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部中外影片角逐本屆北影節天壇獎,包含多部首映影片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昨天公佈本屆“天壇獎”評委會成員同時,“天壇獎”入圍影片名單也隨之揭曉——春節檔熱映的《流浪地球》、陳建斌導演的新片《第十一回》等15部影片將參與十大獎項的角逐。

15部中外影片角逐本屆北影節天壇獎,包含多部首映影片

三部境內影片入圍“天壇獎”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評獎將於4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秉承著“天人合一,美美與共”的核心價值理念,面向全球徵集2018年1月1日以後出品的故事片。本屆“天壇獎”共收到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775部影片參與評選,從數量上,較上屆659部有所增加,從國別來看,較去年的71個國家和地區,今年在範圍上也有所擴大。其中境內影片107部、境外影片(含港澳臺)668部,且參評的影片類型豐富,風格多元,質量上較往屆有大幅提升。

經過層層篩選,共有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5部影片入圍本屆“天壇獎”的最終評選,包含境外影片12部,境內影片3部,分別是:《幸運兒彼爾》(丹麥)、《半世界》(日本)、《本回家了》(美國)、《恐懼》(印度)、《開心點,糟老頭》(芬蘭)、《此地》(伊朗)、 《日暮》(匈牙利/法國)、 《德黑蘭:愛之城》(英國/伊朗/荷蘭)、《音樂家》(中國/哈薩克斯坦)、《第十一回》(中國)、《戰火球星》(德國/英國)、《非正統之路》(以色列)、 《侍者》(希臘)、《流浪地球》(中國)、 《野梨樹》(土耳其/法國/德國/保加利亞/馬其頓/波黑/瑞典)。

綜合來看,本屆“天壇獎”入圍影片各有亮點,既有世界重量級導演的最新作品,也有已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新銳導演的驚喜之作,且包含多部第一次亮相的首映影片。

北京展映“二次開票”開搶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展映將於4月6日開始預映,經過4月1日第一輪火熱搶票後,“二次開票”影片也將在12日開放售票。隨著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加,北京展映單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影片來此亮相。其中既包括在“北京展映”平臺舉辦全球首映或國際首映的新片,如《少年們》、《武士馬拉松》等影片;也涵蓋精心修復的經典老片,如海外影片《2001太空漫遊》、《雨中曲》,以及經典國產片《紅高粱》、《那人那山那狗》等,都將在北京展映單元與公眾見面。

為貫徹“一帶一路”的宗旨,加強絲路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本屆北京展映專門設置了“一帶一路單元”,放映絲路沿線國家優秀影片的同時,還邀請了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伊朗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迪等電影人來到北京與觀眾交流。法國著名女演員蘇菲·瑪索也將帶著自導自演的作品《米爾斯夫人》參加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與廣大中國影迷見面。

除此之外,本屆北京展映單元還推出了“大師班”系列活動。組委會邀請了法國男演員帕斯卡爾·格雷戈裡、著名導演萬瑪才旦、“第五代”女導演李少紅、華語導演蔡明亮等人在各自主題的“大師班”中分享創作經驗,與觀眾進行深度交流。

電影交響音樂會奏“春之頌”

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一年一度的“春之頌——電影交響音樂會”將於4月14日晚7時30分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立足家國時代情懷和電影經典巡禮,此次電影交響音樂會將有數十部中外電影經典音樂佳作薈萃呈現,共分為三個篇章:第一篇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典電影音樂,如《開國大典》、《建國大業》等愛國電影主題曲,以及《小花》等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時期面貌的影片主題曲;第二篇章是家喻戶曉的國外優秀電影音樂,如令人感動的影片《簡·愛》、《飄》中蕩氣迴腸的音樂旋律,史詩鉅作《角鬥士》中恢弘大氣的音樂以及《我心永恆》等傳唱不衰的經典曲目;第三篇章集中展現近些年來屢創票房奇蹟,並贏得各界好評的優秀國產電影的電影音樂,從《寶蓮燈》的動畫奇境,到《山楂樹之戀》的至純至真,再到《邪不壓正》的正義慷慨,都體現著中國獨有的風範與人類情懷。本屆電影交響音樂會指揮由著名青年指揮家孫瑩擔綱,由國家級專業樂團中國廣播電影交響樂團擔任整場音樂會演出,致力於向廣大海內外電影音樂愛好者奉獻一臺具有時代性、藝術性、專業性和國際性的別開生面的電影交響音樂會。

