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老百姓為何紛紛給八國聯軍搬梯子,還幫助洋人攻城呢?

歷史一書生


給八國聯軍搬梯子?給八國聯軍帶路?給八國聯軍搬運軍火?這些都是真真實實的歷史,一點錯都沒有,為什麼會這樣做,您聽我下面細細分解。


對於現在的我們,都講究一個民族性,一個凝聚力,所謂國家就是我家的一個基本理念,但是在大清朝,廣大的老百姓卻沒有這方便的理念,或者說這個理念是新興的產物,在古代是沒有這種說法的,在帝都北京的老百姓對於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的這事兒,普遍的是一個看熱鬧的心態,他們認為,八國聯軍光我屁事?那是皇帝惹著他們了,他們找皇帝報仇,所以八竿子也和我們沒任何關係,而且不但沒關係,我還要湊熱鬧,看看這洋鬼子和統治我們的滿清大佬們是如何火拼的,什麼叫民族?什麼凝聚力?對不起,不知道!我就知道老婆孩子熱炕頭,管好自己的家就完事了,其他的一律和我無關。


而且最神奇的是,朝廷遇到事兒了,讓我們老百姓無償的給捐銀子,他們好了從來也沒有想到過我們呀,這不八國聯軍打進來了,據圍觀的張大哥說,聯軍們和他家借梯子還給了租金??!這簡直是聞所未聞的事兒!所以我也要把我們家梯子租給聯軍用,而且還聽說隔壁的李大哥因為給洋人搬運東西,給了二兩銀子工錢,這外快真是太讚了,我明天一定得去尋麼尋麼,看看能不能撈點銀子。


這便是大清時代帝都吃瓜百姓的普遍心態,正所謂國不知有民,自然民不知有國了,那些所謂的國是那些滿清大老爺的國,和老百姓沒任何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在洋人來了,老百姓積極的投入到幫工隊伍的主要原因了。很有意思的是,下面這組老照片,正是當年八國聯軍的隨軍記者拍攝的,照片內容就是清國老百姓“熱心腸”的場面。下面我發幾張,各位開開眼吧。

(此為大清百姓組成的運輸隊,中間是八國聯軍的洋人)

(此為圍觀的吃瓜群眾)

(此為當時借梯子給八國聯軍的大清百姓,當時場面太熱情了,一度場面失控)


老豬的碎碎念


首先,八國聯軍侵華攻打北京,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八國聯軍侵華給當時的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讓清王朝的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家不斷的簽署不公平的條約,國庫空虛,國土流失,導致國家的安危岌岌可危,後面由清王朝到抗日戰爭結束的近一百年裡一直處於戰火之中。

但是當八國聯軍侵華攻打北京時,老百姓卻做出了給八國聯軍搬梯子,更過分的是,還幫助洋人攻城更加讓人難以理解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從當時慈禧太后的以一系列做法分析,因為慈禧太后那時候想要廢除光緒皇帝,遭到了很多國外大使館大使的反對,慈禧太后認為洋人過於干涉她處理內政,威脅到了自己在清王朝的統治,所以在一氣之下把主張和平的大臣通通殺了,並向世界挑起了戰爭,隨後八國聯軍很快就打到了北京城,佔領了北京。而慈禧太后隨之帶著光緒皇帝倉皇而逃,最終向洋人認罪,不但簽署了不公平的條約,賠款,割讓土地。還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如此恥辱的話。

從當時的國民情況來講,老百姓做出給八國聯軍搬梯子,還幫助洋人攻城。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落後,“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老百姓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家仇國恨。對於老百姓來講,他們分不清誰好誰壞,老百姓在乎的是誰能給他們帶來想要的東西才是最主要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八國聯軍侵華沒有侵犯他們的利益。有一句中國古話說的一點沒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若君不君,則臣不臣”。所以說,這也就是為什麼八國聯軍侵華攻打北京的時候,不但對侵略者無動於衷,不作出反抗,而且還幫助八國聯軍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百姓對滿清政府沒有一點好感,因為滿清政府統治者無能,政府腐敗,對內壓榨百姓嚴重,對外低眉順眼。被清政府所壓迫的老百姓們,他們更希望能改朝換代,唯恐天下不亂,心裡想的反正北京又不是他們的,是皇帝的,清政府的敗退,他們還能從中佔便宜。

