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這麼多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

北京影視資訊


毛主席通讀《二十四史》,他老人家曾經說過:“布衣身世的功臣,變成新貴以後,野心和貪慾逐步膨脹起來。皇帝的禮遇是有限的,他們的貪慾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會落到悽慘地步。”僅就明代歷史而言,毛主席研究的範圍-----《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明詩綜》、《明詩別裁集》、《明人百家小說》。

所以不需要把那些被殺的開國功臣形容的那麼冤屈,各個都有取死之道。不過有一點,那些被株連的家屬還是很無辜的,在當時那個時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株連不是朱元璋發明的,也不需要把所謂的思想先進性強加給幾百年前的古人。

李善長、胡惟庸、藍玉這些人我不說,我想換個角度說說貌似死的最“冤枉”的付友德。付友德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驍勇善戰,戰功無數,他的死確是因為一件小事,很多朋友猜測因為付友德和藍玉走的很近,所以被殺,其實不用想那麼遠,看看其他功臣的罪名一個比一個大,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殺的就是一個名正言順、死有餘辜。朱元璋想殺付友德用不著以這類小事找茬。

事情的經過:

朱元璋赴宴,參與者文武大臣,門口守衛沒有按照禮制佩戴劍囊,也就是說開刃的寶劍直接拎手裡站在門口,皇帝路過也還這樣,絲毫未曾避諱,此為大不敬,古代如此,其實現代也一樣,子彈上膛保護首長,這是必須的,但是身為警衛的你把槍口對著首長,讓首長感到了危險,你試試······這不僅僅是基本的禮貌問題。大家就用下圖想象一下······

朱元璋和付友德是幾十年的“老兄弟”了,彼此的家人都認識,那個持劍的警衛就是傅讓,朱元璋認識,傅讓是付友德的兒子,尋常人估計朱元璋根本不會忍,直接就殺了,但是面對傅讓,朱元璋隱忍了,只是在酒席宴間與付友德抱怨了幾句。

重點來了:

付友德起身後向朱元璋請罪,朱元璋卻責備付友德不敬,為什麼?當著那麼多大臣,那麼多功臣良將,朱元璋真的缺乏這麼一點點的肚量麼?朱元璋真有這麼混?認錯了給個臺階不就得了?不不不,絕不是。這句話頗具玩味

道歉也就算了,但自此直到宴會結束,付友德“不盡一蔬”賭氣不吃了,這也是大不敬,所以受到了朱元璋的斥責,朱元璋為了打壓付友德,就對他說:你提著你兒子的頭顱來見我吧。啥意思?讓付友德殺親兒子?不是。

朱元璋的意思是讓付友德不要負氣,極其誠懇的承認錯誤,你一個當爹的為了兒子就不能服軟麼?

而付友德還在賭氣,直接出去就把兒子殺了······

所以,朱元璋才會說“你怎麼忍心?”,表明了朱元璋的真意並不是讓付友德殺兒子。

您想吧,你朱元璋讓人家殺兒子,人家殺了兒子提頭來見,你卻說你怎麼忍心?完全不通邏輯。

這還沒完,付友德還給朱元璋準備了黑鍋-----你不就是想殺我們父子麼?說著拔劍自刎。那朱元璋還不氣瘋了,其實相對於馮勝,朱元璋更看重的就是付友德,何苦來哉。

關鍵詞:傅讓犯錯付友德請罪朱元璋責備付友德不敬

哪來那麼大脾氣?

