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前期那麼厲害,到底是靠誰呢?它有五虎將嗎?

小昊天542


我是雞湯,我來答!

袁紹在吞併韓馥後,擁有天下最強的武將集體和謀士集團!可惜,最強的武將沒有出現在後來與曹操的爭霸戰爭中。而謀士群體中,郭嘉、荀彧在後來的爭霸戰爭中,反而出現在了曹操陣營中。

後來曹操最優秀的謀士,郭嘉、荀彧,早期都在袁紹陣營

由於四世三公的出身(袁紹比袁術人望還是高得多),門生故吏遍天下,並曾經擔任天下諸侯的盟主。早期的袁紹最被人看好,是群雄中人才最多的。就連曹操這樣的英雄,早期都仰仗袁紹的庇護!

曹操、劉表這些遠方的盟友先不說了。就說袁紹早期的人才庫吧:

先說袁紹的五虎將,袁紹手下擁有大家後來都知道的“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可是,這四位在早期都要往後靠,袁紹早期最仰仗的,是鞠義!如果要評五虎上將的話,鞠義是當仁不讓的首位!

什麼河北四廷柱?我才是如假包換的河北第一名將!

鞠義,我認為可能是漢末群雄爭霸早期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了。他是西涼人,後來又來到了幽州前線發展,可以說,當時西涼和幽州是當時戰爭經驗最豐富的地區,鞠義把兩個地方的經驗都整合起來,可稱為早期最強的將領!

袁紹早期,最大的威脅是北方的公孫瓚。東漢的精銳騎兵,主要出自兩個地方,西涼和幽州。由於西涼過於混亂,坐擁幽州的公孫瓚,擁有的兵源是當時最好的。200多年前的劉秀,正是仰仗著幽州的漁陽突騎橫掃天下的!公孫瓚以此兵源為基礎,還打造了白馬義從,這算是早期最強悍的力量之一了。他在對外戰爭中,可以把烏桓、鮮卑打得苦不堪言。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是早期最囂張的騎兵力量。

如此強大的公孫瓚,在界橋大戰中,遇到了剋星——鞠義所率領的大戟士。這一戰,堪稱是中國古代史上,步兵剋制騎兵的經典之戰。面對騎兵的突擊,鞠義令八百步兵持盾伏地,安靜從容。等到騎兵靠近,突然喊聲大起,射弩投戟,飛身衝出。連殺公孫瓚軍數千人,一舉擊垮了橫行天下的公孫瓚軍!

大戟士在界橋之戰中的表現,看成古代戰爭中以步制騎的典範。

界橋之戰,是袁紹早期的重要勝利,自此,袁紹軍擺脫了公孫瓚軍騎兵的心理陰影。

早期袁紹帳下最強悍的兩支精銳,“先登死士"和"大戟士\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袁紹前期厲害是因為基礎好,有著四世三公的家世,這讓他的起點就比很多人要高。而且他又有還誅滅宦官、反對董卓殘暴的義舉,這讓他慢慢積累了不小的聲望。

因為這些,所以在討伐董卓時眾人才會推舉他做盟主。也因為這些,他逐漸壯大,在後來成為雄踞北方的霸主。

因此他靠的是誰?他靠的是顯赫的家世與自己早期貫徹正義積累的聲望。

但有了這些,還是得靠人去貫徹,畢竟事業不是一個人就能打下的,那他靠的是誰呢?

首先他靠的謀士逢紀,在討伐董卓之後,袁紹急需一個立足之地安生髮展,在他躊躇不定之時,是逢紀告訴他應該把目標放在冀州之上,並分析了冀州之主韓馥無用、闇弱,聲明瞭冀州可以拿下的可能性,建議採取與公孫瓚聯手方式打擊韓馥。而韓馥面對袁紹的壓力最終選擇了妥協,讓出了冀州,袁紹輕輕鬆鬆當上了冀州之主。

接著是他最該感謝的一人,那就是麴義,這個從韓馥那裡投降過來的大將。

當時公孫瓚與袁紹交惡後,袁紹在早期被公孫瓚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白馬義從幾乎所向披靡,冀州各郡縣望風而降。

袁紹無奈只好親自率軍出戰,兩軍交戰於界橋,在此戰中麴義以八百精兵為先鋒,公孫瓚因麴義兵少而輕敵,直接派白馬義從衝擊,被麴義用埋伏好的盾兵與弓弩手打敗,麴義乘勝追擊,一度曾殺到到公孫瓚的駐營地,取得了界橋之戰的勝利,此戰後袁紹阻止了公孫瓚的南侵,得以保存自身,並且挫其銳氣。

