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對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和使命,世界各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發展路徑。

德國最吸引人的不是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而是安靜古樸的田園風光和風景獨好的廣大鄉村地區。

農業在德國的地位非常高,除了提供糧食的基本功能,還有很多重要的戰略功能,因此,德國各級政府實行許多經濟、法律措施來保護和發展農業、農村。多年來,德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極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鄉村地區建設發展模式。本期,為你解讀德國的鄉村振興經驗——加特林根小鎮。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1

-THE FIRST-

德國鄉村振興案例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加特林根是德國斯圖加特地區伯布林根縣的一個小鎮,距離斯圖加特大約1個小時車程,從法蘭克福機場租車出發也只需要2.5小時左右。

雖然,伯布林根縣在行政區域劃分上確實屬於鄉村地區,但如果不是實地的體驗,是很難理解德國語境當中“鄉村”的準確含義。從法蘭克福到加特林根的路上,經過一個個的小鎮,成片的牧場,連綿的遠山,這對於我們原有認知結構中那些關於城市與鄉村的概念,多多少少有些魯莽和草率。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 土地合併帶來規模化效應

加特林根鎮約20平方公里,整個小鎮被81號高速公路分成兩塊,視野開闊。德國35.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83%是植被和水面,農業用地佔總面積的51%,加特林根的農地、森林和湖泊也佔到了全鎮面積的80%以上。

這樣大面積的農林地沒有以房前屋後、阡陌縱橫的樣子出現在我們面前,而是非常壯觀地連成了一片,整塊整塊的農場與森林相連,從山腳開始蔓延,一直蔓延到小鎮居民集中生活區邊上,這樣的場景也確實讓人感到震撼。

其實這在德國農村比比皆是。加特林根鎮下轄的羅勞村也是如此,整體面積6.5平方公里,中心集中生活區域不到1平方公里,周圍都是整塊的農場和山林。

類似的情況在斯圖加特市區也能見到,作為德國最著名的葡萄種植區和葡萄酒產區,在河谷地區可以看到的是一個一個山頭圍成圈、連成片的葡萄園,一壟一壟在山坡上列隊的葡萄架遠遠地延伸開去,看不到盡頭。從城市向葡萄園的過渡非常自然,果農們將兩三層的住宅和小花園集中建在山腳到山腰的位置,山腰以上大片土地都留給了葡萄。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大規模的農場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土地不斷合併的產物。20世紀初,德國就以法令結束了農村的自由發展狀態,1936年頒佈的《帝國土地改革法》詳盡規定了農村給排水設施建設、土地合併、荒地開發等事宜;50年代開始又先後通過

《農業法》《土地整理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促進土地合併,鼓勵農場規模化經營。

直到現在,德國的土地合併仍在持續進行中,聯邦統計局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德國一共有275400個農場經營管理全國167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比2013年農場數量減少了9600個。

土地合併給農場發展帶來規模化效應,也讓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成為必然。行走在鄉間,隨處都能見到單人駕駛的除草車,在陡峭的山坡上如履平地的農藥噴灑車,以及可以翻土、施肥、修枝等等的多功能農用車,這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德國農業生產效率。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德國法律嚴格限定了土地類型和用途,農業區、工業區、生活區涇渭分明,雖然是土地私有,但是農業用地只能從事規定的農業項目,農場主不能隨心所欲地改變土地用途,農業用地既不能自建住房,也不能做工商業用途,即便空著什麼都不做,也得種上草而不能使泥土裸露在外。

各級法律法規對生態農業、農業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有著詳盡的規定與規劃,並得到嚴格執行。在羅勞村的南部就有一座巴登州著名的自然公園。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 城鄉等值化發展而非同質發展

由於高度的土地集中和機械化水平,德國農業從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數的比重只有2.1%,這極少的農業人口素質卻不低,在德國,年輕人完成基礎教育以後,必須經過專門的農業技術培訓和實習才能從事農業生產,而農場主或農業企業主還必須取得專門的從業資格,目前全國已經有10%的農民具有高等教育學歷。

更多生活在鄉村的居民並非農業從業者。以加特林根鎮為例,全鎮1萬多居民中,大多數都在本鎮或是附近鎮的公司、工廠工作,南希和她先生都是知名跨國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

斯圖加特地區是德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伯布林根-辛德爾芬根經濟區是德國非常著名的工業區,像戴姆勒-奔馳、IBM、博世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國際知名公司的總部或工廠都位於這一區域,加特林根鎮就有約40%的居民是戴姆勒工廠的員工。伯布林根縣的宣傳標語是“歐洲硅谷”,很多受過高等教育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高科技人才生活在這裡。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雖然是鄉村,但這裡有媲美城市的現代生活水準。居民家中所有生活電器一應俱全,暖氣、電熱毛巾架等時髦的配置在這裡習以為常,電力、直飲水、燃氣、網絡、有線電視等等的基礎供給,汙水、垃圾的處理也與城區一樣,甚至許多居民家中還有專門的垃圾分類裝置。

