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徐庶的結局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會不停地嘆息?

文史磚家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最先主動投靠劉備,並上來就幫劉備大破曹操的八門金鎖陣,後來為逼徐庶離開劉備,曹操就將徐庶的母親抓住,用其母逼徐庶為自己效力。

徐庶救母心切,只能忍痛離開,不過他在離開劉備時,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並且,等他到了曹操陣營後,始終一言不發,不獻一計一策,所以曹操也並沒有格外重視他。

但事實上,歷史上的徐庶加入劉備集團後不久,諸葛亮就正式加盟劉備。換句話說,徐庶在離開劉備時,諸葛亮已經出山,他並沒有所謂的臨走時推薦諸葛亮。

並且,徐庶離開劉備時,正是劉備最窮途末路時,那時候,荊州不戰而降,劉備又是當陽慘敗,毫不誇張的說,當時劉備正處於他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悲觀一點看,劉備恐怕很難度過這個坎。



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整個荊州開始掀起一股大規模的投降潮,首先是荊州的地頭蛇文聘主動投降,本來,當初劉琮投降的時候,叫文聘一起投降,結果他卻理都不理,現在他卻主動來投降,足以說明大家對當時形勢的悲態度。

除了文聘投降外,還有三個和諸葛亮關係非常好的人,也投降了曹操,他們是和洽、裴潛、石韜,這三個人都是在《三國志》中有傳的人。與此同時,長沙太守韓玄也歸降曹操,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韓玄是誰,但他的手下中有兩個非常出名的將領,叫做魏延和黃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韓玄歸降曹操,作為韓玄手下的魏延和黃忠,也相應歸降了曹操。

在這種背景下,徐庶也不免開始有所恐慌,所以當他聽說自己的母親被曹操俘虜後,心中也開始變得動搖。因為,此時的劉備,實在已看不到前途在何方。而很快,劉備也看出徐庶有離開他的意思,就直接告訴徐庶,如果你想離開我,我是不會阻攔的。總的來說,徐庶也算是坦蕩,他很大方的向劉備承認這件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徐庶能夠直接向劉備說明自己要離開,也是對劉備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對劉備沒有足夠的信任,難免會覺得劉備是在故意試探。如果自己承認打算歸降曹操,誰也保不準劉備回不會趁機殺掉自己。因為,有句話說的好,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那也不能讓你為別人所用。

也正因為此,徐庶雖然半路上掉鏈子離開劉備,但他和劉備的故事,也算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後來,徐庶在曹操集團中,並沒有受到曹操的特別重視,所擔任的官職,也不過是個市級官員,放到咱們現在,也就是個廳級幹部而已。後來等到曹丕繼位後,徐庶才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相當於中央監察部主管,放到我們現在,充其量也就是副部級幹部。

客觀來說,憑徐庶的才能和他當年在荊州集團中的地位,他所得到的這份職位,實在算不了什麼。要知道,徐庶在荊州集團中,其地位差不多僅次於諸葛亮,當年徐庶剛投靠劉備時,劉備上來就是以正部級幹部的標準來對待徐庶,雖然當時的劉備並不能真正給徐庶封這樣一個官職,但徐庶在劉備的心中,最低標配就是這個職位。



後來,在劉備死後,也就是公元221年,諸葛亮在蜀漢就混成了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丞相,成為蜀漢第一實權派人物,而在此之前,比徐庶還要晚一年多才加盟劉備的黃忠和魏延,也都混成了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甚至是荊州派集團中的晚輩,如馬謖、蔣琬等人,也都是妥妥的中央實權派人物。

可徐庶呢?直到公元223年,也就是諸葛亮成為丞相後又過了整整兩年,他才被曹丕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就是和馬謖這個晚輩相比,都差了好幾級。試想,如果徐庶不在關鍵時候掉鏈子,他在蜀漢集團中應該做什麼位置呢?估計至少也是李嚴、黃權級別的人物。

所以,等到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聽聞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於是忍不住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而等到兩年後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時,徐庶就已經去世,如果不是他在劉備陣營中的這一段經歷,以他這種級別的官員,恐怕都不會出現在歷史書上,著實讓人感到可惜。


我是趙帥鍋


《三國演義》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其中有些人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在具有轉折性的大事件當中,都起過“穿針引線”的關鍵性作用,曾向劉備大力引薦諸葛亮的徐庶,便是典型代表。徐庶的結局在演義中並沒有交代,我們只是在正史當中瞭解到他投降曹操後的情況。那麼,徐庶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會連連嘆息?



