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魯聞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火空氣”、“脫燃素空氣”,這些名字對您而言一定很陌生吧。不過,這絕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它就是氧氣。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給氧氣起如此奇異的名字?原因很簡單,最初命名的時候對化學元素的認識尚不成熟,因此無法用含有這些元素的名詞進行命名。從這一點上來看,各個元素的發現與命名對於化學、物理等學科,甚至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7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1]。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與元素髮現以及元素週期表有關的科學故事,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氧氣。

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包含118個元素的元素週期表(圖片來源http://www.chemsoc.org.cn/)

燃素學說的出現

在眾多的元素被發現之前,人們很早便知道有金、銀、銅、鉛等物質,但他們並不能理解組成物質的元素是什麼。古希臘人認為世界是由土、空氣、火和水組成的,萬物皆出於這四種元素。但隨著人們對物質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慢慢受到了質疑。

到17世紀中葉,人們已能區分3種氣體:普通的空氣、易燃的空氣(即氫氣)、固定空氣(即二氧化碳)。至18世紀,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近20種元素,並且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相信會有更多的元素被發現。這一時期,對空氣的研究成為一個研究熱點。

1.火空氣

在瑞典,18世紀70年代初期,藥劑師卡爾·威爾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1786)受朋友伯格曼(Bergman)的啟發,分析了氧化汞、軟錳礦等物質加熱後生成氣體的性質,他發現這種氣體有助於燃燒。在18世紀,“燃素學說”(Phlogiston Theory)十分盛行,該學說認為物質燃燒的時候,“燃素”開始離開物體,當物體中所有的“燃素”都消失的時候,燃燒也就停止了。當時化學家認為空氣中至少存在兩種不同的氣體,一種有助於燃燒,一種不支持燃燒。舍勒對“燃素學說”也深信不疑,根據 “燃素學說”解釋了他的實驗現象,並稱他發現的氣體為

“火空氣”(fire air)。後來他把這些實驗結果寫入一本書中《火與空氣》(Chemical Treatise on Air and Fire),但由於書稿在出版社壓了兩年,直至1777年才發表[2]

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卡爾·威爾海姆·舍勒(圖片來源:wikipedia)

2.脫燃素空氣

同時期,英國的牧師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也喜歡做氣體實驗。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里加熱氧化汞,發現有氣體生成。他收集氣體後,研究了它的性質。發現把蠟燭放入新生成的氣體中,蠟燭燃燒得更旺了。木條在氣體中快速燃燒並且火花四射。將老鼠置於這種氣體中,本以為老鼠會很快死去,誰知老鼠活的很自在。此時,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氣體,由於對“燃素學說”的虔信,普利斯特里只是認為新生成的氣體中沒有燃素,並將這種沒有燃素的氣體稱為“脫燃素空氣”。1775年,他的研究成果得以發表[3]

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論文中關於燃燒現象的描述(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作者拍照並加下劃線)

氧氣被發現:“燃素學說”開始動搖

1774年10月,也就是發現“脫燃素空氣”後不久普利斯特里陪同謝爾本勳爵到歐洲旅行。他們來到巴黎,並被邀請與法國著名科學家進餐,宴會中有一名客人是安東尼·拉瓦錫(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

拉瓦錫28歲就被推選到法國科學院,是一名年輕的科學精英。他在與普利斯特里談話的過程中,後者詳細描述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特別是“脫燃素空氣”。與普利斯特里簡陋的實驗條件不同,拉瓦錫擁有歐洲最好的實驗室,數量眾多的精密儀器。

而且,不同於普利斯特里的定性研究方法,拉瓦錫更善於用定量的方法進行研究。在一次實驗中,他準確稱量了金屬錫,在空氣中加熱後發現錫的重量並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了。這與“燃素學說”是矛盾的,因為“燃素學說”認為物質在燃燒時,“燃素”跑掉了,應該變輕。拉瓦錫認為“燃素學說”存在缺陷,增加的重量來自於空氣,但是這種氣體是什麼呢?

這次與普利斯特里的談話啟發了拉瓦錫[4],他重複了普利斯特里的實驗,而且還做了汞在密閉的容器中加熱的實驗。根據兩個實驗中氣體增加或減少的量的對比,最終得出結論:加熱氧化汞時生成的氣體與“燃素”無關,這是一種新元素,並將其命名為氧。此後他又研究了氧氣在燃燒中的作用,提出了燃燒的原理…… “燃素學說”的大廈開始動搖了。

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批判“燃素學說”:拉瓦錫掀起化學革命

對於新元素的命名以及對“燃素學說”的批判,讓堅持“燃素學說”的普利斯特里與拉瓦錫的關係一度變得比較緊張。但這一切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在英國,同情起義的普利斯特里被一名暴徒燒燬了房子。僥倖生還後,他不得不逃往美國生活。

而法國的拉瓦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作為資產階級中非常富有的一員,同時又是一名徵稅官,1794年5月8日,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臺。數學家拉格朗日(Lagrange)評論此事時說:“砍下拉瓦錫的頭顱,只需要一眨眼的工夫,但要長出這樣一個頭顱,也許100年都不夠。”[5]

不過拉瓦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他摒棄了舊的教條,代之以定量的實驗方法,並且提出了元素的定義,這些在化學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從1789年到1797年這8年間,他所著的《化學基礎論》在8個國家以6種文字印行了26次,足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

從最初命名氧氣,直到創立氧化說,闡述燃燒理論。拉瓦錫對於“燃素學說”的挑戰,曾遭到堅持“燃素學說”的多名化學家的質疑。但他始終堅持從定量的實驗結果出發,不斷驗證其理論,從而以詳實的實驗結果和完善的理論解釋逐漸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二卷序言中提到:“拉瓦錫就根據這個新事實研究了整個燃素說化學,方才發現:這種新氣體是一種新的化學元素;在燃燒的時候,並不是神秘的燃素從燃燒物體中分離出來,而是這種新元素與燃燒物體化合。這樣,他才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

參考文獻:

  1. 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A/72/422/ADD.2
  2. J. R. Partington (1962). A History of Chemistry, vol. 3. Macmillan,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3. Joseph Priestley. An Account of Further Discoveries in Air,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775,vol. 65, 384–394.
  4. https://www.encyclopedia.com/people/science-and-technology/chemistry-biographies/antoine-laurent-lavoisier
  5. https://www.sciencehistory.org/historical-profile/antoine-laurent-lavoisier
撼動“燃素學說”大廈:氧氣是這樣發現和命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