小鎮的交通非常方便,除了有兩條高速公路以外,還有非常便捷的S-Bahn列車,從加特林根到伯布林根-辛德爾芬根地區,開車或是搭火車一般都在15分鐘左右,火車去斯圖加特中心車站約30分鐘,每30分鐘一班(高峰期15分鐘一班)。鎮中心與羅勞村之間約2公里距離,有1條公交線、1條預約小巴線路共享汽車(2007年由一傢俬人公司投放有償使用)。

除此以外,小鎮擁有從幼兒園到中學的整套教育系統,醫院、養老院、教堂、圖書館、餐館、超市、娛樂中心、室外游泳館也是一應俱全。即便在羅勞村,1700左右的村民也擁有自己的幼兒園、小學、教堂、牙醫診所、可容納400人的室內場館和1個森林遊樂場。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此外,在不到1公里的範圍內,還集中了超市、汽車行、電器行、餐館、寵物美容店等18家生活服務類商家,生活非常便捷。

德國鄉村的現代化與政府在上世紀60年代推行的“城鄉等值化”發展密切相關。同樣面對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同樣面對城市化的路徑選擇,德國選擇了小城鎮方案和城鄉“等值”發展而非“同質”發展的道路。

1965年德國頒佈《聯邦德國空間規劃》以法律形式規定鄉村建設要賦予鄉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的生活、工作、交通等條件,在保持鄉村原有社會結構的同時,加大對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供給,在城鄉生活水準等值的前提下達成區域之間有益的互補。這不僅使得鄉村可以吸引人,更使得鄉村能夠留住人。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 堅持和保留鄉村文化特色

在德國的鄉村,經常能夠看見一些傳統又具歷史風情的景觀,比如動輒數百年曆史的教堂,擁有陡峭的屋頂、木框外露的山牆的傳統住宅等等,街邊小店大多風格各異,其中不少年頭久遠。

其實,就鄉村而言,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在現代生活之中同時保持的地方歷史文化基因,這增加了鄉村的縱深感與獨特性。加特林根之所以是加特林根並不在於每年產生多少GDP,而在於自15世紀中期就屹立於此的聖維特教堂(這是德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哥特式晚期鄉村教堂),在於記錄羅勞村230年發展歷史的砂磨機博物館,在於歷經180年仍然可使用的烘焙坊,還在於施瓦本霍夫別墅和弗里德里希·西伯格紀念碑。

這種對文化和鄉村特色的堅持與保留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德國的鄉村建設也經歷過盲目追求功能、簡單複製城市的階段。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二戰以後,由於鄉村有廉價的勞動力、便宜的地價及國家相應的補貼,大量工業項目引向農村地區,德國鄉村一度陷入人口密集、交通擁擠、土地過度開發的困境,同時為了配合工業設施的遷移而興起的新村建設陷入片面追求功能化的陷阱,大量鄉村原有景觀和歷史遺存遭到破壞。

上世紀70年代以後,德國人認識到鄉村文化失落的後果,重新修訂了

《土地整理法》,將立足保持鄉村原有文化形態和重視生態發展的“鄉村更新”計劃列入條款,90年代以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更提出“村莊即未來”的鄉村建設口號,大力發掘鄉村地區的生態、文化價值,在旅遊、休閒產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THE SECOND-

德國鄉村振興的亮點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農協服務農民作用亮眼

德國職業農民在德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不高,卻肩負著德國糧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在德國,職業農民的准入非常嚴格,要經過嚴格的實踐勞動鍛鍊和理論學習過程。

1948年以來,為保障德國農民權益、便利對外聯絡協調,德國農民協會(DBV)應運而生,DBV是各地農民協會以及跨地區的農業和林業專業協會在聯邦層面的代表,同時它還是歐盟農民協會成員,代表德國農民參與和歐洲鄰國農業組織機構的協調。全德近40萬農民中,90%都是德國農民協會的註冊會員,他們都是自願加入,德國18個聯邦州有超過300個德國農民協會的分支機構。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創新

德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有效地保護各種文化遺產,正確處理好建設中新與舊的關係,德國政府規定:具有200年曆史以上的建築均須列入保護之列,並撥出專款用於支持古建築、街道的維修、保護工作。

同時,德國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並不主張簡單的複製,而是運用現代技術為其重塑靈魂,這樣既可以滿足現代功能,又創造性地保護了歷史遺產。基於這樣的的建設和保護態度,才形成今日德國鄉村別樣的景緻,各地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多樣化的產業結構模式