和皇帝一起馬背上打天下,太過熟絡,功勞太多太大了,真的拿皇帝不當回事,不信?那先不提戰功卓著的付友德,咱們想想胡惟庸,沒有李善長他胡惟庸還不知道在哪兒轉筋呢,當個縣官就不錯了,輪得到他當丞相?他敢架空皇權麼?敢!胡惟庸有戰功?有政績?他比不了李善長,也比不了徐達。他都能飄成這樣,何況付友德這類居功自傲的人。


古今通史


小玥來回答:

簡單的說,就是你和一批人打出一片天下,你做了老大,跟著的幾個人,功勞都很大,甚至可以蓋主,都是潛在的危險,跟何況有些開國功臣仗著功高飛揚跋扈,結黨專營,必然是要被剷除的。

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鄉,甚至湯和與周德興還是他的同村,是幼時遊戲的玩伴。正是這些人在戰鬥中出生入死,東征西討,為朱元璋奪得天下。待到朱元 璋登基成為皇帝后,他們之間卻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這些功臣心裡也許難以及 時適應這種改變,而朱元璋卻是一個多有顧忌的君主,矛盾於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 開殺戒,史家通常認為是他為繼位者掃清障礙,永保大明江山。

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他大開殺戒不以為然,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面前 ,讓太子朱標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璋就對自己大殺文武功臣進行解釋:“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就是說,我殺人就是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為子孫掃除障礙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

後來,他的孫子建文帝銳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難”,奪取天下。假使當時藍玉等能征慣戰的開國功臣還在,朱棣未必敢興兵,建文帝也不用“遜國”了。

朱元璋不僅屠戮功臣,也注意嚴肅整頓吏治。這與他來自底層,看到元朝因吏治腐敗導致滅 亡的教訓有關。他在明初實行以猛治國的政策,認為亂世須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況很嚴重 ,遭到懲處的官吏很多。


小玥歷史


補充一點,朱元璋晚年因為朝廷貪官腐敗加上太子朱標暴斃。所以性格殘忍多疑,沒少動怒。很多壽終正寢,生老病死的功臣也被後代編輯文史的史學家說成是被老朱賜死的。這可有點冤枉朱元璋了《試想一下,反正你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也不在乎給你多加一兩個》先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問題:被朱元璋直接殺死的功臣都有誰?

1:德慶侯廖永忠,第一個被殺死的功臣。罪名僭用龍鳳

2:吉安侯陸仲亨,朱元璋懲治胡惟庸黨時被殺死

3:延安侯唐勝宗,胡惟庸黨被處死

4:平涼侯費聚,胡惟庸黨被處死

5:南雄侯趙庸,胡惟庸黨被處死。

6:滎陽侯鄭遇春,胡惟庸黨被處死。

7:宜春侯黃彬,胡惟庸黨被處死。

8:河南侯陸聚,胡惟庸黨而處死。

9:靖寧侯葉升,胡惟庸黨被處死,之後又被列入藍玉黨。

10:永嘉侯朱亮祖,鎮守廣東有許多不法行為被鞭殺。

11:江夏侯周德興,罪名是營建宅第超越規制,恃寵而驕。

12:涼國公藍玉, 定遠人,常遇春的妻弟。被告發謀反

這些都是被朱元璋直接殺死的功臣,罪名大家也都看到了謀反和僭越罪,其中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萬餘人。這裡不得不說開國皇帝都殺功臣,但老朱也殺的太多了,受牽連的大多是被冤枉的,所以晚年的朱元璋要麼不殺,要殺就殺一片,就和他的性格是離不開的。

第二個問題:被殺死的功臣是因為自己犯錯還是莫須有的罪名?

1:宋國公馮勝,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的大將,被賜死後的說法是喝酒喝多了,酒歸而暴卒。

2. 穎國公傅友德,被賜死,據說他是在朱元璋面前當眾自盡的。

3:臨川侯胡美,胡美因長女為貴妃,偕同其子婿擾亂宮禁,因此胡美被賜自盡。

5:定遠侯王弼,因藍玉被殺,私下議論被錦衣衛偵知,被賜死

很顯然這幾個人都是被朱元璋賜死的,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朱元璋不喜歡,我看著你不順眼,我看煩了就給你個罪名送你走。如果自己能變得聰明一點,也不至於被賜死,應該向湯和學習學習。

湯和對朱元璋有知足知恩和手足之情,被封信國公以後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早早的上交兵權,讓朱元璋大為高興。晚年喝酒下棋,遊山玩水。也不議論國家大事,所以獨享老年之福,並以功名而終。

由於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致使人們對其他一些功臣的死存在疑問,因此出現了一些死因存疑的。如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誠意伯劉伯溫、淮安侯華雲龍等人。

第三:朱元璋如果不殺功臣,明朝的根基會不會被動搖?

