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

北京影视资讯


毛主席通读《二十四史》,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布衣身世的功臣,变成新贵以后,野心和贪欲逐步膨胀起来。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凄惨地步。”仅就明代历史而言,毛主席研究的范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诗综》、《明诗别裁集》、《明人百家小说》。

所以不需要把那些被杀的开国功臣形容的那么冤屈,各个都有取死之道。不过有一点,那些被株连的家属还是很无辜的,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株连不是朱元璋发明的,也不需要把所谓的思想先进性强加给几百年前的古人。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这些人我不说,我想换个角度说说貌似死的最“冤枉”的付友德。付友德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骁勇善战,战功无数,他的死确是因为一件小事,很多朋友猜测因为付友德和蓝玉走的很近,所以被杀,其实不用想那么远,看看其他功臣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死有余辜。朱元璋想杀付友德用不着以这类小事找茬。

事情的经过:

朱元璋赴宴,参与者文武大臣,门口守卫没有按照礼制佩戴剑囊,也就是说开刃的宝剑直接拎手里站在门口,皇帝路过也还这样,丝毫未曾避讳,此为大不敬,古代如此,其实现代也一样,子弹上膛保护首长,这是必须的,但是身为警卫的你把枪口对着首长,让首长感到了危险,你试试······这不仅仅是基本的礼貌问题。大家就用下图想象一下······

朱元璋和付友德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了,彼此的家人都认识,那个持剑的警卫就是傅让,朱元璋认识,傅让是付友德的儿子,寻常人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忍,直接就杀了,但是面对傅让,朱元璋隐忍了,只是在酒席宴间与付友德抱怨了几句。

重点来了:

付友德起身后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责备付友德不敬,为什么?当着那么多大臣,那么多功臣良将,朱元璋真的缺乏这么一点点的肚量么?朱元璋真有这么混?认错了给个台阶不就得了?不不不,绝不是。这句话颇具玩味

道歉也就算了,但自此直到宴会结束,付友德“不尽一蔬”赌气不吃了,这也是大不敬,所以受到了朱元璋的斥责,朱元璋为了打压付友德,就对他说:你提着你儿子的头颅来见我吧。啥意思?让付友德杀亲儿子?不是。

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付友德不要负气,极其诚恳的承认错误,你一个当爹的为了儿子就不能服软么?

而付友德还在赌气,直接出去就把儿子杀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说“你怎么忍心?”,表明了朱元璋的真意并不是让付友德杀儿子。

您想吧,你朱元璋让人家杀儿子,人家杀了儿子提头来见,你却说你怎么忍心?完全不通逻辑。

这还没完,付友德还给朱元璋准备了黑锅-----你不就是想杀我们父子么?说着拔剑自刎。那朱元璋还不气疯了,其实相对于冯胜,朱元璋更看重的就是付友德,何苦来哉。

关键词:傅让犯错付友德请罪朱元璋责备付友德不敬

哪来那么大脾气?

和皇帝一起马背上打天下,太过熟络,功劳太多太大了,真的拿皇帝不当回事,不信?那先不提战功卓著的付友德,咱们想想胡惟庸,没有李善长他胡惟庸还不知道在哪儿转筋呢,当个县官就不错了,轮得到他当丞相?他敢架空皇权么?敢!胡惟庸有战功?有政绩?他比不了李善长,也比不了徐达。他都能飘成这样,何况付友德这类居功自傲的人。


古今通史


小玥来回答:

简单的说,就是你和一批人打出一片天下,你做了老大,跟着的几个人,功劳都很大,甚至可以盖主,都是潜在的危险,跟何况有些开国功臣仗着功高飞扬跋扈,结党专营,必然是要被铲除的。

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待到朱元 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 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朱元璋之所以大 开杀戒,史家通常认为是他为继位者扫清障碍,永保大明江山。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 ,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 ”就是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可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锐意削藩,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 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 ,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


小玥历史


补充一点,朱元璋晚年因为朝廷贪官腐败加上太子朱标暴毙。所以性格残忍多疑,没少动怒。很多寿终正寝,生老病死的功臣也被后代编辑文史的史学家说成是被老朱赐死的。这可有点冤枉朱元璋了《试想一下,反正你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也不在乎给你多加一两个》先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问题:被朱元璋直接杀死的功臣都有谁?