所以,綜上所述,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紛紛給八國聯軍搬梯子,還幫助洋人攻城的原因所在了。


四十五度軍報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清朝腐敗,所有老百姓都爭先恐後支持八國聯軍,喜迎王師。其實,這完全是一個錯覺。

從外國當事人寫的回憶錄,從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回憶錄,一直到瓦德西庚子回憶錄,其實都多少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情況。真正幫助八國聯軍的其實就只有三種人,第一種,也是人數最多的就是中國本地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

他們幫助聯軍救護傷員,運輸彈藥,提供餐飲服務,修築工事等等。另外,就是被俘清軍,被迫組成編隊,為八國聯軍充當運輸隊。第三類人就是愛財的人,比如,聯軍為了接收北京城內的消息,出價1000法郎的超級價格,招募信使,為聯軍服務。

而最後,聯軍是損失數百人以後,形成突破的水門關,就是,英國的竇納樂爵士通過重金聘請中國信使,把情報送給八國聯軍的。而聯軍在信使帶領下,從小巷當中,突然通過正陽門東面的水門關,出乎意料的出現在了北京內城。

第一批進來的聯軍是蓋斯利將軍帶領的錫克第1步兵團,他們首先在當地人接應下進入內城,隨後壓制住哈德門的清軍火力。隨後,美國第14步兵團也從水門關進城。

被圍困在北京的美國傳教士康格曾經寫信感謝中國基督教信徒,說他們在關鍵時刻,發出了求援信息。而且,這些中國教徒還在牧師帶領下,在使館區修建工事,幫助使館區內人員抵抗。

最後,福克斯殉道者名錄,記錄下了在1900年,所有為支持八國聯軍而死亡的中國基督徒。英國軍官寶夏禮說 “是什麼讓本地基督徒,沒有支持自己的國家?唯一誘使他們這麼做的是他們的良心,向所有的本地基督教殉難者致敬。”而這就是所謂老百姓支持八國聯軍的真相。


深度軍事


“看熱鬧”、“佔便宜”、“麻木”是當時老百姓的最真實的寫照。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中國的老百姓不但不團結一致,一致對外,反而幫助起來了洋人,這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那麼究竟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局面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八國聯軍、清政府、老百姓是三個群體

最主要的是在當時,清政府和老百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群體,在清政府眼中,老百姓是愚民,不受教化。在老百姓眼裡,清政府是清政府,皇帝是皇帝,跟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所以,清政府和老百姓完全是兩個群體,並不是現在人們眼中的都是中國人。

清政府的愚民政策

清政府由於是外來民族入主中原,清政府的皇族都是滿族人,是以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所以一是因為其本身就看不起漢族人,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於是對百姓們實施愚民政策,使百姓們沒想法,麻木,沒有見識,生活的像行屍走肉一樣。所以在有外國人入侵時,心裡想的不是外敵入侵,我們應該與其對抗,而是起了看客的心裡,第一想法是這個好玩,很熱鬧,因此對其漠不關心,甚至洋人一給其點好處,反而幫起了忙。



利益驅使

人都是懶惰的,誰願意去白幫忙啊,所以正是因為洋人給了當地百姓好處了,百姓們這還很熱情的為其起了運輸隊與嚮導的作用,幫助八國聯軍運輸物資,為其指路。利益驅使,這也顯示出了當時清朝末期清政府的腐敗以及百姓們的貧窮,人們的迂腐不堪。


清朝末期,人們百姓的麻木,不分敵我,以及看熱鬧的,一切莫關已,高高掛起的心理實在是讓人心酸與憤怒,這也正是封建社會中愚民政策的一個產物,經過數十年的思想,精神革命方才醒悟過來,其代價不可謂不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八國聯軍侵華,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極大的恥辱。4億國人被區區的2萬外國侵略者所侮辱,滿清當權者更是無恥的棄皇城而逃。緊接著皇室貴族、滿清大兵、義和團紛紛作鳥獸散,留下了一群目光呆滯穿著長袍的滿清百姓。

