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這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收入提高的同時也不忘重視孩子的教育,有條件的話廣大農村朋友還是很願意培養孩子上大學的,只是一些農村娃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那塊料,往往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甚至小學都沒有上完的也大有人在。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是孩子願意上學的話,家庭還是很支持的,現在農村上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了,確實是個好現象。筆者這幾年注意到了一個這樣的現象,一些上大學的孩子寒暑假回村,和同村打工的年輕人總是顯得格格不入,這些大學生們往往性格靦腆,說話也是慢條斯理的,行為方式和打工的玩伴有很大不同,顯得很“清高”。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甚至有的同伴們打工回來,開玩笑說這些大學生以後飛黃騰達了和自己不一樣了,就是覺得他們顯得清高,當然大多數是玩伴們開玩笑的話。但是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位農村資深教師說出了幾個原因,聽起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1、文化水平的差異,造成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這些農村大學生和打工者之間雖然都是年輕人,但是文化水平的差異,往往造成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造成處理辦法和意見的不一致,就出現了衝突,這也是很正常的。咱們說這個並不是說沒上大學的孩子不好,不上大學的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照樣可以當老闆、掙大錢過上好日子。只不過這種文化水平的不同造成的很多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具體有啥不一樣的呢?一般情況下農村這些大學生看待問題比較感性化,畢竟還沒有接觸過社會,對於一些社會的問題了解沒有那麼多,很多都是從書本上得到的道理,可能顯得比較”迂腐“;而早早輟學出去打工的年輕人由於經歷了社會的歷練,看問題比較直接也很實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不夠全面。如果真的在村裡看到一些年輕人有上大學的有打工的,爭論起問題來還是挺有意思的。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2、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造成了為人處世的不同。

雖然說很多農村大學生從小就是生活在農村,但是隨著求學歷程的不斷變化,一般都是在縣城上中學,然後大學就去了城市,一直生活在學校這個大體系當中,一直遠離複雜的社會,對於性格和為人處世風格的形成肯定有很大的影響。

而打工者自從打工的那一刻起就算是真正走上了社會,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辛辛苦苦經歷著打工的心酸,但是也早早地成熟起來,這樣的生活環境和農村大學生的生活環境還是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往往回村之後,一些農村大學生的表現顯得很清高,其實就是不同的生活環境影響的。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3、發展軌跡不一樣,往往呈現出來不同的狀態。

農村大學生一般畢業之後可以憑藉學歷找到合適的工作,縱然可以自己創業也可以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那就是創業不成的話可以繼續找工作上班;而打工者一般要麼老老實實打工上班,要麼自己全身心創業自己當老闆,因為對他們而言沒有後路,只有自己拼命地往前衝。這樣的話大學生和打工者呈現出來的狀態不一樣,顯得比較孤立和清高。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筆者看來,無論是上大學還是出去打工,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爭取幸福的生活的,兩者不同的發展軌跡可能造成一些行為、思想和說話方式的不一樣,但是都是無可厚非的。上大學的農村娃們要時刻記著自己是農村出來的,要繼承農民優良的品質,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要因為自己的一點點學歷看不起打工的。

相比打工族,農村大學生回村後為啥顯得“清高”?原因不難理解!

另外,雖然農村上大學的人數多了,但是比例還是很小的,大多數還是出去打工的,所以顯得比較稀有,一些行為方式讓人覺得不一樣,有點書生的“清高”。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