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慘重損失的趙國,是如何贏得邯鄲之戰的?

風吹麥芽


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慘敗,但終究用慘敗給一盤散沙般的六國敲響了警鐘,失敗了多次的六國合縱,終於大功告成。

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聽取侯贏之計,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竊得兵符,擊殺魏國大將晉鄙,奪得了十萬大軍的兵權,再加上趙軍與來援的楚軍,合縱軍總兵力終於達到三十萬,與四十萬秦軍相差並不大。


當時的邯鄲城已經被秦軍圍攻了將近一年之久,全城的百姓包括趙王在內,都幾乎要喝西北風了,如果魏軍再不來,他們恐怕只有投降一途可選。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救世主信陵君來了,他率領援軍直接向邯鄲城外的秦軍發起了衝鋒,在戰鬥中,信陵君身先士卒,並將自己的私屬賓客置於士卒之先,極大地鼓舞與振奮了士氣;而秦軍則猝不及防,一時大亂;城內的趙國老將廉頗見此,也抓緊機會帶領趙軍衝出城來,與魏前後夾攻秦軍。

這近一年的圍城,可把趙國人給憋壞了,城外就是在長平屠殺他們四十萬手無寸鐵同胞的大仇人,他們卻只能待在城裡當縮頭烏龜,最多隻能從城樓上射兩箭出出氣。現在好了,魏國援兵總算到了,終於可以出一口鳥氣了,於是趙軍一股腦全殺了出來,就連婦女兒童都衝上了城樓叫喊加油。


與此同時,之前一直在觀望的楚軍見機也殺到了邯鄲城下,三隻部隊三面夾攻,秦軍首次呈獻了不支的跡象。

第一天的猛攻結束了,秦軍稍退,三國的幾個主將聚在信陵君的大帳裡開了小會,商量之後該怎麼打。

楚將景舍認為,秦軍在邯鄲西南北三個方向兵力都很強,是秦軍的主力;唯有東門的趙安平部兵力最弱,只有四萬多,我們應該避實擊虛,先攻打鄭安平部。

趙將廉頗一向行兵謹慎,他考慮了一下轉身問信陵君道:“公子以為如何?”


信陵君笑道:“切切不可,我軍應先攻打南門王齕部。”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

——公子你有沒有搞錯啊,王齕是秦軍的主將,他的部隊實力最強,怎麼會先打他呢?兵法曰“避實擊虛”,公子卻要選最硬的一塊骨頭啃,這豈不是大違用兵之道?

信陵君笑著解釋說:避實擊虛是沒有錯,但事實上鄭安平才是實,王齕才是虛。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不僅牽涉到軍事,而且牽涉到政治了。秦國的武安君白起與秦相范雎一向不合,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明爭暗鬥。而此次秦國攻打邯鄲,白起一直是不同意的,但秦王和范雎卻堅持要打,所以白起稱病不出,消極抵抗。

公子說的這些我們都知道,但這跟我們解邯鄲之圍有啥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啦,王齕是白起的人,鄭安平是范雎的人,王齕攻邯鄲數月而不果,早就想退出這場遊戲了,然而鄭安平卻是他的主子范雎最近才派來支援並監督王齕拿下邯鄲的,所以王齕會知難而退,鄭安平卻一定誓死奮戰,這就是我們要先攻打王齕的原因。

眾人一聽,全體鼓起掌來,沒想到公子把敵情分析的如此透徹,佩服佩服。

第二日,魏趙楚三軍依約向王齕部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王齕抵擋不住,果然很快就撤退了。王齕一退,西北兩個方向的秦軍也跟著向向西敗退,沒多久,近三十萬秦軍撤了個乾乾淨淨,只剩下鄭安平一部還在邯鄲東門苦苦支撐,這時三國聯軍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將鄭安平四萬多秦軍圍了個水洩不通。

二十多萬打四萬多,這不跟玩兒一樣,果然,幾天下來,鄭安平的部隊就只剩了一半,眼看就要全殲秦軍,信陵君突然宣佈不打了。


信陵君決定派人勸降鄭安平。

必勝之局已成,再糾纏下去就沒有意義了,徒增不必要的傷亡而已。

信陵君有客名唐睢,乃善辯之士,自告奮勇前去說降鄭安平,公子許之。

其實鄭安平被秦軍主力拋棄後,早已心灰意冷,只差一個臺階下而已。

所以唐睢來到秦營之後,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再加威逼利誘連番規勸。鄭安平見自己突圍無望,只好率剩下的兩萬秦軍乖乖投降。趙王封之為武陽君,三年後抑鬱而卒。


