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最近有這樣一部德國電影,三個小時,故事線從1937年到1966年,講述了一位藝術家對藝術的追求,它就是《無主之城》。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故事以現今87歲的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老爺子現在還在從事著藝術創作,那段經歷是他寶貴的人生財富,也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的《竊聽風雲》想比大家都耳熟能詳,而這部《無主之作》離他上部電影《致命伴旅》時隔九年,當然這九年時間裡,他對生活必然有了更多的感悟。這位牛津大學的高材生可以算作電影界的奇才,該片從拿到劇本到開始拍攝準備時間並不長,一共11周,但是完成的質量非常之高。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首先,這部電影披著濃厚的戰爭外衣,影片可以分為三個片段,第一段展示了冷戰期間真正的殘酷,這種關於死亡的真實壓迫到每一位觀眾,對於種族的滅絕往往是慘無人道的,而影片沒有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給人很壓抑的感覺,而是平淡地敘述著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真實而又感人。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小庫爾特從小經常和姨媽伊麗莎白觀看藝術展覽,姨媽對於藝術有切身的感悟“一切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這也構成了全篇的主旨,為了體驗到藝術的真諦,姨媽可以不穿衣服彈奏鋼琴,可以站在大巴車前,聽喇叭齊奏,這種美妙的音符小庫爾特當時無法理解。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姨媽也被作為“精神病”送到了精神病院,主治醫生是卡爾·西班德教授,在當時“血統論”的影響下,伊麗莎白被扣上了血統不純正的帽子,需要進行絕育,而主刀醫生就是西班德。像很多的猶太人一樣,伊麗莎白最後被送進了毒氣室,最後成為了藝術的犧牲品。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這段描述可以算是當時10多萬德國婦女被納粹黨衛軍殺害的真實歷史還原,只是披上了藝術的外衣,有些血腥而冰冷。

第二段描述了庫爾特的成長,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男孩長大了,他在東德繪畫學院學習,學院教導他要將關注點放到集體上,也就是淡化“我”的觀念,這就如同古代中國考八股文,每個人的作品被集體主義所裹挾,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有意思的是庫爾特喜歡的對象父親正是西班德教授,而要謀生路的庫爾特不得已還要去繪製壁畫,這在他之前看來,完全是不入流的做法,可是生活就是這麼的現實,要活下去,才有出路。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影片中庫爾特的老師其實是二十世紀非常重量級的畫家約瑟夫·博伊斯,他曾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藝術家。當柏林牆被推倒後,他燒燬了兩幅畫,並且告訴學生,不要做出選擇,片面的認同等同於思想上的枯竭,這種說法很有說服力。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一個老師,沒有讓學生苟同於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而是去尋找生活中的本真藝術,在那個年代,這樣一位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是一生的,當在前進的道路上回望時,必然會有感激、感動,這份力量也足以讓面對重重困難的學生衝破荊棘,成為一流的藝術大師。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藝術家就是探尋真相、本源的那群人,他們往往孤立無援,而第三段則是對於自我的突破。在東德、西德之間,庫爾特選擇了西德,為了生活,他屈從與岳父的安排,做著清潔的低等工作,但是內心他仍然充滿了對藝術的熱愛,這段時光的表現非常的藝術,無數個日夜,面對空白的畫布,庫爾特苦苦地思索,到底什麼才是他心中的藝術。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最終,他找到了,那是讓庫爾特名揚世界的手法:照片繪畫法。攝影與繪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藝術形態,攝影是對場景的100%還原,而繪畫則是一種創作活動,影片將靈感歸結於受到報紙的啟發,“我想模仿一張照片,以其他方式製造照片,而不是製造像照片的繪畫”。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其實,藝術類別並沒有高低之分,真正能區分高下的就是再現的水平和方式。通過模糊處理,庫爾特把伊莎貝拉完美再現,影片中西班德教授看到那副畫之後驚恐的表情,將整個故事完美地串聯到了一起,所有的人物以不可思議地方式產生了聯繫,雖然庫爾特作為主角反而是一頭霧水的。

對於最後的報道,記者選擇了一副讓自己“遠離麻煩”的圖片,這種趨利避害的方式再次點題,那就是當時政府對於藝術的管控。當權者總是會以權力集中為根本要務,全然不管什麼才是好的藝術。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某種意義上來說,庫爾特和西班德教授都是政治意識形態的不同受害者,西班德教授很愛惜“教授”的頭銜,甚至有些自戀,他無數次照鏡子,鏡子中那個風度翩翩,饒有氣質的男子是他心中完美的自己,可是對於那些手無寸鐵的婦女呢?他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甚至連自己女兒,他也沒有留下生兒育女的活路,為了保全家族的名聲,他親自做了手術,剝奪了女兒成為母親的權利。

整部電影看似在講藝術,更多地體現出了大背景下人們悲慘的生活,導演馮·多納斯馬爾克有著極強的場面調度能力,影片中明暗光線的處理非常到位,而演員的出色發揮讓影片增加了更多的質感。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本來導演想用膠片進行拍攝,可是歐洲很多的膠片公司紛紛倒閉,最後不得已選擇了數字方式完成呈現,而故事的精彩之處在於很多線索需要觀眾自我發現,並且留白非常好,和《竊聽風暴》同樣精彩,很多話似乎沒有開口就已經進入到觀眾的心中。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裡希特成長於影片中的德累斯頓,他曾經說過“除了畫畫,我一無所有”,2008年在倫敦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他的油畫《燭》以1050萬歐元落錘,讓他成為德國畫家中最傑出的一位。


看似在講政治的一部影片,卻把藝術分析的如此透徹


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對他藝術成就的最好展示,同時也將那個飄搖、動盪的年代,以及我們難以想象的迫害生動地展現出來,當長大後的庫爾特在巴士面前感受到喇叭齊鳴時,他一定看到了姨媽伊莎貝拉,藝術來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