之後在公元195年,公孫瓚殺劉虞,引得其部下不滿,公孫瓚受到諸方討伐,袁紹乘機派麴義進攻公孫瓚,公孫瓚一路敗退,被麴義困在了易京,最後在絕望之際自焚。消滅公孫瓚後,袁紹乘機拿下幽州,實力再次提升。

不過這個給袁紹立下大功的麴義,他的結局似乎不太好,因自恃立下大功,最終被袁紹斬殺了。

拿下冀州,消滅公孫瓚後,剩下的則不足為慮,慢慢被袁紹吞併,袁紹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接著,袁紹是沒有五虎將的,但他有四庭柱,即顏良、文丑、張郃、高覽四人。這四人在袁紹平定冀州、攻滅公孫瓚的多場戰役中也立下了不少功勞,只不過不如逢紀與麴義功勞大。

袁紹雖然是沒有五虎將,但如果強湊還是可以湊起的,畢竟不算麴義,還有四庭柱加淳于瓊、朱靈等名將。


夏目歷史君


袁紹雖然沒有五虎將,但是卻有大名鼎鼎的“河北四庭柱”,除此還有八大謀士,四大能臣。是真正的一文武齊備,兵精糧足。只可惜一手好牌反被別人“春天”。

荀彧評價袁紹:“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真是恰到好處。



四世三公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又敢於同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可以說在早期積累政治資本時期,袁紹佔盡先機,因此也吸引了大批追隨者,其中還包括荀彧、郭嘉等後來的曹魏名臣。原因有二∶一是華北地區多名士,二是氏族之間的合作與投機。

秦漢以來人才選拔制度均為“察舉制”,是經過地方官員、貴族舉薦,參加統一考核,最終任用的一種用人制度。其關鍵環節在於舉薦,經過幾百年的經營,人才推薦和選拔已經牢牢掌控在世家貴族手中。尤其是河南河北地區,世族林立、人才井噴。比如潁川荀氏、陳氏,汝南袁氏,河內司馬氏,弘農楊氏等等。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很多人出身氏族自詡名士,自然要找一個容得下自己的舞臺,而此時同樣出身貴胄、名望頗高、實力雄厚的袁紹自然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八大謀士

袁紹手下有八大謀士,分別是田豐、沮授、審配、許攸、逢紀、郭圖、辛評、辛毗。其中田豐、沮授、審配和許攸等人在官渡之戰中都有建樹,有的能夠準確分析局勢,有的能夠正確制定戰術,如果正確選擇,曹操恐怕很難取勝,然而多數建議袁紹都沒有采納,反而是逢紀陷害田豐,郭圖逼反張郃、高覽等奸計全部得逞。

可見謀士不在多,計謀不在準,主公的決斷才最重要。最後八大謀士中,除辛毗歸降,其餘七位全部慘死。

四庭柱

袁紹手下多有勇武之將,其中以顏良文丑名氣最大,張郃高覽次之,四人合成“河北四庭柱”,在袁紹手下戰功赫赫,勇武非常。

不過顏良文丑雖然武藝高超,但都是匹夫之勇,先後被曹操斬殺;張郃高覽倒是有勇有謀,卻不慎被郭圖算計,無奈歸降曹操,後來在曹營中都能夠獨當一面。



四大能臣

除了猛將謀士,袁紹手下還有一眾處理內政的能臣,包括荀諶、王修、陳琳和崔琰,都是當代名士,其中荀諶是荀彧的兄長,崔琰是曹操的發小,陳琳曾經寫檄文把曹操罵的死去活來,王修冒死為袁譚收屍。

後來除了荀諶不知所蹤,其餘三人都被曹操委以重任。

這些只是上的了檯面的文臣武將,其餘稱得上名士幹臣的更是不計其數,袁紹實力之雄厚不可估量,只可惜德不配位,一片大好形式付諸東流。



尹禾


袁紹可是東漢帝國的實際掘墓人,東漢末年的大亂世,皆因袁紹而起。

東漢近兩百年政權,由外戚、宦官、士族三大勢力支撐著皇權,維持政權的平衡,到了袁紹所在的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掌權。

是誰向何進建議殺盡宦官,徵召外軍入朝?是袁紹。

是誰希望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大並拼,而坐收漁翁之利?是袁紹。

是誰希望摧毀支撐東漢政權的外戚與宦官兩大勢力並重建政治秩序?是袁紹。



袁紹想幹什麼?