於是,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這些沒有四散的老百姓並沒有拼死抵抗,反而是成了八國聯軍的帶路黨、運糧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聯軍燒殺搶掠之後,居然還有清朝官員當面送上錦旗,以示感謝。

好多人疑問接踵而至,為什麼呀?他們不愛國嗎?是漢奸嗎?其實都不是,請往下看。

慈禧的“硬氣”,直接造成了八國聯軍的侵華,當時慈禧想要廢掉光緒皇帝,而列國使館紛紛反對,慈禧覺得洋鬼子太囂張,敢幹涉本太后內政,於是慈禧決定要教訓一下洋鬼子,為此還殺了幾個主張議和的官員,此時的慈禧確實有“骨氣”聖旨中說:“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便氣勢洶洶的向11國宣戰。

結果清軍2個月硬是沒有攻下一個使館,最後還被聯軍達到北京。慈禧“硬氣”全無,只好化妝一番帶領光緒倉皇出逃。後來驚慌失措的來了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瞬間有“硬氣”的老佛爺變成了無恥的潑婦,如此的滿清當權者,如何讓人們為你拼死抵抗。

首先,滿清末期最根本的問題是種族矛盾,即中國人與滿清韃虜的種族矛盾,表現在直觀上是中國百姓與滿清貴族的矛盾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看看清政府的喊出的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漢人興,滿清亡”等等。

此時的百姓已被征服,滿清是以殖民者的心態來統治的,殺到你臣服。孫中山喊出百姓的心聲“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就是當時國人的心願。當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此時的老百姓應是最高興的,巴不得推翻滿清統治。

其次,滿清末期,清王朝與老百姓之間的關係是“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這種關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就已充分體現出來了。英法聯軍與清軍大戰,圍觀的數萬百姓是處在默然的觀戰狀態。而在清軍敗退時,百姓甚至還接連發出噓聲。

當時滿清政府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天下的老百姓更已是民不聊生了。因此很多百姓對滿清根本沒有任何的感情而言,更多是期待著能改朝換代,為了餬口、好奇或者順手牽羊等等目的,就有了為八國聯軍運梯子,送武器的情形。

最後,當時老百姓找不到拼死保衛滿清的堅強理由。孫中山先生說“驅逐韃虜”,滿清政府是老百姓要驅逐的對象,滿清上至皇室下至旗人,都跑的一個不剩,你要一個漢人在那拼死保衛滿清的國家,這顯然不現實。你在此時和食不果腹的老百姓談什麼國家觀念,什麼愛國情懷,明顯是在扯淡。

老百姓只知道這是滿清的政府、滿清的國家,你逃跑的時候也沒喊我呀,抵抗的事與我無關。八國聯軍打的是你滿清,你們要我去當炮灰,我不傻。滿清從來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因此,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當年八國聯軍一路長驅直入,從大沽炮臺一路溜達到京城,老百姓袖手旁觀或是幫忙。你能說他們是漢奸?沒有出賣漢民族。你能說他們賣國?對不起,滿清國我不想要。你能說他們麻木?他們確實已被整麻木。請不要用當今的眼光去衡量他們,他們到不了你的高度。

當然,看熱鬧的不止老百姓,義和團也是吃瓜群眾之一。

八國聯軍在進攻天津時,直隸提督聶士成向義和團求援。而義和團卻眼睜睜的看著清軍與洋人肉搏。在清軍敗退後,天津義和團第一個先跑。不但如此,義和團還趁火打劫清軍,原因是為了報與聶士成的仇。聶士成在聽聞全家被義和團抄了時,平靜的戰至全身破碎而亡。義和團恨不但洋人,更恨滿清政府。


野史也是史


八國聯軍侵華,從天津進攻北京首都。清政府無力抵抗,慈禧太后帶頭逃跑。清政府一向實行愚民政策,面對突如其來的洋人,底層老百姓反而覺得奇怪。據說,八國聯軍進城的時候,老百姓在城外圍觀,好像跟自己沒有一點關係是的。國人為何如此冷漠,其實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造成的“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當時的老百姓,毫無國家概念,所以才出現圍觀,搬梯子的情況。