千古名將英雄夢


長平之戰的失敗導致趙國損失了四十多萬人,幾乎是全國的兵力都損失在了長平,但是僅僅過了半年之後,趙國卻依然能夠阻擋秦軍三十萬的攻城。最後取得了勝利。不得不說趙國的頑強。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結束,秦國答應了趙國割六城以求和請求,但是過了半年之久,趙國遲遲沒有割六城給秦國,於是秦昭襄王再次派大軍進攻趙國,試圖一舉滅了趙國,當時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趙國國內空虛,秦軍幾乎是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就到達了趙國國都邯鄲城下。

邯鄲之戰又打了三年,從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伐趙,中間幾次增兵,到公元前257年結束。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之前,趙國全國上下的兵力應該就在五十萬左右,長平一戰死了四十多萬,竟然還能打贏邯鄲保衛戰,抵擋住秦軍三十萬人的進攻。

首先來說就是趙國邯鄲軍民一心,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幾百年下來,各個國家的人民其實對於自己的國家認同感是非常的強的,比現在的人更加的愛國。國破家亡這個道理誰都懂,一旦邯鄲城破,那麼就意味著趙國要亡了,加上長平之戰趙國人死了四十多萬,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人死在了長平,從這點來說當時的趙國的老百姓不光是要保家衛國,而且也要為自己的親人報仇。萬眾一心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也是白起不願意攻趙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就是魏楚聯軍的幫助,長平之戰的失敗,讓魏楚等國家意識到唇亡齒寒的道理,而不再是像長平一樣坐山觀虎鬥了,魏楚聯軍和趙國軍隊裡外夾擊,導致秦軍大亂。而且當時韓國也看到了秦軍的失敗也加入了進來,當時韓魏楚趙四國聯軍打秦軍,把秦軍從邯鄲一路追到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讓之前秦國佔領的地盤幾乎是全部吐了出來。上黨也再次回到了韓國手裡。

然後就是趙王重新重要廉頗,長平之戰的失敗讓趙王意識到廉頗的堅守戰是正確的,而且廉頗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他最擅長的就是防守戰。白起擅長的就是攻堅戰。當時趙王把所有的軍隊全部交給廉頗指揮。當時平原君趙勝把自己所有的家產全部拿了出來,自己也是親自上了城牆。可見當時趙國軍民上下真的是同仇敵愾。

邯鄲之戰的失敗讓秦國損失了三十萬人,也把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幾乎是全部吐了出去,大大推遲了秦國統一的步伐。如果邯鄲之戰能取得勝利那麼秦國很可能就在秦昭襄王時代就統一六國了,只可惜失敗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長平之戰趙軍戰死20餘萬,投降的20多萬又被“人屠”白起下令坑殺,趙國國力元氣大傷,全國精壯男丁大多損失殆盡,一時間出現了家家戴孝、戶戶治喪的淒涼場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力大損、精銳盡失的趙國,卻能在與長平之戰相距僅僅一年之的邯鄲之戰中頑強抵擋秦軍的持續攻擊,結果不但保住了搖搖欲墜的趙國國運,而且更是轉守為攻一舉扭轉戰場態勢,這不得不說是軍事史上的奇蹟。

秦國在邯鄲之戰上的失敗,主要起自於決策層內部對趙方針的反覆搖擺。

本來按照白起的設想,是要趁著長平之戰消滅40多萬趙軍的餘威,向趙國都城邯鄲進發一舉滅亡趙國。此時的趙國完全籠罩在長平前方全軍覆沒的恐懼情緒中,再加上白起特意放歸的幾百未成年趙軍到處散佈“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趙軍在兵員、軍械、戰鬥力等方面均難以短時間內重整旗鼓。

可以說白起作為戰神,在戰機的把握上是非常準確精到的,秦軍若快速出兵,趙國極有可能來不及佈置有效的防禦力量。只可惜秦昭襄王聽信範睢的意見,叫停了白起的進軍計劃,轉而採用外交手段逼迫趙國割地屈服,才給了對手一個難得的喘息之機。

邯鄲之戰的起因,是秦昭襄王惱怒趙國不按約割讓城池土地,反而謀劃與其它國家合縱共同抵禦秦國。於是昭襄王派王陵率軍20萬直指邯鄲,第二年增兵10萬,後又添兵5萬,前後總數將近35萬。