1:德庆侯廖永忠,第一个被杀死的功臣。罪名僭用龙凤

2:吉安侯陆仲亨,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被杀死

3:延安侯唐胜宗,胡惟庸党被处死

4:平凉侯费聚,胡惟庸党被处死

5:南雄侯赵庸,胡惟庸党被处死。

6:荥阳侯郑遇春,胡惟庸党被处死。

7:宜春侯黄彬,胡惟庸党被处死。

8:河南侯陆聚,胡惟庸党而处死。

9:靖宁侯叶升,胡惟庸党被处死,之后又被列入蓝玉党。

10: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有许多不法行为被鞭杀。

11:江夏侯周德兴,罪名是营建宅第超越规制,恃宠而骄。

12:凉国公蓝玉, 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被告发谋反

这些都是被朱元璋直接杀死的功臣,罪名大家也都看到了谋反和僭越罪,其中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万余人。这里不得不说开国皇帝都杀功臣,但老朱也杀的太多了,受牵连的大多是被冤枉的,所以晚年的朱元璋要么不杀,要杀就杀一片,就和他的性格是离不开的。

第二个问题:被杀死的功臣是因为自己犯错还是莫须有的罪名?

1:宋国公冯胜,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大将,被赐死后的说法是喝酒喝多了,酒归而暴卒。

2. 颖国公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3:临川侯胡美,胡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同其子婿扰乱宫禁,因此胡美被赐自尽。

5:定远侯王弼,因蓝玉被杀,私下议论被锦衣卫侦知,被赐死

很显然这几个人都是被朱元璋赐死的,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朱元璋不喜欢,我看着你不顺眼,我看烦了就给你个罪名送你走。如果自己能变得聪明一点,也不至于被赐死,应该向汤和学习学习。

汤和对朱元璋有知足知恩和手足之情,被封信国公以后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早早的上交兵权,让朱元璋大为高兴。晚年喝酒下棋,游山玩水。也不议论国家大事,所以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致使人们对其他一些功臣的死存在疑问,因此出现了一些死因存疑的。如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诚意伯刘伯温、淮安侯华云龙等人。

第三:朱元璋如果不杀功臣,明朝的根基会不会被动摇?

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还没有不杀功臣的,过不了三代功臣就会成为国家最大的毒瘤,权力和财富都将集中到开国功臣的后人身上,后代的皇帝将无法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在这里说一点题外话

清朝建国时最厉害的战斗力是八旗,所以建国后功臣也都是八旗里面的人。很多八旗子弟凭借祖先的战功,有的世袭爵位有的在朝廷中某个一官半职,更有甚者屡屡无为白吃朝廷的俸禄,直到康熙晚年的时候,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康熙由于年迈,没有精力管这些人,雍正继位以后“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不给你们这些功臣的子孙官职俸禄,给你们土地,和老百姓一样种地维持生计。国家没有这些负担,使得国库充裕,早就雍正王朝。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名声特别不好,不但被汉人骂,自己人也说雍正不好。

朱元璋杀功臣也是提前为自己的王朝铺平道路,何况朱元璋那一代的功臣特别狂,刚建国没忍几年就出了很多贪腐案,加上自己的长子朱标暴毙。所以老朱忍不下去了,不想在自己死后这些功臣兴风作浪,所以提前杀了,不杀的话大明连二百年都撑不了。


爱历史说野史


朱元璋之所以要杀功臣,是有他不对的地方,但是,错也不全在他。原因就是这些开国功臣们太功高盖主了,让朱元璋这个天下最有权威的人感到了不安。

你说这些人个个手握重兵,每个人都有很高威望值,都有生杀大权。有这样的人存在,对朱元璋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威胁。

不要忘记朱元璋当皇帝之前,还出过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赵匡胤。他不能不防范对他有威胁的人呀,万一再出来一个赵匡胤,你说到时候该咋整。

即便是朱元璋这种当习惯老大的人,他都对功臣们有所忌惮,就不要说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这些战绩不高的小辈了。

朱元璋正是担心自己万一挂了,儿子或者孙子管不了这些功臣们。

毕竟他们个个功劳很大,小辈人来管他们,他们就会感到不爽,若是不爽的话,肯定就会有逆反情绪。甚至是直接起兵,大有把皇帝给灭了的雄心壮志。

这样的人,朱元璋不能留呀。

其实朱元璋一开始也没有想大肆的杀功臣。他真正的杀功臣是在长子朱标去世之后。

那时候他决定让自己孙子朱允炆来当皇帝,朱允炆这个孙子辈的人,可以说就是职场小白,要战功没战功,要人脉没人脉。

若是他当皇帝后,恐怕他连谁都震不住吧。

朱元璋就是考虑到他是一个新人,需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为他清理障碍。把那些头上长有反骨的人,全部都给杀了。