我從網上也蒐集了幾張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的老照片,照片當中出現了老百姓為八國聯軍扶梯子,有的人還站在城牆上拉他們上去。看了這種照片,大夥兒有何感想?其實,當時老百姓都是被迫給八國聯軍搬梯子,非自願。你想想,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面對於全副武裝的八國聯軍,他們難不成,用肉搏抵抗八國聯軍。反正我是很同情那些老百姓的,連政府首腦慈禧都逃跑了,把爛攤子甩給窮苦老百姓,合理嗎?其實,當時的老百姓都很單純,絕非主動幫忙,而是被迫才這麼做的。

在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以後,據說有官員給八國聯軍送錦旗。一幅錦旗上面寫了四個大字“祝效華封”意思是“祝多壽多福多男”。另外一副上面寫著“萬國鹹喜”,意思是“世界共享大和諧”。如果,我沒有猜錯,在當時很多老百姓巴不得清朝滅亡,就等著有人來解救他們了。

說實在的,發生戰爭老百姓最遭罪。統治者早早的跑了,留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當帝國主義進城以後,老百姓有兩個選擇,第一:攜帶家人逃跑,第二:苟且偷生。在那種信息封閉的社會,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國聯軍打到了北京城,跑都來不及。當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城以後,他們要求城裡面的老百姓幫忙搬梯子。面對這種情況,老百姓要麼抵抗,要麼配合。為了活命,老百姓不得不去幫忙搬梯子,甚至被強迫一起攻城,其目的都是為了保命。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都是被迫的,誰願意那樣子呢?老百姓思想都很單純,他們只想好好生活而已,並非干涉政治。


謀士說


這位叫歷史研究所的網友,說的就跟你是親歷者一樣,我姥姥家住在北京西效民巷兵部窪衚衕,與俄國兵營一牆之隔,距中南海不到一公里,據我姥爺講,八國聯軍是中國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民引路入京,是教民例隊歡迎入的北京,他們如果沒有漢奸做內應北京也不是這麼好攻下來的,據老人們講,漢奸個頂個的都象歷史研究所這麼能胡噙,可是,洋鬼子一來第一個跑去認乾爹的一準就是他,所以,歷史就是歷史,你想改變不僅沒有意義,也說明你心胸的歷史觀非常狹隘,吐了一大尿桶口水,僅僅只是讓大家知道,當年就差你沒當慈禧,否則歷史一定會是另一番景像,別急,早晚你能當上太后而重新改寫歷史的,我們大家試目以待,並祝你早登大寶,


用戶7322670833693


其實,不單是八國聯軍,鴉片戰爭時期,老百姓就幫洋人打大清了。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老百姓更是與英法聯軍一起搶劫圓明園。這就是典型的國與民不同道。



因為,當時的老百姓幾乎沒有國家的概念。國那是皇帝家的,而我自己日子過得這麼苦,乾點什麼事情都要受官員的盤剝。現在有洋人願意給現錢僱我去趕車,那就比官軍不僅不給錢還任意打罵人要好得多了。

於是,有了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驗,京郊的老百姓們一看這麼多洋大爺願意出錢僱自己,樂得推著小車,帶著乾糧就來了。以八國聯軍的心態是趕緊去,去晚了就沒有了。而老百姓的心態也是趕緊去,跟著洋大爺有肉吃。



中國人第一次有民族國家的概念,有同仇敵愾不做亡國奴的決心,其實是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因為那個時候的中國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和接受西方民族國家概念之後,產生了對於中華民族的認同。



然而,這事放到大清,老百姓根本沒這個概念。洋人打北京,老百姓唯恐天下不亂,趁機佔便宜,反正北京不是我們家的,是皇上他們家的,現在皇上跑了,我們也能跟著分杯羹。所以,他們不僅給八國聯軍推車,造梯子,還跑到圓明園去大肆打劫。洋人們要圓明園裡的石頭做什麼,都被京郊百姓給搶走了。


傅斯鴻


多年前我看到這張歷史照片,簡直不敢相信,但,它確實存在。有圖為證。為八國聯軍搭梯子無疑是扶著強盜進入自家小院,遺憾的是,部分老百姓就是這樣做了。

這些幫洋人搭梯子的人,我妄加猜測的話,原因有三。一是洋人花錢僱請,二是被八國聯軍威逼不得已而為之,三是自願的;我覺得前兩種不太可能,那幫強盜搶錢都來不及,怎會使銀子僱傭人呢,最有可能是人們自願幫洋人的,從照片上看沒見士兵持槍威逼,倒像是一群人起鬨似地唆使洋人快點去揍清軍。