考慮到長平之戰50餘萬秦軍也是戰損過半,戰場白熱化階段甚至到了動用“娃娃兵”,將全國15歲以上男子盡數徵發到前線的地步,因而有理由相信邯鄲之戰秦軍投入整整35萬兵力,也是押上了全部的家底。

趙國這邊,趁著長平、邯鄲兩場戰役之間將近1年的喘息時間,從全國各地組織徵召起10萬新軍,又將北部戍守防禦匈奴的騎兵抽調出一半回援,就連平原君趙勝家的妻妾都被編入軍伍值戍邯鄲城頭。相比於王陵所屬先期參戰的20萬秦軍,趙軍人數已經超過的對手的半數以上。

雖然這些新徵入伍的士兵缺乏軍事戰法訓練,然而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更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上下尚武風氣盛行,因而趙人素來勇武好戰。再加上長平之戰秦軍殺死趙軍40餘萬的國仇家恨,使得趙國上充滿了保家衛國的同仇敵愾之感,軍心士氣十分統一。

不同於長平之戰趙國一家與秦國死打硬拼的情形,此次邯鄲之戰趙國在對外交統一戰線的經營上頗為重視。

趙國將趙齊邊境六城割讓齊國,換來齊國對趙國的糧草軍械後勤支持;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門客毛遂“挾持”楚考烈王,爭得10萬楚軍支援邯鄲;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斬殺魏軍統帥晉鄙,奪得10萬兵權開赴趙國前線。

可見長平之戰儘管趙國慘敗收場,但卻也給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東方六國猛敲了一回警鐘。失去了趙國這道抗衡、牽制秦國的屏障,其餘韓、魏、燕、齊、楚五國也是驚懼不已。

特別是白起殘忍坑殺趙軍投降士兵的舉動,讓六國軍民產生了這樣一個概念——“戰是死,降也是死,與其投降被殺,還不如摒棄幻想放手一搏,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因而長平之戰後秦國接下去的兼併戰爭變得更加激烈殘酷,攻守雙方大多俱是拼盡全力的死戰血拼。

邯鄲之戰,趙軍堅守死戰不退,一連斬殺秦軍五個校尉級的軍官,終於打破其餘五國對秦軍的畏懼、觀望情緒。趙、魏、楚三軍合兵一處,竟然破天荒的逼降了秦將鄭安平所率的2萬秦軍。於是東方各國成功組織起戰國末年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一鼓作氣幾乎將秦軍打得龜縮回了函谷關以內。

秦國實力大耗、損軍過半,統一六國的步伐被大大延緩。六國也得以暫享十多年的太平光景,直到秦王嬴政繼位發動最後的大規模統一戰爭。


竹山清溪澗


謝謝: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長平之戰。


1長平之戰



按史記記載是周赧王(這個年代各國名義上還是以周天子為主)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間,此時各國之間具有統一全國實力的只有秦趙兩國,這場戰爭被認為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這個時代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戰略資源儲備消耗嚴重。當然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補給更為艱難,但秦國國力遠強於趙國,趙王丹怕再拖下去對形式趙更加不利,秦相范雎派人到趙國散步留言,趙王順勢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不熟悉這位老將的同志,將相和裡面的將就是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貿貿然組織進攻。秦國丞相范雎暗中建議秦王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假裝敗退、誘敵脫離陣地,予以分割包圍、殲滅,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戰爭結尾秦軍對待戰俘的方式在史記中記載為坑殺,很值得分析的一點是,戰爭結束秦軍死傷過半,對待趙軍數量龐大的戰俘,假意說放老弱歸秦,採用哄騙坑殺的方式,此戰秦國軍隊死傷過半(戰前秦:55萬,趙:45萬)。

2邯鄲之戰



再來看看邯鄲之戰,老龍認為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可謂傾舉國之力,秦國長平之戰後雖勝也是傷筋動骨了,邯鄲之戰關乎國家生死存亡,趙人必定死戰而已,此戰雙方投入兵力過百萬。秦國號稱65萬大軍,趙國向魏楚求援,唇亡齒寒的情況下趙魏楚聯盟抗秦傭兵60萬,秦國方面秦昭襄王欲派白起出徵被白起拒絕,老龍認為白起應該是注意到經歷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沉重,精銳部隊過半,可是此時的秦王對自己戰勝趙國繼而一統天下十分有信心,毅然揮軍伐趙。老龍認為此戰趙魏楚聯盟獲勝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老龍個人觀點)。

1:趙楚魏聯盟,唇亡齒寒,趙國生死存亡之戰,凝聚力更強。

2:秦國急功近利,長平之戰後秦軍精銳部隊死傷過半,白起拒不出戰,秦軍戰略失策。

3:魏楚增援趙國,合縱政策之下增強了趙軍實力。

4:秦軍補給線過長,趙國就邯鄲之戰來說某種意義上算是以逸待勞。

5:此條個人觀點:秦國丞相長平之戰用反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此戰戰國以彼之道,賄賂范雎使秦王冷落白起(當然可能也是秦王怕白起功高震主,順水推舟),白起拒絕出戰賜死白起,可能也影響了軍心)。

求關注: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

中午老龍喝了點酒!