除了政府和聯邦、州的支持和反哺政策之外,德國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還在於自身的產業優化升級。德國城鎮化的基本傾向是分散化,即在城市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日益擴大的基本傾向下,城鎮本身的建設用地規模並沒有變得越來越大,而是都市區中的傳統農業型村莊轉變成為二三產業工商城鎮的越來越多,這樣就為三產協同帶動城鄉經濟增長創造了可能,由此形成了一種推動城鄉發展積極有效的產業結構模式——“農村工商化模式”。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3

-THE THIRD-


德國鄉村振興的具體措施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除卻文章中所著重提到的土地整治立法以及先進管用的土地整治,德國在鄉村振興方面還有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汙水處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原來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汙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德國農村汙水採取的是工業化集中式處理辦法,即將汙水通過排水管道輸送到一個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但這樣做除了成本很高以外,還帶來汙水處理之後的大量沉澱物和廢物對環境造成壓力、富含營養物質的元素氮、磷、鉀持續不斷地流入排放水域,造成水域富營養化和水生物、魚類因缺氧而衰亡以及水和營養物質的自然循環過程被人工技術打斷等諸多弊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這種集中式處理辦法正被分流式汙水處理新辦法所代替。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德國農村分流式汙水處理新辦法主要有:

分散市鎮基礎設施系統

德國海德堡市郊的諾伊羅特村2005年底率先建成該系統。辦法是在沒有接入排水網的偏遠農村建造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平時把雨水和汙水分開收集,然後通過先進的膜生物反應器淨化汙水。這一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汙水處理成本,還能在淨化汙水的過程中獲得氮氣,從而達到使汙水變成寶的目的,增強了農村土地肥力。

PKA溼地汙水處理系統

PKA溼地由介質層和溼地植物兩大系統組成,利用這兩大系統共同營造的生態系統,綜合物理、化學、生物三种放大功效,使汙水處理功效達到最大化。該工藝主要將農村生活汙水通過水管道,彙集流入沉澱池,經過沉澱池的4層篩選之後,再經PKA溼地淨化處理,然後達標排放或用於農田灌溉。

該系統的運轉不需要化學藥劑,所有的材料都來源於大自然,對周邊環境沒有二次汙染。溼地表面乾燥,沒有積水,構成景觀綠地,日常運行費用很低,工藝流程簡單,管理方便。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多樣性汙水分類處理系統

德國呂貝克2000年採用多樣性汙水分類處理系統,將汙水分為雨水、灰水和黑水。其中灰水指廚房、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汙水,黑水指經真空式馬桶排放的廁所汙水。

居住區屋頂和硬質地面上的雨水被雨水管道收集,並匯入附近的地表水或者導入居住區內設置的滲水池。該滲水池屬於小區的綠化設施,經過特殊的造型和環境設計,表面看起來就像景觀設計的一部分,池底使用特殊材料如礫石等,使池中的雨水自然下滲並匯入地下水。

在暴雨或降水量豐厚的情況下,還可以把多餘的雨水導入相連的蓄水池,使雨水自然蒸發或通過溝渠匯入地表水。通過這種處理方式,雨水可下滲或者直接進入自然界水循環。洗菜、洗碗、淋浴和洗衣等家政汙水作為灰水通過重力管道流入居住區內的植物淨水設施進行淨化處理。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道路交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農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樹木,根本沒有中國農村常見的土路,柏油路通達每家每戶。每個家庭至少有一輛車,有的甚至擁有兩輛以上。在這個國家,汽車猶如中國的自行車一樣普遍。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垃圾分類

日常的生物垃圾通過專門的生物垃圾桶被收集、切碎,並與真空管道系統收集的黑水一起匯入居住區的技術處理中心。兩者的混合物先被高溫淨化處理,之後導入在30-40攝氏度下工作的發酵反應器,經過有氧處理,穩定之後還殘留富含高濃度營養物質的流質物。

這些流質物將被保存起來,並被用於居住區的綠化養護或者賣給臨近的農業聯合組織。該組織將其分配給各個成員用於農業生產,並保存在季節性存儲器中。營養物質的再利用不僅使人類居住區產出的富含營養元素廢物以生態可承載的方式進入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高能耗的化肥生產,為節能做出貢獻。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基礎設施

如果說德國城市像農村,那麼德國的農村就堪比城市。毫無疑問,農村的綠化率要高於城市,而且基礎設施一點也不遜色:上下水、電、通訊、交通應有盡有。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為什麼他們農村的基礎設施如此完善呢?

