用,可在日本愚蠢的招惹美國後,情況發生改變,石油進口渠道被關閉,除羅馬尼亞油田,德國沒有石油來源。

第三,德國的無奈

很多人都知道德國最後戰敗於蘇聯!

肯定會想,為何德國佔領歐洲後,不休養生息,佔領英國,非要開闢蘇德戰場,二面受敵,不是一戰德國失敗的教訓嗎?其實原因很簡單佔領英國沒有實際意義。英國已經產業空心化,沒有石油資源,打下來還得耗損大量人力物力!

第四:德國的需求和對蘇聯戰爭的必然性

德國閃擊波蘭,佔領西歐七國後,巔峰時期石油消耗量2000萬噸,石油生產加各種進口也不過1500萬噸,500萬噸石油赤字。時間一久閃電戰理論基礎,快速就會在石油缺失情況下消失!同樣,感受威脅的蘇聯也在積極備戰,時不我待,德國對蘇聯的戰爭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五:最後德國的結局

德軍統帥部計劃很簡單,五百萬大軍,以最快速度三線推進,三個月打到莫斯科,進而從南線佔領年產量2000萬噸的巴庫油田,解決石油短缺問題。保證石油供應,就是保留閃電戰的希望。

很可惜,德軍低估了蘇軍,兩個月僅推進到計劃一半位置,就石油耗盡,隨後朱可夫組織突圍反擊,打退德軍一百多公里,德軍機械化部隊,沒油可用只能撤退!德國不甘心,在存儲半年石油後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後也因為石油耗盡,機械化部隊無油失敗。轉折點就在這時發生,德國國內的石油儲備全部耗盡,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入不敷出,計劃中的巴庫油田沒拿下。當閃電戰變為持久戰後,德國失敗就只是時間問題啦。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德國隊石油資源的迫切需求,攻擊蘇聯就是為了石油,而羅馬尼亞對德國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從側面看出,沒有羅馬尼亞石油資源的支持,德國根本不可能在戰爭初期有任何優勢,也不可能有閃擊蘇聯成功這樣的戰果,但是羅馬尼亞不是中東,也沒有無限制的石油資源,因產量問題,德國最終敗在石油資源短缺上,可是羅馬尼亞如果不在德國這一邊,德國沒石油可用,不用打都會輸,這就是羅馬尼亞基於德國的重要性。羅馬尼亞就是德國的生命線線,而蘇聯巴庫油田是德國的續命線,續命線沒打下來德國生命才最終終結。


阿斗不傻


這個說法主要是源於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除蘇聯外最主要的石油生產國,是德國最大的進口石油來源地。而石油對於一個工業化國家來說,無論是國防還是工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二戰爆發以後,由於英國的貿易封鎖,委內瑞拉、墨西哥、荷屬東印度群島、美國這些石油生產的出產的石油難以運達德國,德國所能進口的石油只有兩個選擇,蘇聯和羅馬尼亞。而由於和蘇聯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德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是極不穩定的,所以德國主要把目光放在羅馬尼亞身上。

戰爭初期羅馬尼亞還是中立國,英國利用其經濟優勢和本國資本掌握羅馬尼亞大部分石油開採權的優勢,用高價在戰爭爆發初期大量搶購羅馬尼亞石油,將羅馬尼亞庫存的石油搶購一空,並且還預定了未來的產量,英國連羅馬尼亞的油輪也沒放過,用高價將其油輪全部租用,以免被用來向德國運送石油。

在英國的打擊下,羅馬尼亞出口到德國的石油從1939年10月的7萬噸驟減到1940年1月的僅為1萬噸,德國石油儲備自240萬噸迅速下降到160萬噸。只是由於法國過快的失敗,德國才避免了石油短缺的危機。而西線的勝利,也使得羅馬尼亞不得不倒入德國陣營,成為德國最穩定的石油供應國。





不沉的經遠


二戰前夕的羅馬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和北與蘇聯為鄰,西北與匈牙利接壤,西面則是南斯拉夫,南與保加利亞隔多瑙河相望,東南則瀕臨黑海。

如今羅馬尼亞位置示意圖


羅馬尼亞可以說是德國最忠心、最可靠的盟友了。1940年3月6日首先與德國簽訂石油換武器臨時協議,羅方提供20萬噸石油換取德軍從波蘭和捷克繳獲的460門火炮以及光學儀器等,同年5月29日正式加入軸心國體系。

6月26日,蘇聯政府照會要求羅方歸還1918年佔領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割讓烏克蘭人佔多數的北布科維納地區,限於6月27日答覆。在德方建議下,羅方接受蘇方建議,使得蘇聯國土西移200多公里,擴大面積5.1萬平方公里,人口增加約400萬。蘇方的做法使得羅方更堅定投靠軸心體系,於1940年11月23日參加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