想起中午的論點,其實說了這麼多,鄙人最後的個人觀點才是我最想表達的,這個時期我個人是非常崇拜殺神白起的,可是我悠悠華夏啊,能讓嬰兒止哭的殺神白起啊,白起一生輔佐宣太后平亂黨,為她得兒子秦昭王征戰六國,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殺得天下膽寒,攻陷楚國國都郢城一站而立秦國威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立秦國一統天下之基石,中國歷史上也就孫武、吳起可以和我白大將軍共舞同臺,中國歷史最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有人說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我覺得戰國唯我白大將軍,秦殺之讓人心傷。


老龍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局勢的轉折點。經過長平之戰,秦國將最後一個強敵趙國打的元氣大傷,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局面。但是,從長平之戰(前260年),到秦始皇正式發起對六國的滅國戰爭(前230年),中間又經過了漫長的30年。其中一個主要的事件就是秦國攻取邯鄲失敗,邯鄲之戰後,秦國近20年沒有向東用兵。邯鄲之戰發生在長平之戰的第二年,那麼,為什麼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5萬青壯,國力大損的趙國,能贏得邯鄲保衛戰的勝利呢?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各國為自保,合力抗秦

雖然從秦惠文王時期起,六國就不斷謀劃合縱抗秦,甚至又一次都攻入函谷關了。但是,六國伐秦從來都是三心二意,要不就是被秦軍擊破,要不就是打下秦國幾個城池,秦王低頭認個錯,大家就各自散了。反倒是五國攻齊,齊國結結實實被胖揍了一頓,只剩下兩個城池,差點就成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出局的。為什麼呢?因為長平之戰前,秦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一超多強的局面,對六國還沒有形成碾壓之勢,而且戰爭的烈度也還沒上升到滅國戰爭的地步。而且,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之後,實力大漲,隱隱有與秦國兩強並列之勢。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個,趙惠文王時期,趙國文有藺相如,平原君,趙豹,武有龐媛,廉頗,李牧,樂乘。所以,長平之戰時,各國都在觀望,從齊國不給趙國借糧一事就可以看出。但是,長平之戰後,趙國戰敗,40萬降卒被坑殺,此舉大大震驚了各國,意識到秦國是要真的發動滅國戰爭了。如果趙國被秦國吞併,那麼其餘各國被滅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楚國和魏國都派出援軍,雖然中間出現了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毛遂自薦的插曲,但總算是派出了援軍,而且三國齊心協力,終於打敗了秦軍。

二長平之戰時,趙國朝堂不力,邯鄲之戰時,秦國朝堂不力

長平之戰時,趙國朝堂不力,前線趙軍陷於戰略被動,之後又臨陣換將,在趙括的指揮下,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全軍覆沒。但是,長平之戰後,形式反過來了,趙王被打清醒了,認識到除了跟秦國拼命,再無退路,君臣上下一心,眾志成城,趙王更是連宮中侍衛都派出去守城了,整個邯鄲城的百姓都被動員起來了。而反觀秦國,秦王與白起的矛盾,白起與範睢的矛盾交織在一起,秦國高層的分歧使得秦軍頗受被動。特別是範睢為了一己私心,扶植親信,將鄭安平派上戰場,導致兩萬秦軍降趙,使秦軍更加陷於劣勢。

三白起拒絕掛帥出征

經長平之戰後,白起在秦軍中的威望達到頂峰,只要白起在,秦軍就擁有強大的凝聚力。長平之戰後的第一時間裡,白起就請求乘勝追擊,直取邯鄲,而範睢此時算玩起了制衡的把戲,認為白起軍功太大,會對自己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請求秦王暫緩出兵,錯過了最佳攻城時間。此後,白起心灰意冷,不願掛帥。雖然攻邯鄲的王齕也可以說是名將,但較之白起,差距還是非常明顯。

我是一卷青史,歡迎留言加關注,我們一起聊歷史!