当时的朱允炆就很不理解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所以,他就问爷爷,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功臣。

朱元璋就把一个带有荆棘的棍子递给朱允炆,朱允炆不敢接。因为他怕扎手。

朱元璋笑了笑说,我除掉那些功臣,其实就是为了给你除去棍子上的荆棘。只有没有荆棘的棍子,你接起来才顺手,用起来才顺心。

你看朱元璋已经把自己除去功臣的话,说的明明白白的了吧。

当然了朱元璋还没有糊涂到把所有功臣都除去,因为还要留一些老臣来保家卫国,陆炳文这种比价稳重老实的将领,就是朱元璋选择留下来的对象。

只要头上长有反骨的,像蓝玉、李善长等人,必须要除去。要说朱元璋除去的人,还真的有点少了。

因为他孙子朱允炆的江山并没有守住,而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给篡夺了。可以说朱元璋防了所有的功臣,但是,就是没有防儿子。

不过,朱元璋也没损失太多什么,毕竟朱棣也是他的儿子,身上流的也是他的血液。朱棣的江山还是他们朱家的江山。

也许以上就是朱元璋要杀功臣的原因吧。


史学达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事情应该不算少见。或许是因为朱元璋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因此,想到屠戮功臣,便不得不提到老朱这个人了。

多数人会想到胡蓝大狱,但这并非朱元璋杀戮的开端。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后一共杀害了两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刘伯温算上,则有三个。他们是: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他们两个人的罪名都是违制。

到了洪武十三年,历史上著名的胡蓝大狱才拉开序幕。不熟悉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具体的案件内容在此便不赘述了,只是再提一句,此案历史14年之久,前后牵连着达到45000人,其中便有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这些开国大臣。

来自历代屠戮功臣的传统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当一个王朝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是这个新君大开杀戒之时。局外人往往觉得这样的帝王无情无义,但是设身处地思考后,不免会觉得这是无奈之举。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然无义,但还是充满了人情,即便当初那些打天下的兄弟没有造反之心,但很多事情,已经身为人主的皇帝却无法回避。朝廷毕竟不是梁山泊的聚义分赃厅,这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礼法,什么时候该跪,什么时候该杀,这些都清清楚楚。

朱元璋何尝想这样,谁不想给自己多几个心腹朋友,但他却做不到。京城不是濠州,禁军也不是红巾军,当初的老友成了镇守一方的将军,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当初自己作为一方诸侯,兄弟们还都是自己手下的骁将,如果哪一天,某一位兄弟也效法自己,那么这朱家的天下,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如此,刘邦、赵匡胤也大概如此。新君上位,不只是对于前代人的屠杀,更有对一同建立王朝的同伴的清洗,你们在,我放不开手脚,或者说,我登基前的那些事,你们就帮我永远保密吧。

朱元璋童年的经历

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身贫寒,甚至短暂出过家。其悲惨来源于前朝的暴政与贪污,此事也对朱元璋影响颇深。

他执政期间处分贪污、挪用、空印、盗饷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兴等人以功乱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驸马因为乱法而被处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话下。

洪武九年,空印案案发。这本是从元朝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元时,官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地方政府为了方便官员赴京城报销而开具的空白文书,。但朱元璋发现后却认为自己被内外官员联合捉弄,在朝廷内外兴起新的杀戮。

杀鸡儆猴

按理而言,明朝初立,本是用人之际,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功臣,实在令人疑惑,但再看彼时的明朝社稷,似乎也能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1368年,当朱元璋从元朝的废墟中白手起家,他一定在想自己能给后代留下来什么?这一年,朱元璋41岁,李善长54岁,徐达36岁,常遇春38岁,胡惟庸虽然没有确切年龄的记载,但根据他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他大概与徐达、常遇春年纪相仿;而此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仅仅13岁,未来的燕王朱棣仅仅8岁,建文帝还有十一年才出生,而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书载有明一朝人均年龄仅仅只有三十多岁。

自己死后,后代的子孙谁能接过这样的重任?太子朱标“为人友爱”、“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这符合历代开国之君二世的标准,刘邦以武开国,刘盈以文治国;曹操为武皇帝,曹丕为文皇帝。正统看来,一个朝代应以一个强势的皇帝开国,以一个知书的皇帝治国。但汉朝二世之后便被吕后乱政,曹魏从第三世开始便出现了衰颓的现象,西晋二世便有八王之乱,于是乎便出现了读书=仁慈=软弱的说法。

