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些農村人生活水平高了,卻過得不快樂了?

愛郭郭的我


農村人生活水平高了,卻過得不快樂了,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這麼說有些片面了。

從古至今,農村人很容易滿足。快樂不快樂有的時候與生活水平是否提高沒有什麼關係,主要看你的心情。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心態,總是去攀比,那你永遠將在不快樂中度過。


農村人常說"知足常樂",一個人要是很容易滿足,那麼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是快樂的。但是如果他總是覺得別人虧欠他的,即使是每天都山珍海味伺候著,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現在的農村人,總喜歡攀比。張家前天買了車,李家昨天買了房,這人覺得心裡就不平衡了。憑什麼他們能買車買房哦?而我卻是怎麼也趕不上人家的腳步呢?

所以這人一攀比,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家,處處自尋煩惱,因此則悶悶不樂。其實造成自己不快樂的就是自身原因,少一些攀比,多一份豁達,這樣的人生才會快樂。


建行漸遠


我也參與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的農村變化實在太大了。五,六十年代,農民的房子是用土經過夯實,建起的牆,上面是用草善起來的。由於各地條件不同,用的草也不同,只有目的是相同的,即不漏雨又冬暖夏涼。

到了八十年代,大部份都用磚砌牆,房面用起了紅瓦,建起了帶走廊的房子,有的建起了用鋼筋混凝土平面房頂的房子,又寬又大還堅固。

到了2010年後,大部分建起了二層半的小別墅和部份三層樓房。住上了和城裡人才有的房子。這是住的方面。

現在來説說吃和穿的方面。

五,六十年代是計劃經濟,穿衣要布票,吃飯要糧票。布票最少的時候,每人3尺3寸,需兩個人的布票才夠做一條褲子。那時基本上全家就一床破被子。

吃的方面,是黑桃老冒,就是爛地瓜幹加黑地瓜葉蒸的窩窩,全年除了野菜,基本糧食很少。五口之家全年也就3斤左右食用油。

現在的衣服穿很短時問就扔了,換新的和漂亮的。吃的是大米白麵,沒有菜還不吃。

行的方面,那個年代,不知能有幾個村的農民能有一輛自行車,去外地買賣都是靠步行。現在好了,很多農民都買了轎車。

從以上各方面看,農村變化太大了,農民家庭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變的越來越好。那麼為什麼很多農民還不快樂呢?

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的,雖然日子越過越好,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在家種地。主要是生產資料每年都在漲,農民的糧價並沒有漲。

當前土地主要靠六,七十歲的老人在種植。這些老人身體好時還可以,一旦生病,醫療費用是個大問題。雖然交了新農合,實際上報銷並不象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那樣,個人費用還是相當大。

另外,由於彩禮各個地方雖說不一樣,也讓一部份家庭難以應對。

在就是每個人都不滿足現狀,還想要更高的條件,這是很正常的。如果不是這樣,社會就不能向前發展,人類也不能進步。

這就是我對於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什麼還不快樂的分析和回答。

我是幸福一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關注。


幸福一生237524873


山不在高有仙就靈,錢不在多夠花就行。有些人過的不開心快樂,大多數的原因就是不知足長樂,貪慾心太重。現在,農村人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不少,但是卻又有一部分人不開心了,或者說開心不起來,確實有這種現象,但不是全部人都是。

俗話說慾壑難填,想要得到的越多越痛苦。以前的農村人,由於是出於小農經濟的農耕社會,對生存生活的要求很低,那就是吃飽穿暖然後手裡有幾個閒錢就行了,所謂的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就是如此。那個時候,農村人的誘惑很少,也容易滿足現實。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多樣化,農村人再也不會滿足於吃飽穿暖了,有了更多的訴求,比如受教育學習新技能,買房買車,旅遊養老各種福利花銷等等,都會成為不開心的理由,因為欲速則不達,達不到自己的理想,肯定會焦慮緊張,哪裡還能開心的起來?