一卷青史


白起曾分析邯鄲不可伐的原因:在長平之戰後,趙國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憂共懼,勤於政事,邯鄲守衛力量增加十倍,而且積極與東方諸侯交好。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成功,不可伐趙。

在一般人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死了四十幾萬人,哪有力量抵抗秦師呢?但不要忘了,趙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趙武靈王留下的尚武精神是其國魂,知恥而後勇,利用兩國休兵的一年時間,大力組建新軍,重建國防力量。

果然不出白起所料,王陵的軍隊在邯鄲城下遭遇到趙國人頑強的抵抗,進攻屢屢受挫。王陵立功心切,企圖以瘋狂的攻勢摧毀邯鄲防線,但事與願違,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僅校尉級的軍官便有五人戰死沙場。

在秦軍首戰遇挫後,白起第二次指出:秦國已經失去滅趙的最佳時機,此時趙國內部團結,“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他還指出,趙國以弱擊強,必定會以堅壁清野的戰術對付秦軍,倘若陷入持久戰,東方諸侯國必定會出兵援救趙國,秦國定然無功而返。


事實證明白起的戰略眼光深邃。

趙國軍民最強大的力量來自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長平的大屠殺的慘劇歷歷在目,不抵抗投降也是死路一條,只能拼了。不過,光憑精神可不夠,只要秦國人鍥而不捨地圍困,邯鄲終難逃淪陷的命運。要挽救趙國的命運,還得尋求國際援助。

趙國把國際援助的希望寄託在魏國與楚國上,特別是魏國。然而魏王由於畏懼秦國,遲遲未能下定決心。關鍵時刻,魏王的弟弟信陵君挺身而出。多次勸說魏王未果後,信陵君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竊符救趙!他想方設法盜走魏王的虎符,直奔魏國邊界兵營,謊稱得到魏王之命,接管晉鄙的軍隊。晉鄙有所懷疑,不肯交出兵權,信陵君安排力士痛下殺手,結果晉鄙的性命,完全控制軍隊。


此時的邯鄲之戰已進入第三年。經長年累月的圍困,邯鄲城內糧食緊缺,饑荒蔓延,易子相食的人間慘劇上演。為了阻擊秦軍,趙公子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招募三千敢死隊,發動奮力一擊,為援軍到來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信陵君率八萬精兵,日夜兼程奔赴邯鄲。與此同時,趙國的盟友楚國也發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領的楚兵團也抵達戰場。魏、楚聯手大舉反擊,大破秦師。秦軍將領鄭安平是范雎的親信,他本非軍人出身,打仗自然外行,只是想混水摸魚,撈點軍功,豈料戰場形勢突然逆轉,原本優勢在手的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動作遲緩,沒能及時逃跑,被信陵君的魏軍包圍,走投無路,只得放下武器,率部眾兩萬多人投降。

在魏、楚聯軍的支援下,趙軍大舉反擊,把入侵者驅逐出境。這場曠日持久的邯鄲保衛戰,終於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結束。


君山話史


長平之戰中,秦軍殲滅趙軍45萬,秦將白起本打算乘勝追擊,一舉攻取趙國,成就滅國偉業。但是應候范雎擔心白起滅趙後,自己的秦國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於是以秦軍疲乏,不宜繼續作戰為由,向秦王建言撤兵,秦軍在長平之戰中本也損失不小,秦王在猶豫不決之時,聽從了范雎的意見,下令退兵,於是秦國失去了這大好的滅趙機會。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而邯鄲之戰發生於259年,為什麼間隔時間這麼短,秦軍卻大敗而歸呢?

第一, 敵我軍事首領此消彼長

邯鄲之戰中,白起因為秦王聽信讒言,心有不滿,再加上時機已過,認為此時攻趙不可取,於是拒絕領兵,秦王遂先後派王陵、王齕為將進攻趙國邯鄲,這兩人在歷史上的戰績可並不突出。而趙國吸取長平之戰的教訓後,派廉頗為將,防守邯鄲,廉頗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尤為擅長防守戰。軍事首領對一場戰爭有重大的影響,廉頗也成功的抵擋了秦軍20萬大軍的進攻。

第二, 敵我軍心士氣大不一樣

秦軍先是派王陵率20萬大軍進攻邯鄲,不能下;而後改命王齕為主將,增兵10萬繼續進攻,仍不能下;最後派鄭安平增兵5萬,攜大量糧草,仍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所謂“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幾次交手下來,秦軍士氣已受到打擊。趙國同仇敵愾,“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平原君散盡家財,妾婢家兵皆併入行伍,又極大的鼓舞了趙軍士氣,使得趙軍能夠堅守邯鄲。