中國曆朝歷代的開國皇帝還沒有不殺功臣的,過不了三代功臣就會成為國家最大的毒瘤,權力和財富都將集中到開國功臣的後人身上,後代的皇帝將無法保持自己絕對的權威。在這裡說一點題外話

清朝建國時最厲害的戰鬥力是八旗,所以建國後功臣也都是八旗裡面的人。很多八旗子弟憑藉祖先的戰功,有的世襲爵位有的在朝廷中某個一官半職,更有甚者屢屢無為白吃朝廷的俸祿,直到康熙晚年的時候,造成財政入不敷出。康熙由於年邁,沒有精力管這些人,雍正繼位以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不給你們這些功臣的子孫官職俸祿,給你們土地,和老百姓一樣種地維持生計。國家沒有這些負擔,使得國庫充裕,早就雍正王朝。這就是為什麼雍正名聲特別不好,不但被漢人罵,自己人也說雍正不好。

朱元璋殺功臣也是提前為自己的王朝鋪平道路,何況朱元璋那一代的功臣特別狂,剛建國沒忍幾年就出了很多貪腐案,加上自己的長子朱標暴斃。所以老朱忍不下去了,不想在自己死後這些功臣興風作浪,所以提前殺了,不殺的話大明連二百年都撐不了。


愛歷史說野史


朱元璋之所以要殺功臣,是有他不對的地方,但是,錯也不全在他。原因就是這些開國功臣們太功高蓋主了,讓朱元璋這個天下最有權威的人感到了不安。

你說這些人個個手握重兵,每個人都有很高威望值,都有生殺大權。有這樣的人存在,對朱元璋來說本來就是一種威脅。

不要忘記朱元璋當皇帝之前,還出過一個武將出身的皇帝趙匡胤。他不能不防範對他有威脅的人呀,萬一再出來一個趙匡胤,你說到時候該咋整。

即便是朱元璋這種當習慣老大的人,他都對功臣們有所忌憚,就不要說朱元璋的兒子和孫子這些戰績不高的小輩了。

朱元璋正是擔心自己萬一掛了,兒子或者孫子管不了這些功臣們。

畢竟他們個個功勞很大,小輩人來管他們,他們就會感到不爽,若是不爽的話,肯定就會有逆反情緒。甚至是直接起兵,大有把皇帝給滅了的雄心壯志。

這樣的人,朱元璋不能留呀。

其實朱元璋一開始也沒有想大肆的殺功臣。他真正的殺功臣是在長子朱標去世之後。

那時候他決定讓自己孫子朱允炆來當皇帝,朱允炆這個孫子輩的人,可以說就是職場小白,要戰功沒戰功,要人脈沒人脈。

若是他當皇帝后,恐怕他連誰都震不住吧。

朱元璋就是考慮到他是一個新人,需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為他清理障礙。把那些頭上長有反骨的人,全部都給殺了。

當時的朱允炆就很不理解朱元璋的這一做法,所以,他就問爺爺,為什麼要大肆屠殺功臣。

朱元璋就把一個帶有荊棘的棍子遞給朱允炆,朱允炆不敢接。因為他怕扎手。

朱元璋笑了笑說,我除掉那些功臣,其實就是為了給你除去棍子上的荊棘。只有沒有荊棘的棍子,你接起來才順手,用起來才順心。

你看朱元璋已經把自己除去功臣的話,說的明明白白的了吧。

當然了朱元璋還沒有糊塗到把所有功臣都除去,因為還要留一些老臣來保家衛國,陸炳文這種比價穩重老實的將領,就是朱元璋選擇留下來的對象。

只要頭上長有反骨的,像藍玉、李善長等人,必須要除去。要說朱元璋除去的人,還真的有點少了。

因為他孫子朱允炆的江山並沒有守住,而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給篡奪了。可以說朱元璋防了所有的功臣,但是,就是沒有防兒子。