袁紹想消滅外戚勢力與宦官勢力,讓士族勢力登上政治舞臺,掌握朝政,控制國家。因為袁紹自身就出於汝南袁家這樣的士家大族。士族早在光武帝劉秀開啟東漢王朝時,就因支持劉秀一起打天下,那個時候叫地主豪強,到劉秀統一天下後,這些地主豪強更加得勢,只不過在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時期,處於受打壓的狀態,但一直在暗中發展。

在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輪流執政的時候,士族反而倍受冷落,淪為陪襯,但士族實力越來越強,壟斷人才、輿論、經濟,而政治地位卻嚴重不匹配,於是士族集團在東漢末年,決定聯合奪權,而袁紹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袁紹所幹的事,不過為了士族這一階層的政治利益而已。



可讓袁紹沒想到的是,徵召來的董卓居然不聽從命令,董卓可是袁氏門生,那個時代的門生,可是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一日為生,終生為父,門生故吏遍天下,那可是相當了不得的成就,而正是董卓作亂,讓袁紹功敗垂成。

不過沒關係,袁紹振臂一呼,不到十年時間,就收伏了北方四州,袁紹這麼歷害,靠的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士族。

袁紹是士族階級的傑出代表,建議何進誅殺宦官、召外軍進京,都是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共同利益,袁紹準備開啟士族政治的黃金期,讓士族真正在政治上大有作為,因而得到當時天下大部分士族的支持,袁紹能發展這麼快,完全是士族在背後支持。

袁紹手下主要有汝穎系和北方系兩大士族勢力,汝穎系代表人物有:郭圖、逢紀、辛評、荀諶、許攸、辛毗。北方系代表人物有:沮授、審配、崔琰、田豐。



而且袁紹手下人才濟濟,武將也有不少:

1、麴義:麴義是袁紹早期數一數二的大將,作戰勇猛,比所謂的河北四將表現還要強,在擊敗公孫瓚的戰爭中立下大功,但因為持功自傲,被袁紹所殺。

2、張郃:河北四將之一,從張郃投降曹操後表現來看,張郃絕對算的上一員猛將。

3、顏良:河北四將之首,勇冠三軍,在白馬之戰中被關羽斬殺。



4、文丑:河北四將之一,袁紹手下名將,隨袁紹擊敗公孫瓚,在延津之戰中被殺。

5、高覽:河北四將之一,袁紹手下名將,後投降曹操。

6、淳于瓊:來頭不小,最早是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當時的袁紹是西園八校尉之一的中軍校尉,之後隨袁紹征戰河北,是袁紹手下地位最高的武將之一,在官渡之戰曹操燒烏巢的戰鬥中被殺。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電視熒幕中呈現的三國中,袁紹似乎一出場就帶有各種光環一般,振臂一呼,各路諸侯雲集,可是我們大多數觀眾卻不知道為什麼袁紹就會被各路諸侯推崇?為什麼在那個年代能有令人臣服的威信和強大的實力?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袁氏四代人有五人官居三公,父親袁逢、叔父袁隗、伯父袁成分別擔任司空、司徒、左中郎將。而袁紹自己也是位居三公,自秦漢以來,人才的徵用都是採用“察舉制”,從最初的當地有名望的的人推選,後來這些人都到這些名門世家做了門人,漸漸到後來推舉的人才就完全控制在這些名門世家手中,而袁氏四世三公,在名門中更是聲名遠揚,所以袁紹在當時的號召力非同凡響。

可是僅靠影響力還不足以召集天下有才之人前來投奔,這需要一個契機。恰逢東漢末年,宦官專政,以趙忠、張讓等人為代表的宦官瘋狂迫害士大夫和太學生為首的“黨人”,這些黨人人人自危,紛紛隱居起來。但是這個契機的關鍵點來了,黃巾起義的爆發迫使東漢朝廷停止迫害黨人,將黨人大赦於天下,正亦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這些黨人門紛紛想一展宏圖。又聽聞當時任中軍校尉的袁本初敢誅殺宦官,再加上袁氏本名門望族,天下才德兼備之人紛至沓來。黃巾起義之前袁紹便與張邈、許攸私交甚好,在此之後更是得大批有才之人鼎力相助!從此袁本初開始飛黃騰達,可以說在會盟討董到官渡之戰這十五年之間是袁紹的巔峰時期。