第三, 趙國良好的外交政策

趙國先是打算割六城給秦求和,在虞卿的建議下,轉而將這六城獻給了齊國,以尋求齊國的幫助,齊秦本就有大仇,此舉避免了“秦國益強,趙國益弱”的局面,也得到了齊國的援助,而韓、魏見此勢頭,轉而向趙,於是合縱之勢漸成。各國合縱勢力讓秦國再次感到了威脅和恐懼。

第四, 楚魏兩國的大軍援助

在秦軍圍攻邯鄲之際,平原君出使楚國,帶上了毛遂,也就是著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毛遂成功說服楚國出兵10萬援趙。而魏國的信陵君本就是合縱的推崇者,再加上他和趙國王室是姻親關係,也是積極推動魏國出兵救趙,魏王恐懼秦國的勢力躊躇不前,也就有了後來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率軍10萬援趙。這兩支大軍的到來,也讓秦軍不得不撤退了,秦軍傷亡20餘萬,趙國獲勝。


大耳朵金絲猴


邯鄲之戰是趙國君臣精心策劃,綜合運用軍事、外交等一系列手段並利用秦國的弱點最終贏得了勝利。

公元前262年至前260年,秦趙兩國投入百萬兵力在上黨、長平兩地展開空前大戰,最後以趙軍45萬大軍全軍覆沒而告結束。秦軍主將白起決定乘勝兵分三路向趙國進攻,準備一舉攻滅這一東方強國!

趙國為了免於滅亡的勢頭,與韓國合謀,派蘇代攜帶重金潛入秦國,賄賂秦國相國範睢,提出趙國願意以每年割讓6座城池為條件換取秦國退兵。範睢是秦王近臣,素來與白起不睦。於是向秦王建議撤軍。秦昭襄王也認為,秦國雖然獲勝卻也折損過半,國內因為連續三年維持一支數十萬人的大軍在外作戰也變得極為虛弱。於是答應趙國的條件,下令白起於259年正月撤軍。

秦軍一撤,趙國就變卦了。原先答應割讓給秦國的6座城池劃給了齊國,以此換取與齊國訂立合縱抗秦的盟約。因為趙國君臣認為趙國土地有限而秦國的慾望無限,每年割讓六城等於是慢性自殺。與此同時,由於長平之戰令六國中最後一個可以正面抗擊秦國的趙國元氣大傷,事實上已經形成七國中秦國獨強而六國皆弱的戰略格局,於是合縱抗秦的呼聲再次泛起。很快,趙國和魏國、楚國又相繼訂立盟約,共同抗秦。這樣一來,趙、齊、楚、魏四國的合縱抗秦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而坐等趙國割讓六城的秦昭襄王沒得到一寸土地,反而看見趙國又搞起了合縱抗秦統一戰線,不禁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於是準備令白起掛帥再次興兵進攻趙國。但是白起認為此時戰局明顯對秦國不利,冒然興師勝算不大,因此拒絕掛帥。秦昭襄王於是改派五大夫王陵領兵十萬殺氣騰騰的向趙國開來!

此時的趙國經過半年補充,軍力有所恢復,加上長平之戰給趙國軍民帶來巨大痛楚,舉國上下對秦國無不咬牙切齒,士氣民心極為高漲。趙王命令老將廉頗為統帥,全權指揮戰事,平原君趙勝負責後勤保障。同時又向魏國、楚國求援。

秦軍很快抵達邯鄲城下,與趙軍展開攻防戰。在廉頗指揮下,趙軍以主力守城,以小股兵力伺機襲擾秦軍。經過八九個月作戰,秦軍先後兩次增兵,兵力最多時超過30萬人。但是趙軍拼命死守,邯鄲城始終巋然不動。而此時,魏國和楚國派出的援軍約20萬人在經歷了一段曲折後在信陵君和春申君率領下先後抵達邯鄲城下,與趙軍形成對秦軍的前後夾擊之勢!

在魏楚趙三國聯軍的打擊下攻城的秦軍遭到慘敗,從邯鄲城下全線潰退,後衛的二萬餘人也被聯軍圍殲。

魏楚趙三國聯軍發起全面追擊,一直進至河東郡。秦軍一路潰不成軍,先後放棄了佔領的原魏地河東、趙地太原和韓地上黨,倉皇退入函谷關。

經過這一場邯鄲之戰連同先前的長平之戰,秦國銳氣大挫,秦昭襄王統一天下的夢想就此終結,完成這一使命的進程又被推後了36年之久!