不過,朱元璋也沒損失太多什麼,畢竟朱棣也是他的兒子,身上流的也是他的血液。朱棣的江山還是他們朱家的江山。

也許以上就是朱元璋要殺功臣的原因吧。


史學達人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事情應該不算少見。或許是因為朱元璋給我們的印象太深了,因此,想到屠戮功臣,便不得不提到老朱這個人了。

多數人會想到胡藍大獄,但這並非朱元璋殺戮的開端。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後一共殺害了兩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劉伯溫算上,則有三個。他們是:淮安侯華雲龍、德慶侯廖永忠。他們兩個人的罪名都是違制。

到了洪武十三年,歷史上著名的胡藍大獄才拉開序幕。不熟悉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具體的案件內容在此便不贅述了,只是再提一句,此案歷史14年之久,前後牽連著達到45000人,其中便有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這些開國大臣。

來自歷代屠戮功臣的傳統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當一個王朝塵埃落定的時候,也是這個新君大開殺戒之時。局外人往往覺得這樣的帝王無情無義,但是設身處地思考後,不免會覺得這是無奈之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然無義,但還是充滿了人情,即便當初那些打天下的兄弟沒有造反之心,但很多事情,已經身為人主的皇帝卻無法迴避。朝廷畢竟不是梁山泊的聚義分贓廳,這裡是延續了幾千年的禮法,什麼時候該跪,什麼時候該殺,這些都清清楚楚。

朱元璋何嘗想這樣,誰不想給自己多幾個心腹朋友,但他卻做不到。京城不是濠州,禁軍也不是紅巾軍,當初的老友成了鎮守一方的將軍,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當初自己作為一方諸侯,兄弟們還都是自己手下的驍將,如果哪一天,某一位兄弟也效法自己,那麼這朱家的天下,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如此,劉邦、趙匡胤也大概如此。新君上位,不只是對於前代人的屠殺,更有對一同建立王朝的同伴的清洗,你們在,我放不開手腳,或者說,我登基前的那些事,你們就幫我永遠保密吧。

朱元璋童年的經歷

對於朱元璋的瞭解,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身貧寒,甚至短暫出過家。其悲慘來源於前朝的暴政與貪汙,此事也對朱元璋影響頗深。

他執政期間處分貪汙、挪用、空印、盜餉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以功亂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駙馬因為亂法而被處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話下。

洪武九年,空印案案發。這本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一種傳統,“元時,官府於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官員赴京城報銷而開具的空白文書,。但朱元璋發現後卻認為自己被內外官員聯合捉弄,在朝廷內外興起新的殺戮。

殺雞儆猴

按理而言,明朝初立,本是用人之際,如此大規模的屠殺功臣,實在令人疑惑,但再看彼時的明朝社稷,似乎也能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1368年,當朱元璋從元朝的廢墟中白手起家,他一定在想自己能給後代留下來什麼?這一年,朱元璋41歲,李善長54歲,徐達36歲,常遇春38歲,胡惟庸雖然沒有確切年齡的記載,但根據他投靠朱元璋的時間,他大概與徐達、常遇春年紀相仿;而此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僅僅13歲,未來的燕王朱棣僅僅8歲,建文帝還有十一年才出生,而林萬孝的《我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書載有明一朝人均年齡僅僅只有三十多歲。

自己死後,後代的子孫誰能接過這樣的重任?太子朱標“為人友愛”、“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這符合歷代開國之君二世的標準,劉邦以武開國,劉盈以文治國;曹操為武皇帝,曹丕為文皇帝。正統看來,一個朝代應以一個強勢的皇帝開國,以一個知書的皇帝治國。但漢朝二世之後便被呂后亂政,曹魏從第三世開始便出現了衰頹的現象,西晉二世便有八王之亂,於是乎便出現了讀書=仁慈=軟弱的說法。