北京國際青少年科學影像

展評展映首次加入

為了將北影節的影響力逐步擴展到青少年人群中,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與北京市科協聯手,將“北京國際青少年科學影像展評展映活動”納入北影節相關活動體系。通過展示青少年科學影視作品,讓青少年近距離接觸電影產業前沿科技,深入感受影視作品的科學魅力及藝術美感,以中國風範和首都情懷展現青少年精神風貌和文化自信。此次活動共收到141部報名作品,包括:科學紀錄片73部,科學微電影48部,科普動畫20部。其中預計邀請40部作品來京參展,同時邀請美國、俄羅斯以及港澳等地區師生及嘉賓參加活動,活動總人數共計約160人,全部作品均由中小學生自行創作並完成。活動形象大使由著名魔術師李寧擔任,並邀請業內著名科學家、導演對青少年的作品進行指導,並開展科學影像沙龍、分享會、工作坊等活動,讓青少年在北京科學中心上一節生動有趣且意義非凡的“科學課”、“藝術課”、“文化課”。

本報記者 李俐

藝評

深藏在樂曲中的情與思

15部中外影片角逐本屆北影節天壇獎,包含多部首映影片

由中國、哈薩克斯坦聯合出品的影片《音樂家》入圍了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天壇獎”。影片講述了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離失所,在得到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救助後,以音樂創作激勵中哈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故事。

本片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憑藉代表作《吐魯番情歌》被稱為西部暖流派代表人,導演十分善於在影片中展現人物之間的細膩情感,這在《音樂家》中也可見一斑。

《音樂家》的演員陣容亦是十分值得關注,該片由胡軍、袁泉、阿魯贊·加佐別可娃和貝里克·艾特佔諾夫等中哈兩國知名優秀演員共同出演。胡軍和袁泉作為實力派演員,在電影、電視、話劇行業均有涉獵,演技精湛,作品豐富。其中,出生在音樂世家的胡軍,從小跟著父親學習音樂知識,因此對冼星海的音樂作品十分熟悉。阿魯贊·加佐別可娃與貝里克·艾特佔諾夫均是哈薩克斯坦的知名演員,後者更是家喻戶曉,至今已參與過15部作品的演出。

冼星海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音樂家,其音樂作品為人所熟知。影片講述了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生活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中哈兩國演員的共同演繹下格外動人。1941年,冼星海在莫斯科參加《延安與八路軍》的後期製作工作,遇上德軍撕毀協議進攻蘇聯。他幾經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幸得巴赫德讓·拜卡達莫夫一家的幫助,從而得以繼續音樂創作。

作為一部與音樂家有關的傳記片,電影對音樂的使用也格外精彩。影片重現了冼星海修改《黃河大合唱》,創作交響詩《阿曼蓋爾德》的全過程。《黃河大合唱》的出現更是將全片推向了高潮,展露了冼星海內心對祖國與家庭的思戀,對革命與正義的堅持。《阿曼蓋爾德》則是冼星海根據哈薩克斯坦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蹟而創作的。與此同時,《只怕不抵抗》這首革命歌曲在跨越空間的童聲演唱之下,也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動。冼星海豐富的作品傳達出一個信息,他是中哈兩國所共有的革命音樂家,他的作品為中哈兩國抗擊法西斯均提供了精神力量。

《音樂家》開啟了中哈兩國合拍電影的歷史,也是中哈兩國“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領域合作的重點項目。這部電影見證了中哈人民的深厚情誼,更為兩國電影合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放映信息】4月15日20時45分 英皇電影城 (含主創見面會)

來源 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