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59集07

做人應該取四重,哪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儼若思』,“言人坐思,貌必儼然”。這個“儼”,就是端莊、穩重的樣子,告訴我們要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在《論語》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君子不重則不威”。漢代揚雄《法言·修身篇》上提出做人應該取四重,哪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

我們這裡邊就講講“貌重則有威”,也就是我們的容貌莊重,讓人看了就有威嚴。在容貌上,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色思溫,貌思恭”,表情要很溫和,雖然表情溫和,但是很恭敬,這樣讓人覺得你很好親近,但是又不敢造次,對你有敬畏心。他既覺得很想親近你,但是他又不敢造次,為什麼?因為你自己的容貌莊重有威儀,這樣就恰到好處。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在《群書治要·春秋左氏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有一個大臣叫趙盾,他的君主晉靈公很不守禮,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非常過分,趙盾做為臣子非常忠心,屢次犯顏直諫,但是晉靈公聽不進去。不僅聽不進去,他還覺得這個臣子很煩,起了一個惡念,就是派一個殺手把趙盾給殺了。這個殺手一天很早,也就是凌晨的時候,就來到趙盾的家,看到他的臥室門已經打開了,趙盾已經準備好要去上早朝。但是因為時間尚早,所以他就穿著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裡閉目養神,他的這種恭敬的態度深深地感動了這個殺手。

他想,你看一個大臣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在獨處的時候,還能夠對國君表示這樣的恭敬,這個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樑。如果我把國家的棟樑給殺了,我就成了一個不義之人。但是我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要殺了這個大臣,如果我不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對君主也是不信;如果我真把這個大臣給殺了,這個國家的棟樑被殺掉了,也是對整個國家人民的不義。後來他想來想去,最後自己觸槐自殺了。

你看一個人他很恭敬的態度居然可以起到這樣的感化作用,而且也確實保全了自己的生命。所以

一個人他受不受人尊重,有沒有威儀,這個不是裝出來的,確實是在平常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都小心謹慎、恭敬,最後養成了這種自然而然的風範。所以古人提醒我們,從言語、行為、容貌、嗜好等方面都要莊重。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安定辭』,“審言語也”,就是我們的言語要審慎。剛才我們也提到“言重則有法”,我們的言語莊重,就可以為人所效法。在《弟子規》上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就是說,

我們言語中不要講那些黃色笑話、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的話,這些都是要避免的。我們看到現在有的領導幹部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都以講黃色段子為榮,以此來取樂,這樣一下子就讓這個領導幹部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語特別地重要,一出話就要有利益於別人。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所以這個愛語不是花言巧語、取媚於人、巴結奉承的言語,而是對人有真實利益,能夠提升他、幫助他、教育他、提醒他的話。古人有一句話說:“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一個人很願意出賣自己的力氣幫助別人,他會受人尊敬;而一個人言語過多,過多又說得不妥當,就會遭人厭惡。

所以《易經》上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言語都是很少的。為什麼言語少?因為他的心地清淨;“躁人之辭多”,心煩氣躁的人、煩躁不安的人、思慮過多的人,表現出來言語也很多。這個是提醒我們在言語上要莊重、要謹慎。

《周易》上的這一段話,對我們觀察人的言語、瞭解一個人的性情確實很有幫助,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將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語、言辭就顯示出慚愧不安;心中有疑慮的人,他的言辭表現出來就是散漫枝節;吉祥善良的人,他的言辭很少,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吉人寡言語”;“躁人之辭多”,一個人內心煩躁,心浮氣躁,表現在外就是愛說話,言辭很多;“誣善之人其辭遊”,誣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語表現出來會遊移不定;失去操守的人,他的言辭就會屈曲不直,因為他做了壞事,失去了操守,所以有一些理屈詞窮的感覺。

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