现在无从知晓朱元璋当时的想法,但透过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他的皇位第一人选还是朱标,当然,也只能是朱标。朱标自幼师从名师宋濂,鲜有机会与父亲征战前线,因而,其能否服众便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当然是有,最直接的便是用刀剑封口。

明书《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朱标劝诫自己“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时,怒斥朱标“(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若真是如此,那么胡惟庸与蓝玉无奈成了被杀的鸡。在社稷面前,所谓的出生入死,也不够是一纸空文吧。


一点昊然气


你好,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而跟随朱元璋一起打下天下的那些将领、谋士就是所谓的开国功臣,而当国家稳定后这些开国功臣很多就被杀害,能活下来的很少,比如汉高祖刘邦杀韩信,明朝一样也不例外,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第一点我们来说这些功臣们自身的原因。他们‍‍并没有什么文化‍‍,就是凭着‍‍勇敢作战打天下,跟着朱元璋混出来熬出来的。然后论功行赏,该封公的封公,该封侯的封侯,熬到这个地位上以后呢,‍‍也就没有什么约束‍‍自己的了。不知道约束自己就经常做这个违法乱纪的事情,非常嚣张跋扈。比如开国功臣朱永亮被封为永嘉侯。他的封地在广东,广东本地的一些富户就送钱送物来巴结他,这些富户胆子就大了,做一些违法的事,搞得当地乌烟瘴气的。当地的县令就看不下去了,得罪不起这位侯爷,就把他的这些罪行上书朱元璋。朱亮祖知道后就恶人先告状,抢先一步上书朱元璋恶言中伤这位县令,朱元璋大怒,派人前去赐死这位县令。这波儿人刚走,县令的上书就到了,朱元璋看后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就赶紧再派人去追赐死县令的那波儿人,可惜晚了一步,县令已被赐死了。朱元璋很生气,这么正直的县令被误杀,以后谁还敢说真话。第二年朱元璋就找了个借口赐死了永嘉侯朱亮祖。这是开国功臣的自身严不律己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我们以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些开国功臣被封公封侯以后,地位非常高权利非常大。一些品德不怎么样的官员就向这些功臣靠拢,这就形成了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这不得不让朱元璋警觉起来,于是朱元璋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顺利的延续,大杀功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总得来说大杀功臣这件事并不是朱元璋第一个做的,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最著名的莫过于刘邦杀韩信了,其“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语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的真理,这句话能流传千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以史说史


老朱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建国之初大多数功臣勋贵都和老朱联了姻,从这可以看出老朱是想和他们共享富贵的。可这些功臣运气不好老朱还没死多年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就先死了,这也是造成老朱屠杀功臣最主要的原因<strong>

朱标一死,新的接班人无论是谁都可能造成国家混乱:

朱标打小就是以接班人的姿态被老朱培养,跟随老朱出生入死。在老朱的众多功臣勋贵、叔伯子侄之中威望极高,并且有蓝常一系作为朱标的亲家心腹,地位稳定程度是任何皇子难以企及的。可朱标一死,朱元璋亲手养大作为日后朱标登基之用的蓝常系反而成为国家隐藏的祸害,之前蓝玉在怎么骄横由于他是朱标的心腹,朱标能控制得住他也就忍了,可现在朱标一死若朱元璋在死就没人能控制得住蓝玉了。

开国功臣都与朱元璋联姻,人人都有争皇位的实力和机会;

朱标一死皇位继承人空缺,说白了这个时候无论哪个藩王登上皇位都难以服众,况且这些藩王的亲家大多数是骁勇善战的开国功臣,不仅有兵还会打仗(如付友德,冯胜),情况好一点后继之君把他们全部镇压下来,情况差一点就是藩王之乱,关外还有蛮夷虎视眈眈搞不好又会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胡惟庸案是消灭相权,蓝玉案才是真的屠杀开过功臣

胡惟庸案其实并没有屠杀到那些真的大功臣,除李善长外其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参与中书省机要的开国功臣之中的文臣,况且李善长也是在胡惟庸案多年后才被诛的,用胡惟庸案作为引子不过是朱元璋想杀他的借口罢了,李善长作为当时开国第一功臣(按朱元璋封爵)威望最高、地位最高、又是淮西党的老大,即使不在相位仍有相威只要李善长在一日就不能算彻底消灭相权,倘若朱元璋死的比李善长早那么很有可能宰相制度又会死灰复燃,所以诛杀李善长是出于彻底消灭相权的考虑,而蓝玉才是真的屠杀功臣绝,那些有巨大功劳的武将功臣都在这个时候被屠杀(公爵全部几乎全部被杀,除汤和外)。