因為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每個州就是一個國家,各州擁有自己憲法、議會、警察和政府總理,只是把國防、外交及一些宏觀經濟事務讓渡給聯邦而已。聯邦制的好處在於,各州根據自己的情況發展適合自己的經濟和文化事業,而不會出現教育、文化、醫療資源密集、分佈不均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德國沒有像中國一些名牌大學這高度集中優秀學生資源和財政資源的問題,也沒有像北京這樣將協和、同仁、積水潭、天壇等中國一流的醫院密集於一地,讓外地人在碰到在當地無法醫治的疑難雜症時,不得不跑到北京。既然城鄉條件都差不多,還有什麼必要遷移到大城市?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早在1988年,德國的漢斯·賽德爾基金會與我國國土主管部門簽訂土地整治合作項目,選擇一個村作為試點。山東省青州市的南張樓村爭取到了這個項目。

德方派來的土地整治專家正是馬格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德國專家按照“套娃理論”,以“城鄉等值化”為目標,指導南張樓村制定了土地整治“村莊革新”規劃。二十多年來,南張樓村在德國專家指導下,把全村近1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建成農業區、工業區、生活區和文教衛生區,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

當然,我們所看到的美好鄉村生活僅限於德國南部,在廣大的東北部農村,衰落和凋敝依然嚴峻,鄉村建設這一宏大事業,某種程度而言,決定性因素可能還在鄉村之外。

即便如此,德國南部農村以土地整理為切入點,附著鄉村建設整體目標,以法律規劃為保證,堅持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特性保護,以及以城鄉等值化理念為指導的鄉村現代化建設,依舊給我們以極大啟示和反思。


產業振興是核心 土地整治是基礎

——德國鄉村振興對我國的啟示


中德兩國發展階段不同,農村土地所有制、鄉村治理結構、城鄉關係等重大制度安排有很大差異,但兩國都具有深厚的農耕文化傳統,都很重視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發展問題。從德國促進鄉村振興的做法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均衡的城市化和生產力佈局更有利於鄉村地區發展。德國走出了一條以小城市和鎮為主的城市化道路,通過空間規劃和區域政策引導工業向小城市和鎮佈局,帶動了鄉村地區的發展。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各類資源明顯向大城市集中,這種以東南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為主、農民大跨度轉移就業的人口遷移模式,對鄉村腹地的帶動效果較差。應深刻反思我國的城鎮化道路,在基礎設施投資、醫療和教育資源佈局、土地指標分配等方面為中西部地區縣城和小城鎮發展創造條件。只有把小城市和鎮這個節點做活,增強其輻射和帶動能力,才能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有效支點。

土地整治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平臺。德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始終重視鄉村土地整治,在不同發展階段賦予其不同功能。早期主要推進農地整治,解決細碎化問題,以利於機械化和規模經營。後來,把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作為鄉村土地整治的重點。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鄉村土地整治中突出景觀和環境保護。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整治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以及騰退農村建設用地指標,沒有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因此,應賦予我國農村土地整治更完整的功能,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平臺,推動土地整治與農業規模經營、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景觀和環境保護等相結合。

不同發展階段鄉村衰落的內在邏輯不同,促進鄉村振興的策略也必須相應調整。德國作為工業化的先行者,經歷了城市化的完整過程,其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鄉村發展問題不同,應對策略也有較大差異。特別是在城市化率70%前後,這一點更為明顯。

此前,主要以農業支持保護對沖農業比較效益下降,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對沖城鄉生活條件差異的擴大;此後,更加註重以空間規劃和區域政策對沖城鄉工業的效率差異,以生態環境和鄉土文化對沖城鄉生活繁華程度差異的擴大。

我國目前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應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繼續降低鄉村人口總量和佔比。但從現在開始,就要注意改善鄉村人口結構,讓鄉村能夠留住和吸引一批年輕人,以增強鄉村生機和活力。為此,要緊緊抓住振興產業這個核心,為年輕人創造有足夠吸引力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也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讓年輕人願意在鄉村長期生活下去。

促進鄉村振興需要營造社會氛圍。

德國不僅通過頒佈《土地整治法》《農業法》《聯邦空間規劃》等法律法規、實施村莊更新計劃和歐盟“引領項目”等投資建設活動以促進鄉村振興,而且注重為鄉村振興營造氛圍。

德國到處都是比城市還乾淨漂亮的農村,中國鄉村振興的標杆!


例如,在民間自發開展鄉村社區美化競賽的基礎上,1961年聯邦德國農業部將其轉化為全國性的鄉村競賽制度,每三年舉辦一屆“我們村莊更美麗”競賽,2007年更名為“我們村莊明天會更美好”競賽,從注重外在美轉向注重內涵美。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自發開展了美麗鄉村、星級農家樂等評比。我國應借鑑德國經驗,對這些活動進行統籌謀劃,圍繞現階段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設計賽事內容和規則,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和持久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