衣食無憂以後,自然會有更高的追求。馬斯洛曾經研究過人的需求就有五個方面的層次,包括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需求,而且是越來越高級的需求,農村人作為一個群體,自然也有這五種需求。具體到實際的問題,我能想到的,應該是有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生存焦慮。現在的農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了。掙錢速度趕不上花錢速度,掙錢養家難。二是保障焦慮。主要就是養老和看病問題,這個在農村還沒真正得到解決,杯水車薪,無濟無事。三是子女後代焦慮。後代子孫競爭性婚姻,天價彩禮,車房有無著落時刻煎熬。四是人情攀比焦慮。農村社會進入半熟人模式,但人情往來呈現攀升趨勢,只升不降,接受不了。五是憤世嫉俗或者悲觀失望,總有看不慣的世俗現象讓人不省心。

而我不開心的理由,很簡單。錢不夠花,每晚都讓我夜不成寐,憂心如焚。


農村老俗話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我想現在的農村確實是這種情況,農村人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是大大提高了,但他們卻高興不起來。分析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仍是問題的主要原因。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社會收入分配不公成為當前突出的社會矛盾。分配不公帶來的收入差距過大和貧富懸殊,已成為社會矛盾的主要"孵化器",阻礙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物價上漲的因素。農民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人們手頭仍不很寬裕,經濟水平與物價上漲的水平不能對等。由於受高收入者消費需求增長的影響,而農民這些低收入者有心卻無力增加消費問題比較突出。

三是攀比心理作崇。農村的農民發展不平衡,膽大頭腦靈活的農民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機,發展的很好,富起來了,貧富之間的距離正逐步拉大,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民求富心切,但無能為力,仇富攀比心理有所抬頭。



四是傳統觀念在逐步打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農村農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小農意識,小富即安的思想逐步被求富、求大富的觀念所代替。


五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造成了部分農民人生價值觀的扭曲,"一切向錢看"、"金錢萬能"的拜金主義思想氾濫開來。


劍茗2


農民生活水平高了卻過的不快樂。農民生活水平高低要分區域性而言,並不是說農民生活水平普遍都高了。對於土地少的農民來說,他們的生活水平不是高了而是在下降。首先,我們這裡每人只有一畝地,一部人沒有別的能耐只以地為生,而且又是山地,只能種普通的農作物(花生,玉米等五穀雜糧),不能灌溉只能靠老天耒決定他們的收成多少,就按豐收的年景說,以花生為例一畝地收成在600斤,以每斤2.8元計算,所得1680元錢,種一畝地的費用要花銷掉400元錢,所剩1280元,這就是一個農民一年的收入,還別說誰人看往就連保證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難,只能靠閒瑕時間打工來添補家用。所以說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不能代表普遍性,對於土地多的農民耒說另當別論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限於土地多,且有別的經濟耒源的大多數農民。(經商,做買賣,包工等)。但是,要與過去比較那肯定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至於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民卻高興不起耒的問題,1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太少。2現在的村幹部不能為農民的致富著想,只為自己謀取私利,不能帶動農民而起到發家致富的領頭羊作用。3國家對於農民的各種惠農政策農民基本不知道。4農民低保的問題出現特殊的誤差,真正需要低保的農民卻得不到。5農民收入低下卻解決不了高額看病的問題。6農村的紅白喜事或另立名目大操大辦的問題,造成農民經濟負擔過重的問題,總而言之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感嘆很多,一年的經濟耒源卻只能維持基本的支出費用,真對上述問題的出現,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農民高興不起耒的根本原因。農民只盼國家能給與更多的福利待遇,改進職能部門錯誤的行為,還以國家對農民應得的利益,糾正農村所存在的使農民經濟負擔過重的不正之風,迄求上天風調雨順,使農民年年有著好收成,使所有農民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老支沒煩腦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來越重要了。但是疾病發生率也在直線上升。我們村得腦梗,腦血栓的人數很多,究其原因,莊稼全靠打除草劑,上各種各樣的化肥,人吃了這樣的糧食會怎樣;豬和雞全靠喂飼料和添加劑,玉米是地裡產的,豬和雞從小到大都要搞防疫喂藥,這樣的豬肉,雞肉,雞蛋人吃了又會怎樣。我們這裡就這樣,幾乎沒有綠色食物。吃的再好,穿的再美,一鬧病就是腦血管,人還是不會快樂的。


手機用戶95993377243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的生話確實提高了,但是,老百姓過得並不快樂。首先,村看村,戶看戶,百姓看幹部,村官瘸敗現象,百姓恨之如骨,其次農村的社會風氣急需扭轉,如賭博風,婚事大操大辦風等歪風邪氣盛行,這些現象需要政府監管,加大力度,常抓不懈,百姓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lao.da


為討生活,四處奔波,聚少離多,沒有了往日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生活氛圍,快樂從哪裡來?


留心雨25


存在爭強好勝、你攀我比、自欺欺人、實質上都有種看透不說透的心裡。生活水平已經透支了掏空了,信用卡和各種貸成了頂樑柱。這叫心虛、心病還須心藥醫,《誠信友善》能治此問題。


三水遇蟲


最低層的人想快樂?天天拼命幹活,快樂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