另外雖然袁紹手下沒有五虎將才,但是有著後來史學家追封的“河北四庭柱”猛將之稱的顏良,文丑,高覽,張郃。這四人為袁紹打贏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五十餘場,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與公孫瓚的白馬之戰,此役之後,奠定了袁紹在北方的統治地位,這一地位直到十幾年後的官渡之戰才被打破,不要小看這四人,顏良文丑武藝高超,高覽張郃有勇有謀,有史學家這樣說過:單論武力,或許不及五虎將,但一定在劉備三兄弟之上!從這個評價就可以看出當時這四人在袁紹對外戰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加上袁紹當時手下有著荀彧、許攸、逢紀等幾大謀士,為袁本初的發展出謀劃策、獻策獻計。可惜袁紹此人妒賢嫉能,在許多關鍵的時刻並未完全採取謀士的意見,在眾多人為他打拼創下的繁盛給他帶來了一種錯覺,他覺得自己這完全是自己見解獨到,沒錯,他毫不害羞地攬功。於是不聽進言,逼走眾多謀士,顏良被關羽斬殺、文丑被曹操設伏所殺、高覽張郃被曹操設計被逼叛變……自以為是的袁紹在眾叛親離之下卻仍渾然不知,直到官渡之戰後才被一盆冷水潑醒,可是這時才清醒的他已經一無所有。

時勢造就了袁紹袁本初,可是本初並沒有成為英雄,論條件,配置可以說他是當時的最頂配,可是一手好牌卻被別人翻了盤,滅袁紹者非曹也,本初也!


籬上青


三國前期董卓死後,最強的勢力就是袁紹了,就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實力上也與他相去甚遠。假若當時的曹操擁有和袁紹差不多的實力,或許後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就不復存在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接下來就講講袁紹強大力量的來源。 袁紹和曹操一比就是個草包,雖說他也有著不小的才能,但他缺點卻也是十分多,他不會用人,嫉妒心強,剛愎自用,附庸風雅,優柔寡斷。雖不說是一無是處吧,但也差不多了,但為何就這樣一個差勁的領導人卻擁有著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呢。他當然靠的不是自身的力量,他靠的是父輩的力量。


袁紹出身“汝南袁氏”,東漢末年的名門,自袁紹曾祖父開始,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人稱四世三公,這樣顯赫的身份背景,袁紹當然走到哪身上都鍍了一層金漆了。

從討伐董卓就能看到,討伐董卓時,關東聯軍那麼多諸侯,那麼多集團首領,偏偏選了袁紹當聯軍總司令,一是袁紹本身就有不小的實力,擁有軍權,再一點就是袁紹的身份名正言順,出身高貴,要知道,古代的人對於出身是十分看重的,不然劉備一個一窮二白的小子憑什麼有人願意陪他鬧呢,還不是他的漢室宗親的身份足夠唬人,再加上他自身的口才和能力。


袁紹的身份給了他非常大的幫助,他憑藉著父輩的關係,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中軍校尉、司隸校尉。這就給他奠定了政治基礎和軍事基礎,再加上他的家庭四世三公,家庭的富有程度也是可想而知,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又有錢又有權,自然就會有很多人過來投奔,袁紹的實力自然強大。

對於袁紹手下五虎將的說法,這也是有的,我想袁紹手下的五虎將應該是顏良、文丑、張郃、高覽、淳于瓊這五個人了吧。這五個人都是強力戰將,顏良、文丑更為人熟知的是,他們被關羽擊殺,但這更多的是《三國演義》為了追捧關羽而對顏良、文丑的醜化,其實這兩個人的實力一點也不弱,而張郃投降曹操後在曹操處也是大放異彩,能力不凡,而高覽在官渡之戰中曾於徐晃、許褚交戰而不敗,也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了,至於淳于瓊,從袁紹讓他防守烏巢這麼重要的地方就能看出他的能力了,否則袁紹不可能對他這麼信任。


所以總的來說,袁紹有一定的能力,但他力量的來源還是他的家族勢力,沒有了他的家族他或許和曹操對壘的資格都沒有了吧。


夜深閒話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可以很明確的一點是,三國時期劉備陣營中並沒有什麼“五虎上將”這麼一說。五虎將指的就是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但是劉備或者蜀漢陣營並沒有給他們定什麼“五虎將”的名頭。而陳壽在記載《三國志》的時候把五人合併在一起並且為之列傳,也就是《三國志.蜀書.關長馬黃趙傳》。但是陳壽也並沒有提出什麼五虎將的概念。“五虎將”這個概念是後世給這五人冠上的名頭。具體從哪個時期人們開始叫五人為五虎將這個無據可查。但歷史上並無五虎將的記載。