徐庶本名徐福,潁川郡長社縣人,家境雖然貧寒,但卻為人慷慨、侍母至孝,很受鄉親們的尊敬。徐庶年輕時替朋友報仇,事後被官府抓捕,幸好有熟識的獄吏幫助他越獄,才得以保全性命。此後,徐庶改名換姓,與同郡好友石韜到荊州避難,並在此結識了諸葛亮。徐庶、石韜與諸葛亮一見如故,就此成為好友。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後,率殘眾投奔荊州牧劉表,被安置在小城新野。此時,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便主動前往投奔,並受到後者的器重。六年後,徐庶又向劉備隆重地推薦了諸葛亮,隨後便有了“三顧茅廬”和“隆中對”的事蹟,而諸葛亮也由此下山輔佐劉備。



按照《三國演義》的情節,曹操為了迫使徐庶離開劉備,便將他的老母扣押,並藉助她的名義給徐庶寫信,讓他北返中原,從而為自己效力。徐庶救母心切,只能按照曹操的吩咐來行事,但在離開之前向劉備推薦了好友諸葛亮。由此來看,徐庶並沒有與諸葛亮共事劉備,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按照正史的記載,徐庶在引薦諸葛亮後,與他共事劉備一年多時間,直到赤壁大戰的當年(208年),曹操奪得荊州、襲破劉備後,因為抓獲徐庶的老母,並以此來召喚他時,後者才無奈離開劉備(“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徐庶被迫投降曹操後,關於他的記載便絕少出現在正史當中,即使在演義中,也只是到赤壁大戰之前為止。當時,徐庶自知曹操必敗無疑,於是聽從龐統之計,向曹操請求領兵防守關中,由此成功避難。自此以後,演義中便再無關於徐庶行蹤的任何記載。那麼,徐庶到底去了哪裡?


謎團在20年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被揭曉,原來徐庶已在曹魏仕宦多年,並且已經官拜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司空)的次官,秩千石,掌管糾彈百官朝儀等事務,屬於清要之職;右中郎將是郎中令的屬官,負責統領皇帝的侍衛,保護皇宮安全等事務。由此可見,徐庶做得官並不小,而且頗受曹魏皇帝的信任。



對於一個從敵營中並非心甘情願來投奔的人員,徐庶能有如此成就,委實是個奇蹟。但在諸葛亮看來,徐庶有王佐之才,憑藉著他的真本領,完全可以做到宰相的位子,唯此才能不負平生所學,區區一個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職務,怎麼配得上他?不僅如此,諸葛亮聽聞石韜也在侍奉曹魏,並且做得官並不大時,便更是連連嘆息,為他們的遭遇頗為不平。


不過諸葛亮思慮再三,又覺得徐庶的境遇或許有情可原。畢竟中原地區人才甚多,或許能力跟徐庶相同或者超過他的人並不少,作為被迫歸降的人員,能做到目前的高位,已經算是不俗的成就。所以諸葛亮想到此,不禁感慨道:“或許是魏國的人才太多了吧,以至於徐庶與石韜得不到重用。”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魏略》。



徐庶擔任御史中丞數年時間,最終病逝於家,並葬在彭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引文同上),關於他的後代子孫,事蹟則不見於正史當中。不過根據民間傳說,徐庶辭官後隱居在膠南帽子峰,曾屢屢造福於當地,由此被百姓們建廟祭祀。如今徐庶廟雖然已經坍塌,但每年的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漁民們還是會登上帽子峰來祭祀他,由此可見徐庶的遺澤之深。



文史磚家


徐庶投魏後做過兩個官職,一個是右中郎將,一個是御史中丞。

右中郎將的官職不高,在曹魏更像是一個虛職,不掌握兵權,在朝堂上也沒有多少話語權。

御史中丞則不一樣了。在漢代有一個機構叫御史臺,負責的是審閱奏章,檢查百官,有彈劾三公、九卿的權力,還是很重要的。御史臺的長官叫御史大夫,但是在漢朝中期的時候皇帝取消了御史大夫的官職,於是御史臺的第一長官變成了御史中丞。

徐庶恰恰就做到御史中丞,這個官職品銜不高,應該只有四品,但因為掌管御史臺,所以誰也不敢小看他。徐庶可以說是比較有話語權的了。

至於為什麼諸葛亮會嘆息“魏國人才這麼多嗎?為何徐庶才做到這個官職?”

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感嘆蜀國人才的匱乏,見到以徐庶之才不過是個四品官,所以有些無奈,那就是在人才上,蜀國和魏國差距太大了。另一方面我覺得是諸葛亮為徐庶鳴不平,認為徐庶的才華是可以做到三公、九卿的,但是並沒有,於是諸葛亮覺得徐庶沒有得到重用。


九尾讀正史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我沒天都不哭


實際徐庶的眼光是非常準的,他看出關習和張飛兩人根本就不是腳數。所以遠離劉備。老母被曹操抓去正好是徐庶的藉口。


用戶5917921942021


易中天講了多次,請教易中天老師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