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他的岳父聶輯槼曾是上海道臺(市長),岳母是曾國藩的女兒曾紀芬,其外婆是盛宣懷的胞妹,他的姐夫是蔡元培,而他自己與胡適、趙元任、胡明覆等人同為康奈爾大學同學,他曾為新中國保留下了原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他就是“兩朝”院士周仁先生。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

2004年11月10日,著名冶金學家、陶瓷學家和教育家周仁銅像遷移揭幕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元培樓”前舉行,而此前周仁銅像坐落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杏佛樓”前。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銅像

周仁是中國冶金史上電爐鍊鋼的開拓者和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最早進行特種鋼和合金鑄鐵研究及生產者之一,在中國科學史上和冶金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周仁(1892—1973)字子競,江蘇江寧人,1892年8月5日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周仁尚未滿週歲時,父親周之楨就因病去世,母親陳蘊(陳蘊之母盛太夫人是盛宣懷的胞妹)含辛茹苦撫養了四男二女,並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周仁有三個哥哥周成、周威、周豪,兩個姐姐周怒濤和周怒清(即周峻),周峻於1923年在蘇州嫁給了蔡元培,是蔡元培的第三位夫人,因此周仁也是蔡元培的小舅子。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蔡元培與周峻結婚照

周之楨去世之後,全家不得不依靠親戚的救濟生活,周仁的祖父周銳對孫輩們照顧有加,周氏兄弟姐妹皆都有所成就,其中以周仁成就最大,在中國現代科學界可謂是如雷貫耳。

周仁小學畢業之後,於1902年隻身前往上海,投奔在上海招商局任職的大舅家,就讀於“育材書塾”,這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西式學堂”,即南洋中學的前身,學校設國文、英文、算學、化學、歷史、地理等西式課程,周仁讀書十分用功,每天要步行一個多小時去上學。

周仁於1904年回到江蘇鎮江,在曹秉仁創辦的“承志中學堂”繼續求學,1907年底以優異成績畢業,並於1908年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學習,這所學堂成立於1902年,是由“鐘山書院”和“江南儲才學堂”合併組建的,屬於地方官辦性質的高等學堂。

1910年,周仁考取了第二批清華庚款留美公費生,這一批留美學生共有70人,1910年8月16日從上海乘“中國號”郵輪赴美,周仁與趙元任、胡明覆、胡適、過探先等人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周仁選擇了機械學專業,以實現自己“實業救國”的理想和抱負。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第二屆清華庚款留美生合影

1914年夏,周仁從康奈爾大學畢業後又考取了研究生,所選專業和研究方向是冶金專業,因為他認識到機械製造,如果沒有鋼鐵等金屬材料就等於無米之炊。

1914年暑期,周仁與任鴻雋、秉志、楊杏佛、趙元任、胡明覆、過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並集資創辦了《科學》月刊,中國科學社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而《科學》月刊也成為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1914年中國科學社成員合影

1915年,周仁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工學碩士學位,他放棄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也放棄了美國摩爾公司的重金聘請,於1915年8月回國。

周仁想去漢冶萍公司一顯身手,因為漢冶萍公司是近代中國第一代新式鋼鐵聯合企業,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江西萍鄉煤礦三個部分組成,由盛宣懷奏請清政府於1908年創辦的,當時的鋼鐵產量佔全國鋼產量的90%以上,儘管周仁的外婆是盛宣懷的胞妹,但不知哪個環節出現差錯,學冶金出身的周仁竟然與漢冶萍公司失之交臂,而是在上海《申報》主編史量才的推薦之下,於1916年3月擔任了《申報》建築新館機器安裝工程師。

1917年2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江謙聘周仁為教授,主講機械工程等課程,其授課既有理論深度,又善於聯繫實際,深受學生歡迎,在他所教授的學生中,就有吳有訓、嚴濟慈、周行健等科學大家,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棟樑之才。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門

1919年8月,四川督軍熊克武籌辦鍊鋼廠和鍊鐵廠,委託任鴻雋操辦此事,面對這一造福四川的實業,任鴻雋邀請老同學周仁擔任總工程師,經過考察和規劃,決定採用最新式的電爐鍊鋼法,並一同去美國匹茲堡摩爾公司訂購發電機、電爐等機器設備,但令人遺憾的是,等到任鴻雋、周仁從美國回來時,熊克武已經離任,導致建設鍊鋼廠、鍊鐵廠計劃擱淺,周仁實業救國的抱負和願望落空,但值得慶幸的是,這批鍊鋼鍊鐵設備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派上了大用場。

1921年底,周仁與王季同共同籌資在上海創辦了大效機械廠,王季同在數學和佛學方面造詣頗深,尤其是教子有方,其兒女們皆學業有成,他們是王守競、王守融、王守武、王守覺、王淑貞、王明貞,都曾是學界如雷貫耳的名字。

1922年,周仁應聘到交通部南洋大學機械系任教授,其儒雅的風度,平和的語氣,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學生們深為折服,剛剛而立之年的周仁在國內學術界和工程界已經有一定聲望和影響力了。

1923年,上海名媛周其璧相中了“海歸教授”周仁,聶其璧出身名門望族,父親聶輯槼是晚清重臣,曾擔任過上海道臺、江蘇巡撫、湖北巡撫、安徽巡撫和浙江巡撫等職,母親則是曾國藩最小的女兒曾紀芬,當年5月周仁和聶其璧在上海舉行了西式婚禮,男儐相是周仁同學曹銘先和任鴻雋,而女儐相則是宋美齡。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與聶其璧結婚

1924年,周仁出任交通部南洋大學教務長,當時校長是凌鴻勳,二人掌校期間,修訂了學校的規章制度,確定了校徽,舉辦了工業展覽會,建設了規模宏大的體育館,還利用英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建立了工業研究所,在全國首創大學內附設研究所。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中國科學社成立十週年合影