現在無從知曉朱元璋當時的想法,但透過一些歷史的蛛絲馬跡,他的皇位第一人選還是朱標,當然,也只能是朱標。朱標自幼師從名師宋濂,鮮有機會與父親征戰前線,因而,其能否服眾便是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當然是有,最直接的便是用刀劍封口。

明書《名山藏》記載,朱元璋在朱標勸誡自己“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時,怒斥朱標“(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若真是如此,那麼胡惟庸與藍玉無奈成了被殺的雞。在社稷面前,所謂的出生入死,也不夠是一紙空文吧。


一點昊然氣


你好,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而跟隨朱元璋一起打下天下的那些將領、謀士就是所謂的開國功臣,而當國家穩定後這些開國功臣很多就被殺害,能活下來的很少,比如漢高祖劉邦殺韓信,明朝一樣也不例外,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呢?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因素。


首先第一點我們來說這些功臣們自身的原因。他們‍‍並沒有什麼文化‍‍,就是憑著‍‍勇敢作戰打天下,跟著朱元璋混出來熬出來的。然後論功行賞,該封公的封公,該封侯的封侯,熬到這個地位上以後呢,‍‍也就沒有什麼約束‍‍自己的了。不知道約束自己就經常做這個違法亂紀的事情,非常囂張跋扈。比如開國功臣朱永亮被封為永嘉侯。他的封地在廣東,廣東本地的一些富戶就送錢送物來巴結他,這些富戶膽子就大了,做一些違法的事,搞得當地烏煙瘴氣的。當地的縣令就看不下去了,得罪不起這位侯爺,就把他的這些罪行上書朱元璋。朱亮祖知道後就惡人先告狀,搶先一步上書朱元璋惡言中傷這位縣令,朱元璋大怒,派人前去賜死這位縣令。這波兒人剛走,縣令的上書就到了,朱元璋看後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就趕緊再派人去追賜死縣令的那波兒人,可惜晚了一步,縣令已被賜死了。朱元璋很生氣,這麼正直的縣令被誤殺,以後誰還敢說真話。第二年朱元璋就找了個藉口賜死了永嘉侯朱亮祖。這是開國功臣的自身嚴不律己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我們以朱元璋的角度來說,這些開國功臣被封公封侯以後,地位非常高權利非常大。一些品德不怎麼樣的官員就向這些功臣靠攏,這就形成了結黨營私拉幫結派,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皇帝的地位。這不得不讓朱元璋警覺起來,於是朱元璋為了國家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順利的延續,大殺功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總得來說大殺功臣這件事並不是朱元璋第一個做的,每個朝代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最著名的莫過於劉邦殺韓信了,其“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一語道盡開國皇帝殺功臣的真理,這句話能流傳千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史說史


老朱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建國之初大多數功臣勳貴都和老朱聯了姻,從這可以看出老朱是想和他們共享富貴的。可這些功臣運氣不好老朱還沒死多年培養的接班人朱標就先死了,這也是造成老朱屠殺功臣最主要的原因<strong>

朱標一死,新的接班人無論是誰都可能造成國家混亂:

朱標打小就是以接班人的姿態被老朱培養,跟隨老朱出生入死。在老朱的眾多功臣勳貴、叔伯子侄之中威望極高,並且有藍常一系作為朱標的親家心腹,地位穩定程度是任何皇子難以企及的。可朱標一死,朱元璋親手養大作為日後朱標登基之用的藍常系反而成為國家隱藏的禍害,之前藍玉在怎麼驕橫由於他是朱標的心腹,朱標能控制得住他也就忍了,可現在朱標一死若朱元璋在死就沒人能控制得住藍玉了。