大將軍威武K


邯鄲之戰,或者是邯鄲保衛戰,不是趙國一個國家把秦國打敗的,是東方六國合縱跟秦國打,只能說當時的秦國剛從軍隊損失過半的長平之戰中恢復過來,單獨打個趙國或許有勝算,還沒有實力一挑六。確切地說,秦國是一打三都沒打過,趙國和楚國魏國聯軍裡應外合,打敗了秦國。但是邯鄲之戰秦國主力並沒受什麼大的損失。

話說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二六〇年七月,然後在下一年,公元前二五九年的十月秦國就霸佔了韓國的垣雍,垣雍這個地方對魏國來說至關重要,在魏國的國都大梁的上游,控制了垣雍,就可以隨時發大水淹了魏國國都。在長平之戰發生的時候,秦昭王擔心趙國合縱魏國,就對魏王說等打完趙國就把韓國的垣雍割給魏國。因為秦國信譽不太好,魏國也沒完全相信,但是魏國總之考慮到其他原因,最後反正是沒有幫助趙國,卻在趙國忙活長平之戰的時候,乘機派兵東進,兼併了魯西幾個小國。

秦國佔領垣雍,就是為了控制魏國,目的在於他馬上要再次攻打趙國,而且兵分兩路進攻趙國邯鄲,佔領了垣雍,魏國就不敢輕易援趙了。

秦國經過一番佈置,接著派大將五大夫王陵率大軍正式攻打趙國國都邯鄲。由於對長平之戰還記憶猶新,此時的趙國實在是上下一心,對秦國痛恨至極。《戰國策》上白起曾經說“主折節(君主放下架子)以下其臣,臣推體(官員推心置腹)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趙國上下是空前的團結,大臣的妻妾都跑到軍隊裡幫忙了,士兵們能不勠力同心對敵嗎?所以王陵攻打趙國邯鄲失敗了。只能圍著趙國邯鄲,卻打不進去,這一圍就是三年。

第一次打邯鄲秦國沒拿下,於是秦王急匆匆地就趕緊找白起,讓白起去打趙國,白起由於具有上面對趙國的認識,認為不好打,也因為跟丞相范雎有矛盾,裝病不願意去。而且范雎跟白起的矛盾很大,直接影響了這次戰事。

我們先說說白起跟范雎的幾次矛盾。

白起是魏冉的人,范雎幹倒魏冉得到秦國相位,白起早有怨言,樑子算是第一次結下了。

長平之戰之前趙國和秦國已經對峙了三年,兩國近百萬大軍的消耗是非常大了,都消耗不下去了,所以趙國換掉廉頗啟用趙括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兩邊換了主將以後,趙括被切斷糧道等待救援,秦國也需要糧草啊,於是白起派手下去秦王那裡要糧食,派去的這個人是白起的心腹,結果讓范雎給殺了,秦王也痛斥白起不體恤民情,因為秦國剛發生過災荒,實在也沒糧食了。因此白起跟范雎又結下了樑子。

而長平之戰之後,本來秦王是讓白起攻趙的,但是范雎怕剛大勝了長平之戰的白起功上加功,勢力大過自己,就聽從別人的建議跟秦王說可以和談,讓韓國和趙國獻出幾個城池,就不打了,因此二人再次結下了樑子。

白起於是託病不願意攻趙,也有跟范雎的矛盾的原因在裡面。

王陵攻打邯鄲失敗,秦王沒辦法又急匆匆去找白起,白起又是裝病不出,實在沒辦法范雎於是起用鄭安平為將軍,成為進攻邯鄲的主帥。這個鄭安平曾經幫過范雎大忙,范雎能進入秦國,就是鄭安平的功勞。


在圍困趙國邯鄲的過程中,東方六國也沒閒著,戰國四公子裡面的三個,信陵君、春申君和平原君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趙國平原君異常活躍,南走北竄,終於合縱趙魏楚三國,集結魏楚聯軍成功,後來韓國也加入合縱之列,將秦國打敗。

正當趙國幾十萬大軍被圍困在長平等待救援的時候,東方其他幾個國家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坐看兩虎相鬥,但是這次秦國圍困趙國邯鄲,趙國有滅國之虞,趙國被滅,東方六國的合縱之勢勢必瓦解,秦國將異常強大,雖然各國國君仍然磨磨蹭蹭不願出兵,但是各國的上層有識之士覺得必須要救趙國了。