1927年,凌鴻勳去職,學生們紛紛要求周仁出任校長,可見周仁在學生中的威望,但周仁礙於情面,不便接任校長一職,也隨即辭去了教務長。

1927年6月9日,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將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大學等9所江蘇境內的公立學校合併,組建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由時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張乃燕出任校長,周仁受聘出任工學院院長。

1928年3月,周仁受姐夫蔡元培之託,與王季同一道創建了工程研究所,他親自勘查地形指導施工,並在上海籌建了鋼鐵實驗工場,從國外訂購了數百種科研參考書籍,並在美國進口了一批實驗設備,周仁被任命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長。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前排右二)與同仁在研究所成立時合影

為了解決優質鋼的冶煉問題,周仁特意從美國採購了三相電弧爐,引進了電爐冶煉技術,試製成功了各種碳素鋼、錳鋼、鎳鉻鋼、鉻鋼、不鏽鋼、碳素工具鋼、高速鋼、耐酸矽鐵、合金鑄鐵等多種類型的鋼鐵產品,為國內各鋼鐵廠的實驗和生產開闢了道路,其產品滿足了國內一些工廠的需要。

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科學畫報》是一本綜合性科普期刊,這本科普雜誌就是由中國科學社於1933年創辦的,周仁是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常務編輯,而且是特約撰稿人,除文革期間停刊外,《科學畫報》一直出版發行至今。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全家福

正當周仁在其專業領域大展宏圖之時,“七七事變”爆發,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也面臨著內遷大西南的任務,周仁趕緊派人前往昆明接洽搬遷事宜,經過多方努力,工程研究所的700餘箱儀器設備,終於從上海途徑香港、越南等地運抵昆明。

周仁又開始選址籌建鋼鐵廠,於1939年辦起了公私合股的中國電力制鋼廠,周仁擔任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儘管周仁仍然兼任工程研究所所長,但是卻沒有薪金。

1941年8月1日,第一爐鋼冶煉出爐,從此開闢了雲南鍊鋼史上的新紀元,為了抗戰的需要,周仁提出了“一切為了抗戰服務,服從戰時需要”經營指導方針,竭力從品種、規格方面組織生產,其產品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戰爭,也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

抗戰勝利後,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更名為工學研究所,並於1946年與化學研究所一同遷返上海,大部分人員也一同返滬,但冶金部分則留在了昆明,周仁一直負責上海、昆明兩地的工作。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聶其璧夫婦與子女合影

上海解放前夕,朱家驊等人多次規勸周仁將工學研究所儘快遷往臺灣,但周仁不忍離開自己親手創建和經營的工學研究所,以各種理由進行搪塞,拒不執行遷臺計劃,他本人也既不去臺灣,也沒有去美國,而是堅守在上海。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後,原中央研究院工學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周仁被任命為館長,新政權對這位著名冶金學家依舊委以重任。

新中國建設急需大量鋼材,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鋼鐵生產,國家有關部委派周仁到鞍鋼、武鋼等鋼鐵生產企業考察,當時限於冶煉技術,各鋼鐵廠只能生產一般生鐵,而不能用來製造具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特種鋼,周仁組織了試驗小組,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適量石墨化添加劑,成功研製了球墨鑄鐵,其性能達到了當時國際水平。

1953年,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已年過花甲之年的周仁依然擔任所長,當時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出於對陶瓷古國的嚮往,想在中國購買一些陶器製品,但當時中國的陶器製品粗糙而笨重,質量確實不敢恭維,這讓一些外國友人大失所望。

周仁欣然接受了研製陶瓷的任務,儘管陶瓷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創造發明,但其工藝製造技術在古代文獻中卻少有記載,為了取得歷朝各個時期燒製陶瓷的數據,周仁親自到一些著名的陶瓷窯址挖掘和調查,向一些著名老工匠請教,對中國傳統的陶瓷製造工藝進行科學實驗和總結,撰寫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第一篇科學論文《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在指導陶瓷研究

1955年周仁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也曾是194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6年中國金屬學會在北京成立時,周仁曾先後當選為中國金屬學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

1959年9月4日,周仁出任上海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當年11月中國硅酸鹽學會在上海成立時,周仁當選為常務理事並創辦了學術刊物《硅酸鹽》,1963年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成立時,周仁又被任命為副院長。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

文革伊始,以周仁夫婦複雜的家庭背景,不受到衝擊和迫害是不可能的,周仁的家就被造反派抄了七天七夜,被抄家的物品拉走了好幾輛大卡車,僅宋美齡曾擔任聶其璧結婚儐相一事,就讓這個家庭吃盡了苦頭。

已經70多歲的周仁身患重病,腳摔壞了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一個眼睛也已經失明,除了自己能夠在床上吃飯之外,生活起居完全依靠聶其璧照顧,每月生活費僅有幾十元,其生活之窘迫,對於曾經的“上海名媛”可想而知,但聶其璧以其堅強的性格和處事能力,坦然地面對一切磨難,可以說是周仁的精神支柱。

周仁:中國近現代電爐鍊鋼的開拓者

周仁夫婦與孫輩合影

1973年,周仁在政治上的待遇有所緩解,不但有外國的親朋故舊來訪,而且還補發了一部分工資,然而就在這年的12月3日,周仁因腦血栓在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去世,享年82歲。

聶其璧頗具有其母曾紀芬之遺風,一直是周家和聶家所有親戚的主心骨,她為人大方,不卑不亢,好善樂施,窮盡自己的所能幫助別人,1988年的正月初七,聶其璧在睡夢中安然長逝,享年88歲,周仁和聶其璧的骨灰被安放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