開國功臣都與朱元璋聯姻,人人都有爭皇位的實力和機會;

朱標一死皇位繼承人空缺,說白了這個時候無論哪個藩王登上皇位都難以服眾,況且這些藩王的親家大多數是驍勇善戰的開國功臣,不僅有兵還會打仗(如付友德,馮勝),情況好一點後繼之君把他們全部鎮壓下來,情況差一點就是藩王之亂,關外還有蠻夷虎視眈眈搞不好又會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


胡惟庸案是消滅相權,藍玉案才是真的屠殺開過功臣

胡惟庸案其實並沒有屠殺到那些真的大功臣,除李善長外其他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參與中書省機要的開國功臣之中的文臣,況且李善長也是在胡惟庸案多年後才被誅的,用胡惟庸案作為引子不過是朱元璋想殺他的藉口罷了,李善長作為當時開國第一功臣(按朱元璋封爵)威望最高、地位最高、又是淮西黨的老大,即使不在相位仍有相威只要李善長在一日就不能算徹底消滅相權,倘若朱元璋死的比李善長早那麼很有可能宰相制度又會死灰復燃,所以誅殺李善長是出於徹底消滅相權的考慮,而藍玉才是真的屠殺功臣絕,那些有巨大功勞的武將功臣都在這個時候被屠殺(公爵全部幾乎全部被殺,除湯和外)。

從根本上講就是朱標一死,後繼之君無論是誰都難以服眾,朱標在的時候尚能控制得住這些勳貴,況且身邊又有藍常一系這些勳貴也不敢亂來。可朱標一死朱元璋的美好願望徹底破滅了,起初所結下的親家現在卻有可能成為藩王謀反的助力,這個時候收繳兵權已經沒有什麼用了,這些人在軍方早已根深蒂固不是收繳兵權就能解決的。況且朱元璋也不想破壞分封制度,不得已只好拿開國功臣下手了,他總不能殺自己兒子吧!


<strong>


苟或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四個字——為了利益!也就是說為了大明江山永固,繼承人又相對弱小,怕那些天縱奇才的軍事將領們在自己死後奪走大明江山,為了大明江山永固,就不得不殺調他們,政治需要,利益所在。

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雖然對功臣趕盡殺絕,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還影響到清朝。所以,他不是暴君,而是一代雄才偉略的傑出帝王,如果要對古代帝王進行排名,那麼李世民排第一,朱元璋是絕對的排第二!!!(毛爺爺的評論哦)

我們就不一一細數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了,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網上搜搜,很詳細的。我們就主要侃侃朱元璋殺功臣以及殺功臣的原因。

雖然朱元璋是大明開國皇帝,但是童年確實相當的悲慘。為了有口飯吃從小給地主放牛,父母親死了沒出下葬,後來兵荒馬亂的又去做了和尚,可是還得去討飯吃,因為寺廟也沒吃的了。後來在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的幫助下,奪得了江山,坐上了龍椅。他內心深處深深的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自己受過的苦決不能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也去經歷。所以,為了大明江山永遠姓朱,在太子朱標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屠殺開過功臣了。

殺功臣的深層次原因

我們知道,很多時候,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實是有著緊密的聯繫的,正所謂萬物具有普遍聯繫性嘛。在那枯燥的歷史資料裡面往往隱藏著事實的真相,而諸多歷史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那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中,有興趣的網友也可以自己的辯證總結。

看過電視劇胡軍版《朱元璋》的應該還記得有一情節,而這一情節也可以說明朱元璋殺害功臣的動機。這一情節也是真是的歷史。

朱標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就立馬勸朱元璋:“陛下殺人太多,恐傷了和氣。”朱元璋不作聲,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是白痴,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這些都是危險人物。”

這件事很清楚地說明了朱元璋大殺功臣的動機,因為他出於朱元璋本人之口。

藍玉案

就拿歷史上有名的藍玉案來說吧,因為它幾乎把洪武時期所有的還活著的能沉名將幾乎一掃而空,統統殺掉了。

藍玉

案件發生的時間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們以此為線索,上查一年,下查一年,看看在這時期發生過什麼事情。

