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首先,夏商周時代的信息不多,東周已有歷史,但也不是很詳細。因此只能根據現有的材料推知周克商,吸收了很多殷商敗亡的經驗,商顯然也是在一開始到滅國階段都有分封很多同姓或同部族的諸侯國的,並在許多服外地方打入商人據點或親商的方國。但本質上將商仍然只是已知世界裡最大國家或者部落勢力,或者說最大的城邦。其實商、周的這種大國霸主地位都源自於部落聯盟首領或共主地位的延續,具有最強實力的諸侯便對整個部落聯盟的利益平衡產生裁決權力,並取得其他諸侯國的貢賦。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商吸取了夏的經驗,滅掉部分異性諸侯,分封商部族諸侯和同姓諸侯;但商的問題在於缺乏可以明確的繼承順位,以至於內部不斷的衝突和貴族爭鬥;另外,黃河的不斷改道、氾濫和過渡放牧、農耕,致使商王勢力常常衰退,因此商王頻繁遷都也是擔憂周邊諸侯的挑戰,和內部矛盾的爆發。但商的敗亡最終根源在於兩點,天下方國、諸侯異性仍然很多,即使是同姓數百年後也會成為遠親形同路人,只可結盟不可享國;第二,就是繼承製混亂,會造成貴族紛爭內亂破國。帝乙的長子是微子啟,漢避諱劉啟也叫微子開;但微子啟其母生他是並不是正妻,所以論嫡子則是受,也就是紂王帝辛。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而立長立幼的問題也一直是後來王朝經常會產生爭議的問題。其次是帝辛過於機敏精幹,以至於權力迅速集中導致其他貴族權力被剝奪或者與其對立,因此帝辛大力的使用非王室貴族擔任要職。其實這個做法在商鞅變法以後已經很常見了,但是在西周甚至以前的家天下、以血緣為凝聚力的時代則是對於統治集團最大的分裂。再者,帝辛沿襲商王武丁以來的四面用兵政策,並最終對東南夷用兵產生決定性勝利,但古代軍隊往往並不是專業化的國家軍隊,很多屬於貴族私募軍隊,帝辛需要依靠戰利品充盈府庫。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但真正在戰爭中收到損傷的卻是貴族,而且帝辛沒有大規模的祭祀、殺死或分享奴隸也造成了貴族的怨聲載道,這個可以看牧野之戰能夠征伐那麼多的奴隸可以知道,對外征伐戰爭獵取的奴隸有多少沒有被按照傳統的方式祭祀、殺死。總之,混雜了繼承紛爭、王權與貴族的利益衝突、奴隸和部族衝突等矛盾的殷商最終被西周鑽了機會一舉擊滅,所以本質上是弱周滅強商。所以周吸收了殷商的經驗,雖然也分封諸侯,但是把大量的同姓子弟分封到商故地、勢力較大的方國周邊,對可能構成挑戰的外部敵人形成環繞和高壓震懾。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同時,建立嫡長子繼承製,沒有周王的承認不具有繼承的合法性,以此形式上加強與諸侯的聯繫;三是,建立宗周、成周兩大基地,各六師。但周的建國諸王公雖然用心良苦,但卻忽視了一個根本問題,既然是分封,周天子是越分封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小,還要拿自己的錢去給以後的諸侯國打天下分基業。分出去的諸侯國再也收不回來,雖然諸侯可以分封自己的子弟為卿大夫,但仍是一國,而周天子的分封則是數百年後天下皆是國家卻沒有幾個真的與自己親近的。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以至於到了周厲王時候為了壯大一下自己的府庫都被國人暴動驅逐,諸侯內心裡何嘗不幸災樂禍呢?起碼天子弱,至少可以在繳納貢賦、遵守禮制上可以偷奸耍滑,也無需鞍馬勞頓的陪天子征伐,給新分封的諸侯做嫁衣。因此,宗周和成周也就越分越小,周王的勢力也就越來越弱,以至於關中之內都無人可以幫助低於犬戎,所謂的申侯作亂也不過是周王衰微之時壓垮西周王室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周王室的衰落是制度原因,還是內亂不斷、沒有英主所導致的結果?

那麼就出來了東周平王東遷,雖然成周名義上是東都,但西周諸王並不是長期在此,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早期主要是為了遷移商遺民加以就近監管,並駐紮六師便於震懾關東諸侯,但就像西漢婁敬跟劉邦所說的一樣,君王有德的時候,都洛陽倒沒什麼;但若數代之後天子昏暗,怎麼在諸強環伺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呢?更何況平王是個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弱勢之君,成周早已不是西周的二都互相拱衛之勢,北有晉,東有鄭,南有異性蠻楚,幾乎無法自立。所以也不可能出現中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