从根本上讲就是朱标一死,后继之君无论是谁都难以服众,朱标在的时候尚能控制得住这些勋贵,况且身边又有蓝常一系这些勋贵也不敢乱来。可朱标一死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了,起初所结下的亲家现在却有可能成为藩王谋反的助力,这个时候收缴兵权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这些人在军方早已根深蒂固不是收缴兵权就能解决的。况且朱元璋也不想破坏分封制度,不得已只好拿开国功臣下手了,他总不能杀自己儿子吧!


<strong>


苟或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四个字——为了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大明江山永固,继承人又相对弱小,怕那些天纵奇才的军事将领们在自己死后夺走大明江山,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就不得不杀调他们,政治需要,利益所在。

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虽然对功臣赶尽杀绝,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以,他不是暴君,而是一代雄才伟略的杰出帝王,如果要对古代帝王进行排名,那么李世民排第一,朱元璋是绝对的排第二!!!(毛爷爷的评论哦)

我们就不一一细数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网上搜搜,很详细的。我们就主要侃侃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杀功臣的原因。

虽然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但是童年确实相当的悲惨。为了有口饭吃从小给地主放牛,父母亲死了没出下葬,后来兵荒马乱的又去做了和尚,可是还得去讨饭吃,因为寺庙也没吃的了。后来在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帮助下,夺得了江山,坐上了龙椅。他内心深处深深的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自己受过的苦决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去经历。所以,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姓朱,在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屠杀开过功臣了。

杀功臣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正所谓万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嘛。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而诸多历史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有兴趣的网友也可以自己的辩证总结。

看过电视剧胡军版《朱元璋》的应该还记得有一情节,而这一情节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这一情节也是真是的历史。

朱标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就立马劝朱元璋:“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动机,因为他出于朱元璋本人之口。

蓝玉案

就拿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来说吧,因为它几乎把洪武时期所有的还活着的能沉名将几乎一扫而空,统统杀掉了。

蓝玉

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上查一年,下查一年,看看在这时期发生过什么事情。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朱允炆

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正牌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能够将他立为太子,足可见他对朱标的感情是相当的深厚的。也正是因此,在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各个方面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太小了,没什么经验,更是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洪武时期的名臣宿将,特别是那些娇兵悍将,能文能武,只有朱元璋能够驾驭他们,朱标还凑合,但朱允炆就不行了。我老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那怎么办?一个字——杀!!!要保证朱允炆的皇位,就得杀光所有的良弓走狗。

这是目前大多数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动机目的观点。

所以,朱元璋杀光所有的名臣宿将都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我们老朱家的考虑,政治所需、利益所在。

而那些被杀的名臣宿将基本上是政治的牺牲品。(欢迎关注,一起侃历史)


明朝的天空


朱元璋杀功臣其残酷无情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既不是因为朱元璋个人的性情乖张,也不是因为简单的狡兔死走狗烹。

其中深层的原因端在于朱元璋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之间特殊的关系。

在朱元璋及其子孙参与篡改的元末明初史料中,朱元璋很早(1355年渡江之初)就和部属之间建立起了君臣关系,但是事实上,从1356年到1364年,朱元璋虽然掌控了江南红巾军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人马,也是韩林儿龙凤政权江南行省的最高长官,但是当时郭子兴之子郭天爵、邵荣等人同样也是行省长官,朱元璋和他们之间以及后来的明朝开国功臣之间只是同僚关系,甚至在借故诛杀邵荣之后,朱元璋和右丞徐达、参政李善长、常遇春、左丞汤和等人之间,理论上依旧是同僚关系。


即使朱元璋称吴王建国之后,朱元璋仍然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作为标榜,依旧自居为龙凤政权下属,那么他和相国李善长、徐达,平章常遇春、俞通海之间,其实依然还是同僚关系。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朱元璋在称帝建立明朝之后,因为拥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其君权膨胀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明初开国功臣原先与他出身相同、身份相类,具有共同的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而并没有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清晰的君臣主从关系,因而

朱元璋从维护绝对君权的角度,必须寻机打压乃至无情血洗这个位高权重又有些跋扈的明朝开国勋贵集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大杀功臣的同时,也刻意保留、扶植了一小部分勋贵,这些人往往是和他具有特殊的亲属或其他关系,很早就和他本人(而不是和红巾军总体或者龙凤政权)建立起私人从属关系的功臣。


