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的回憶(下)

西雙版納潑水節攝影採風活動之餘,我還考察當地的風土人情,我們還驅車去到中緬邊境玩。在此過程中我見識了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傣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佛教的少數民族,越大街可見身穿黃色袈裟的僧人。這裡佛寺建築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還建有佛塔。佛教建築藝術也成了傣族人民寶貴的文化藝術財富。佛寺建築以重簷多坡面平瓦建築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東,屋頂坡面由三層相疊而成,中堂較高,南北兩側遞減,交錯起落。屋頂使用長方形片瓦,瓦尾鉤在平形的竹製橫椽之上。屋頂正脊及簷面之間的戧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種瓦飾。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傣族男性一生都要出家一次,如同入學讀書,時間可長可短,時間越長學歷越高。傣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清規戒律沒那麼多,街上每每看到小和尚與小姑娘一起玩耍。說起西雙版納,還讓我想起1995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櫱債》以及裡面的主題曲《美麗的西雙版納》,那是一部反映返城知青以及他們的雲南情愫的20集電視連續劇。(下圖右邊哪位小姑娘後來成為電視臺主持人,在我的一微信群裡她認領了當年的自己。)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我們租了一輛麵包車去中緬邊境的打洛,車很破舊,破洞鑽進來的塵土把我們染成了小黃人。由於辦了邊防證,可以進入了一箇中緬邊民自由來往的邊界地區,我們來到緬甸人的村子。雖然當時西雙版納並不富裕,但緬甸那邊比我們窮,只能走私一些化妝品。傣族民風純樸,可以夜不閉戶,也許沒啥可偷的,這裡唯一的犯罪就是販毒。傣族民居是竹樓,是中國現存最典型的幹欄式建築,造型古雅別緻,住在裡面清涼舒爽。但緬甸這邊村民住的卻是木樓。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在邊界我們還看到緬共遊擊隊(那時中國還輸出革命,據說他們跟政府軍打不過就會跑到中國境內躲避),我們跟這些稚氣未脫小遊擊隊員合影,體會一下到戰爭與和平的對比。

潑水節的回憶(下)

為了趕路大家都沒吃什麼,誰知回程時那輛破車跑不動了,上山時我們都要下來走,讓它輕裝爬坡,下山時我們再坐上車。到下一座山也是如此,這樣走走坐坐我們走到了大半夜。此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除了兩個人之外大家都餓壞了,一哥們一大早很英明的吃了一碗米線,此時他在山路上歡樂的唱著歌呢。而我則備了兩塊巧克力,還真能壓飢。野外旅行提示:必備巧克力!到了下半夜我們終於走到寨子,這幫餓鬼們對著飯店老闆直嚷嚷:把你們店的雞都殺了!西雙版納山間的夜半歌聲也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它和下面這些美麗的畫面一起喚起我美妙的回憶。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結束,大多數人再到瑞麗、大理等地採風,我們四個人則要趕回來上班。西雙版納到到昆明的山路甚為險峻,汽車終日在盤山公路上奔跑,看著車窗外那深不可測的峽谷,我想以後再難走的路我也不怕了。途中夜宿普洱,我才知道其實普洱本身是不產茶的,它只是雲南茶葉的集散地,從這裡銷售出去的茶葉都冠以普洱茶。廣東人吃不慣辣椒,於是我們自己動手做飯,店裡的雞10塊錢一隻隨便捉,加上一些蔬菜,總共花費13塊錢讓我們四個人吃不了兜著走,真便宜!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潑水節的回憶(下)

如今西雙版納已有國際機場,火車站也在建,希望它會變得更好更美!我也希望能夠再訪版納,再瘋狂地潑一次水,再看看那美麗的傣家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