至於這是一群什麼人,我認為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確實憎恨滿清官府。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的。

1900年,慈禧太后因利用義和團排外引發流血亂局,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最終攻入皇城北京,於是,作為大清實際掌權人的慈禧,面對區區幾萬外強,居然拋下自己的臣民,扮作村婦倉皇辭廟,帶著兒皇帝奪路而逃。使北京城繼天津後又慘遭強盜蹂躪。慈禧隨後向列強乞和,返回皇城後,為討好列強慈禧立馬黑臉,向主戰派和義和團舉起了屠刀,“老佛爺”夠狠。為了皇權,如此的翻雲覆雨。還恬不知恥地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之國歡心。

這就是封建王朝,在統治者眼裡,芸芸眾生皆草民。對於苦難深重的百姓而言,他們幾千年的宿命就是被一夥夥不良強者的強行統治,從皇上到縣衙從沒有把人當人看。如此,尋常百姓之國家民族概念與焉而生?

清朝末年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地主對農民的盤剝加劇,繁重的賦役剝削,吏治的腐敗,使得民眾生活一貧如洗極度困苦。官府與人民從不是利益共同體,“中國的國王與官吏虐待窮人,以聞所未聞的暴政對待他們的人民(西班牙殖民者桑迪語)”。所以,以現今的口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去指責那時的百姓沒有覺悟沒有國民意識,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當鴉片戰爭爆發,滿清將領奕經在浙江備戰時,給道光皇帝的摺子中抱怨到:到處漢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分不出良歹來。最可惡的是,每逢打仗之際,百姓男婦,毫無畏懼,從旁指點嘻笑,竟不知是何肺腑?

奕經將軍的疑問,他永遠不會知道,百姓做看客,正是清王朝家天下殘暴統治永遠無解的死結, 民不知其國,國亦不護其民。長此以往,只能導致民眾普遍的社會心理:冷漠,麻木,無根。

而幫洋人搭梯子的照片,只是一個形象的宣示而已。

2018.12.24






掌上三言兩語


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的時候,部分老百姓的確給出了極大的“熱情”迎接八國聯軍。他們不僅幫助八國聯軍運送東西,還有直接追隨聯軍攻城的。

京城百姓的“熱情”,其實由來已久。不僅京城百姓如此,大內的宮人也一樣。早在八國聯軍進京的90多年前,在京城天理教起義中,林清所率的區區200名義士,就曾在太監的引領下攻入皇宮。八國聯軍的情況,和林清曾經遇到過的情況,其實並沒有本質區別。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時候,部分百姓對於聯軍的支持態度,其實主要緣於四個方面。

其一:避免被聯軍當做義和團處理。由於八國聯軍打入北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懲罰義和團。為了避免被聯軍誤認為是義和團成員,眾多百姓無奈之下不得不主動向聯軍“表忠心”,而這種表達的方式,主要就是主動給八國聯軍提供一些支持。

其二:百姓痛恨旗人。八國聯軍進京以後,清室逃遁,平時作威作福的旗人沒有了後臺保障。而眾多百姓少不了被旗人欺壓的情況,趁著八國聯軍進城的機會,剛好可以報曾經的一箭之仇。

其三:有人趁火打劫。由於在八國聯軍進京以前,皇帝和京城守軍就已經悄悄撤離了出去,京城百姓實際上已經處於了被皇帝拋棄的處境。而另一方面,沒有朝廷維護的京城,其實已經與一座空城無異。當八國聯軍進進城的時候,很多人抱著趁火打劫的心態,隨聯軍對京城洗劫一空的並不在少數。

其四,八國聯軍僱傭了部分百姓。在八國聯軍攻進京城的途中,以及攻進京城以後,一直有僱傭百姓作為八國聯軍的嚮導、苦力的情況。這些人為了酬勞或身家性命,對八國聯軍的幫助,也在自然之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