羅馬尼亞Resita 1943年式75毫米反坦克炮


1857年3月,羅馬尼亞擁有了第一座煉油廠。在一戰前,德國是羅馬尼亞石油工業主要投資國。1939年3月23日簽署的沃爾塔特協定使德國得到了羅馬尼亞石油產出的25%,隨後1940年5月29日又簽署了石油協定。1940年和1941年,羅馬尼亞石油佔德國進口石油的94%和75%,所以有學者評論到德國1941-1942年閃擊戰基本靠羅馬尼亞的石油。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後,羅馬尼亞對德國石油出口有所下降,為330萬噸,之前達到390萬噸。1943年羅馬尼亞石油產量為527.3萬噸,之後由於盟軍飛機轟炸等因素,1944年降到350.5萬噸。

整個戰爭期間,羅馬尼亞共向德國供應了1000多萬噸石油。

羅馬尼亞IAR80戰鬥機群


在德國入侵蘇聯時,羅馬尼亞也派出了一支部隊,共有1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和6個旅,飛機672架(蘇聯數據為2個集團軍,13個步兵師、5個步兵旅、1個摩托化旅和3個騎兵旅,合計36萬人,裝備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輛坦克和623架飛機)


在一些主要戰役羅馬尼亞軍隊的損失情況

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戰役1941年6月22日-7月26日,損失22765人和72架飛機

比薩拉比亞-北布科維納戰役


敖德薩戰役1941年8月8日-10月16日,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參戰340223人,損失92545人、19輛坦克、90門火炮、115門迫擊炮、1292挺機槍

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作戰1942年7月1日-10月31日損失39089人

斯大林格勒反攻階段1942年11月19日-1943年1月7日,損失158854人和72架飛機

克里木戰役1944年4月7日-5月12日,參戰6.2萬餘人,損失23397人

1943年5月在布加勒斯特閱兵的TACAM T-60自行火炮,繳獲蘇聯的T-60坦克改進


羅馬尼亞官方統計1941年6月-1944年8月共陣亡71585人、受傷243622人、失蹤和被俘309533人


榮華之武器堂


這句話,主要是指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對納粹德國非常重要。

我們知道,德國本身不產石油。而石油,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之一。沒有了石油,飛機飛不上天,坦克也只能當工事用了。

而羅馬尼亞的油氣產量是相當驚人的。1936年,羅馬尼亞的石油產量就已經達到了6360萬桶(817.2萬噸)。

羅馬尼亞之所以願意為德國人效力,其實也是迫不利已。因為,蘇聯對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一直以來都是虎視眈眈。

而且,斯大林已經與羅馬尼亞大打出手。羅馬尼亞領導人深知,一旦與斯大林交惡,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波蘭,不是已經被德國和蘇聯瓜分了嗎?

更有甚者,羅馬尼亞還為德國入侵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精銳軍隊。

據有關資料,大約75萬名羅馬尼亞軍人死於德國的東線戰場。75萬人,想一想吧。

沒有羅馬尼亞,就沒有東部戰線,還真是有點道理的。


大福圓吉林


當初的德國的確為了石油而戰,以上提問有點呆板的感覺,不符合戰爭藝術的靈活性。即使沒有羅馬利亞給德國供應石油,德國就沒有其他的手段進行進口石油了嗎?

1.政治解決:俗話說得好,戰爭就是政治的延續。不用戰爭手段,德國仍然可以用其他的手段獲得石油。比如政治手段中讓、忍、萎、討、借、合(蘇聯就是不錯的選擇,德國入侵波蘭是蘇聯還是最好的幫兇呢!)諸多手段仍可獲得。只要對方能夠或足夠的利益,相信不會太為難德國。因為政治本來就是為利益而生的。

2.以戰養戰:俯瞰歐洲地圖,德國東面就是一些小國,根本經不住當時德國的摧殘。北面的的波蘭也就是一個星期即垮,想想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能經得住德國的摧殘嗎?能經得住幾天德國打擊?進入了羅馬利亞的領土,進去了的德國還不得用“搶”字決嗎?當初的日本侵略中國,也是用以戰養戰的方法與中國進行作戰。而且相當成功。

由歷史證明,德國當初的崛起。威脅著英、法這些老牌帝國利益。他們對德國進行能源封鎖,迫使德國進行戰爭這才是真正的客觀原因。

夜郎妄解,海涵🙈


詠慶他爹


簡單的說沒有羅馬尼亞的石油,德軍很難打二戰。德國資源貧乏,尤其是石油資源。如果沒有羅馬尼亞的油田支持,德國的閃擊戰和機械化部隊是很難運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