史載: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朱允炆

聯繫起來仔細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並非正牌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能夠將他立為太子,足可見他對朱標的感情是相當的深厚的。也正是因此,在朱標死後,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這個選擇應該說也是不錯的,從各個方面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朱允炆太小了,沒什麼經驗,更是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洪武時期的名臣宿將,特別是那些嬌兵悍將,能文能武,只有朱元璋能夠駕馭他們,朱標還湊合,但朱允炆就不行了。我老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豈能拱手讓人?那怎麼辦?一個字——殺!!!要保證朱允炆的皇位,就得殺光所有的良弓走狗。

這是目前大多數的史書對朱元璋殺功臣動機目的觀點。

所以,朱元璋殺光所有的名臣宿將都是出於政治考慮,為了下一任繼任者考慮,為了大明江山永遠屬於我們老朱家的考慮,政治所需、利益所在。

而那些被殺的名臣宿將基本上是政治的犧牲品。(歡迎關注,一起侃歷史)


明朝的天空


朱元璋殺功臣其殘酷無情給人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如果我們深入探究,這既不是因為朱元璋個人的性情乖張,也不是因為簡單的狡兔死走狗烹。

其中深層的原因端在於朱元璋和明朝的開國功臣之間特殊的關係。

在朱元璋及其子孫參與篡改的元末明初史料中,朱元璋很早(1355年渡江之初)就和部屬之間建立起了君臣關係,但是事實上,從1356年到1364年,朱元璋雖然掌控了江南紅巾軍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人馬,也是韓林兒龍鳳政權江南行省的最高長官,但是當時郭子興之子郭天爵、邵榮等人同樣也是行省長官,朱元璋和他們之間以及後來的明朝開國功臣之間只是同僚關係,甚至在藉故誅殺邵榮之後,朱元璋和右丞徐達、參政李善長、常遇春、左丞湯和等人之間,理論上依舊是同僚關係。


即使朱元璋稱吳王建國之後,朱元璋仍然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作為標榜,依舊自居為龍鳳政權下屬,那麼他和相國李善長、徐達,平章常遇春、俞通海之間,其實依然還是同僚關係。

至此我們不難明白,朱元璋在稱帝建立明朝之後,因為擁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其君權膨脹到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而明初開國功臣原先與他出身相同、身份相類,具有共同的白手起家的創業經歷,而並沒有一開始就非常明確清晰的君臣主從關係,因而

朱元璋從維護絕對君權的角度,必須尋機打壓乃至無情血洗這個位高權重又有些跋扈的明朝開國勳貴集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大殺功臣的同時,也刻意保留、扶植了一小部分勳貴,這些人往往是和他具有特殊的親屬或其他關係,很早就和他本人(而不是和紅巾軍總體或者龍鳳政權)建立起私人從屬關係的功臣。


談古論金


踏歌16原創 此人最終促使朱元璋大殺功臣

踏歌16 2018-10-03 22:00

公元1363年4月,朱元璋治下洪都城(今南昌)外,陳友諒發動陳漢政權的戰爭機器,60萬大軍兵臨城下。而此時,城中的鎮守者朱文正彷彿剛剛從花天酒地的溫柔鄉里驚醒。

朱文正,朱元璋兄朱興隆之子,朱元璋的親侄子。作為當時權傾一方的江南軍閥朱元璋的至親,朱文正被派往洪都,是飽受詬病的,因為洪都作為江西重鎮,地理位置重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而朱文正在當時朱元璋的將星中,並不是耀眼的一顆。所以最初派他來做洪都的鎮守者,有很多人以為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親侄子。