袁紹之所以在東漢末年混亂初期諸侯中勢力做到最龐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袁紹的家世。當時各地都起兵討伐董卓。而袁紹是當時最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世。袁氏乃是漢朝大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久遍佈天下。袁紹要起兵討伐董卓自然袁家的勢力會大力支持。再加上袁家乃是豪門大族自然也不會缺少錢財。有錢有勢袁紹的勢力發展自然是一日千里了。而且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一下。東漢末年各地割據的諸侯。除了劉備之外,哪路諸侯不是世家大族子弟。每個人背後都有世家的支持。就連曹操這個重用寒門的諸侯在起兵之初不也是藉助曹家和夏侯家的勢力才開始的嗎?


東漢末年想要起兵割據一方,家世排第一位,其次就是錢財。這兩樣缺一不可。當時徐州富商糜家和河北富商甄家都是大商人家財萬貫。但是社會地位太低。他們只能依附諸侯而沒可能自己稱霸。就是因為當時商人社會地位低賤,沒有影響力沒有號召力。而劉備之所以能成事除了劉備這個人能審時度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漢室宗親的名分。要不然劉備早就涼了。

袁紹的家世讓袁紹在諸侯之中搶佔了先機。而且在諸侯會盟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還憑藉著自己的家世佔據了盟主的寶座。這就更加使得袁紹勢力如日中天了。後來討伐董卓失敗諸侯各自為了利益開始爭奪地盤。而袁紹趁勢奪取了韓馥的冀州。後來又先後吞併了青州和幷州。最後擊敗了幽州大敵公孫瓚。



此時的袁紹一統北方地區達到了事業的頂峰。當時袁紹兵多將廣統兵百萬,囂張的不可一世。在袁紹統一北方的第二年袁紹開始討伐曹操。最終在官渡被曹操以弱勝強打的大敗而歸。後來由於袁紹大敗內部不穩,袁紹開始疲於奔命平息叛亂。最後病死冀州。而袁紹的成果也全部都便宜了曹操。曹操也因為擊敗了袁紹之後一統北方成為了勢力最龐大的諸侯。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彼時先有天下三分,後是三家歸晉,在那個亂世中笑到最後的人,是並非諸侯的司馬懿。在此之前,最為成功的人,則是一統了江北,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而再往前,一家獨大的人則是袁紹,畢竟在孫曹劉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他便一統了河北四州。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諸侯紛立之時,劉備麾下有五虎上將,曹操帳下有五子良將、八虎騎,孫權則有江東十二虎臣。那麼袁紹能夠取得這樣大的成就,是否有悍將相輔呢?

  答案是有的,袁紹麾下曾有五員大將,能力不輸劉備的五虎將,也不遜色於曹操五子良將,可是他們之中,大多數人都未能大放異彩,而且結局一人比一人慘。他們分別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盤點一下。

  五、下落不明的高覽

  高覽,又名高奐,與顏良、文丑、張郃並稱河間四將,張國良的《三國志評話》中,他則與其他三人一起被譽為“河北四庭柱”。因為史料的缺失,他的戰績幾乎沒有記載,不過既然他能與其他三人並列,其能力應該不弱。官渡之戰時,曹操率軍奇襲烏巢,他與張郃奉郭圖之命攻打曹操的大營。因為郭圖之計不合情理,他們並沒有完成任務。這個時候郭圖不但沒有反思自己,反而誣告張郃和高覽,說他們不盡力。於是“高覽等忿懼,遂焚攻具,率眾降於曹操。”與他一起投降曹操的張郃,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被曹操比作“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他卻從此在史料中失去了蹤影。

  四、死於袁紹之手的麴義

  麴義,原本是冀州韓馥的麾下,後來選擇了背叛,並與袁紹一起攻打韓馥,最終成為了袁紹陣營的一員。此人出身西涼地區,手下有一支喚作“先登死士”的精銳。當初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界橋之時,他僅率八百部曲大敗公孫瓚軍,並全殲了同樣是精銳的白馬義從,公孫瓚麾下的大將嚴綱也被他斬於陣前,這些事蹟都記載在《英雄記》中。可是這樣一位能力頗為卓越的大將,最終卻死在了袁紹自己手中。《英雄記》稱:“麴義後恃功而驕恣,紹乃殺之。”《後漢書》中則記載道:“麴義自恃有功,驕縱不軌,紹乃殺之,而並其眾。”通過這些記載,我們不難得知,麴義不管有沒有意圖造反,他的死都可以稱得上咎由自取,不值得唏噓。

