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員額檢察官眼中的"捕訴一體"

正義網長春2月22日電(記者於賀)劉曉娜,現為吉林省長春市檢察院刑事檢察部門一名員額檢察官,除了辦案,她還承擔一部分兩級院對下指導和綜合調研工作。從檢12年,她始終在公訴一線摸爬滾打,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公訴人、吉林省十佳公訴人稱號,獲東北四城市檢察機關公訴論辯賽團體一等獎、個人最佳辯手,獲個人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三次。辦案、比賽、調研,使她戴上了多稜鏡看待檢察工作。5年前,正值吉林“捕訴一體”檢察改革的開端,這使得她有幸成為了“捕訴一體”的全程親歷者。那麼,這場發端於業務一線的改革,在她眼中是怎樣的呢?

一種思維理念的變革

“5天完成百人詐騙案審查逮捕工作。”提到“捕訴一體”,劉曉娜首先想到的是長春市朝陽區檢察院的同行辦理的一個案子:“這是2018年辦理的一起網絡電信詐騙案,涉案人員多、證據複雜,檢察官呂金明採取了‘捕訴一體’的辦案模式,經過5天加班加點,不僅完成了94名犯罪嫌疑人的批捕,還對13名嫌疑人決定追捕。”

這個案子對劉曉娜觸動很大,在她看來:同一案件的批捕和起訴等相關訴訟監督工作由同一名檢察官辦理,“捕訴一體”不僅是批捕、起訴職能的合一,更是建立專業化檢察隊伍的根本。“捕訴一體”一方面有利於縮短偵查期限,實現訴訟經濟;另一方面,可以構建新型訴偵、訴審關係,建立全程引導、調控偵查活動的監督體系,更加合理配置檢察資源。這種工作方式的變革,說到底是一種思維理念的變革。

 一種監督方式的變革

劉曉娜通過12年的司法實踐總結出一種普遍認知:未經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就能起訴的案件是不多見的,如果碰到疑難複雜的案件,那就更不可能了。但是,“捕訴一體”後,“不可能”正在變為“可能”。她將德惠市檢察院李雪東辦理的病死雞雞肉加工食品案作為經典案例進行認真研讀。該案中,公安機關向李雪東所在的德惠市檢察院提請逮捕三起用病死雞雞肉加工食品案嫌疑人,涉案人員眾多、案情複雜,且系跨地區實施犯罪。如果在“捕訴分離”辦案模式下,偵監環節辦案人進行的是粗放式證據審查,重點把握的是案件是否符合逮捕條件,至於證據是否符合起訴和審判標準則不會特別在意。而在“捕訴一體”辦案模式下,辦案人會主動按照起訴的標準引導偵查機關全面、及時收集和固定證據。在依法批捕同時,辦案人員詳細製作了“繼續補充完善證據提綱”,並附了“涉案人員關係圖表”,最終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體系。案件達到起訴條件時,做到了未經退補即提起公訴,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劉曉娜說:“在‘捕訴一體’之前,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後,偵監部門對於批捕階段要求繼續偵查的證據,往往不知道落實得如何;公訴部門也會對一些批捕階段補充偵查的證據證明目的不甚瞭解,而一些關鍵證據從審查起訴階段開始補,時間往往不夠用。而‘捕訴一體’後,在批准逮捕階段就對證據按照起訴的標準審查,避免了案件偵查結束的不必要的退補和錯過最佳取證時機,將以往批捕階段弱化的檢察監督重新強化了,帶動了檢察機關監督方式的變革。”

 一場庭審效率的變革

2018年10月11日,南關區法院開庭審理一樁非法拘禁案,被告人共有7名,都是東北大漢。作為獨任檢察官的牛婉寧在法庭上面對7名人高馬大的被告人,氣場異常強大:發問、舉證、質證,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庭審進行得非常順利。劉曉娜在查閱庭審錄像後,與該案檢察官牛婉寧探討和交流時發現,“捕訴一體”全程親歷案件,使基層業務一線的辦案人更有底氣,更有自信了。牛婉寧所在的長春市南關區檢察院從2014年開始探索“捕訴一體”辦案模式,是吉林“捕訴一體”改革的第一批試點院。

回望這5年“捕訴一體”的實踐,劉曉娜深深感覺到:全市兩級院刑事檢察業務一線的小夥伴們在辦案過程中所採納的證據質量明顯提高了,因為對所採信的證據心裡有底,所以在庭審中說理也更加充分,更發揮自如了。這樣一來,與最高法開展的“以證據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不謀而合,不僅大大提高了案件的當庭判決率,而且保證了庭審的順利進行,庭審效率大大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