谈古论金


踏歌16原创 此人最终促使朱元璋大杀功臣

踏歌16 2018-10-03 22:00

公元1363年4月,朱元璋治下洪都城(今南昌)外,陈友谅发动陈汉政权的战争机器,60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此时,城中的镇守者朱文正仿佛刚刚从花天酒地的温柔乡里惊醒。

朱文正,朱元璋兄朱兴隆之子,朱元璋的亲侄子。作为当时权倾一方的江南军阀朱元璋的至亲,朱文正被派往洪都,是饱受诟病的,因为洪都作为江西重镇,地理位置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而朱文正在当时朱元璋的将星中,并不是耀眼的一颗。所以最初派他来做洪都的镇守者,有很多人以为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应该说,刚刚到任的朱文正无愧花花公子的“美誉”,流连于秦楼楚馆,整日歌舞升平,吟风咏月,纸醉金迷。手下将佐都是暗暗摇头。然而,就在陈友谅兵临城下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朱文正一改萎靡不振,露出他狰狞的面孔。我爱温柔乡不假,可我也爱遍身鳞甲|。我爱看舞听歌也不假,可我也爱刀剑铿锵。于是,另一个振作的朱文正崭新登场。于是陈友谅的汉军迎来了噩梦。

朱文正分兵派将,加固城防,军需调配,器械修缮。一切井井有条,当陈友谅来临的时候,洪都已经是一座坚城。城门太多造成了必须分兵把守,各路将领奔赴自己的岗位,这是弓箭飞蝗,滚汤沸水与云梯撞车,尖兵巨盾的较量,这也是意志与勇气的角逐。城墙几度险象环生。甚至有过城墙崩塌,守军一边筑城,一边射箭掩护的场景。将军战死,壮士殉国。洪都城依旧岿然不倒。凭借着将士用命加上朱文正指挥得当。洪都最后挺住了,并且为朱元璋回援以及最后击败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将是朱文正生命辉煌的起点,也是终点。原来,在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立功最大,又是自己的子侄,相信朱元璋的高兴是由衷的,于是他问侄子有什么要求,要什么官职。朱文正当时表现得云淡风轻,我是您的子侄,先封别人吧,我不是外人。老朱相当高兴,自己的侄子能打仗,还如此高风亮节,朱元璋很是为自己的朱家出了如此人物而欣慰。于是……于是,朱元璋还真就没给朱文正换地方,还在南昌镇守。朱元璋哪里知道,其实朱文正只是谦虚一下,可是,可是朱元璋当真了。我推辞,你就当真了。朱文正很生气。但是朱元璋是自己的叔叔,更主要的是自己的实力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在南昌的镇守变成了失意的发泄,从此朱文正精神崩塌,意志崩塌,人格崩塌,牢骚满腹,专横跋扈,强抢民女……他的恶行一点点的升级,最后,小朱同学触碰了老朱先生的底线——造反。他竟然暗暗勾结张士诚,在朱元璋引兵准备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准备在背后给老朱一刀。

朱文正是名将,而朱元璋不是名将,却是统御名将的领导。得到小朱要谋反,朱元璋震怒,他不敢相信,有人在此时叛变自己,而且竟然是自己的侄子,而且在面子上,朱元璋是过不去的,自己的亲戚叛变自己那不成了众叛亲离。所以朱元璋雷霆般出现在朱文正面前,一边鞭打,一边质问:你想干什么?朱文正蔫了,在叔叔面前,以前的所有委屈都是摆不上桌面的。后来如果不是马皇后劝谏,朱文正一定会被处死,但是朱文正被圈禁了起来。1365年,在幽闭中郁郁而亡。而此时,距离他战胜陈友谅的人生辉煌时刻只有两年时间,金戈铁马,灰飞烟灭。那小小的庭院中,没了跨马飞驰的梦想,也没有了剑戈铿锵的儿郎。只有郁郁的囚徒,清冷的月光。怨谁呢?还不是怨自己,不该有那么多不该有的狂想,不该有那么乖戾的欲望。

此事告一段落,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己的侄子尚且叛变自己,何况是身边这些个性张扬,能征惯战的丘八,大概也就是从此时起,老朱那本不纯洁的心,被严重的伤害了。他再不相信信誓旦旦的忠诚了,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兔死狗烹,卸磨杀驴,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些厚黑的手段、思想在不停的酝酿,并最终成为了他的人生铁律。于是朱元璋造就了这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却也为这些名将早早地挖好了墓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