  三、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的張郃

  張郃雖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但他投奔曹操之前,卻是袁強手下的大將,只不過為袁紹效命時,他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罷了。所以若要討論他的實力,我們只能以他在曹操帳下時的表現為依據--漢中爭奪戰時,主將夏侯淵被斬殺後,他代其統率大軍,讓劉備忌憚不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大敗馬謖於街亭,迫得諸葛亮回軍;同樣是北伐戰爭,因為他用兵巧變,善於利用地形,“自諸葛亮皆憚之”。可是在蜀漢第四次北伐之時,諸葛亮退兵而去,他認為有埋伏,司馬懿卻為了剷除曹魏忠義之士,非要讓他去追擊,結果導致他中箭身亡。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二、死於亂軍之中的文丑

  文丑是袁紹麾下數一數二的大將,孔融曾道:“顏良、文丑勇冠三軍”。能夠成為最大割據軍閥手下最頂尖的將領之一,並得到孔融等人的認可,可見其能。可是史料僅有的記載中,他僅出場過一次,而且結局非常悽慘。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他率兵前去攻打曹操,原本他的騎兵實力與數量遠勝曹操,擊敗曹軍的希望極大。可是曹操命人在路上丟棄了很多糧草輜重,他的軍隊便開始哄搶財物,忘了破敵之事。曹操趁勢殺回,不但將其擊敗,還讓他死在了亂軍之中。一代將星,就這樣憋屈的死在了亂刀之下,也可謂悽慘。

  一、被於萬軍之中取走首級的顏良

  袁紹麾下與文丑齊名的另一頂尖將領,正是顏良。時人對他的武藝非常認可,不但孔融曾言他勇冠三軍,沮授和荀彧也認為他驍勇善戰。可是他與文丑一樣,剛剛出場便戰死沙場了。比文丑更為悲慘的是,他被人於萬軍之中取走了首級,而且毫無反抗之力。《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一個以驍勇著稱的人,在戰場上遇上敵人,還不及反抗便已身首異處,這次第,怎一個“慘”字了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袁紹麾下的這五員虎將,個個實力不弱於蜀漢五虎,或曹魏五子良將,然而他們卻個個結局悽慘,而且除了張郃和麴義外,大都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輝煌,實在令人唏噓。


圖說三國


汝南袁家,四世三公

袁紹的發跡完全來自於士族社會統治的弊端,在東漢時期,袁紹的家庭出身可謂一個超級官二代,被稱為四世三公。而士族社會把當官的權力完全集中在了一些名門望族之手,袁紹祖上有著如此深厚的背景,他在東漢末年不想發跡都難。



袁紹還有個堂弟叫做袁術,這袁術乃是嫡出,而袁紹是小妾所生,但是儘管如此,袁紹依然取得了很高的地位。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做為袁家子弟,在漢帝被董卓挾持後,袁紹以興復漢室為名,以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為背景,在這種情況下,投奔他的人是絡繹不絕,有謀士,有武將,要錢有錢,要兵有兵,這是他前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曹操顯然把四世三公之袁本初從來沒有放在眼裡,縱然他有如此顯赫的地位,但曹操笑稱他為“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亡命”。確實,有著如此背景和實力的袁紹最終被弱小的曹操打的是一敗塗地,這就不得不說曹操的強大了。



至於袁紹手下的五虎將倒是沒有,其手下兩員比較猛的戰將就顏良文丑,在三國演義中寫的都是被關二爺所殺,但是真實的歷史上這顏良文丑絕對不是關二爺能秒殺掉的角色。但是這袁本初確實在那個時代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本來是最有機會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物,反而失敗,能力確實一般。


絕筆歷史


啟明先鋒,很高興為你解答。

袁紹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而且是一位帥哥,又禮賢下士,當時的年輕人歸附他的有很多。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家庭,袁紹的家族非常強大,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的太祖父袁安當過宰相,袁安的兒子袁敞當過最高監察長,袁安的孫兒袁湯當過太尉,袁湯的兒子袁逢又當過最高監察長,袁湯的幼子袁槐當過宰相,袁氏家族,身世烜赫,有百年之久。

所以,袁紹依靠祖宗餘蔭,被推為18路諸侯的盟主,但是當時他還是地盤比較小,他的渤海郡的太守,兵不精糧不足。袁紹用詐,取得冀州,然後再吞併公孫贊得到幽州,力量才逐漸強大起來。


袁紹大將有顏良文丑,也是萬人敵,可比五虎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