應該說,剛剛到任的朱文正無愧花花公子的“美譽”,流連於秦樓楚館,整日歌舞昇平,吟風詠月,紙醉金迷。手下將佐都是暗暗搖頭。然而,就在陳友諒兵臨城下的消息傳來的時候,朱文正一改萎靡不振,露出他猙獰的面孔。我愛溫柔鄉不假,可我也愛遍身鱗甲|。我愛看舞聽歌也不假,可我也愛刀劍鏗鏘。於是,另一個振作的朱文正嶄新登場。於是陳友諒的漢軍迎來了噩夢。

朱文正分兵派將,加固城防,軍需調配,器械修繕。一切井井有條,當陳友諒來臨的時候,洪都已經是一座堅城。城門太多造成了必須分兵把守,各路將領奔赴自己的崗位,這是弓箭飛蝗,滾湯沸水與雲梯撞車,尖兵巨盾的較量,這也是意志與勇氣的角逐。城牆幾度險象環生。甚至有過城牆崩塌,守軍一邊築城,一邊射箭掩護的場景。將軍戰死,壯士殉國。洪都城依舊巋然不倒。憑藉著將士用命加上朱文正指揮得當。洪都最後挺住了,並且為朱元璋回援以及最後擊敗陳友諒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將是朱文正生命輝煌的起點,也是終點。原來,在戰後,朱元璋論功行賞,立功最大,又是自己的子侄,相信朱元璋的高興是由衷的,於是他問侄子有什麼要求,要什麼官職。朱文正當時表現得雲淡風輕,我是您的子侄,先封別人吧,我不是外人。老朱相當高興,自己的侄子能打仗,還如此高風亮節,朱元璋很是為自己的朱家出了如此人物而欣慰。於是……於是,朱元璋還真就沒給朱文正換地方,還在南昌鎮守。朱元璋哪裡知道,其實朱文正只是謙虛一下,可是,可是朱元璋當真了。我推辭,你就當真了。朱文正很生氣。但是朱元璋是自己的叔叔,更主要的是自己的實力不是朱元璋的對手。

在南昌的鎮守變成了失意的發洩,從此朱文正精神崩塌,意志崩塌,人格崩塌,牢騷滿腹,專橫跋扈,強搶民女……他的惡行一點點的升級,最後,小朱同學觸碰了老朱先生的底線——造反。他竟然暗暗勾結張士誠,在朱元璋引兵準備攻打張士誠的時候,準備在背後給老朱一刀。

朱文正是名將,而朱元璋不是名將,卻是統御名將的領導。得到小朱要謀反,朱元璋震怒,他不敢相信,有人在此時叛變自己,而且竟然是自己的侄子,而且在面子上,朱元璋是過不去的,自己的親戚叛變自己那不成了眾叛親離。所以朱元璋雷霆般出現在朱文正面前,一邊鞭打,一邊質問:你想幹什麼?朱文正蔫了,在叔叔面前,以前的所有委屈都是擺不上桌面的。後來如果不是馬皇后勸諫,朱文正一定會被處死,但是朱文正被圈禁了起來。1365年,在幽閉中鬱郁而亡。而此時,距離他戰勝陳友諒的人生輝煌時刻只有兩年時間,金戈鐵馬,灰飛煙滅。那小小的庭院中,沒了跨馬飛馳的夢想,也沒有了劍戈鏗鏘的兒郎。只有鬱郁的囚徒,清冷的月光。怨誰呢?還不是怨自己,不該有那麼多不該有的狂想,不該有那麼乖戾的慾望。

此事告一段落,卻有著深遠的影響,自己的侄子尚且叛變自己,何況是身邊這些個性張揚,能征慣戰的丘八,大概也就是從此時起,老朱那本不純潔的心,被嚴重的傷害了。他再不相信信誓旦旦的忠誠了,大概也就是從那時起,兔死狗烹,卸磨殺驢,斬草除根,不留後患,……這些厚黑的手段、思想在不停的醞釀,並最終成為了他的人生鐵律。於是朱元璋造就了這個名將輩出的年代,卻也為這些名將早早地挖好了墓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