主持這次合縱事宜的是趙國的平原君。畢竟處於危險之地的是自己的國都,最是著急。

平原君先找的魏國,因為平原君的老婆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是魏國的王族,但是魏國由於垣雍這個地方被秦國霸佔,實際上已經被秦國控制,魏王雖然派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往救趙,但是因為怕秦移兵還擊,大軍走到湯陰(今河南湯陰)就不敢前進了。

平原君沒辦法,於是只好帶著門下三千食客中的二十人去楚國遊說,毛遂自薦就發生在這次遊說,毛遂到了楚國,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按劍而前,說服楚王,歃血為盟,迫使楚王同意派春申君和大將景陽為主帥出兵合縱救趙,:

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楚國是定了,但是楚國和趙國中間還隔著一個魏國,楚國大軍北上救趙,勢必要經過魏國,於是平原君沒辦法,還得再去說服魏國,歷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就發生在這時候。

信陵君魏無忌本來是魏王的弟弟,但是魏王一直很忌憚他,魏國雖然也出兵救趙了,但是大軍由大將晉鄙率領,停留在湯陰,不再前進一步。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跑來魏國把信陵君說了一頓,信陵君也覺得要救趙國,多次勸諫魏王,但是魏王害怕秦國,不敢讓大軍前進一步。

信陵君沒辦法,就自己帶了自己的賓客,想去趙國幫忙打仗,但是人畢竟太少,才湊了一百多輛戰車,剛出了城門就想到自己的門客侯嬴,於是侯嬴就給信陵君設計下“竊符救趙”的計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如姬那裡得到了虎符,然後侯嬴又讓自己的朋友朱亥跟著信陵君到晉鄙的大軍那裡,殺了晉鄙,拿到了魏國十萬大軍的指揮權。

到此,趙魏楚的合縱之事已經形成。趙國的平原君聽從趙國李倓建議,讓妻妾去軍營勞役,感動了士兵,得三千死士,由李倓率領,與秦國決一死戰,正好魏楚聯軍也趕了過來,內外夾擊,秦國終於被打敗。

這時候秦王又想起了白起,但是白起仍然託病不出,而且還拿以前說的那些話擠兌秦王,大概意思就是“莫為言之不預也”,不客氣地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秦王聽了很氣憤,就找理由逐漸把白起弄死了。


西堤君


第一次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後的,秦國與趙國的又一場戰役,長平之戰是在九月,而邯鄲之戰是在十二月。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四十五萬,趙軍元氣大傷,趙國上下士氣十分低落,十月,秦軍分三路,王齕攻打皮牢,司馬梗攻打太原,白起攻打邯鄲。

白起本能夠通過這次戰役,直接拿下邯鄲,直接滅掉趙國的,因為此時趙國上下正處於惶恐之中,而且趙國向其他諸侯國求援,說服其他諸侯國出兵是需要時間的。但是範睢可不這麼想,遠交近攻是秦朝後期主要的策略,就是範睢提出來的,是秦昭襄王極為器重的人。

範睢知道,白起為秦國拿下了七十座城池,在長平之戰還大敗趙軍,如果直接拿下了邯鄲,滅掉了趙國,那麼白起的地位肯定會在範睢之上,這是範睢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必須阻止白起的滅趙之功。

他就對秦昭襄王說,長平之戰,秦軍的損失也很大,士卒也很疲憊,應該稍做休整,可以讓趙國與韓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最後秦軍撤了,而白起聽到了這個消息,自然十分生氣,就與範睢有了很深的矛盾。

題主說的自然是指第二次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後的八月,因為白起生了病,所以秦王是派王陵攻打邯鄲,趙軍死守,秦軍打了兩個月沒攻下來,秦王就發兵增援,而此時,楚國的春申君和魏國的信陵君率幾十萬聯軍過來救趙國。

秦軍在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圍攻下大敗,這時候白起的病好了,秦王讓白起去做主帥,白起認為邯鄲之戰是不可打的,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邯鄲城做為趙國的都城,要攻下十分之難。

第二,秦軍在長平之戰的時候,雖然打敗了趙軍,但是也是元氣大傷。第三,秦軍是遠征,而其他諸侯國的增援,一下子就到了。

也就是說,第二次邯鄲之戰是長平之後的秦軍,跟趙、魏、楚三國之間的戰爭,再加上不是由白起指揮的,那麼戰敗是難免的。第二次邯鄲之戰,並不是趙軍打敗了秦軍,而是趙魏楚三國聯軍打敗了秦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